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名教”与“自然”:魏晋士人心态调适“三部曲” 被引量:2
1
作者 聂民玉 纪常造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3期66-68,共3页
自然主义与人伦主义兼容并包及自由放任与恪守名教的价值二重化,构成魏晋士人文化心态的内在紧张和困惑。因此,如何调适心态的内在紧张和矛盾,克服名教和道德的异化,便构成魏晋士人心态调适的特殊历程。
关键词 魏晋士人 “名教” “自然” 心态调适
下载PDF
“自然”与“名教”合一的精神刻痕——《文心雕龙·原道》篇“原道”说新解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新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55-58,63,共5页
刘勰"原道"说是困扰现代学人的一大学术难题,原因之一是文学本质主义的思维模式使其陷入了理论困局。从刘勰本人的"问题意识"入手,并结合当时的文化语境来考查刘勰对"道体"的具体态度和处理方法,可以发... 刘勰"原道"说是困扰现代学人的一大学术难题,原因之一是文学本质主义的思维模式使其陷入了理论困局。从刘勰本人的"问题意识"入手,并结合当时的文化语境来考查刘勰对"道体"的具体态度和处理方法,可以发现刘勰"原道"之"道"是在魏晋玄学的学术语境下生成的独具特质的理论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本质主义 “原道” “自然” “名教”
下载PDF
试论郭象“名教”的内在结构
3
作者 罗彩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88-93,共6页
郭象的"名教"既包含外在的道德规范形式,又包含内在的自然真实情性。他以"众之所宜者不一"作为"名教"起源的原因,以"名当其实"作为"名教"内涵的实质,以"任众性"、"... 郭象的"名教"既包含外在的道德规范形式,又包含内在的自然真实情性。他以"众之所宜者不一"作为"名教"起源的原因,以"名当其实"作为"名教"内涵的实质,以"任众性"、"顺众心"作为"名教"运用的原则,以"各得其性"、"各用所能"、"各安所司"作为"名教"实现的功能,进而建构起其完整、系统的"名教"思想。与王弼追求普遍道德本体及嵇康、阮籍追求超越"名教"而重视主观情欲的价值诉求不同,郭象将"名教"与个体"自然之性"相融合,使"名教"内化于道德主体的自然原则更具体化,使"名教"与"自然"的融合更具操作性、现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名教” “自然” 自然之性
下载PDF
论郭象的“名教”即“自然”之辨
4
作者 邵丽坤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28-32,共5页
做为魏晋玄学的集大成者,玄学思潮在郭象那里得到了系统的总结。他将前代思想家关于名教和自然的论争进行了综合,并以"性分"和"迹"、"所以迹"等概念和范畴沟通"自然"与"名教"的关系... 做为魏晋玄学的集大成者,玄学思潮在郭象那里得到了系统的总结。他将前代思想家关于名教和自然的论争进行了综合,并以"性分"和"迹"、"所以迹"等概念和范畴沟通"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使二者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和谐与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玄学 “名教” “自然” “迹” “所以迹”
下载PDF
竹林玄学之“名教”与“自然”
5
作者 刘秉亚 《魅力中国》 2009年第14期25-26,共2页
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经学的主流思潮,它以《周易》《老子》《庄子》为三玄。而竹林玄学是魏晋玄学的重要一个阶段,其主要代表阮籍和嵇康更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理论,是老庄思想的继承者,同时又为玄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 老庄 “名教” “自然” 阮籍 嵇康
下载PDF
郭象认为“名教”即“自然”吗? 被引量:9
6
作者 吕锡琛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70-75,共6页
关键词 “名教”与“自然” 郭象 自然本性 礼法制度 所以迹 仁义道德 《庄子》 自然人性 《六经》 齐物论
原文传递
“名教”的现代重构、讨论方法及其批判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金理 《东吴学术》 2010年第1期109-118,共10页
一、从“新语”到“名教”清民之际新名词大量出现.体现出中国人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现代变革。但是其中也潜藏着危险,自清末以来持续的名词膨胀正是诱发现代名教的重要成因。
关键词 “名教” 现代重构 批判意义 讨论方法 现代变革 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
原文传递
“名教”与“自然”之辨及向秀对二者关系的调和
8
作者 乔凤岐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16年第3期112-113,共2页
