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兴人类增强技术与人类未来——兼评《增强、人性与“后人类”未来——关于人类增强的哲学探索》 被引量:1
1
作者 易显飞 《科学.经济.社会》 2023年第1期129-132,共4页
基于汇聚技术(NBIC)的新兴人类增强技术(HET),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对人类的身体、认知、道德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度”改造乃至重塑,这对人类的未来到底是祸是福,引发了不可回避的人文担忧。《增强、人性与“后人类”未来——关于人类增强... 基于汇聚技术(NBIC)的新兴人类增强技术(HET),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对人类的身体、认知、道德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度”改造乃至重塑,这对人类的未来到底是祸是福,引发了不可回避的人文担忧。《增强、人性与“后人类”未来——关于人类增强的哲学探索》一书,是一部标准的从人文主义视角审视新兴前沿技术的哲学类著作。该书从概念分析、技术研发和社会传播三个层面勾勒出新兴人类增强技术的概貌,对超人类主义与生物保守主义、超人类主义与后人类主义围绕新兴人类增强技术的两场论辩进行了深刻的哲学阐述。对新兴人类增强技术的人文审视应超越学术流派的二元对立,重新在“人—技术”的相互定义和相互建构的“后人类”观点中,描绘正在发生“技术性转变”的人类未来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人性与“后人类”未来——关于人类增强的哲学探索》 人类增强 人类未来 技术与人文
下载PDF
“后人类”与文学伦理的转向——基于当代文学现状的思考
2
作者 管季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3年第5期54-66,共13页
在“后人类”即将到来的时代,人文和哲学观念势必会发生变革,人类的自我主体意识会随着虚拟空间与具身性的矛盾而产生歧义,人工智能的发展导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溃败,新的阶级也在不断分化。在这种新的人文环境中,身体的改造、痛感的消... 在“后人类”即将到来的时代,人文和哲学观念势必会发生变革,人类的自我主体意识会随着虚拟空间与具身性的矛盾而产生歧义,人工智能的发展导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溃败,新的阶级也在不断分化。在这种新的人文环境中,身体的改造、痛感的消失和被技术控制的身体,也带来了伦理的失衡。这种失衡已经出现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尤以科幻小说为代表,青年作家不仅描述了技术对于生活伦理的影响,包括被颠覆的婚姻、生殖及低欲望社会的出现等,还描述了人类新的异化过程。后人类时代出现的新写作伦理将人放置在广阔的无限性当中,去思考人类的具身性和当下的生存状态,对于自己之所以成为人的缘由、主体的本质,以及自身的情感、人性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度思考,以重新确立人的根本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 文学伦理 低欲望社会 科幻小说 人工智能
下载PDF
“后人类”进化 被引量:25
3
作者 张之沧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10,共6页
随着 2 0世纪 6 0年代后现代的到来 ,人类也进入“后人类时代” ,开始“后人类进化”的新纪元。在这个时代 ,出现电子人、智能人、网络人、虚拟人 ,通过整容、整形、器官移植、基因重组、遗传工程和克隆技术 ,创造了变性人、克隆人、人... 随着 2 0世纪 6 0年代后现代的到来 ,人类也进入“后人类时代” ,开始“后人类进化”的新纪元。在这个时代 ,出现电子人、智能人、网络人、虚拟人 ,通过整容、整形、器官移植、基因重组、遗传工程和克隆技术 ,创造了变性人、克隆人、人造人。“后人类”进化会在创生肉体、完善生命、解放主体、改变人生观念、提高生存质量、实现个性自由和社会公正等方面开创出美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 自然人 人机系统 电子人 网络人 生物技术 虚拟技术
下载PDF
网络科幻小说的“后人类”叙事与美学追求 被引量:3
4
作者 鲍远福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8-165,共8页
