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名教”与“自然”:魏晋士人心态调适“三部曲” 被引量:2
1
作者 聂民玉 纪常造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3期66-68,共3页
自然主义与人伦主义兼容并包及自由放任与恪守名教的价值二重化,构成魏晋士人文化心态的内在紧张和困惑。因此,如何调适心态的内在紧张和矛盾,克服名教和道德的异化,便构成魏晋士人心态调适的特殊历程。
关键词 魏晋士人 “名教” “自然” 心态调适
下载PDF
“自然”与“名教”合一的精神刻痕——《文心雕龙·原道》篇“原道”说新解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新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55-58,63,共5页
刘勰"原道"说是困扰现代学人的一大学术难题,原因之一是文学本质主义的思维模式使其陷入了理论困局。从刘勰本人的"问题意识"入手,并结合当时的文化语境来考查刘勰对"道体"的具体态度和处理方法,可以发... 刘勰"原道"说是困扰现代学人的一大学术难题,原因之一是文学本质主义的思维模式使其陷入了理论困局。从刘勰本人的"问题意识"入手,并结合当时的文化语境来考查刘勰对"道体"的具体态度和处理方法,可以发现刘勰"原道"之"道"是在魏晋玄学的学术语境下生成的独具特质的理论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本质主义 “原道” “自然” “名教”
下载PDF
试论郭象“名教”的内在结构
3
作者 罗彩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88-93,共6页
郭象的"名教"既包含外在的道德规范形式,又包含内在的自然真实情性。他以"众之所宜者不一"作为"名教"起源的原因,以"名当其实"作为"名教"内涵的实质,以"任众性"、"... 郭象的"名教"既包含外在的道德规范形式,又包含内在的自然真实情性。他以"众之所宜者不一"作为"名教"起源的原因,以"名当其实"作为"名教"内涵的实质,以"任众性"、"顺众心"作为"名教"运用的原则,以"各得其性"、"各用所能"、"各安所司"作为"名教"实现的功能,进而建构起其完整、系统的"名教"思想。与王弼追求普遍道德本体及嵇康、阮籍追求超越"名教"而重视主观情欲的价值诉求不同,郭象将"名教"与个体"自然之性"相融合,使"名教"内化于道德主体的自然原则更具体化,使"名教"与"自然"的融合更具操作性、现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名教” “自然” 自然之性
下载PDF
论郭象的“名教”即“自然”之辨
4
作者 邵丽坤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28-32,共5页
做为魏晋玄学的集大成者,玄学思潮在郭象那里得到了系统的总结。他将前代思想家关于名教和自然的论争进行了综合,并以"性分"和"迹"、"所以迹"等概念和范畴沟通"自然"与"名教"的关系... 做为魏晋玄学的集大成者,玄学思潮在郭象那里得到了系统的总结。他将前代思想家关于名教和自然的论争进行了综合,并以"性分"和"迹"、"所以迹"等概念和范畴沟通"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使二者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和谐与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玄学 “名教” “自然” “迹” “所以迹”
下载PDF
竹林玄学之“名教”与“自然”
5
作者 刘秉亚 《魅力中国》 2009年第14期25-26,共2页
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经学的主流思潮,它以《周易》《老子》《庄子》为三玄。而竹林玄学是魏晋玄学的重要一个阶段,其主要代表阮籍和嵇康更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理论,是老庄思想的继承者,同时又为玄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 老庄 “名教” “自然” 阮籍 嵇康
下载PDF
郭象认为“名教”即“自然”吗? 被引量:9
6
作者 吕锡琛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70-75,共6页
关键词 “名教”与“自然” 郭象 自然本性 礼法制度 所以迹 仁义道德 《庄子》 自然人性 《六经》 齐物论
原文传递
“名教”的现代重构、讨论方法及其批判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金理 《东吴学术》 2010年第1期109-118,共10页
一、从“新语”到“名教”清民之际新名词大量出现.体现出中国人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现代变革。但是其中也潜藏着危险,自清末以来持续的名词膨胀正是诱发现代名教的重要成因。
关键词 “名教” 现代重构 批判意义 讨论方法 现代变革 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
原文传递
“名教”与“自然”之辨及向秀对二者关系的调和
8
作者 乔凤岐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16年第3期112-113,共2页
汉魏两晋时期,“名教”与“自然”代表着两种社会思潮,两种思潮的辩论实际上是儒、道两家学说对汉晋时期政治思想领域的争夺。先秦时期儒、道两家的哲学观念和政治主张尽管不同.但都以关注民生为己任。以批判社会政治的不合理性为出... 汉魏两晋时期,“名教”与“自然”代表着两种社会思潮,两种思潮的辩论实际上是儒、道两家学说对汉晋时期政治思想领域的争夺。先秦时期儒、道两家的哲学观念和政治主张尽管不同.但都以关注民生为己任。以批判社会政治的不合理性为出发点;直到秦汉时期,儒、道的思想文化在批判社会现实方面并无本质上的改变。东汉后期。外戚、宦官势力把持朝政,他们专横跋扈、强取豪夺,搞得民不聊生,儒学、名士发起“清议运动”以示抗议。所谓的“清议”,就是由太学生们发起的一场以儒家学说为标准、“议论朝廷的政治。品评人物”的文化运动,他们“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名教” 调和 向秀 社会思潮 政治思想 儒家学说 文化运动
原文传递
“名教之罪”与《金云翘传》的思想史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小芳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4-9,共6页
才子文化带来了才子佳人文学在明清之际的盛行;而才子佳人文学的创作和传播,又构成了现实社会女性爱情、欲望意识萌动觉醒的教育启蒙材料,并随之产生了解决"情教"理想与社会现实矛盾问题的思考。青心才人编撰的《金云翘传》... 才子文化带来了才子佳人文学在明清之际的盛行;而才子佳人文学的创作和传播,又构成了现实社会女性爱情、欲望意识萌动觉醒的教育启蒙材料,并随之产生了解决"情教"理想与社会现实矛盾问题的思考。青心才人编撰的《金云翘传》及附生于文本的"贯华堂评论",以"多情"之"苦"的自觉担当、对"名教之罪"的严厉批判,以及以"深情"补"缺陷"之天的期待,典型地反映了时代对才子文化的深刻反思和重新建构的努力,使之具有了构成"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之思想史料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云翘传》 “贯华堂评论” 才子佳人 “名之罪” 思想史
下载PDF
士志于道——对郭象“名教即自然”命题的解读
10
作者 冯结仪 《文教资料》 2009年第3期70-71,共2页
