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难以被建构的城市”——论城市题材在“十七年小说”中的“困境”
1
作者 崔谦 《榆林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5-91,118,共8页
“十七年小说”中,城市题材作品远没有达到如“革命历史小说”、农村题材小说那样代表作家众多、经典之作频出的高度。造成这一文学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文学传统上来说,现代文学时期城市题材小说数量有限,而且多表现的是对城市的批... “十七年小说”中,城市题材作品远没有达到如“革命历史小说”、农村题材小说那样代表作家众多、经典之作频出的高度。造成这一文学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文学传统上来说,现代文学时期城市题材小说数量有限,而且多表现的是对城市的批判,故没有形成可供“十七年小说”借鉴的资源。从现实层面上来说,随着建国后社会主义制度在城市的确立,对城市的书写逐渐从都市生活转向工业生产,但这却与当代作家的写作经验产生了“错位”。此外,农村题材较城市题材更容易实现当代文学对“革命的现代性”的追求,这无疑让城市题材在“十七年小说”题材选择过程中处于了劣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小说” 城市题材 乡土小说 “工业题材” “革命的现代性”
下载PDF
“50后”“60后”大众读者“十七年小说”阅读状况调查 被引量:1
2
作者 冯仰操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27-33,121,共8页
"50后""60后"大众读者,是"十七年小说"阅读史的重要见证者。对大众读者"十七年小说"的调查研究,可以提供权威批评之外的阅读图景。文章中的采样对象一般在青少年时期存在广泛的阅读,但是21世... "50后""60后"大众读者,是"十七年小说"阅读史的重要见证者。对大众读者"十七年小说"的调查研究,可以提供权威批评之外的阅读图景。文章中的采样对象一般在青少年时期存在广泛的阅读,但是21世纪以来很少或不再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大众读者均表现出相对功利性的阅读,从阅读印象、阅读动机到阅读期待都呈同质化的倾向,并且保持着长久的延续性。这一阅读状况的调查,不仅反映了大众阅读的时代性、被动性,也为权威读者的批评和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读者 “十七年小说” 阅读状况
下载PDF
基于杂语共生局面的“十七年小说”研究
3
作者 谷宇 《兰州学刊》 CSSCI 2013年第5期205-207,共3页
"十七年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某种杂语共生的话语特征,研究这一特定的"表里不一"的对象,应该有更宽广的视角:要充分重视十七年小说对读者精神世界的满足程度,要有历史的连续性的视野,应放弃贵族化的精英立场。
关键词 “十七年小说” 杂语共生 研究视野 多维度
下载PDF
“时代共名”下透射出的人本光芒——“十七年小说”中两个问题女性转化故事的新解读
4
作者 崔凤云 《平原大学学报》 2007年第5期49-51,共3页
“十七年小说”中的问题女性转化故事是作家在一种“时代共名”日趋强势状态下创作的,但细心解读《铁木前传》、《“锻炼锻炼”》中富有代表性的女性转化故事,可以发现这背后包含着作家思想和观念的真相,感受到“时代共名”状态下透... “十七年小说”中的问题女性转化故事是作家在一种“时代共名”日趋强势状态下创作的,但细心解读《铁木前传》、《“锻炼锻炼”》中富有代表性的女性转化故事,可以发现这背后包含着作家思想和观念的真相,感受到“时代共名”状态下透射出的难能可贵的人本光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小说” “时代共名” 人本光芒
下载PDF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思考——以“十七年”时期革命战争题材小说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杨长胜 宋松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0-74,共5页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国当代文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具有鲜活的时代性,教学内容具有迷人的魅力,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中国故事”高度契合,在课程思政方面颇具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某些教学改革的困惑。本文从中国当代...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国当代文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具有鲜活的时代性,教学内容具有迷人的魅力,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中国故事”高度契合,在课程思政方面颇具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某些教学改革的困惑。本文从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特点出发,结合“十七年”时期的战争题材小说,分别从修订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完善考核方式,创新教学手段等方面具体探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以期切实提高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课程思政 “十七”战争题材小说 实践路径
下载PDF
“十七年”小说中的历史镜像与修辞策略
6
作者 董外平 《媒介批评》 2024年第1期254-270,共17页
