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从篇章视角看“君君臣臣”句语法结构——兼与《世说新语精读》商榷
1
作者
张萍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32-35,共4页
《世说新语精读》介绍"名教与自然"专题时,引用《论语·颜渊》中的"君君臣臣"句,并将"君君"等组合的语法结构分析为"使君成为君"。这一分析值得商榷。"君君"等结构不当是使动式...
《世说新语精读》介绍"名教与自然"专题时,引用《论语·颜渊》中的"君君臣臣"句,并将"君君"等组合的语法结构分析为"使君成为君"。这一分析值得商榷。"君君"等结构不当是使动式,而是主谓结构。使动说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主语,且未关照到后文"君不君"句式。使动说或受"正名"说影响,但实际上《论语》中更多体现的是孔子对为政者"为仁由己"之自觉的期待,"君君"为主谓式结构,该理解正与这一理想中的自觉相应。对"君君"句语法结构的正确解析,关系到该句的定位,即它是名教的标准和"正名"的目的,而不是"正名"本身。由"君君臣臣"语法结构解析一例,可以得到启发:在解析语法结构时,不能局限于本句,更要关照上下文语段甚至是整个篇章,由句法对照、语意关联等多角度加以印证,即分析语法结构还需篇章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君臣臣”
语法结构
篇章视角
《论语》
商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也谈古汉语变读系统中的动名转类机制——兼及“君君臣臣”不变读的原因
被引量:
2
2
作者
王月婷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6-59,96,共14页
动名变读以非去-去为主,其中动-名型变读盖由既事范畴引申而来,故对结果格外关注,进而兼及受事。在"施事-动作-工具-结果 /受事"这个认知框架内,人的主观注意力由结果 /受事渐次推至工具、施事,故各类语义角色的转喻频率表现...
动名变读以非去-去为主,其中动-名型变读盖由既事范畴引申而来,故对结果格外关注,进而兼及受事。在"施事-动作-工具-结果 /受事"这个认知框架内,人的主观注意力由结果 /受事渐次推至工具、施事,故各类语义角色的转喻频率表现为结果 /受事>工具>施事。这跟认知的凸显原则不一致。而是语法形态、主观注意力、客体凸显度等协同作用的结果。名-动型变读中,动词记录跟名词实体密切相关的特定及物性动作,实体在事件中充当的语义角色有工具>受事>施事等,这一排序同样跟认知的凸显原则不一致,需从认知处理的角度阐释。古汉语变读系统中没有结果转喻事件的用例,这跟古汉语的语法范畴密切相关。另外动名变读亦涉及清-浊交替,其浊声母一读倾向于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名变读
形态
认知
转喻
君
君
臣
臣
原文传递
题名
从篇章视角看“君君臣臣”句语法结构——兼与《世说新语精读》商榷
1
作者
张萍
机构
上海大学文学院
出处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32-35,共4页
文摘
《世说新语精读》介绍"名教与自然"专题时,引用《论语·颜渊》中的"君君臣臣"句,并将"君君"等组合的语法结构分析为"使君成为君"。这一分析值得商榷。"君君"等结构不当是使动式,而是主谓结构。使动说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主语,且未关照到后文"君不君"句式。使动说或受"正名"说影响,但实际上《论语》中更多体现的是孔子对为政者"为仁由己"之自觉的期待,"君君"为主谓式结构,该理解正与这一理想中的自觉相应。对"君君"句语法结构的正确解析,关系到该句的定位,即它是名教的标准和"正名"的目的,而不是"正名"本身。由"君君臣臣"语法结构解析一例,可以得到启发:在解析语法结构时,不能局限于本句,更要关照上下文语段甚至是整个篇章,由句法对照、语意关联等多角度加以印证,即分析语法结构还需篇章视角。
关键词
“君君臣臣”
语法结构
篇章视角
《论语》
商榷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也谈古汉语变读系统中的动名转类机制——兼及“君君臣臣”不变读的原因
被引量:
2
2
作者
王月婷
机构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出处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6-59,96,共14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古汉语变读规律及不变读原因研究"(12CYY032)
"基于句法-语义界面的汉语异读构词研究"(13CYY071)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经典释文>文献与语言研究"(14ZDB097)
文摘
动名变读以非去-去为主,其中动-名型变读盖由既事范畴引申而来,故对结果格外关注,进而兼及受事。在"施事-动作-工具-结果 /受事"这个认知框架内,人的主观注意力由结果 /受事渐次推至工具、施事,故各类语义角色的转喻频率表现为结果 /受事>工具>施事。这跟认知的凸显原则不一致。而是语法形态、主观注意力、客体凸显度等协同作用的结果。名-动型变读中,动词记录跟名词实体密切相关的特定及物性动作,实体在事件中充当的语义角色有工具>受事>施事等,这一排序同样跟认知的凸显原则不一致,需从认知处理的角度阐释。古汉语变读系统中没有结果转喻事件的用例,这跟古汉语的语法范畴密切相关。另外动名变读亦涉及清-浊交替,其浊声母一读倾向于表状态。
关键词
动名变读
形态
认知
转喻
君
君
臣
臣
Keywords
verb-noun pronunciation variation
morphology
cognition
metonymy
Jun Jun Chen Chen(
君
君
臣
臣
)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从篇章视角看“君君臣臣”句语法结构——兼与《世说新语精读》商榷
张萍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也谈古汉语变读系统中的动名转类机制——兼及“君君臣臣”不变读的原因
王月婷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