期刊文献+
共找到436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十七年”革命英雄主义电影的叙事模式 被引量:4
1
作者 黎萌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7-109,共3页
关键词 “十七年”革命英雄主义电影 叙事模式 人物塑造 完形型英雄模式 成长型英雄模式 展示型英雄模式
下载PDF
论“十七年”时期电影明星生成机制与身体政治——以上官云珠入选“22大明星”为中心
2
作者 戢海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45,I0005,共7页
“十七年”时期,“22大明星”在政治实践、明星表演、观众参与等多重机制的作用下诞生,这些机制复杂而多面,暗合着不同程度的悖论。上官云珠通过对自己银幕内外的身体规训,完成了对这些悖论的意识形态缝合,最终得以成为代表新中国文艺... “十七年”时期,“22大明星”在政治实践、明星表演、观众参与等多重机制的作用下诞生,这些机制复杂而多面,暗合着不同程度的悖论。上官云珠通过对自己银幕内外的身体规训,完成了对这些悖论的意识形态缝合,最终得以成为代表新中国文艺工作者形象的“22大明星”中的一员。以上官云珠入选“22大明星”为中心,可一窥“十七年”时期电影文化的特殊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明星 上官云珠 “22大明星” “十七年”电影 身体政治
下载PDF
迁延与变奏:“十七年”国产电影孙悟空形象的现代性寓言
3
作者 徐广飞 胡琴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64-71,共8页
考察20世纪中国文艺的发展,“现代性”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十七年”国产电影塑造的孙悟空形象正是这一阶段新中国现代性的一个特殊标记,它耦合了时代参与者关于“自我”“自由”“平等”“理性”等西方现代性价值的认知和想象,体... 考察20世纪中国文艺的发展,“现代性”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十七年”国产电影塑造的孙悟空形象正是这一阶段新中国现代性的一个特殊标记,它耦合了时代参与者关于“自我”“自由”“平等”“理性”等西方现代性价值的认知和想象,体现了对“五四”“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精神的观照与延展。然而,孙悟空怒而抗争后个体之于集体的回归、二元对立运思习性的建立以及“喜剧式”英雄的属性转向,又使得“十七年”国产电影中孙悟空形象的现代性呈现出“冷战”时代语境下独特的社会主义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十七年” 国产电影 孙悟空形象 现代性
下载PDF
“十七年”电影中的“赶车”叙事及其文化政治意味
4
作者 张振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10-113,共4页
“十七年”电影中常出现“赶车”的符码,它是电影重要的叙事情节和线索脉络。在“赶车”作为主要叙事情节的电影中,“赶车”不仅是联通内外的工具,还是电影建构矛盾冲突、引发思想对立的重要叙事元素。若将之放置于新中国“十七年”时... “十七年”电影中常出现“赶车”的符码,它是电影重要的叙事情节和线索脉络。在“赶车”作为主要叙事情节的电影中,“赶车”不仅是联通内外的工具,还是电影建构矛盾冲突、引发思想对立的重要叙事元素。若将之放置于新中国“十七年”时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中,“赶车”更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文化意味,构成了指涉社会主义革命话语、强调阶级斗争、培养革命接班人的一种“十七年”电影的文化政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电影 “赶车”叙事 文化政治
下载PDF
守旧与创新——十七年(1949-1966)中国戏曲电影中的婚恋书写
5
作者 姚文英 《中国音乐剧》 2024年第1期16-20,共5页
戏曲是传统中国民间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形态,保留了众多传统中国民间艺术和文化的元素。“十七年”新中国的戏曲电影开始起步,尝试用新的戏曲作品作为电影的题材,创造出了一批优秀的戏曲电影。在“十七年”特殊的时代语境下,戏曲... 戏曲是传统中国民间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形态,保留了众多传统中国民间艺术和文化的元素。“十七年”新中国的戏曲电影开始起步,尝试用新的戏曲作品作为电影的题材,创造出了一批优秀的戏曲电影。在“十七年”特殊的时代语境下,戏曲电影中关于婚恋的书写也呈现出与其他时期的不同面貌。本文以“戏曲改革对戏曲电影的影响”“婚恋政策和婚恋观的宣传”“婚恋叙事中的女性变革”为类别线索,立足在婚恋观念与主流话语表述的关联,对“十七年”戏曲电影中的女性婚恋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戏曲电影 女性意识 婚恋书写
下载PDF
集体主义视域下“十七年”电影中的金钱话语研究
6
作者 秦凤华 《艺术广角》 2023年第6期49-55,共7页
