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Ⅰ号”出水菊瓣式小瓷碗的外销特点与用途讨论
1
作者 马显冰 《客家文博》 2024年第1期28-35,共8页
“南海Ⅰ号”出水的菊瓣式小瓷碗分布在四大窑口,尺寸造型趋同,数量一定,部分采用模印、覆烧等制作,实现批量生产,目标市场高度相似。其异域造型的风格,胎质釉色的不同,能满足各类消费群体的需求,有利于海外市场的开拓。目前,斯里兰卡... “南海Ⅰ号”出水的菊瓣式小瓷碗分布在四大窑口,尺寸造型趋同,数量一定,部分采用模印、覆烧等制作,实现批量生产,目标市场高度相似。其异域造型的风格,胎质釉色的不同,能满足各类消费群体的需求,有利于海外市场的开拓。目前,斯里兰卡发现两件同时期类似产品,大胆推测其可能为船货的流入地、中转地、分销地。又因唐宋时期中国与该区域交流频繁,对当地饮食习惯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间接促进瓷器在当地流通使用。在此背景下,菊瓣式小瓷碗得以继续其作为饮具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ⅰ号” 菊瓣小瓷碗 外销 饮具
下载PDF
“南海Ⅰ号”龙泉窑青瓷产地初探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峰 《客家文博》 2023年第3期55-62,共8页
“南海Ⅰ号”龙泉窑青瓷按照装饰手法可分为两类:刻花青瓷和菊瓣形青瓷,两种青瓷在装饰手法、造型、胎釉及装载多方面各有特点。通过与大窑、金村和东区三个区域产品进行对比,发现刻花青瓷方面金村和东区在南宋中期与“南海一号”面貌相... “南海Ⅰ号”龙泉窑青瓷按照装饰手法可分为两类:刻花青瓷和菊瓣形青瓷,两种青瓷在装饰手法、造型、胎釉及装载多方面各有特点。通过与大窑、金村和东区三个区域产品进行对比,发现刻花青瓷方面金村和东区在南宋中期与“南海一号”面貌相近,菊瓣形青瓷则很少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ⅰ号” 龙泉窑青瓷 金村东区 产地
下载PDF
“南海Ⅰ号”和景德镇窑址青白瓷比较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士松 《客家文博》 2023年第3期45-54,共10页
作为一艘南宋远洋贸易商船,“南海Ⅰ号”载有大宗贸易陶瓷,而瓷器产品主要为福建德化窑青白瓷,闽清义窑青瓷、青白瓷,晋江磁灶窑酱釉瓷、青釉瓷、绿釉瓷、褐彩瓷,江西景德镇窑青白瓷,浙江龙泉窑青瓷,广东佛山南海窑酱釉瓷等民窑器。其中... 作为一艘南宋远洋贸易商船,“南海Ⅰ号”载有大宗贸易陶瓷,而瓷器产品主要为福建德化窑青白瓷,闽清义窑青瓷、青白瓷,晋江磁灶窑酱釉瓷、青釉瓷、绿釉瓷、褐彩瓷,江西景德镇窑青白瓷,浙江龙泉窑青瓷,广东佛山南海窑酱釉瓷等民窑器。其中,一些出水的青白瓷难以界定为景德镇窑还是德化窑。有鉴于此,有必要将“南海Ⅰ号”出水青白瓷中被发掘者认定为景德镇窑瓷器与景德镇窑址出土的瓷器进行比较研究,为出水青白瓷器的分门别类提供一种考古学视角下的考察思路,以便进一步明确这批青白瓷的具体产地来源、基本内涵及其文化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ⅰ号” 青白瓷 景德镇窑
下载PDF
“南海Ⅰ号”出水漆器残片的成分结构分析
4
作者 胡凤丹 张亦弛 +1 位作者 杜靖 李乃胜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52,共10页
为了用现代化学分析手段来剖析“南海Ⅰ号”漆器的髹漆工艺,以“南海Ⅰ号”出水的3片不同髹漆工艺的漆片为例,采用显微镜(OM)、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共聚焦拉曼光谱仪(Raman)... 为了用现代化学分析手段来剖析“南海Ⅰ号”漆器的髹漆工艺,以“南海Ⅰ号”出水的3片不同髹漆工艺的漆片为例,采用显微镜(OM)、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共聚焦拉曼光谱仪(Raman)等科学测试仪器进行研究,从髹漆的层数、显色材料的成分、漆膜的成分、漆灰的结构和成分、胎体的结构等方面来深度剖析“南海Ⅰ号”出水漆器残片的结构及制作工艺。表面显微观察显示漆片花纹精致美观,细部处理到位;截面显微观察显示剔红样品共有9层,分别是外漆5层,内漆1层,内外漆灰各1层,胎体1层;剔犀样品共7层,分别是外漆3层,内漆1层,内外漆灰各1层,胎体1层;褐漆样品共6层,分别是外漆和内漆各1层,内外漆灰各1层,内漆灰中加杂1层编织物层,胎体1层。拉曼测试结果表明3块漆片中红色显色材料为朱砂(HgS),黄色显色材料为雌黄(As_(2)S_(3)),黑色显色材料为炭黑(C)。样品中内外漆灰成分为羟基磷酸钙[Ca_(5)(PO_(4))_(3)(OH)]、石英(SiO_(2))和水合草酸钙[CaC_(2)O_(4)(H_(2)O)_(2.375)]等常见物质。漆膜的成分是生漆中添加了少量的石英颗粒,没有添加桐油作为助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ⅰ号”漆器残片 现代分析技术 髹漆工艺
