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02篇文章
< 1 2 18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象征隐喻视角下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对比
1
作者 徐婉洁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4-48,共5页
莎士比亚创作的哈姆雷特与塞万提斯刻画的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史上两个永恒而经典的文学形象,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杰作。哈姆雷特是伊丽莎白时代末期的缩影,莎士比亚借助戏剧中的人物哈姆雷特暗隐当时的社会现实,反映了英国当时从封建主... 莎士比亚创作的哈姆雷特与塞万提斯刻画的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史上两个永恒而经典的文学形象,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杰作。哈姆雷特是伊丽莎白时代末期的缩影,莎士比亚借助戏剧中的人物哈姆雷特暗隐当时的社会现实,反映了英国当时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现状。而堂吉诃德却是一位偏执于社会理想的骑士,两者的人物性格迥然不同却都逃不过命运悲剧的人生结局,两部文学作品都是借助人物悲剧式命运隐喻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雷特 堂吉诃德 隐喻 比较
下载PDF
认知隐喻学视域下《哈姆雷特》中的“死亡”隐喻分析
2
作者 谢世坚 陈沙君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60-67,共8页
莎士比亚戏剧中蕴含大量生命和死亡的隐喻语言,其中《哈姆雷特》中的“死亡”隐喻表达尤为丰富。在认知隐喻学视域下,对《哈姆雷特》中的“死亡”概念隐喻进行系统分析,发现莎士比亚在“死亡”意义的表达上运用了大量隐喻的手法,且剧中... 莎士比亚戏剧中蕴含大量生命和死亡的隐喻语言,其中《哈姆雷特》中的“死亡”隐喻表达尤为丰富。在认知隐喻学视域下,对《哈姆雷特》中的“死亡”概念隐喻进行系统分析,发现莎士比亚在“死亡”意义的表达上运用了大量隐喻的手法,且剧中“死亡”隐喻多为本体隐喻,其源域十分丰富。此外,“死亡”隐喻源域的选择和隐喻映射的过程与说话人的切身体验和死亡态度紧密相关。探究莎剧中“死亡”隐喻的内部结构能够搭建准确理解其戏剧主题和深层内涵的认知桥梁,同时也揭示了概念隐喻在塑造人类认知思维和丰富文学语言表达中的核心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概念隐喻 哈姆雷特 认知隐喻
下载PDF
《哈姆雷特》中的女性角色的悲剧成因
3
作者 裴秀萍 《东方娱乐周刊》 2024年第4期190-192,共3页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自莎士比亚创作以来,已有几百年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一伟大悲剧在当时的读者和评论家眼里都极其重要,原因在于这部作品是莎士比亚对自己时代的一种表达。《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剧作家...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自莎士比亚创作以来,已有几百年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一伟大悲剧在当时的读者和评论家眼里都极其重要,原因在于这部作品是莎士比亚对自己时代的一种表达。《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这部戏剧揭露了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歌颂了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和反抗精神,在世界戏剧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剧中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主要有王后、奥菲莉娅等。她们身上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人性特点,有其自身的悲剧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雷特 女性角色 悲剧
下载PDF
钱理群、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
4
作者 杨希帅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3年第1期63-69,共7页
作为新时期人文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钱理群见证了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这两种精神气质在当代中国的遭际。他自身也与它们产生了深刻的联系,深具堂吉诃德气质与哈姆雷特气质。但是,总体而言,他从骨子里是一个当代中国的堂吉诃德。只不过,... 作为新时期人文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钱理群见证了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这两种精神气质在当代中国的遭际。他自身也与它们产生了深刻的联系,深具堂吉诃德气质与哈姆雷特气质。但是,总体而言,他从骨子里是一个当代中国的堂吉诃德。只不过,由于深受鲁迅反抗绝望思维方式与革命时代精神幽灵的影响,这种堂吉诃德精神经过了哈姆雷特精神质疑的过程,变得更为理性、务实与韧性。钱理群凭借着这种理性的堂吉诃德精神,以鲁迅为原点和支点,在新时期不断开拓与反思自己的学术与思想事业。同时,他又亲身参与和实践了诸多与当代中国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活动,将思想与实践较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这一角度上,我们可以说,钱理群是一个富有哈姆雷特气质的堂吉诃德,一个真正的堂吉诃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理群 堂吉诃德 哈姆雷特 鲁迅