郭象提出的“名教即自然”是对魏晋以来自然与名教之辨的调和。郭象的名教即自然.反映了知识分子对孔子以来“士志于道”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的传承。
关键词 郭象“名即自然”独化 士志于道
下载PDF
蔡元培与威廉·洪堡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徐艳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0年第3期27-34,共8页
对蔡元培和洪堡两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做了一个粗略的比较,比较的重点是他们的教育独立观,他们对完全人格教育的看法以及他们的大学改革实践。
关键词 蔡元培 洪堡 育思想 比较研究 个性 群性 普通 专门 高校 改革
下载PDF
略论“三纲五常”的形成和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君惠 《文史杂志》 2010年第3期22-25,共4页
一般认为,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体系基本核心的是“三纲五常”。所谓“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亦即根据上下、尊卑之序,严格加以界定的三种伦理关系;所谓“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亦即五种叵... 一般认为,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体系基本核心的是“三纲五常”。所谓“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亦即根据上下、尊卑之序,严格加以界定的三种伦理关系;所谓“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亦即五种叵常不变的道德准则。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般人所信奉的所谓“名教”、“礼教”、“世教”以及“王教”,其实指的都是“三纲五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纲五常 社会道德体系 封建社会 君为臣纲 伦理关系 “五常” 道德准则 “名教”
下载PDF
儒道互补新论──兼论中国哲学的逻辑发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康中乾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6-31,共6页
关键词 主体自我 儒道互补 中国哲学 本体论 华严宗 “无”本论 伦理行为 “名教”与“自然” 认识对象 “自我”
下载PDF
论郭象“足性逍遥”
14
作者 高原 《甘肃高师学报》 1999年第6期67-71,共5页
魏晋玄学时代的思想家郭象在其理论上提出的“足性逍遥”说,是一种带有多元性质的思想观念。它看到了人类想要超越、逍遥、自由的愿望,必须在世俗生活中才可能实现,并且唯有这样的超越才有意义。而陶渊明的出现,既一般地印证、又完... 魏晋玄学时代的思想家郭象在其理论上提出的“足性逍遥”说,是一种带有多元性质的思想观念。它看到了人类想要超越、逍遥、自由的愿望,必须在世俗生活中才可能实现,并且唯有这样的超越才有意义。而陶渊明的出现,既一般地印证、又完美地发展了这一点,因为其“人生一一选译诗化”正体现了“人”类逍遥的最高境界的“性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魏晋玄学 “名教”与“自然” “足性逍遥”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自觉意识──从春秋战国到魏晋南北朝
15
作者 李德平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3期76-80,共5页
关键词 古代知识分子 自觉意识 春秋战国 知识阶层 魏晋 文化选择 玄学 “名教”与“自然” 个体自觉 自我人格
下载PDF
“道”与陶渊明
16
作者 伍方南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6期91-94,共4页
“道”与陶渊明伍方南一“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在老子书中,“道”这个字前后出现了七十三次之多(据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的统计),可以说整部老子书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道”这个字作为老子哲学的载体或符号,其涵义极... “道”与陶渊明伍方南一“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在老子书中,“道”这个字前后出现了七十三次之多(据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的统计),可以说整部老子书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道”这个字作为老子哲学的载体或符号,其涵义极其繁富而又异常复杂。纵观老子书中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道法自然 “名教”与“自然” 大自然 人生志趣 世说新语 人生境界 《五柳先生传》 “真” 《挽歌诗》
下载PDF
曹植赋略论
17
作者 黄季耕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1994年第3期22-24,5,共4页
本文就曹植现有赋作,进行综合评析,指出曹植赋既有抒发慷慨激越的情怀,亦有托物寓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态,还有的作品表现作者的淡泊、超然思想。
关键词 曹植 托物寓意 慷慨激越 超然思想 “名教”与“自然” 表达自己的思想 《文心雕龙》 综合评析 道家思想 《杂文》
下载PDF
Instruction of Nominalization by Applying Enabling of POA 被引量:2
18
作者 Hao CHEN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20年第3期342-358,389,共18页
It is noticeable that the academic papers written by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are lacking in academic features largely due to their poor ability to use nominalization.Therefore,the instruction of nominalization in an ... It is noticeable that the academic papers written by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are lacking in academic features largely due to their poor ability to use nominalization.Therefore,the instruction of nominalization in an academic English writing course is badly needed.The author conducted onesemester-long instruction of nominalization to 90 non-English major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POA).This research demonstrated how