下载PDF
大型沉船考古资产整理的探索--以“南海Ⅰ号”沉船为例
5
作者 肖达顺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3年第2期18-27,共10页
“南海Ⅰ号”沉船船舱内的船货清理完成后,将面临沉船本体及巨量文物标本的考古整理、发表以及为日后保护和展示工作。然而,从水下考古发现、发掘工作到整体打捞,再到博物馆内全面保护发掘,“南海Ⅰ号”发现、发掘历程之复杂、工作之繁... “南海Ⅰ号”沉船船舱内的船货清理完成后,将面临沉船本体及巨量文物标本的考古整理、发表以及为日后保护和展示工作。然而,从水下考古发现、发掘工作到整体打捞,再到博物馆内全面保护发掘,“南海Ⅰ号”发现、发掘历程之复杂、工作之繁杂、涉及合作单位之多,是国内外其他考古项目不可比拟的。因此,像“南海Ⅰ号”这样大型的沉船考古项目,巨量的文化遗产,在其全面保护发掘工作进入最后阶段之时所面临的全面系统考古资产的整理亟待认真思考和准备。文章引入“考古资产”概念,以“南海Ⅰ号”沉船为例,对这种整体打捞到博物馆内、按陆地田野考古工作方法系统发掘的大型沉船考古资产整理进行粗浅的探索,以期为日后相关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ⅰ号” 沉船考古 考古资产 考古整理
下载PDF
对“南海Ⅰ号”出水锡器的初步认识
6
作者 叶道阳 《客家文博》 2023年第4期92-97,共6页
“南海Ⅰ号”沉船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的重要的沉船遗迹,其出水文物材质丰富。除了瓷器、铁器为大宗外,还出土有金、银、铜、锡、铅等材质的文物。“南海Ⅰ号”出水的锡器有一定的数量,而且作为出口货物,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文章从... “南海Ⅰ号”沉船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的重要的沉船遗迹,其出水文物材质丰富。除了瓷器、铁器为大宗外,还出土有金、银、铜、锡、铅等材质的文物。“南海Ⅰ号”出水的锡器有一定的数量,而且作为出口货物,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文章从其发展历史、出水情况、器型、材质成分、外销情况等方面做研究,对其有进一步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ⅰ号” 出水锡器 器型 成分分析 外销情况
下载PDF
从“南海Ⅰ号”出水香文化文物看宋代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
7
作者 陈士松 《客家文博》 2023年第1期22-30,共9页
“南海Ⅰ号”沉船自1987年发现以来,共调查发掘出水了18余万件文物,其中不少文物蕴含着丰富的香文化。这些香文化文物材质各异,类型多样,用途广泛,可实现熏香、燃香、涂香、食药用香各方面的需要,是中国宋代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相结合... “南海Ⅰ号”沉船自1987年发现以来,共调查发掘出水了18余万件文物,其中不少文物蕴含着丰富的香文化。这些香文化文物材质各异,类型多样,用途广泛,可实现熏香、燃香、涂香、食药用香各方面的需要,是中国宋代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相结合的重要结晶。本文立足“南海Ⅰ号”出水香文化文物资料,对其进行基本的分类整理,并进一步探究考察宋代丰富多样的用香历史文化面貌,了解出水香文化文物背后蕴含的宋代社会经济、社会生活、制作技术、精神信仰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历史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ⅰ号” 香文化文物 制造业 理学思想 释老思想
下载PDF
“南海Ⅰ号”沉船保护环境研究