作为历史记忆的一种传播媒介,文学对于历史的形塑充满主观性和想象性,因而历史的文学镜像与其本像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异,这与作家采取的修辞策略密切相关。“十七年”小说中的历史镜像主要使用了四种修辞策略:一是正义化的修辞,作家借助... 作为历史记忆的一种传播媒介,文学对于历史的形塑充满主观性和想象性,因而历史的文学镜像与其本像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异,这与作家采取的修辞策略密切相关。“十七年”小说中的历史镜像主要使用了四种修辞策略:一是正义化的修辞,作家借助原始正义的伦理诉求,赋予了复仇必然性和正当性;二是仪式化的修辞,作家将斗争看作成长与成熟的关键元素,攻击和受刑是英雄走向成长必经的仪式;三是传奇化的修辞,作家把武力视为英雄必备的杀敌技能,并且对其进行了浪漫传奇的想象与渲染;四是史诗化的修辞,作家对集体战斗进行了史诗化处理,将战场的牺牲都转化成胜利的光辉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小说 历史镜像 修辞策略
下载PDF
《讲话》与“十七年”东北工业题材小说叙事策略——以舒群《这一代人》为例
7
作者 李佳奇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7-204,共8页
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导下,舒群等“十七年”东北作家积极探索国家意志与主体意识的融合,整合时代力量与自我经验,进行艺术构思改造与知识分子话语重置。作家依从现实真实展开对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场景的典型塑造,借由时间的... 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导下,舒群等“十七年”东北作家积极探索国家意志与主体意识的融合,整合时代力量与自我经验,进行艺术构思改造与知识分子话语重置。作家依从现实真实展开对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场景的典型塑造,借由时间的线性发展与循环进步完成对工业发展历程的贯通式呈现,并通过深层情感诠释构画蕴蓄深厚爱国情感与集体精神的社会主义工业景观。一个时代的工业战线图景与一代人的集体建设道路,经由舒群“这一代人”的集体性想象与策略性表达,得到了丰富而鲜活的再现。“十七年”东北工业叙事也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讲述故事的“这一代人”与故事讲述的“这一代人”的深刻联结。在舒群这一代作家与一代工业建设者的同声共鸣下,“十七年”东北工业叙事就本质而言成为一种内嵌于工人集体且外显知识分子作家主体经验,融通集体与自我,勾连历史与现实,凝聚国家意志与集体共识的策略书写与话语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讲话》 舒群 《这一代人》 “十七”东北工业题材小说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学中红色基因的赓续——以“十七年”战争题材小说为例
8
作者 杨长胜 《阴山学刊》 2023年第6期46-51,共6页
中国当代文学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基因,并以生动的文学艺术形式赓续着。以“十七年”革命战争题材小说为例,蕴含其中的三大红色基因分别是“坚定的理想信念”“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正确的群众路线”,其赓续红色基因的三种主要艺术形式... 中国当代文学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基因,并以生动的文学艺术形式赓续着。以“十七年”革命战争题材小说为例,蕴含其中的三大红色基因分别是“坚定的理想信念”“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正确的群众路线”,其赓续红色基因的三种主要艺术形式分别是以鲜活的英雄形象承载红色基因、以典型环境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营造氛围、以情感共鸣助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国当代文学应该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中做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实践者,高校应该充分发挥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优势,扎实做好红色基因的赓续,让红色基因的赓续成为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有效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十七”战争题材小说 红色基因 赓续
下载PDF
“十七年”农村小说话语的分层与配置--以《三里湾》、《创业史》、《山乡巨变》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8
9
作者 首作帝 张卫中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9-106,共8页
"十七年"农村小说普遍存在着显性的政治话语与隐性的民间话语分层与配置的情况,但不同的作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三里湾》、《创业史》、《山乡巨变》分别代表了话语组合的三种方式:《三里湾》是政治话语和民间话语的有限融合... "十七年"农村小说普遍存在着显性的政治话语与隐性的民间话语分层与配置的情况,但不同的作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三里湾》、《创业史》、《山乡巨变》分别代表了话语组合的三种方式:《三里湾》是政治话语和民间话语的有限融合;《创业史》是政治话语和民间话语的深度融合;《山乡巨变》是政治话语和民间话语的分层结合。这些"差异性"的产生既与作家的主观因素有关,又与时代的客观因素有关,真实反映出了作家创作时的矛盾和焦虑心情。顺便提及的是:民间话语的开放性遏制了那个时代作品中常见的过分政治化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农村小说 话语分层 融合与组合