金钱是电影作品中常见的叙事元素,创作者常常借助它设置情节、制造冲突、刻画人物、凸显主题。在新中国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独特的文化语境的规约下,“十七年”电影对“金钱”采取了超越常规的诠释视角,创造了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的金钱话... 金钱是电影作品中常见的叙事元素,创作者常常借助它设置情节、制造冲突、刻画人物、凸显主题。在新中国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独特的文化语境的规约下,“十七年”电影对“金钱”采取了超越常规的诠释视角,创造了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的金钱话语表述方式与内涵。创作者将其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表述紧密挂钩,通过对金钱元素的程式化处理来彰显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合理性、正当性,主要表现为以讴歌工农兵人物大公无私、舍私为公为正面引导和以鞭笞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和国民党官兵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为反面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电影 集体主义价值观 金钱话语
下载PDF
雷暴雨急 杨柳风轻——论“十七年”连环画《夺印》的艺术特色
7
作者 蔡小容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2-88,共7页
创作于“十七年”间的文艺作品《夺印》影响深远,不只是因为政治因素,更是因其自身的艺术性而赢得读者的欢迎。本文选取林锴绘画的连环画《夺印》,从主题确立、人物塑造、风格意趣、笔法运用等方面分析它独到而隽永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 连环画《夺印》 林锴 “十七年”连环画 电影《夺印》
下载PDF
女性意识是革命意识形态的剩余物——“十七年电影”底层女性的群体特点 被引量:7
8
作者 曲春景 张霁月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0-27,共8页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根据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配合主流政治,用革命话语对传统故事形式进行了全面的征用与改造,特别是借用底层妇女的形象,以建构个人对阶级的归属及对政党的服从关系,用现代革命话语完成对传统意识形态的替换。这类影片虽...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根据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配合主流政治,用革命话语对传统故事形式进行了全面的征用与改造,特别是借用底层妇女的形象,以建构个人对阶级的归属及对政党的服从关系,用现代革命话语完成对传统意识形态的替换。这类影片虽然集中塑造了女性角色,但仍然是一套男权话语的言说机制;无产阶级革命话语对女性意识具有内在的排斥性。"女性"承担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功能,但却没有对女性自身的言说,只是阶级符号而非性别代表。新中国"十七年"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女性电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电影 女性形象 革命话语 意识形态
下载PDF
十七年时期上海电影的音乐民族化探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郑权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8-111,共4页
研究十七年时期上海电影的音乐民族化问题,首先应该明晰中国电影民族化的历史源流,及其在十七年时期的时代延续。继而聚焦十七年电影的历史时期,以上海电影为研究对象,以电影音乐的民族化问题为切入点,探求上海电影音乐民族化之具体的... 研究十七年时期上海电影的音乐民族化问题,首先应该明晰中国电影民族化的历史源流,及其在十七年时期的时代延续。继而聚焦十七年电影的历史时期,以上海电影为研究对象,以电影音乐的民族化问题为切入点,探求上海电影音乐民族化之具体的艺术特征,主要包括民族器具的规模化选用、民族音乐与电影元素的融合、民族音乐的情感蕴藉三个方面,并深刻表现了上海电影音乐民族化内在的人民美学的精神旨趣。该研究希求为上海电影乃至中国电影的民族化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时期 上海电影 音乐民族化 人民美学
下载PDF
革命伦理教化体系中的十七年教育成长电影 被引量:1
10
作者 杜霞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0-64,共5页
革命伦理和道德教化体系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上个世纪中国革命的斗争和实践中,逐步构建和发展起来的。考察十七年教育成长主题电影,会发现无论是"革命小英雄"模式,还是"后进变先进"模式,都将个体的成... 革命伦理和道德教化体系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上个世纪中国革命的斗争和实践中,逐步构建和发展起来的。考察十七年教育成长主题电影,会发现无论是"革命小英雄"模式,还是"后进变先进"模式,都将个体的成长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荣之旅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形象诠释了革命伦理与道德教化体系对个体的构建和生成作用。然而,在革命伦理的绝对权威和指令下,却很难让人触摸到主体心灵在成长中的反省和自觉、嬗变和飞跃,感受到那种经由历险重新确立自己和周围世界关系的生命内在的壮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电影 革命伦理 道德教化 教育成长
下载PDF
中国十七年电影英雄人物形象的符号学意义——以电影《红色娘子军》等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胡牧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49-53,共5页