立足于智能芯片、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和5G数据网络等现实技术语境,在科技变革和民族复兴的国家叙事语境下,网络科幻小说通过对人工智能生命的寓言性想象,彰显出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重要转向。通过“后人类状况”的技术推演与叙事建构,网... 立足于智能芯片、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和5G数据网络等现实技术语境,在科技变革和民族复兴的国家叙事语境下,网络科幻小说通过对人工智能生命的寓言性想象,彰显出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重要转向。通过“后人类状况”的技术推演与叙事建构,网络科幻小说展示了其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工具属性、人工智能社会的组织结构以及人工智能题材“后人类”想象构建“或然历史”的叙事动力学三个维度的批判性思考。从理论层面剖析网络科幻小说的“后人类”叙事,可以在人工智能生命想象话语体系与“后人类”生命“未来史”的方法框架之间架构沟通的桥梁,这将有助于我们揭示新时代文艺实践的新内涵、新规律与新趋势,最终为建立具有中国气派与世界眼光的科幻文艺理论体系提供有益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科幻小说 人工智能 “后人类”叙事 美学追求
下载PDF
关于“后人类”若干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3
5
作者 宋秋水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31-34,共4页
所谓“后人类”,是当代社会人们对未来人类的一种设想,它体现了关于人类未来的一种价值观。“后人类”被设想成为人体和机器、人脑与电脑的结合体,它可以是机器人,可以是软件,也可以是信息状态。本文认为,这种关于“后人类”的设想是技... 所谓“后人类”,是当代社会人们对未来人类的一种设想,它体现了关于人类未来的一种价值观。“后人类”被设想成为人体和机器、人脑与电脑的结合体,它可以是机器人,可以是软件,也可以是信息状态。本文认为,这种关于“后人类”的设想是技术“物本主义”价值观的产物,“后人类”实质上是“非人类”。在未来社会,机器和电脑是不可能超过人、取代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 技术物本主义 人类 人类未来
下载PDF
反现代性、阶级分析与“后人类”——当下性别写作研究的理论检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侃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23,共6页
中国的女性文学/性别写作的批评和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一度被认为是“显学”。毫无疑问,较之整个80年代在性别研究层面的勉强、无力和尴尬,90年代的学者和批评家已握有更为得心应手的理论利器,庖丁解牛式的批评结论常常应声而出,海量的... 中国的女性文学/性别写作的批评和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一度被认为是“显学”。毫无疑问,较之整个80年代在性别研究层面的勉强、无力和尴尬,90年代的学者和批评家已握有更为得心应手的理论利器,庖丁解牛式的批评结论常常应声而出,海量的研究成果、壮观的研究队伍,无不确确实实地展示了这一学术领域作为“显学”的力量感和存在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研究 写作研究 “后人类” 反现代性 阶级分析 检讨 90年代 批评家
下载PDF
科学哲学如何塑造更好的“后人类”社会--访斯乔平教授 被引量:1
7
作者 瓦切斯拉夫·谢苗诺维奇·斯乔平 章含舟(访) +2 位作者 陈欢(访) 钱宗旗(译) 王时玉(译) 《哲学分析》 CSSCI 2018年第6期160-175,共16页
1934年,著名哲学家斯乔平(Vyacheslav S.Stepin,也译为斯焦宾)出生于俄罗斯西部边境布良斯克州一个名为纳夫利亚的村庄。布良斯克地处东欧平原中部,南与乌克兰接壤,西邻白俄罗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数个世纪以来,这里一直是兵家必争... 1934年,著名哲学家斯乔平(Vyacheslav S.Stepin,也译为斯焦宾)出生于俄罗斯西部边境布良斯克州一个名为纳夫利亚的村庄。布良斯克地处东欧平原中部,南与乌克兰接壤,西邻白俄罗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数个世纪以来,这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坎坷曲折的发展历史、东方与西方交汇的地缘政治,在这片并不算大的土地(相较整个俄罗斯联邦而言)上凝结了特有的理性与宽容精神,充盈着具有丰富内涵的俄罗斯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 科学哲学 社会 白俄罗斯 1934年 俄罗斯联邦 俄罗斯文明 地理位置
下载PDF
技术与迷思:赛博朋克电影中的“后人类”时代反思
8