下载PDF
河北省“十七年”小说的电影改编 被引量:4
10
作者 母华敏 滕朝军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10,94,共5页
河北省"十七年"小说的电影改编主要分为表现革命战争和反映现实生活两类,尤以前者为多。这些作品政治意味较浓、说教气息较重,许多作品沦为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但也有一些作品在政治规范和艺术规律之间寻找到了一条折中之道... 河北省"十七年"小说的电影改编主要分为表现革命战争和反映现实生活两类,尤以前者为多。这些作品政治意味较浓、说教气息较重,许多作品沦为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但也有一些作品在政治规范和艺术规律之间寻找到了一条折中之道。这些折中的作品政治性与艺术性兼顾、革命性和娱乐性交织,因而为大众所欢迎,较为突出的有《红旗谱》《烈火金钢》《小兵张嘎》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十七小说 电影改编 革命战争 现实生活
下载PDF
从传播学视角看“十七年”小说的大众接受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伟军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3-110,共8页
媒介、受众和效果分析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由这一视角来看,报刊、普通受众与作家的关系,折射的是文学的存在方式和更广泛的社会关系。在建国后十七年的文学舆论环境中,编辑部在报刊的定位、宗旨、方针等方面,必须考虑普通读者的兴... 媒介、受众和效果分析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由这一视角来看,报刊、普通受众与作家的关系,折射的是文学的存在方式和更广泛的社会关系。在建国后十七年的文学舆论环境中,编辑部在报刊的定位、宗旨、方针等方面,必须考虑普通读者的兴趣和需求,进而选择"大众化"的稿件。特定时代的文学体制和社会语境,把文本生产者、传播者、接受者融为了一个整体,他们彼此的文化心态、精神欲求和社会想象,都有着某种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视角 “十七小说 大众接受
下载PDF
论“十七年”小说的艺术改编与媒介传播 被引量:4
12
作者 龚奎林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5-98,共4页
"十七年"小说经由大众艺术媒介的改编和传播后,建构起民族共同体所需的"经典化"传播机制,不仅促进文艺的生产、流通和接受,进而推进核心价值的通俗转化,把相关革命历史信息和主流意识形态复制和传播到读者中,让受... "十七年"小说经由大众艺术媒介的改编和传播后,建构起民族共同体所需的"经典化"传播机制,不仅促进文艺的生产、流通和接受,进而推进核心价值的通俗转化,把相关革命历史信息和主流意识形态复制和传播到读者中,让受众迅速理解革命文本的现实意义和潜在认同,从而获得政治启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小说 艺术改编 媒介传播
下载PDF
“十七年”小说版本修改的原因考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龚奎林 黄梅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97-102,共6页
"十七年"小说在经典化过程中历经多次修改,形成一个初版本多个修改本的文艺形态。其修改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一是中外文艺修改传统的当代影响;二是意识形态、审查制度、传播方式、语言规范、文学成规、政治主体的召... "十七年"小说在经典化过程中历经多次修改,形成一个初版本多个修改本的文艺形态。其修改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一是中外文艺修改传统的当代影响;二是意识形态、审查制度、传播方式、语言规范、文学成规、政治主体的召唤、读者的批评等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三是作者自身出于艺术完善的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小说 修改 原因
下载PDF
“十七年”小说的叙事伦理——以农村题材小说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有顺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7-159,共13页
"十七年"小说有其自身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叙事伦理。它所面对的是一个大变化的时代,生活在变,生活背后的观念与伦理也在变。这一时期小说的叙事伦理大多遵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以大叙事的方式为一种新生活的出现辩护,... "十七年"小说有其自身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叙事伦理。它所面对的是一个大变化的时代,生活在变,生活背后的观念与伦理也在变。这一时期小说的叙事伦理大多遵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以大叙事的方式为一种新生活的出现辩护,它的基本目标是为实现社会改造而助力。为服从于这一大目标,它自然会删除一些不合乎时代要求的观点和情愫。但是,再坚固统一的时代,一旦落实到个体生活和文学叙事中,都会有另类可能性存在,这种历史多元复杂性显然更值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小说 叙事伦理 农村题材 大叙事 复杂性
下载PDF
儒家话语的革命转述——“十七年”小说的文化透视 被引量:3
15
作者 邵明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99-106,共8页