本文试图以电影《红色娘子军》等为例,分析其英雄人物的具体特征,勾勒出英雄人物形象在十七年电影叙事策略中的重要地位,探讨英雄人物形象与作为符号存在的人的内在一致性和现实虚幻性,分析英雄人物的叙事形式和内涵上如何参与到十七年... 本文试图以电影《红色娘子军》等为例,分析其英雄人物的具体特征,勾勒出英雄人物形象在十七年电影叙事策略中的重要地位,探讨英雄人物形象与作为符号存在的人的内在一致性和现实虚幻性,分析英雄人物的叙事形式和内涵上如何参与到十七年电影符号化叙事的过程之中,并最终形成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电影 英雄人物形象 符号学 《红色娘子军》
下载PDF
十七年时期电影和爱国主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燕子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8-9,共2页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爱国主义电影随着时代的要求,在主题设置的思维模式以及人物塑造、家国关系处理等方面会有不同的时代特色。十七年时期电影的最大特征为:阶级化身份定位以及单一化人物塑造;个人政治群体化,群体政治家庭化。...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爱国主义电影随着时代的要求,在主题设置的思维模式以及人物塑造、家国关系处理等方面会有不同的时代特色。十七年时期电影的最大特征为:阶级化身份定位以及单一化人物塑造;个人政治群体化,群体政治家庭化。这些特点在新时期电影中逐渐被改写。正确看待改写过程中的变化,是理解与时俱进的新时期爱国主义内涵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时期电影 爱国主义 与时俱进
下载PDF
“十七年”电影英雄叙事的性别话语 被引量:2
13
作者 胡牧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43-45,共3页
中国"十七年"革命英雄主义电影的性别话语呈现出权力化、去性别化、去欲望化、浪漫主义化、符号化的特征,该类电影的叙事话语有女英雄模式、革命+爱情模式等。一定意义上的英雄叙事造就了男性话语,一定意义上的男性话语造就... 中国"十七年"革命英雄主义电影的性别话语呈现出权力化、去性别化、去欲望化、浪漫主义化、符号化的特征,该类电影的叙事话语有女英雄模式、革命+爱情模式等。一定意义上的英雄叙事造就了男性话语,一定意义上的男性话语造就了英雄叙事。"女英雄"成为一种在性别和英雄特征上都难于辨认或自相矛盾的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电影 英雄叙事 性别话语 符号化
下载PDF
“革命时代”的爱情惋叹——十七年(1949—1966)和“文革”(1966—1976)时期中国改编电影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龚金平 《兰州学刊》 2007年第11期151-153,147,共4页
文章从电影改编的角度考察十七年(1949—1966)和"文革"(1966—1976)时期中国电影中"爱情"的登场、表演及退场方式,从"爱情的升华:在革命事业中获得意义确证","爱情的移置:走向同志情"和"... 文章从电影改编的角度考察十七年(1949—1966)和"文革"(1966—1976)时期中国电影中"爱情"的登场、表演及退场方式,从"爱情的升华:在革命事业中获得意义确证","爱情的移置:走向同志情"和"爱情的缺席:纯粹政治时空的构筑"三个方面来见证电影创作者在特定历史情境下,是如何在政治性的命题和人性化的书写中左右为难,进退失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1949-1966)和“文革”(1966-1976)时期 改编电影 爱情的升华 爱情的移置 爱情的缺席
下载PDF
浅析苏联现实主义对“十七年”电影影响——以电影《林家铺子》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丹旭 《今传媒》 2012年第4期88-89,共2页
《林家铺子》是"十七年"的优秀电影之一,它是一部根据著名小说改编,影片赋以典型性的由一个小百货商店折射出了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细腻的人物刻画更是为影片增光添彩,成为了现实主义的经典,屹立在高峰... 《林家铺子》是"十七年"的优秀电影之一,它是一部根据著名小说改编,影片赋以典型性的由一个小百货商店折射出了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细腻的人物刻画更是为影片增光添彩,成为了现实主义的经典,屹立在高峰之上。文章通过对影片的研究,分析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对中国十七年电影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家铺子 现实主义 十七电影 典型性
下载PDF
权力话语的镜像表现——论中国“十七年”电影英雄叙事的性别话语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牧 《河池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38-42,共5页
"十七年"电影中的性别话语作为一种文化话语是一种功能、运动和关系,其意义也在这些功能、运动和关系中产生、发展和变化,英雄叙事功能本身就构成一个复杂的话语系统。因此,"十七年"电影英雄叙事的性别话语研究就... "十七年"电影中的性别话语作为一种文化话语是一种功能、运动和关系,其意义也在这些功能、运动和关系中产生、发展和变化,英雄叙事功能本身就构成一个复杂的话语系统。因此,"十七年"电影英雄叙事的性别话语研究就必须结合其他话语系统如意识形态、历史等,才能充分考虑背后的权力关系,即叙事运作的策略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话语 十七电影 英雄叙事 性别话语 权力
下载PDF