作者 牛思艺 《西部广播电视》 2021年第14期105-107,共3页
在20世纪80年代,赛博朋克类科幻小说应运而生,在小说中呈现出对光怪陆离的未来世界的思考。这样的思考逐渐延伸到了电影创作中,赛博朋克电影中极力呈现一种科技社会的极致发达与人情道德伦理的极致混乱。随着赛博朋克类作品的发展,后人... 在20世纪80年代,赛博朋克类科幻小说应运而生,在小说中呈现出对光怪陆离的未来世界的思考。这样的思考逐渐延伸到了电影创作中,赛博朋克电影中极力呈现一种科技社会的极致发达与人情道德伦理的极致混乱。随着赛博朋克类作品的发展,后人类时代的反思也应运而生。电影中充斥着科技发展之下的人类生存之思,这是在科技发展的奥赛德史诗中的人类异化之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迷思 赛博朋克 “后人类”化时代
下载PDF
中外科幻电影的“后人类”叙事想象与美学追求 被引量:3
9
作者 鲍远福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9-57,共9页
中外科幻电影中的“后人类想象”是关于人类在未来的身体状况与生活形态的想象性叙事,其本质也是人类如何塑造和改变自身命运并对抗“他者焦虑”的故事。中外科幻电影展示了五种类型的“后人类生命”,即他者化的异族人、工具向的机器人... 中外科幻电影中的“后人类想象”是关于人类在未来的身体状况与生活形态的想象性叙事,其本质也是人类如何塑造和改变自身命运并对抗“他者焦虑”的故事。中外科幻电影展示了五种类型的“后人类生命”,即他者化的异族人、工具向的机器人、伴生型的类智人、附庸性的仿生人以及作为理想模型的超人(类)。以“想象性他者”为主要表征手段的“后人类叙事”,其主题类型的流变、形象内涵的转换、作品流派的拓展与审美标准的嬗变不仅丰富了当代科幻电影形象学阐释研究的理论谱系,也为中国科幻电影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科幻电影 “后人类”叙事 异族人想象 他者焦虑
原文传递
人写的历史必须是人的历史吗?“后人类史学”的挑战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晴佳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7-45,共9页
自1990年代以来,世界史坛出现了一个"后人类史学"的趋向,其目的是突破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史学观念和书写的传统。从中外史学传统及其转变的角度,笔者希图对这一"后人类史学"思潮,从几个方面做出讨论和解析。作者指... 自1990年代以来,世界史坛出现了一个"后人类史学"的趋向,其目的是突破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史学观念和书写的传统。从中外史学传统及其转变的角度,笔者希图对这一"后人类史学"思潮,从几个方面做出讨论和解析。作者指出,以人类为中心的历史书写,代表了西方近代史学的模式。这一模式在战后受到了诸多批评。而近年新兴科技领域的长足进展和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更加促使史家重新思考人类自身的发展及其与自然、地球的关系。环境史、动物史和"大历史"等史学流派的出现和流行,便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的历史思维和观念。结合并回应哲学界思想界对"后人类主义"的反思,"后人类史学"的探索和实践将会对历史书写的范围、主题和历史研究的方法和观念,形成一个巨大的冲击,或将对整个现代史学产生一个革命性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史 动物史 大历史 后人类主义 “后人类史学”
下载PDF
副本模式、游牧身体与生命政治新范式——中国网络科幻小说的“后人类叙事” 被引量:3
11
作者 鲍远福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4-171,共8页
“后人类境况”的产生引发了当代科幻文艺生命伦理和审美范式的变革。网络科幻小说的叙事实践是这一变革的话语表征。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科幻小说在“反人类中心主义”叙事伦理的支撑下所构建的后人类生命形式、“游牧身体”体验、生... “后人类境况”的产生引发了当代科幻文艺生命伦理和审美范式的变革。网络科幻小说的叙事实践是这一变革的话语表征。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科幻小说在“反人类中心主义”叙事伦理的支撑下所构建的后人类生命形式、“游牧身体”体验、生命伦理观与生命政治学,都是文艺审美活动对现实社会治理模式与组织规范体系的“虚构性预演”或“想象性建构”。网络科幻小说借助这种建基于科技与人性、生命与政治、审美与社会关系等维度的冷静思考和批判,充分发挥了科幻文学以“技术狂想”、“后人类叙事”、新思维范式来反映、干预和改造现实社会中人类自身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作用,并以此承载“科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正义与艺术伦理,呈现出符合时代特色的审美价值观与方法论,构建了科幻文艺生命政治学的理论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本模式 游牧身体 生命政治 中国网络科幻小说 “后人类叙事”
