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后单位时代”的“社会基础秩序”重建
被引量:9
- 1
-
-
作者
吕方
梅琳
-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
出处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6-81,共6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国家专项扶贫政策执行的治理结构及其绩效分析"(项目号:13CSH08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跨国机构与地方行动者的互动过程与效应:基于我国四城市的实证研究"(项目号:41401165)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社会基础秩序,指的是基本的社会联结机制,包括社会成员之间,以及社会成员与公共问题关联的方式、制度与文化。以单位体制的确立为坐标,晚清以降的百余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前单位社会"、"单位社会"及"后单位社会"三种不同形态。与此相应,社会基础秩序也在不断演进。社会基础秩序的形成,既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与社会关系设置的产物,亦对社会运行的其他方面产生着显著的影响。"后单位时代"中国社会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值得警惕的"社会原子化"现象,表现为社会成员之间,以及社会成员与公共事务缺乏关联的管道,社会领域出现无序互动和失范频仍的乱象。究其实质,在于"后单位时代"社会基础秩序尚不稳固。是故,社会基础秩序的重建,乃是当下社会治理的核心议题。
-
关键词
“后单位社会”
社会基础秩序
社会原子化
社会治理
-
分类号
D630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跨单位组织:“后单位社会”的治理结构
被引量:3
- 2
-
-
作者
刘建军
-
机构
复旦大学
-
出处
《探索与争鸣》
2003年第8期17-19,共3页
-
-
关键词
跨单位组织
社会结构
社会集团
社会分层
政治调控体系
“后单位社会”
-
分类号
C912
[经济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