8
作者 叶道阳 《客家文博》 2023年第3期35-44,共10页
“南海Ⅰ号”是一艘南宋木质沉船,整体打捞出水后,沉船的保存环境不断变化。对沉船保护环境的研究是各项保护工作的基础。项目组按船体所处的空间位置,科学地分布监测仪器,对温湿度、光照、有害气体等,开展了系统的监测研究工作。同时利... “南海Ⅰ号”是一艘南宋木质沉船,整体打捞出水后,沉船的保存环境不断变化。对沉船保护环境的研究是各项保护工作的基础。项目组按船体所处的空间位置,科学地分布监测仪器,对温湿度、光照、有害气体等,开展了系统的监测研究工作。同时利用CFD模拟现场空间和环境调节设备功能,清了沉船保存空间结构中气体的流动状态。在这两者的基础上,明确了“南海Ⅰ号”大型饱水木质沉船发掘保护过程中的环境状况。根据保护中的木质沉船环境这一特殊环境,探讨其控制原则。希望为后续大型木质沉船环境监测和控制保护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ⅰ号” 沉船 文物保护环境 环境监测
下载PDF
“南海Ⅰ号”沉船发掘现场大气环境降解产物治理
9
作者 张枝健 《客家文博》 2023年第4期98-103,共6页
“南海Ⅰ号”沉船的保护发掘工作随着发掘不断深入和船体保存环境发生改变,通过对现场大气环境降解产物进行监测分析,发现现场大气环境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本文提出一种“吸附-转化-净化”的气相化学过滤技术,应用于“南海Ⅰ号”保护... “南海Ⅰ号”沉船的保护发掘工作随着发掘不断深入和船体保存环境发生改变,通过对现场大气环境降解产物进行监测分析,发现现场大气环境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本文提出一种“吸附-转化-净化”的气相化学过滤技术,应用于“南海Ⅰ号”保护发掘现场大气环境降解产物防治,以求提升环境大气品质,更好地保护文物,此外还为其他木质沉船发掘现场大气环境防治提供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ⅰ号” 木质沉船保护发掘现场环境 大气环境净化
下载PDF
对“南海Ⅰ号”古船舱壁信息的解析
10
作者 蔡薇 王科力 +3 位作者 席龙飞 曾青松 李铖 赵汝畅 《海交史研究》 CSSCI 2022年第4期106-115,共10页
我国“南海Ⅰ号”的出水发掘与保护是一次多学科协同的实践,目前完整呈现的14道舱壁体现了独特的木挂锔连接、肋骨加强、局部双层舱壁板等船体构造与工艺信息。文章通过对各舱壁板构件的测绘、典型横剖面构件的信息分析,特别是与泉州宋... 我国“南海Ⅰ号”的出水发掘与保护是一次多学科协同的实践,目前完整呈现的14道舱壁体现了独特的木挂锔连接、肋骨加强、局部双层舱壁板等船体构造与工艺信息。文章通过对各舱壁板构件的测绘、典型横剖面构件的信息分析,特别是与泉州宋船、新安船的挂锔连接方式进行比照,分析了“南海Ⅰ号”舱壁上的典型结构特点,从外板与舱壁连接的视角阐释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国船舶结构的牢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ⅰ号” 舱壁板 结构特点
下载PDF
盛世传佳音 宝船获新生——宋代沉船“南海Ⅰ号”的发现、打捞与保护
11
作者 曹劲 《文化遗产》 2008年第1期154-162,共9页
宋代沉船"南海Ⅰ号"经整体打捞进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是本世纪中国水下考古的盛大事件。对"南海Ⅰ号"持续二十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保护,从此也将进入新的篇章。"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是世界上首次采用... 宋代沉船"南海Ⅰ号"经整体打捞进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是本世纪中国水下考古的盛大事件。对"南海Ⅰ号"持续二十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保护,从此也将进入新的篇章。"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是世界上首次采用沉箱整体打捞法进行古沉船的水下考古工作,体现了我国文物保护、海洋工程的综合实力,开创了多学科进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ⅰ号” 发现 整体打捞 文物保护