下载PDF
后人类主义与“后人类史学”:理念与实践之张力
12
作者 屠含章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9-84,共6页
作为一个新兴的思潮,后人类主义来源颇为复杂。福柯所宣称的人类的终结及梅西会议上有关控制论的讨论,大致标志了两大渊源,但也有明显的差异。前者强调批判性,旨在反思人文主义(尤其是人类中心主义),而后者则是在科技革新的刺激下产生的... 作为一个新兴的思潮,后人类主义来源颇为复杂。福柯所宣称的人类的终结及梅西会议上有关控制论的讨论,大致标志了两大渊源,但也有明显的差异。前者强调批判性,旨在反思人文主义(尤其是人类中心主义),而后者则是在科技革新的刺激下产生的"后人类"议题,亦有"超人类主义"的思考。凯瑟琳·海勒对技术层面的后人类主义的回应,将科技发展中的控制论与米歇尔·福柯的知识考古学联系到了一起,代表了两种后人类主义的交流。面对后人类主义的挑战,历史学家已经尝试突破人类中心论、人类特殊论的传统观念,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如动物史),并在研究方法上力图从生命科学中汲取养分,推进了历史考掘的深度和考察的广度。简而言之,来源于科技革新和展望的后人类主义冲击了现代历史学的基础,促使史家从"后人类"的角度审视历史研究的前景,但近年"后人类史学"的实践亦表明,这一史学新潮在未来的发展仍将面临不少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主义 “后人类史学” 凯瑟琳·海勒 福柯 生物学
下载PDF
中国科幻电影的日常生活书写
13
作者 焦欣波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75-80,共6页
日常生活是社会存在发展及个体生命构建与活动的基础,没有日常生活也就没有个体人的存在。但肩负着探索人类未来生活的科幻电影,却形成了以宏大主题为主要叙事特征的创作模式,对日常生活的书写与呈现甚少。就中国科幻电影而言,影像世界... 日常生活是社会存在发展及个体生命构建与活动的基础,没有日常生活也就没有个体人的存在。但肩负着探索人类未来生活的科幻电影,却形成了以宏大主题为主要叙事特征的创作模式,对日常生活的书写与呈现甚少。就中国科幻电影而言,影像世界中的日常生活及其思维大体上突显出想象性人伦“焦虑”个体日常的不满与“反叛”,以及“后人类性”和“末日情结”下的“废土式”重构等四大特质。然而,中国科幻电影更着重于光影叙事中寻求宏大话题,忽视对日常生活的追问与省思,还未能创造出更具现实意义并具开拓、引领功能的日常生活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电影 人伦“焦虑” “反叛”日常 “后人类性” “废土式”重构
下载PDF
“同伴物种”的后人类批判及其限度 被引量:17
14
作者 但汉松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7-37,共11页
"后人类"是科技革命主导下产生的一种文化情境,我们不应忽视动物作为"他者"对构建后人类主体性的重要作用。唐娜·哈洛维将人、动物、赛博格视为更广泛意义上的"同伴物种",从而打开了在海尔斯以信息... "后人类"是科技革命主导下产生的一种文化情境,我们不应忽视动物作为"他者"对构建后人类主体性的重要作用。唐娜·哈洛维将人、动物、赛博格视为更广泛意义上的"同伴物种",从而打开了在海尔斯以信息学、控制论来批判后人类主义之外的另一条路径。哈洛维的动物生态立场强调人和动物的关系性,不仅挑战了启蒙主义以降人类中心主义的动物想象,也构成了对德里达、列维纳斯和德勒兹等人动物哲学的对话与批判。哈洛维的后人类动物伦理观虽然基于生物科学领域的前沿观念,但如果想要在现实世界获得落地实践,仍不免带有某种乌托邦色彩,这体现在她对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理论的征用所遭遇的麻烦。或许只有像海尔斯那样以文学文本为话语场域,才能更具身地进行跨物种的共情想象,从而操演那种基于人和动物的身体及历史共性的"世界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 批判 物种 同伴 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主体性 后殖民理论 文化情境
原文传递
“后真相”本质上是后共识 被引量:76
15
作者 汪行福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16,共3页