"十七年"小说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化与革命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在外显的意识层面,儒家文化被视作封建思想的代表而遭到批判与疏离,但其核心话语价值均获得了立足革命意识形态的巧妙转述,并参与了特定时代社会价值的建构。对于&q... "十七年"小说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化与革命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在外显的意识层面,儒家文化被视作封建思想的代表而遭到批判与疏离,但其核心话语价值均获得了立足革命意识形态的巧妙转述,并参与了特定时代社会价值的建构。对于"十七年"小说文化内涵复杂性的考察,进一步阐明了只有深入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逻辑,才能真正实现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小说 儒家文化 革命意识形态
下载PDF
论“十七年”小说中知识女性的成长叙事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建霞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40-43,共4页
在"十七年"文学创作中,存在着一部分以女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小说。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革命叙事背景下知识女性的成长特征:爱情与革命的二元对立、知识分子叙事态度的变化以及女性意识的消解。
关键词 “十七小说 知识女性 成长叙事
下载PDF
改造与断裂——历史视野中的“十七年”小说爱情书写 被引量:1
17
作者 魏汉武 《语文知识》 2008年第2期23-25,共3页
受文学政治化的影响,“十七年”小说的爱情叙事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它打破了传统小说“郎才女貌”、“才子佳人”式的爱情和婚姻模式,建构了以共产主义道德为核心的全新的爱情观。小说中这种爱情婚姻模式的出现,表明文学已彻底沦... 受文学政治化的影响,“十七年”小说的爱情叙事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它打破了传统小说“郎才女貌”、“才子佳人”式的爱情和婚姻模式,建构了以共产主义道德为核心的全新的爱情观。小说中这种爱情婚姻模式的出现,表明文学已彻底沦为了政治的工具和附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小说 爱情书写 改造与断裂 政治化
下载PDF
改革三十年重估“十七年”农村小说中关于土地现代化问题的价值
18
作者 王华 《兰州学刊》 CSSCI 2009年第10期178-182,共5页
新世纪农村再次面临土地改革问题。或许此时正是我们认真评估"十七年"作家关于农村题材、关于土地集中问题的思考和现代化想象,而不应因"政"废言。因为当年"十七年"作家正是与新世纪的作家一样面临土改之... 新世纪农村再次面临土地改革问题。或许此时正是我们认真评估"十七年"作家关于农村题材、关于土地集中问题的思考和现代化想象,而不应因"政"废言。因为当年"十七年"作家正是与新世纪的作家一样面临土改之后,农村土地再次集中与农民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重估"十七年"作家这一方面的探索有助于新世纪作家创作中对农村土地现代化问题、农村改革问题的把握。"十七年"作家对于农村土地集中的可行性探索,合理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自身对互助组的需求;二是农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三是土地集中对人的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农村小说 土地集中 现代化 合理性
下载PDF
建构共同的民族记忆——论“十七年”小说中的民族关系书写
19
作者 张文诺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95-100,共6页
反映少数民族生活是"十七年"小说中较有特色的创作,这些小说的作者大都是汉族作家,他们是以"外来者"的眼光来观察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以主流意识的眼光来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的变化。这类小说讴歌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 反映少数民族生活是"十七年"小说中较有特色的创作,这些小说的作者大都是汉族作家,他们是以"外来者"的眼光来观察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以主流意识的眼光来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的变化。这类小说讴歌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一种崭新的、不同于以往的平等、自由、和谐的民族关系,其着眼点在于通过平等、自由、和谐的民族关系书写来建构共同的民族记忆,实现最广泛的国家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小说 民族记忆 民族关系
下载PDF
功利政治的附庸与点缀——试论“十七年”小说的爱情叙事
20
作者 魏汉武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15-116,共2页
受时代政治的影响,"十七年"小说中的爱情失去了缠绵悱恻的内涵和独立的生存空间,与革命、事业捆绑在一起,成了功利政治的附庸和点缀,爱情发生了"异化"。爱情被赋予过多的政治涵义,爱情叙事具有鲜明的时代政治特征。
关键词 “十七小说 爱情叙事 功利政治 附庸点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