下载PDF
“南海Ⅰ号”古沉船整体打捞技术操作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建成 孙树民 张永强 《船海工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5-68,共4页
为了便于发掘和保护"南海I号"及船上的文物,设计一套整体打捞方案,首先将一特制钢沉井压入海底泥土中将沉船罩入其中;然后将底托梁穿过钢沉井底部从而将沉船整体包裹起来;接着将钢沉箱连同其内的沉船吊起并运到岸上,实现了沉... 为了便于发掘和保护"南海I号"及船上的文物,设计一套整体打捞方案,首先将一特制钢沉井压入海底泥土中将沉船罩入其中;然后将底托梁穿过钢沉井底部从而将沉船整体包裹起来;接着将钢沉箱连同其内的沉船吊起并运到岸上,实现了沉船整体打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ⅰ号” 沉船打捞 水下考古 钢沉井
下载PDF
“南海Ⅰ号”古沉船的整体打捞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建成 张永强 《中国航海》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3-387,399,共6页
"南海Ⅰ号"是一艘满载瓷器的南宋时期的古沉船。为了便于发掘和保护该船及其上的文物,一套整体打捞方案被首次提出:即首先将一特制钢沉井压入海底泥土中将沉船罩入其中;然后将底托梁穿过钢沉井底部从而将沉船整体包裹起来;接... "南海Ⅰ号"是一艘满载瓷器的南宋时期的古沉船。为了便于发掘和保护该船及其上的文物,一套整体打捞方案被首次提出:即首先将一特制钢沉井压入海底泥土中将沉船罩入其中;然后将底托梁穿过钢沉井底部从而将沉船整体包裹起来;接着将钢沉箱连同其内的沉船吊起并运到岸上进行考古发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一系列始料未及的困难,不过经过采取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后最终将沉船整体打捞成功。这为今后水下考古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路运输 “南海ⅰ号” 沉船打捞 水下考古 钢沉井 “水晶宫”
下载PDF
“南海Ⅰ号”出水德化窑瓷器纹饰的文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士松 《客家文博》 2020年第2期20-25,共6页
“南海Ⅰ号”出水德化窑瓷器量大类多质优,纹样装饰形式与内容多样化,纹样装饰文化因素多元化,以不同纹样装饰在不同器物不同部位上,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蕴含着时人的思想精神、生活情趣与审美追求。这些瓷器在纹饰上融汇中外文化因素,... “南海Ⅰ号”出水德化窑瓷器量大类多质优,纹样装饰形式与内容多样化,纹样装饰文化因素多元化,以不同纹样装饰在不同器物不同部位上,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蕴含着时人的思想精神、生活情趣与审美追求。这些瓷器在纹饰上融汇中外文化因素,既具有本土由来已久的传统文化内涵,体现出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又受域外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影响,打上文化传播交流的烙印,但还是以传统文化因素为主体,形成一种多元一体、精彩纷呈的新型文化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ⅰ号” 德化窑 纹饰 文化特征
下载PDF
薄荷醇在“南海Ⅰ号”饱水木质文物上安全脱除方法的实验室研究
15
作者 黄琦钧 韩向娜 +2 位作者 张治国 王昊 孙键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4-100,共7页