“后真相”一词的出现在“后”时代是不难想象的,正如“后历史”“后现代”“后民主”“后人类”等词一样,只需要在“真相”或“真理”前面加以“后(post)”就构成了。如果“后真相”概念对理解当下具有症候学意义,它所表征的就不... “后真相”一词的出现在“后”时代是不难想象的,正如“后历史”“后现代”“后民主”“后人类”等词一样,只需要在“真相”或“真理”前面加以“后(post)”就构成了。如果“后真相”概念对理解当下具有症候学意义,它所表征的就不应该仅仅是某个事件及其后果,而必须指认出今天社会的历史性存在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相 本质 “后人类” “后现代” “真理” 性存在 历史 社会
原文传递
电影史上的“人形怪物”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洋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4-39,共6页
本文对电影史上"人形怪物"这个特殊形象进行了谱系学的梳理和框架性的研究。首先,在电影产生之前,这种特殊的怪物形象在西方视觉文化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神话和传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近代科学发展时期,在这三个阶段,人... 本文对电影史上"人形怪物"这个特殊形象进行了谱系学的梳理和框架性的研究。首先,在电影产生之前,这种特殊的怪物形象在西方视觉文化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神话和传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近代科学发展时期,在这三个阶段,人形怪物的形象和文化含义经过了三次转变。其次,本文考察了"人形怪物"在电影中的表现,根据主题把诸多人形怪物分为四个类型:对人的生物变异性的反思、对神人关系的反思、对人与他者相互生成的恐惧、对生死爱欲悖论的反思。最后,文章结合"后人类"相关问题,分析了电影艺术的出现为"人形怪物"这个形象带来的三个独特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形怪物” “后人类” 动物性 畸形人 哥连 弗兰肯斯坦 德拉库拉
原文传递
自媒体、瘾及欲望生产力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念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6-49,共4页
微信公众号是自媒体的技术平台之一种,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是自媒体(WEmedia)。汉语翻译中“我们”被“自”这个字所取代,更准确的翻译应该综合两者。一个代数式表达的就是,媒介提供了已知条件:自发、自主、自编、自演,全部的个... 微信公众号是自媒体的技术平台之一种,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是自媒体(WEmedia)。汉语翻译中“我们”被“自”这个字所取代,更准确的翻译应该综合两者。一个代数式表达的就是,媒介提供了已知条件:自发、自主、自编、自演,全部的个人主义内涵已经外化成技术了——精神就是实体,黑格尔应该喜欢我们这个时代——现在要求解的X即“we”。一个未知的共同体正在到来,当代哲学家们把这称为“后人类”。我们也已经感觉到了这奇妙的晦暗的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媒体 生产力 欲望 技术平台 汉语翻译 “后人类” “我们” 已知条件
原文传递
“我们是否正生活在计算机的仿真之中?”
18
作者 博斯特罗姆 孔明安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44-44,共1页
关键词 计算机 仿真 智能 “后人类”
原文传递
流散主体与植物他者:论理查德·鲍尔斯《上层林冠》 被引量:7
19
作者 袁杰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20年第2期68-77,共10页
当代美国作家理查德·鲍尔斯在其新作《上层林冠》中延续了一贯的多声部叙事风格,以多个家庭九位故事人物的生命轨迹为主要线索,辅之以大量的植物学知识和植物生命书写,展现了一幅后人类主体与他者共生关系的图景。小说通过对美国... 当代美国作家理查德·鲍尔斯在其新作《上层林冠》中延续了一贯的多声部叙事风格,以多个家庭九位故事人物的生命轨迹为主要线索,辅之以大量的植物学知识和植物生命书写,展现了一幅后人类主体与他者共生关系的图景。小说通过对美国流散主体之身份构建困境的展演,以及对美国土地上植物他者的身份辨析,挑战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观,从而实现了对植物他者的伦理反思,昭示出一种物种之间的“后人类共同体”诉求,对这一主题的持续关注也凸显了鲍尔斯作为一位当代美国作家的道德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层林冠》 流散主体 植物他者 “后人类共同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