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字“口”“厶”部件混用说解——以篆、隶、草、楷四体分析为核心
1
作者 孟宇 《美术大观》 2021年第3期62-63,共2页
"口""厶"部件混用在古今文字中多见,考察篆、隶、草、楷四体,可知此现象源于战国中后期,扩展于两汉,并为后世继承。"口""厶"混用并不全面,楷书即有不混用字例,草书部件或从"厶"或从&... "口""厶"部件混用在古今文字中多见,考察篆、隶、草、楷四体,可知此现象源于战国中后期,扩展于两汉,并为后世继承。"口""厶"混用并不全面,楷书即有不混用字例,草书部件或从"厶"或从"口",然而不同文字的混用规则又泾渭分明。造成此现象原因有三点:防止字形混淆、保证正字体的稳定、合于书写笔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 “厶” 混用 草法 书写
下载PDF
“[每山]氏厶官”鼎小考
2
作者 王磊 《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 2019年第2期64-67,共4页
《殷周金文集成》01995著録一件戰國青銅鼎,在口沿處刻有四字銘文,舊釋爲“安氏厶(私)官”。本文分析首字字形,認爲應隸定爲“[每山]”,是“魏”的異體。該器當是爲魏國公族女性所鑄造。
关键词 安氏(私)官 (魏) 金文
下载PDF
説“弘”——兼説甲骨金文所謂“弘”只能釋爲“強”
3
作者 劉洪濤 李桂森 《文献语言学》 2022年第1期118-125,236,共9页
根據對古文字資料的考察,可知弘大之“弘”在商周時期借用“厷”字表示,後加聲旁“弓”形成兩聲字“㢬”,雖然流行於楚系文字,但可能早到西周時期即已出現;秦系文字作“弘”,應是“㢬”的省體。《説文》“宏、宖”應是“弘”形聲結構的異... 根據對古文字資料的考察,可知弘大之“弘”在商周時期借用“厷”字表示,後加聲旁“弓”形成兩聲字“㢬”,雖然流行於楚系文字,但可能早到西周時期即已出現;秦系文字作“弘”,應是“㢬”的省體。《説文》“宏、宖”應是“弘”形聲結構的異體。“弘”字本從“厶”,不從“口”,因此甲骨金文中從“弓”從“口”之字不能釋爲“弘”,只能釋爲“強”,“弘、強”本來就是兩個不同的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俗字演變與探源舉例二則
4
作者 李洪財 《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 2021年第2期167-172,共6页
通過對漢簡與後世俗字交叉研究,提出漢代以後簡體的"万"字俗形很多來源於漢簡草書;漢簡中的"厶"並非只代表草稿發文人,與後世敦煌遺書中的"厶乙"對比可知,兩者使用方式、性質、表義都相同,應該是前後演... 通過對漢簡與後世俗字交叉研究,提出漢代以後簡體的"万"字俗形很多來源於漢簡草書;漢簡中的"厶"並非只代表草稿發文人,與後世敦煌遺書中的"厶乙"對比可知,兩者使用方式、性質、表義都相同,應該是前後演變的關係。提出俗字溯源要充分利用漢簡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鬼”字构形分析
5
作者 谭舒童 《汉字文化》 2023年第6期148-150,共3页
对于“鬼”字的造字理据,长久以来有多种说法并存。文章从文字构形角度出发,分析“鬼”字的构件,对“鬼”字的造字理据提出自己的观点,从“甶”“厶”“■”的意义解析“鬼”字的来源。
关键词 “鬼”字 “甶” “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