薄荷醇作为新兴的考古出土脆弱文物提取用临时固型材料,在越来越多的考古现场得到了应用,涉及文物材质不断增多,但是文物提取到室内之后薄荷醇如何快速、安全脱除成为后期处理时面临的实际难题。最常用的去除方法是让薄荷醇自然挥发,但... 薄荷醇作为新兴的考古出土脆弱文物提取用临时固型材料,在越来越多的考古现场得到了应用,涉及文物材质不断增多,但是文物提取到室内之后薄荷醇如何快速、安全脱除成为后期处理时面临的实际难题。最常用的去除方法是让薄荷醇自然挥发,但是薄荷醇挥发的同时,水分也会挥发;随着水分的挥发,对失水敏感的饱水有机质文物将会出现干缩等问题。为研究薄荷醇在饱水木质文物上的安全脱除技术,本研究以“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的饱水树皮和糟朽散木为对象,探讨自然挥发、补水挥发、乙醇去除、乙醇去除+补水、加热+补水5种不同的脱除方法,通过评估不同方法处理前后树皮和散木的外观形态、质量损失和尺寸稳定性,优选出适合饱水木质文物上薄荷醇的安全脱除方法。结果显示:树皮脱除薄荷醇需要补水,散木脱除薄荷醇需要乙醇快速去除。综合效果来看,乙醇去除或者乙醇去除+补水相结合的方式是饱水木质文物最佳的薄荷醇安全去除方法。本研究将为考古和文物保护人员在使用薄荷醇提取饱水木质文物后期处理上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ⅰ号” 饱水木质文物 薄荷醇 脱除技术
下载PDF
从“南海Ⅰ号”出水龙泉窑菊瓣式青瓷看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16
作者 马显冰 《客家文博》 2022年第4期74-82,共9页
“南海Ⅰ号”出水的龙泉窑菊瓣式青瓷在模仿西亚金银器风格时,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形成自身特色。在12世纪后,这类菊瓣样式的龙泉窑青瓷通过海上贸易大量输出,并逐渐被国外窑口仿制。这一现象背后透露出瓷器的创制并非凭空而出,而有可能... “南海Ⅰ号”出水的龙泉窑菊瓣式青瓷在模仿西亚金银器风格时,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形成自身特色。在12世纪后,这类菊瓣样式的龙泉窑青瓷通过海上贸易大量输出,并逐渐被国外窑口仿制。这一现象背后透露出瓷器的创制并非凭空而出,而有可能源于内外文化的兼容,并逐渐走向本土化;同时,作为文化与技术交流传播的载体,龙泉窑菊瓣式青瓷从借鉴他国到被他国借鉴,见证了古代世界陶瓷的双向互鉴,也为研究古代世界陶瓷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ⅰ号” 龙泉窑 菊瓣式 西亚金银器 交流互鉴 多元化
下载PDF
神秘的“南海Ⅰ号”
17
作者 纯光 《海洋与渔业》 2010年第5期55-56,共2页
一艘八百年的沉船总体打捞出来了,它将成为一张世界级的文化名片。
关键词 “南海ⅰ号” 沉船 历史文物 中国
下载PDF
佛山市南海区宋代窑址考古调查的新认识——兼议“南海Ⅰ号”沉船出土酱釉器产地问题 被引量:6
18
作者 肖达顺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9-64,131,132,共18页
宋元“广东罐”,一般指四耳酱釉大罐,肩部耳间多戳印方框文字或花卉纹等,在中国南海海域沉船遗址及其周边国家地区的贸易港口遗址等普遍发现,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地学者近年有关研究成果较为突出,而广东本省对其研究却并不充分。随着近... 宋元“广东罐”,一般指四耳酱釉大罐,肩部耳间多戳印方框文字或花卉纹等,在中国南海海域沉船遗址及其周边国家地区的贸易港口遗址等普遍发现,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地学者近年有关研究成果较为突出,而广东本省对其研究却并不充分。随着近年来“南海Ⅰ号”沉船考古成果的刊布,研究者确认了该船载有“广东罐”。同时,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顺着“南海Ⅰ号”和南越国宫署宋代地层及遗迹相关线索,重新开展佛山南海地区窑址的调查,对期间发现的几处窑炉暴露迹象进行了小面积的抢救性发掘,并在各处遗址地表采集了大量文物标本,结合往年的相关工作成果,初步厘清了佛山地区几个著名窑址的概念及其内涵。此外,考察团队还尝试在窑址周边开展一些人类学调研,整理出对本土宗族溯源、开村历史、烧窑传说等方面的一些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罐 奇石窑 文头岭窑 南海官窑 “南海ⅰ号” 南越国宫署遗址
原文传递
宋代海底沉船“南海Ⅰ号”出水木质文物中细菌类群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秋霞 曹理想 +3 位作者 谭红铭 孙健 崔勇 徐润林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439-1452,共14页