汉魏两晋时期,“名教”与“自然”代表着两种社会思潮,两种思潮的辩论实际上是儒、道两家学说对汉晋时期政治思想领域的争夺。先秦时期儒、道两家的哲学观念和政治主张尽管不同.但都以关注民生为己任。以批判社会政治的不合理性为出... 汉魏两晋时期,“名教”与“自然”代表着两种社会思潮,两种思潮的辩论实际上是儒、道两家学说对汉晋时期政治思想领域的争夺。先秦时期儒、道两家的哲学观念和政治主张尽管不同.但都以关注民生为己任。以批判社会政治的不合理性为出发点;直到秦汉时期,儒、道的思想文化在批判社会现实方面并无本质上的改变。东汉后期。外戚、宦官势力把持朝政,他们专横跋扈、强取豪夺,搞得民不聊生,儒学、名士发起“清议运动”以示抗议。所谓的“清议”,就是由太学生们发起的一场以儒家学说为标准、“议论朝廷的政治。品评人物”的文化运动,他们“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名教” 调和 向秀 社会思潮 政治思想 儒家学说 文化运动
原文传递
“名教之罪”与《金云翘传》的思想史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小芳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4-9,共6页
才子文化带来了才子佳人文学在明清之际的盛行;而才子佳人文学的创作和传播,又构成了现实社会女性爱情、欲望意识萌动觉醒的教育启蒙材料,并随之产生了解决"情教"理想与社会现实矛盾问题的思考。青心才人编撰的《金云翘传》... 才子文化带来了才子佳人文学在明清之际的盛行;而才子佳人文学的创作和传播,又构成了现实社会女性爱情、欲望意识萌动觉醒的教育启蒙材料,并随之产生了解决"情教"理想与社会现实矛盾问题的思考。青心才人编撰的《金云翘传》及附生于文本的"贯华堂评论",以"多情"之"苦"的自觉担当、对"名教之罪"的严厉批判,以及以"深情"补"缺陷"之天的期待,典型地反映了时代对才子文化的深刻反思和重新建构的努力,使之具有了构成"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之思想史料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云翘传》 “贯华堂评论” 才子佳人 “名之罪” 思想史
下载PDF
士志于道——对郭象“名教即自然”命题的解读
10
作者 冯结仪 《文教资料》 2009年第3期70-71,共2页
郭象提出的“名教即自然”是对魏晋以来自然与名教之辨的调和。郭象的名教即自然.反映了知识分子对孔子以来“士志于道”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的传承。
关键词 郭象“名即自然”独化 士志于道
下载PDF
蔡元培与威廉·洪堡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徐艳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0年第3期27-34,共8页
对蔡元培和洪堡两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做了一个粗略的比较,比较的重点是他们的教育独立观,他们对完全人格教育的看法以及他们的大学改革实践。
关键词 蔡元培 洪堡 育思想 比较研究 个性 群性 普通 专门 高校 改革
下载PDF
略论“三纲五常”的形成和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君惠 《文史杂志》 2010年第3期22-25,共4页
一般认为,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体系基本核心的是“三纲五常”。所谓“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亦即根据上下、尊卑之序,严格加以界定的三种伦理关系;所谓“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亦即五种叵... 一般认为,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体系基本核心的是“三纲五常”。所谓“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亦即根据上下、尊卑之序,严格加以界定的三种伦理关系;所谓“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亦即五种叵常不变的道德准则。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般人所信奉的所谓“名教”、“礼教”、“世教”以及“王教”,其实指的都是“三纲五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纲五常 社会道德体系 封建社会 君为臣纲 伦理关系 “五常” 道德准则 “名教”
下载PDF
儒道互补新论──兼论中国哲学的逻辑发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康中乾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6-31,共6页
关键词 主体自我 儒道互补 中国哲学 本体论 华严宗 “无”本论 伦理行为 “名教”与“自然” 认识对象 “自我”
下载PDF
论郭象“足性逍遥”
14
作者 高原 《甘肃高师学报》 1999年第6期67-71,共5页
魏晋玄学时代的思想家郭象在其理论上提出的“足性逍遥”说,是一种带有多元性质的思想观念。它看到了人类想要超越、逍遥、自由的愿望,必须在世俗生活中才可能实现,并且唯有这样的超越才有意义。而陶渊明的出现,既一般地印证、又完... 魏晋玄学时代的思想家郭象在其理论上提出的“足性逍遥”说,是一种带有多元性质的思想观念。它看到了人类想要超越、逍遥、自由的愿望,必须在世俗生活中才可能实现,并且唯有这样的超越才有意义。而陶渊明的出现,既一般地印证、又完美地发展了这一点,因为其“人生一一选译诗化”正体现了“人”类逍遥的最高境界的“性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魏晋玄学 “名教”与“自然” “足性逍遥”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自觉意识──从春秋战国到魏晋南北朝
