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吾与我”的思考
1
作者 高予远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3-70,共8页
关键词 存在状态 人生境界 自由自在 齐物论 庄子 “吾与我”
下载PDF
化隆藏族十八“吾具”考
2
作者 玛乃本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1-137,共7页
青海化隆地区藏族中对化隆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吾具”有多种描述和口头传说,厘清历史脉络和现实状况,对民族地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共同体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查阅藏汉文献资料、走访和听取专家意见... 青海化隆地区藏族中对化隆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吾具”有多种描述和口头传说,厘清历史脉络和现实状况,对民族地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共同体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查阅藏汉文献资料、走访和听取专家意见,从化隆十八吾具的起源,十八吾具不同的说法及其分布地区等来明确十八吾具的具体名称和地域分布;通过部分吾具变迁情况,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青海化隆地区对当地少数民族的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隆 藏族 十八“吾具” 考证
下载PDF
庄子“吾丧我”的现代诠释 被引量:9
3
作者 陈清春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5-62,共8页
庄子哲学是目前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根据牟宗三对康德哲学中自我问题的理解和现象学的意义生成理论分析庄子的自我问题,认为庄子哲学中的“我”有三个意义,即真我、现象我和逻辑我;“成心”不仅可以统摄“我”的三个意... 庄子哲学是目前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根据牟宗三对康德哲学中自我问题的理解和现象学的意义生成理论分析庄子的自我问题,认为庄子哲学中的“我”有三个意义,即真我、现象我和逻辑我;“成心”不仅可以统摄“我”的三个意义,而且是现象世界或者说我的意义世界的生成论根源;“坐忘”是与意义世界的生成顺序相反的认识真我、回到真我的方法和过程,即庄子的“达道之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哲学 “吾丧我” 意义生成
下载PDF
上古汉语中“我”“吾”之比较——兼谈单音词研究的五个平面 被引量:2
4
作者 邹秋珍 胡伟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6期171-175,共5页
根据语言的经济原则,一种语言中也不应该有两个功能完全相同的人称代词,"我"和"吾"的区别是代词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三个平面理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单音词研究的五个平面。对单音词分析既要区分文字、语音、语义、... 根据语言的经济原则,一种语言中也不应该有两个功能完全相同的人称代词,"我"和"吾"的区别是代词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三个平面理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单音词研究的五个平面。对单音词分析既要区分文字、语音、语义、语法、语用这五个平面,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从文字、语音、语义、语法、语用五个平面考察了上古文献中第一人称代词"我""吾",比较了它们的发展变化,对前人时贤的一些说法提出了不同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汉语 第一人称代词 “我” “吾
下载PDF
德川时代日本儒者对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诠释——东亚比较思想史的视野 被引量:4
5
作者 黄俊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1-70,共10页
德川时代日本儒者对“吾道一以贯之”解释的主要观点是 :多数日本儒者将孔子的“道”界定为社会政治意义的“道”,是经世济民之道。对“一以贯之”的解释要点是 :“贯 ,统也”;以“仁”释“一”;从伊藤仁斋开始 ,德川时代儒者对上述命... 德川时代日本儒者对“吾道一以贯之”解释的主要观点是 :多数日本儒者将孔子的“道”界定为社会政治意义的“道”,是经世济民之道。对“一以贯之”的解释要点是 :“贯 ,统也”;以“仁”释“一”;从伊藤仁斋开始 ,德川时代儒者对上述命题的解释 ,部分地体现日本儒者采取“即存在论本质”的解经方法 ,呈现极其强烈的反宋学思想倾向 ,尤其以朱子学为主要攻击目标。韩儒对上述命题的解释 ,则因袭多于创新。从中日比较思想史视野来看 ,日本儒者对宋学的批判并未切中要害 ,因为他们并未进入宋儒之孔学诠释中的两个哲学问题 ,这就是“心与理之关系”以及“个体论或整体论之方法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吾道一以贯之” 日本儒者 论语
下载PDF
庄子“吾丧我”的向度与境界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传林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8期8-15,共8页
庄子通过南郭子綦与颜成子游的对话提出"吾丧我"之高论,在有意区分本然之吾与世俗之我的同时,进而指出"吾"可以"丧我","吾"之内在纯性可以在完成对外在俗性的消解与超越中得以呈现。由此,"... 庄子通过南郭子綦与颜成子游的对话提出"吾丧我"之高论,在有意区分本然之吾与世俗之我的同时,进而指出"吾"可以"丧我","吾"之内在纯性可以在完成对外在俗性的消解与超越中得以呈现。由此,"吾"可以达到自由之境、逍遥之境,进而实现自由而游、逍遥而游。可以说,从"吾丧我"至"逍遥游"有着清晰的逻辑理路与价值向度——丧却世俗困囿,追寻精神逍遥。所以,在"吾丧我"中,庄子所讨论的不是认识论问题,而是境界论问题,即这里所反映的是庄子看待自身与自然、纯吾与俗我、内在纯性与外在俗性的角度问题与境界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吾丧我” 向度 境界
下载PDF
孔子“吾道一以贯之”试论 被引量:2
7
作者 王达三 《唐山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3-16,共4页