to apply POA,specifically,the enabling procedure to the teaching of nominalization.By triangulating the data of students’interviews,learning journals and written output,and the data of 4 teachers’class observations and interviews,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accurate application of the three criteria of effective enabling contribut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nominalization in academic wri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MINALIZATION INSTRUCTION academic English writing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enabling
下载PDF
Developing Nominalization Awareness in Teaching Writing to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19
作者 WANG Xue-feng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2年第11期1650-1660,共11页
Nominalization is one of the grammatical features introduced by Halliday and his colleagues in SFL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eory. It helps create a style of writing with density, complexity, and abstract.... Nominalization is one of the grammatical features introduced by Halliday and his colleagues in SFL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eory. It helps create a style of writing with density, complexity, and abstract. For English learners, it is crucial to develop nominalization awareness in their writing. This paper first examines the main features ofnominalization in English; it then contrasts the writing style differences before and after the students were taught the features of nominalization and discusses problems found in teaching of nominalization. It finally provides some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writing to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MINALIZATION English writing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下载PDF
The Use and Reuse of Julius Caesar's Religious Résumé on Imperatorial Coinage
20
作者 Gaius Ster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4年第1期62-74,共13页
Soon after Roman mint masters began issuing the silver denarius (traditional date 187 B.C.), they discovered that they could employ coinage as newspapers and PR by individualizing the imagery on each side of the coi... Soon after Roman mint masters began issuing the silver denarius (traditional date 187 B.C.), they discovered that they could employ coinage as newspapers and PR by individualizing the imagery on each side of the coin with references to their ancestry, current events, and/or their religious offices to increase their name recognition in order to win votes. It should come as no surprise that the Divine Julius ordered his mint masters to issue coinage that advertised all of the above features to circulate his good reputation in what our modern political scientists would call propaganda. After Julius' enemies began to attack his reputation, some of his partisans boasted of their closeness to him on coinage by recycling specific coin images. What is surprising is how these partisans adopted the exact imagery Julius had used to advertise his own religious résumé on their coinage, even though these religious images could not and did not apply to them specifically. Apparently, Julius' religious résumé no longer demonstrated a religious portfolio, but had transformed into a badge of partisanship, however thinly it applied, so that the religious symbols themselves retained only the function of an association with Julius without their original and intrinsic mea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man history Roman religion Roman coinage Julius Caesar Augustus lituus simpulum NUMISMATICS Second Triumvirat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