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校教育制度的革故与鼎新——伊万·伊利奇“去学校化社会”思想及其影响论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文杰 范国睿 《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9-102,共14页
作为20世纪教育学历史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去学校化社会》自问世以来便备受关注。50多年前,身处激进与动荡的社会思潮与社会现实环境中的伊利奇,反思和批判制度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以建构开放学习网络为核心的“去学校化社会”... 作为20世纪教育学历史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去学校化社会》自问世以来便备受关注。50多年前,身处激进与动荡的社会思潮与社会现实环境中的伊利奇,反思和批判制度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以建构开放学习网络为核心的“去学校化社会”思想。这一思想在理论上引发了关于教育价值与功能的论辩;在实践上激发了以“去学校化社会”思想为指导的教育制度变革的种种探索。但该思想忽视了学校在普及教育和发展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与对教育制度的批判具有不对称性,所提出的“学习网络”具有潜在的不平等性,因而受到批评。而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导致学校关闭给传统的学校教育带来挑战。这赋予“去学校化社会”思想新的时代价值,引发人们对该思想的再度关切。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不仅为“去学校化社会”思想提供了现实技术条件,更引领人们超越“去学校化社会”思想、重构迈向新教育生态的教育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奇 “去学校化社会” 学校教育制度变革 学习网络 教育生态重构
原文传递
“去学校化社会”:今天还能怎样看? 被引量:2
2
作者 马维娜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共6页
"去学校化社会"既具有深刻的逻辑合理性,又具有历史的不可能性,在这种逻辑-历史的悖论面前,今天还能怎样看?既然学校废除并无可能也没必要,儿童与成人的关系还能怎样看?假如儿童与成人始终不被区分,儿童仍有可能被放置学校;... "去学校化社会"既具有深刻的逻辑合理性,又具有历史的不可能性,在这种逻辑-历史的悖论面前,今天还能怎样看?既然学校废除并无可能也没必要,儿童与成人的关系还能怎样看?假如儿童与成人始终不被区分,儿童仍有可能被放置学校;即使儿童与成人相互区分且区别对待,儿童权利也并非就能行使实效;儿童与成人无法截然区分存在多重复杂,需要重新学会"在一起"。既然学习网络、学习资源只是特定时境下的构想与设计,技术与教育的关系还能怎样看?网络传播的"过度"省略症,可能选择性遮蔽教育全方位信息;资源利用的"不及"程序病,可能退隐技术的多重意义;人与技术的双向奴役,可能造成教育的双向缺损。既然学校还会继续存在,学校化社会的现实还会继续存在,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还能怎样看?作为"中庸"之境的合宜选择,不是去学校,而是去"过度化学校";不是去学校与社会,而是去"过度化学校与社会";不是去学校化社会,而是去"过度学校化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学校化社会” 儿童与成人 技术与教育 学校社会
原文传递
开放中的封闭:无界学习的教育危机 被引量:5
3
作者 刘云杉 《中国远程教育》 2023年第5期1-12,共12页
本文辨析了“学习者中心”“教育的学习化”“转向学习结果”等教育政策的价值,追溯了自由选择、基于结果的学习、跨学科、能力与潜能等教学改革的制度背景。文章主体为四重叙事:技术所欲实现的“去学校化”努力,政治维度上的“学习者... 本文辨析了“学习者中心”“教育的学习化”“转向学习结果”等教育政策的价值,追溯了自由选择、基于结果的学习、跨学科、能力与潜能等教学改革的制度背景。文章主体为四重叙事:技术所欲实现的“去学校化”努力,政治维度上的“学习者中心”形为解放话语、实则强制逻辑,经济维度上从适应外部工作需要到自主迁移,能力不得不潜能化甚至绩效化,相应教学内容空洞化,教育削弱了知识权威却获得了跨越边界的流通信用,最终,伊利奇所批判的制度铁笼蜕变为一袭贴身且更严苛的战袍,走向开放的学习却止于封闭。本文以此洞悉全球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话语中,政治、经济、技术与教育的复杂关系,并探及教育解决政治经济难以解决的麻烦的困难与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者中心 “去学校化社会” 课程改革 教育危机 伯恩斯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