古往今来,人们对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曲说繁解,聚诉不已。本文提出孔子的“道”就是孔子的思想学说,“一以贯之”就是其思想学说有一条主线来贯串;这条主线包括作为孔子思想学说核心和精华的“仁”之道、作为行“仁”之方的“忠恕”... 古往今来,人们对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曲说繁解,聚诉不已。本文提出孔子的“道”就是孔子的思想学说,“一以贯之”就是其思想学说有一条主线来贯串;这条主线包括作为孔子思想学说核心和精华的“仁”之道、作为行“仁”之方的“忠恕”之道和作为确保实现“仁”德的“中庸”之道三个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吾道一以贯之” 忠恕 中庸道
下载PDF
也说“我”与“吾”的区别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启明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71-73,共3页
“我”与“吾”的区别,是古汉语语法中时常被提到的一个话题。自从王力先生作了经典性的阐述之后,时有学者加以质疑、商榷、补充和修订。我们认为应当逐一将古代文献中的例句加以索引、统计,然后进行分析,这样的结论才是可靠确凿的。本... “我”与“吾”的区别,是古汉语语法中时常被提到的一个话题。自从王力先生作了经典性的阐述之后,时有学者加以质疑、商榷、补充和修订。我们认为应当逐一将古代文献中的例句加以索引、统计,然后进行分析,这样的结论才是可靠确凿的。本文以《论语》为语料,首先进行了索引、统计,然后对照王力先生的结论进行了评述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吾”与“我” 统计 《论语》
下载PDF
《齐物论》中“吾丧我”的概念理路与存在论意蕴
9
作者 包大为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9-104,158,共6页
作为庄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吾丧我"以隐喻的方式潜隐于齐物论通篇的论述当中,这使得后世学人能够不断地从新的角度去诠释和发明。从古至今关于"吾丧我"的解读大多与"天籁"、"道"有着密切联系... 作为庄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吾丧我"以隐喻的方式潜隐于齐物论通篇的论述当中,这使得后世学人能够不断地从新的角度去诠释和发明。从古至今关于"吾丧我"的解读大多与"天籁"、"道"有着密切联系,这使得对在现代语境中对文本理路的梳理,具有了以"吾丧我"为侧面凸显庄子哲学之存在论意蕴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吾丧我” 齐物论 存在论 庄子
下载PDF
彰显生命的本真——对庄子“吾丧我”生命哲学的解读
10
作者 张淼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22-27,共6页
"吾"与"我"是先秦文献中重要的第一人称代词,但是二者在不同语境中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庄子"吾丧我"中的"吾"、"我"便具有各自的含义,"吾"为本真之我,"我"为遮... "吾"与"我"是先秦文献中重要的第一人称代词,但是二者在不同语境中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庄子"吾丧我"中的"吾"、"我"便具有各自的含义,"吾"为本真之我,"我"为遮蔽本真的现象之我。由于"我"存在有诸多的困境而导致"吾"不能获得自由和显现,因此,庄子通过"坐忘"、"心斋"的修行方法来彰显"吾"的存在,实现人的生命境界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吾丧我” 困境 生命 境界
下载PDF
陆九渊“吾心即是宇宙”的主体人格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1
作者 苏洁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93-95,共3页
南宋时期道学分为心学和理学两支。陆九渊作为心学的代表和创始人,提出了"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的价值理念,试图通过至善"本心"的自觉发现,使道德主体自内向外,由人及天,最终入尧舜之道,这成为陆氏的主体人... 南宋时期道学分为心学和理学两支。陆九渊作为心学的代表和创始人,提出了"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的价值理念,试图通过至善"本心"的自觉发现,使道德主体自内向外,由人及天,最终入尧舜之道,这成为陆氏的主体人格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吾心即是宇宙” 主体人格 圣人理想
下载PDF
变外来工为新市民的探索——由“吾齐班”办学特点引发的思考
12
作者 林其天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6-11,共6页
变外来工为新市民对于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厦门"五齐学校"举办的"吾齐班"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成果,形成了特色。这个特色的本质特征是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 变外来工为新市民对于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厦门"五齐学校"举办的"吾齐班"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成果,形成了特色。这个特色的本质特征是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教育规律,根本理念是"以人为本",表现形式是构建"三部一体"的"化人"模式。借鉴这些经验,有关管理部门要赋予办学机构应有的自主权,地方政府要纳入施政职能,建立协调与配合机制,动员和引导社会资源开展相关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工 新市民 “吾齐班”
下载PDF
谈《四书》中“吾”、“我”的区别
13
作者 白健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2期38-39,48,共3页
"吾"和"我"都是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通过对《四书》中"吾"、"我"的语用情况进行考察、分析,指出"吾"、"我"的区别,纠正一些不全面的说法。
关键词 “吾 “我” 语用 区别
下载PDF
“吾丧我”与“庄周梦蝶”——从《齐物论》看庄子对“我是谁”的终极追问 被引量:5
14
作者 谢青松 赵娟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5-79,共5页
