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保障的两种理论维度:“再商品化”互构论与“去商品化”权利论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一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3-105,180,共14页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再商品化”互构论和“去商品化”权利论的共同推动下不断演进,两种理论维度分别对应社会保障的市场原则和权利原则,市场原则和权利原则的平衡是社会保障的理论诉求和实践要求。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正在经历的理论与实...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再商品化”互构论和“去商品化”权利论的共同推动下不断演进,两种理论维度分别对应社会保障的市场原则和权利原则,市场原则和权利原则的平衡是社会保障的理论诉求和实践要求。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正在经历的理论与实践双重共识困境正是两个原则失衡的后果,究其根源在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受制于资本逻辑,无法实现市场原则与权利原则的真正平衡。我国社会保障实践既立足于国情,又受到国际社会保障潮流的影响,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较好地满足了社会成员的基本社会保障需要。但我国以就业群体为中心的“职工—居民”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在均衡性、可及性、可持续性等方面仍面临挑战,其根本原因同样是市场原则与权利原则尚未达到理想的平衡状态。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需要在超越西方资本逻辑的共同富裕思想指导下,建构“去商品化”共存共享与“再商品化”共建共享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基本生存保障制度、风险防范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支持三个层次实现权利原则和市场原则比较理想的平衡状态,克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突出问题,探索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保障新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障理论 “去商品化” “再商品化 共同富裕
下载PDF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去商品化”程度的分析与反思 被引量:4
2
作者 王一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7-40,共4页
当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社会权利被劳动者获得时,劳动者便拥有了独立于市场的地位,亦即实现了劳动力的"去商品化"。据此对现阶段中国不同群体间社会权利的实现情况进行比较分析,通过量化处理,发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城镇企业... 当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社会权利被劳动者获得时,劳动者便拥有了独立于市场的地位,亦即实现了劳动力的"去商品化"。据此对现阶段中国不同群体间社会权利的实现情况进行比较分析,通过量化处理,发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城镇企业职工这两类具有职业身份的群体所获得的独立于市场的地位要显著高于体制外城乡居民,这说明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职业身份"具有高度依赖性,具备法团主义以保险制度为核心,以劳资群体为主体,以贡献和业绩为基础,强调权利义务相对等以及层级制度鲜明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权利 “去商品化” 法团主义 “类法团主义模式”
下载PDF
农村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状况研究——基于“去商品化”与“去分层化”的双维视角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克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9-73,共5页
接受义务教育已逐步从一种特权福利发展为公民权利,这一权利需要社会福利体系予以保障。从社会福利指标"去商品化"和"去分层化"两个维度对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可以发现,农村儿童受教育权"去商品化"... 接受义务教育已逐步从一种特权福利发展为公民权利,这一权利需要社会福利体系予以保障。从社会福利指标"去商品化"和"去分层化"两个维度对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可以发现,农村儿童受教育权"去商品化"程度虽有提高但还未达到理想状态、"去分层化"趋势不显著。主要表现为:目前农村儿童享受教育权的资格限制条件依然存在,享受权范围未完全覆盖所有农村儿童,二元教育分层并未消除,城乡教育资源均等化程度较低,以地方政府为主的统筹层次较低。将农村儿童的受教育权纳入国家福利体系,底线公平不失为一种政策操作的标准,同时需要政府、社区、非营利组织等各方力量进行资源的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教育权 “去商品化” “去分层化” 底线公平
下载PDF
劳动力商品化与住房的“去商品化”:一项思想史的考察
4
作者 龚剑 李怡乐 《政治经济学季刊》 2018年第1期103-116,共14页
劳动力商品化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剩余价值理论展开的逻辑起点,也是理解资本主义剥削形式的关键。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变动可以借助卡尔·波兰尼的'去商品化'概念予以呈现。综合马克思和波兰尼的分析进... 劳动力商品化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剩余价值理论展开的逻辑起点,也是理解资本主义剥削形式的关键。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变动可以借助卡尔·波兰尼的'去商品化'概念予以呈现。综合马克思和波兰尼的分析进路,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中,住房商品化伴随劳动力商品化出现,并且受资本积累的支配。以社会福利立法为标志的政策导向转变,在波兰尼意义上体现为劳动力的'去商品化',而包括福利政策在内的公共开支归根到底又为资本积累提供物质基础,因而,住房和劳动力的'去商品化'也受到资本积累的限制,在'去商品化'不再对资本积累有利时,又会被新一轮的商品化所取代。马克思和波兰尼的分析进路具有互补性,同时又都存在忽视社会阶层具体分析的短板,这也是今后的研究方向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商品 住房 “去商品化”
原文传递
论“双向运动”与现代社会法的兴起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健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109-113,共5页
社会法并非自古就有的部门法,学界一般认为,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看不见的市场之手"的失灵和社会风险、经济不确定性的日益加剧,社会法由此兴起。本文从波兰尼的"双向运动"理论出发,并结合形... 社会法并非自古就有的部门法,学界一般认为,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看不见的市场之手"的失灵和社会风险、经济不确定性的日益加剧,社会法由此兴起。本文从波兰尼的"双向运动"理论出发,并结合形式法范式到实质法范式的法律发展轨迹,分析、探讨了"双向运动"对现代社会法的深刻影响。最后得出结论,波兰尼的"双向运动"理论对社会法的兴起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为弥补形式法范式法律的不足以及面对日益增加的社会风险,带有追求实质正义气质的现代社会法从"双向运动"中被发现并逐渐兴起;在反市场扩张的社会保护运动中所彰显的劳动力"去商品化"理念是现代社会法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核心;对社会自我保护本能的承认和实现,就是最初的社会法制度形式,或者说,是社会法制度的先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运动” 社会保护 现代社会法 劳动力“去商品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