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隐喻与位移事件结构“去VP”中的“去”
1
作者 李慧敏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30-734,共5页
现代汉语中的"去"是一个典型的位移动词,在"去VP"结构中,这种位移通过隐喻由物理空间层面投射到心理空间、时间层面和泛方向空间等非物理空间层面,从而造成现代汉语共时层面中"去"的语法化程度的差异。
关键词 空间隐喻 “去vp” 位移事件 语法化
下载PDF
也谈“VP+去” 被引量:2
2
作者 贺洁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80-82,共3页
文章通过对“VP+去”句式的类化分析,认为“VP+去”包含两个类别:“VP+去1”中VP修饰限定“去1”,表明“去”的方式、时间或是对象,“去1”是实义动词,凸显自身的动作行为;“VP+去2”中VP是目的语,“去2”虚化为动态助词,与“了、着、... 文章通过对“VP+去”句式的类化分析,认为“VP+去”包含两个类别:“VP+去1”中VP修饰限定“去1”,表明“去”的方式、时间或是对象,“去1”是实义动词,凸显自身的动作行为;“VP+去2”中VP是目的语,“去2”虚化为动态助词,与“了、着、过”构成一个完善的体标记词类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p+去" 凸显 动态助词
下载PDF
从致使性看“V上去/起来/来+AP/VP”构式的表达功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周红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4期124-131,共8页
"V上去/起来/来+AP/VP"表达在某认知条件(或情况)下认知对象(某实体或事件)状态特征被动引发认知者产生某认知结果,具有一定的致使性。由受事型到施事型,由空间型到时间型,由感知型、评价型到推断型,致使性逐渐减弱。"V... "V上去/起来/来+AP/VP"表达在某认知条件(或情况)下认知对象(某实体或事件)状态特征被动引发认知者产生某认知结果,具有一定的致使性。由受事型到施事型,由空间型到时间型,由感知型、评价型到推断型,致使性逐渐减弱。"V上去+AP/VP"、"V起来+AP/VP"、"V来+AP/VP"的主观化程度依次增加,其中受事型和评价型占优势,时间认知条件范围广,感官或言说类认知条件下易替换。"V起来+AP/VP"的使用频率最高,除感官类动作动词外,其它自主动词甚至是性质形容词均可进入该构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上去/起来/来+AP/vp”构式 致使性 主观化 表达功用 语料库
下载PDF
“NP+VP+去”歧义结构及其形成条件
4
作者 刘春卉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38,共7页
"NP+VP+去"结构中的VP既可以表示"去"的方式,也可以表示目的。当NP是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时,且VP可以表示位移或交通方式时,该结构可能具有歧义。该结构表示两种不同意义时在语音、句调、句法变换等方面存在一... "NP+VP+去"结构中的VP既可以表示"去"的方式,也可以表示目的。当NP是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时,且VP可以表示位移或交通方式时,该结构可能具有歧义。该结构表示两种不同意义时在语音、句调、句法变换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差异,但这类歧义大多可以通过补充处所宾语以及选择使用不同的介词或动态助词得以分化。此外,目的义"NP+VP+去"结构还可能与兼语句同形而构成另一类歧义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vp+去" 歧义 方式 目的
下载PDF
江西吉安方言的“来+NP/VP+来”与“去+NP/VP+去” 被引量:4
5
作者 温美姬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1-265,共5页
江西吉安方言中,有"来+NP/VP+来"与"去+NP/VP+去"句式,配套整齐,特色明显。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并讨论了相关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江西吉安方言 赣语 来+NP/vp+来 去+NP/vp+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