【目的】通过对"南海Ⅰ号"沉船出水木质文物标本中细菌类群的分析,了解饱水木质文物中的细菌类群并推测细菌对木质文物损害的机制。【方法】应用Illumina Mi Seq测序平台对采自该沉船的10份木质文物标本中细菌V3–V4序列进行... 【目的】通过对"南海Ⅰ号"沉船出水木质文物标本中细菌类群的分析,了解饱水木质文物中的细菌类群并推测细菌对木质文物损害的机制。【方法】应用Illumina Mi Seq测序平台对采自该沉船的10份木质文物标本中细菌V3–V4序列进行测序与分析,比较各标本中细菌群落的组成差异。【结果】根据97%序列相似性得到3 780不同的细菌OTUs,分属34目、35科的187个属;多数细菌OTU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细菌,占全部细菌OTU的52.9%,在细菌纲水平上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占17.9%)是丰度最高的细菌纲。德沃氏菌属(Devosia)(3.5%)是"南海一号"沉船样品丰度最高的属,其他分别属于甲基娇养杆菌属(Methylotenera)(2.4%)、鼠尾菌属(Muricauda)(1.2%)。其中氢噬胞菌属(Hydrogenophaga)、中国农大湖积物杆菌(Lacibacter cauensis)、德氏食酸菌(Acidovorax delafieldii)、德沃斯氏菌属(Devosia)、沉积物杆状菌属(Sediminibacterium)、缺陷短孢单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和门多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endocina)在所有样品中均可检测到。【结论】"南海Ⅰ号"沉船出水木质文物存在着种类丰富的好氧与厌氧细菌种类,多种细菌类群具有较好的纤维素降解能力与铁硫元素转化能力,控制细菌群落中参与分解纤维素的细菌与铁硫循环菌活性对于保护木质文物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水木质文物 细菌群落 高通量测序 “南海ⅰ号”沉船
原文传递
“南海Ⅰ号”沉船出水铜钱的腐蚀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田兴玲 李乃胜 +1 位作者 张治国 杨恒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366-369,共4页
以"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的铜钱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金相显微镜、三维视频显微镜、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XRF)、扫描电镜与能谱仪(SEM-EDS)等对其表面凝结物和腐蚀产物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其腐蚀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铜钱... 以"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的铜钱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金相显微镜、三维视频显微镜、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XRF)、扫描电镜与能谱仪(SEM-EDS)等对其表面凝结物和腐蚀产物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其腐蚀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铜钱属铅锡青铜,铜含量在94%左右。腐蚀产物主要有Cu2(OH)3Cl、Cu2O、Cu(OH)2、Cu(OH)Cl、Cu(SO4)2等。铜钱表面凝结物富集,基体变薄,Pb元素不均匀分散其中。腐蚀产物中Sn含量较高,部分Cu元素已经腐蚀,并从基体转移到了外围腐蚀产物和凝结物。本研究丰富了我国海洋出水铜器科学认知和保护方面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ⅰ号”沉船 出水铜钱 腐蚀产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