15
作者 李德平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3期76-80,共5页
关键词 古代知识分子 自觉意识 春秋战国 知识阶层 魏晋 文化选择 玄学 “名教”与“自然” 个体自觉 自我人格
下载PDF
“道”与陶渊明
16
作者 伍方南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6期91-94,共4页
“道”与陶渊明伍方南一“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在老子书中,“道”这个字前后出现了七十三次之多(据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的统计),可以说整部老子书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道”这个字作为老子哲学的载体或符号,其涵义极... “道”与陶渊明伍方南一“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在老子书中,“道”这个字前后出现了七十三次之多(据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的统计),可以说整部老子书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道”这个字作为老子哲学的载体或符号,其涵义极其繁富而又异常复杂。纵观老子书中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道法自然 “名教”与“自然” 大自然 人生志趣 世说新语 人生境界 《五柳先生传》 “真” 《挽歌诗》
下载PDF
曹植赋略论
17
作者 黄季耕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1994年第3期22-24,5,共4页
本文就曹植现有赋作,进行综合评析,指出曹植赋既有抒发慷慨激越的情怀,亦有托物寓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态,还有的作品表现作者的淡泊、超然思想。
关键词 曹植 托物寓意 慷慨激越 超然思想 “名教”与“自然” 表达自己的思想 《文心雕龙》 综合评析 道家思想 《杂文》
下载PDF
《千字文》批注(选刊)
18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74年第5期95-108,共14页
南北朝时的梁武帝是一个佛教徒,又是一个孔孟之道的忠实信徒。他站在门阀士族大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猖狂攻击唯物论者范缜的“神灭论”是损害了“名教”,背叛了孔孟的“经书”。
关键词 《千字文》 选刊 批注 孔孟之道 地主阶级 门阀士族 “名教”
下载PDF
“言行趣舍,各以类书”——袁宏《后汉纪》历史叙事的方法和特点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露川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9-109,共11页
从中国古代历史叙事的发展历程来看,东晋袁宏所撰《后汉纪》因其扩大了编年体史书写人物的叙事空间,而具有重要价值和代表性。《后汉纪》一书,在编年纪事的格局之中,以"言行趣舍,各以类书"的形式和标准,巧妙地处理了历史人物... 从中国古代历史叙事的发展历程来看,东晋袁宏所撰《后汉纪》因其扩大了编年体史书写人物的叙事空间,而具有重要价值和代表性。《后汉纪》一书,在编年纪事的格局之中,以"言行趣舍,各以类书"的形式和标准,巧妙地处理了历史人物在编年体史书中的位置;以"观其名迹,想见其人"为目的,通过细节描写、载言、载文等方法,揭示各种历史人物的个性特征和精神面貌;以"名教"观念作为叙述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准则,从而贯彻了"通古今而笃名教"的撰述宗旨。上述三个方面的结合,构成了《后汉纪》历史叙事的风格和主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宏 《后汉纪》 历史叙事 类书 “名教”观念
原文传递
从《中国哲学简史》解读审计核心价值观
20
作者 胡安明 刘西友 《中国审计》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6-27,共2页
在穿越历史中担当责任,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电》中多处引经据典谈到“责任”。为了佐证“中国哲学既出世又入世”这一观点,著者对比了儒道两家思想。《庄子》中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方,指社会)。孔子重“名教”,老、... 在穿越历史中担当责任,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电》中多处引经据典谈到“责任”。为了佐证“中国哲学既出世又入世”这一观点,著者对比了儒道两家思想。《庄子》中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方,指社会)。孔子重“名教”,老、庄重“自然”,两者彼此对立的同时,也互相补充,演绎着一种力的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简史》 核心价值观 审计 解读 《庄子》 “名教” “自然” 冯友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