“十七年”电影的幸福主体研究
17
作者 刘思雨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4-80,共7页
“十七年”电影主要以特写镜头,呈现人物的感动、喜悦与振奋,以此传达主体的幸福情绪;以主体的歌舞、劳动与主体间的亲密表达行为展现人物的幸福感;以对主体身体姿态的描摹与行为方式的展现,缔造出主体通往幸福生活的主要路径。通过这... “十七年”电影主要以特写镜头,呈现人物的感动、喜悦与振奋,以此传达主体的幸福情绪;以主体的歌舞、劳动与主体间的亲密表达行为展现人物的幸福感;以对主体身体姿态的描摹与行为方式的展现,缔造出主体通往幸福生活的主要路径。通过这三种主要形式,影片将银幕中幸福主体劳作、建设的激情自然流溢,以此感染屏幕外的受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提供了不竭动力和信仰支撑,极大地影响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价值观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电影 幸福主体 社会主义新人
下载PDF
全球电影史中的“十七年”中国电影交流史
18
作者 杨斌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第10期51-53,共3页
“十七年”电影研究中长期被忽略的一个面向,是中国电影史上这一时期与世界电影“同盟阶段”的关系。本文将“十七年”电影放置回同盟阶段的全球电影之中,将“十七年”电影看做是全球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一个部分,并在梳理这一时期社会... “十七年”电影研究中长期被忽略的一个面向,是中国电影史上这一时期与世界电影“同盟阶段”的关系。本文将“十七年”电影放置回同盟阶段的全球电影之中,将“十七年”电影看做是全球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一个部分,并在梳理这一时期社会主义阵营的交流与实践的基础上,考察全球社会主义电影交流网络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可以从广义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来更好地理解“十七年”电影。本文同时也尝试建立一种从“全球电影史”视角来讨论中国电影史的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电影 十七电影 电影交流史 行动者网络理论
下载PDF
“泛政治化”语境下的民族话语更迭——基于CiteSpace的新中国“十七年”电影音乐研究
19
作者 张君如 《声屏世界》 2023年第12期62-66,共5页
新中国成立初十七年,文艺领域在国家政策的变更下经历了较大的变革与发展,其中,电影音乐由于其独特的艺术特性,开始作为此时期本民族话语的最直接传播手段。可以说,在国家政治语境的全方位构建下,电影音乐研究内容的嬗变一定程度上代表... 新中国成立初十七年,文艺领域在国家政策的变更下经历了较大的变革与发展,其中,电影音乐由于其独特的艺术特性,开始作为此时期本民族话语的最直接传播手段。可以说,在国家政治语境的全方位构建下,电影音乐研究内容的嬗变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民族话语的更迭,而这一演进结果则又最终体现在音乐特征的阶段性变化之上。文章从两部分进行论述:一是立足历史制高点溯源,针对1949年至1966年间的电影音乐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从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变以及关键词中心性影响等方面绘制了知识结构图谱,以佐证音乐作为民族话语随同国家政策的即时变迁。二是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就此时期电影音乐的总体特征进行归纳并在把握艺术本体的基础上提出电影音乐民族化发展的展望,力图为此时期电影及未来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电影 知识图谱 国家语境 民族话语 音乐分析
下载PDF
新中国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宣传画的图像叙事研究
20
作者 张爱坤 《艺术生活》 2023年第4期11-17,共7页
作为电影作品的宣传附属,新中国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宣传画的生产遵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以情节化的视觉元素安排和民族化的视觉符号呈现,形成了一套较为统一的图像叙事模式。这种统一的图像叙事模式适应了新中国刚刚... 作为电影作品的宣传附属,新中国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宣传画的生产遵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以情节化的视觉元素安排和民族化的视觉符号呈现,形成了一套较为统一的图像叙事模式。这种统一的图像叙事模式适应了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政治诉求,也体现了“民族解放”“民族团结”“民族建设”的时代主题。以“典型化”“情节化”和“符号化”为显著特征,电影宣传画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提炼与重组,将影像文本重新编码为政治宣传画属性的图像,是政治化美学原则的视觉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十七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电影宣传画 图像叙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