在《齐物论》中,庄子对美与丑、是与非、好与恶等世人所热衷的问题展开辨析,指出所有的争辩和评判只是依据立场不同而产生的一种幻觉。道家强调"道生一",亦即存在本身("道")是一元的,而现象世界表现为二元对立。庄... 在《齐物论》中,庄子对美与丑、是与非、好与恶等世人所热衷的问题展开辨析,指出所有的争辩和评判只是依据立场不同而产生的一种幻觉。道家强调"道生一",亦即存在本身("道")是一元的,而现象世界表现为二元对立。庄子劝诫世人止息俗世间的无谓争辩,超越二元对立之局限,提倡用心去观照自身,进而认识那个本来的自己(亦即一元之"道")。庄子《齐物论》中的"吾丧我"与"庄周梦蝶"之寓意,实际上是对"我是谁"的终极追问,而认识自己,寻找自己,回到自己,安住于自己,乃是庄子哲学的终极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论》 “吾丧我” “庄周梦蝶” 我是谁
下载PDF
转益多师是“吾”师——非教学性备课的启示与思考
15
作者 李跃庭 《语文教学研究》 2010年第4期41-43,共3页
“备课”对于每位教师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在两年的教学工作中,在不断的听课学习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东北师大附中语文教研室的孙立权老师提出的“非教学性备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给予我巨大的影响和启发,可谓受益匪浅。所以,我将... “备课”对于每位教师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在两年的教学工作中,在不断的听课学习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东北师大附中语文教研室的孙立权老师提出的“非教学性备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给予我巨大的影响和启发,可谓受益匪浅。所以,我将“非教学性备课”的方法和个人的实践、感悟提出进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性 备课 转益多师 “吾 东北师大附中 教学工作 教研室 实践
下载PDF
释“吾与尔靡之”
16
作者 徐山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92-92,共1页
关键词 《周易》 “吾与尔靡之” 释义 词义系统
下载PDF
“吾”“我”之辨
17
作者 张忠森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2013年第4期72-72,共1页
让学生进行名句默写,其中有屈原《渔父》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然半数以上的学生都将“吾”写成了“我”。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我”是现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更习惯使用吧!实际上,... 让学生进行名句默写,其中有屈原《渔父》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然半数以上的学生都将“吾”写成了“我”。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我”是现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更习惯使用吧!实际上,“吾”与“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一直以来都是同时存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 “吾 第一人称代词 《渔父》 现代汉语 学生 默写 名句
下载PDF
“我”和“吾”的区别
18
作者 徐松 《语文知识》 2006年第2期24-24,共1页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有一句“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句中有“我”又有“吾”,细心的读者不禁要问: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关键词 “吾 “我”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细心
下载PDF
古代汉语中的“吾”与“我” 被引量:2
19
作者 尹君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29-30,共2页
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吾”和“我”,无论是在语义上还是在用法上都是有着相似之处的。但是两者并非同一词,这主要体现在词的起源、发展以及使用情况等几个方面。而恰恰这种差别又是极其细小和微妙的,稍不留意,即容易忽视。辨... 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吾”和“我”,无论是在语义上还是在用法上都是有着相似之处的。但是两者并非同一词,这主要体现在词的起源、发展以及使用情况等几个方面。而恰恰这种差别又是极其细小和微妙的,稍不留意,即容易忽视。辨析这两个词对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是有极为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汉语 “吾 “我” 第一人称代词 语义 用法
下载PDF
“吾丧我”:庄子的存在观念辨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玉彬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8-87,共10页
在庄子那里,“我”由“成形”与“成心”凝聚而成。“成形”本为“形化”之结果,生、死均内在于其中,然而,常人“好生而恶死”的生存态度试图以“益生”的方式守护“成形”并抵抗“形化”,使得生命成为一场“行尽如驰”的劳役。“成心... 在庄子那里,“我”由“成形”与“成心”凝聚而成。“成形”本为“形化”之结果,生、死均内在于其中,然而,常人“好生而恶死”的生存态度试图以“益生”的方式守护“成形”并抵抗“形化”,使得生命成为一场“行尽如驰”的劳役。“成心”本为“有限而特殊之心”,“我”的生活世界由之而展开,但据之亦可开出“随其成心而师之”的“师心”倾向,以及“自是而非人”的存在取向。在“好生而恶死-自是而非人”的生存态势中,“我”逐渐沦落为自限性乃至排他性的存在,终而走向“非我”化的生存境地。“吾丧我”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庄子认为,不以“成形”拘限生命,生命即未止于孤立天壤而稍纵即逝的有限性存在,而可在“以死生为一条”的觉解中超越“形”的“生死”之限;不以“成心”筹划精神,心灵就不再是司是非、逐名利的低俗化存在之维,而可在“以可不可为一贯”的觉解中超越“心”的“是非”之辨。这样,通过“吾丧我”,个体就可走出“非我化”困境,开启本真化的存在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吾丧我” 庄子 存在观念 成形 成心 生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