下载PDF
重审哈姆雷特的“忧郁”——一个本雅明悲苦剧的视角
5
作者 陈影 秦文轩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4-59,72,共7页
从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悲悼剧(Trauerspiel)的视角对哈姆雷特的“忧郁”重新进行审视,哈姆雷特的忧郁不仅仅是个体心理的表现,而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现象,反映了一个更大的不安定和失序的世界,体现了哈姆雷特对生与死、权... 从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悲悼剧(Trauerspiel)的视角对哈姆雷特的“忧郁”重新进行审视,哈姆雷特的忧郁不仅仅是个体心理的表现,而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现象,反映了一个更大的不安定和失序的世界,体现了哈姆雷特对生与死、权力与道德、个体与社会之间复杂关系的敏锐观察。忧郁在哈姆雷特看来,指向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问题和矛盾,它引导人们面对无法回避的人类局限性和悲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尔特·本雅明 哈姆雷特 忧郁 悲苦剧
下载PDF
双关在英美文学翻译作品中的应用——以《哈姆雷特》为例
6
作者 郭红梅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1期234-236,共3页
双关词是一种语言现象,其中一个词或短语具有两个或多个相关的意义,经常用于幽默、讽刺或为了强调某种多层次的意味。在英美文学中,双关词不仅增加了文本的丰富性和深度,也为作家提供了展示智慧和机智的机会。当这些作品被翻译成其他语... 双关词是一种语言现象,其中一个词或短语具有两个或多个相关的意义,经常用于幽默、讽刺或为了强调某种多层次的意味。在英美文学中,双关词不仅增加了文本的丰富性和深度,也为作家提供了展示智慧和机智的机会。当这些作品被翻译成其他语言时,双关词的准确传达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其不仅需要传递表面的文字意义,还需传递深层次的文化和情感含义。若翻译未能捕捉到双关词的精髓,可能会导致文学作品失去原有的魅力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关 英美文学翻译作品 哈姆雷特
下载PDF
谈困境视域下王子与侠士的人性生存逻辑——以《哈姆雷特》和《我们的荆轲》为例
7
作者 马悦芊 《戏剧之家》 2024年第9期19-21,共3页
中西方戏剧在展现人性欲望与精神追求上各有特色,《哈姆雷特》以个性化的独白、多线并存的叙事手法描绘了一部宫廷斗争史,《我们的荆轲》则通过重构传统历史、冲破时空框架讲述了一则诗意且无奈的寓言。然而,无论是王子复仇还是侠士刺秦... 中西方戏剧在展现人性欲望与精神追求上各有特色,《哈姆雷特》以个性化的独白、多线并存的叙事手法描绘了一部宫廷斗争史,《我们的荆轲》则通过重构传统历史、冲破时空框架讲述了一则诗意且无奈的寓言。然而,无论是王子复仇还是侠士刺秦,拨开中西方不同的戏剧文化表达与悲喜剧外衣,其皆蕴含着对不同情境下人类生存逻辑的思考。本文聚焦哈姆雷特与荆轲,分析二人各自面临的生存困境,探讨桎梏之下人性的多重样态,展示王子与侠士头衔下两个普通人的矛盾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雷特 话剧《我们的荆轲》 侠士 人性欲望
下载PDF
宗教语境下《哈姆雷特》的叙事考察——以《圣经》为原型
8
作者 高巧珍 《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5-98,117,共5页
《哈姆雷特》是中世纪英国在接受文艺复兴思潮后诞生的经典作品。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决定了其基督教的文化属性。《哈姆雷特》对《圣经》的吸收体现在三个方面:叙事结构、叙事意象以及罪与罚的悲剧主题。基督教的原罪论是其悲剧精神的... 《哈姆雷特》是中世纪英国在接受文艺复兴思潮后诞生的经典作品。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决定了其基督教的文化属性。《哈姆雷特》对《圣经》的吸收体现在三个方面:叙事结构、叙事意象以及罪与罚的悲剧主题。基督教的原罪论是其悲剧精神的根本来源,反映出渗透着宗教意识的时代观念与戏剧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语境 哈姆雷特 叙事考察 《圣经》
下载PDF
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析——以《哈姆雷特》为例
9
作者 刘燕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4年第9期152-155,共4页
外国文学课程内容涵盖范围广,涉及历史、地理、政治、哲学、自然科学等学科领域,是一门综合性、丰富性突出的课程。由于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的独特性,外国文学的课程思政教学举步维艰,如何挖掘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 外国文学课程内容涵盖范围广,涉及历史、地理、政治、哲学、自然科学等学科领域,是一门综合性、丰富性突出的课程。由于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的独特性,外国文学的课程思政教学举步维艰,如何挖掘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既能较好地学习西方文化文学知识,又能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文学知识的热爱,做到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成为目前外国文学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以外国文学作品《哈姆雷特》教学为例,以实践教学为本次研究的主要途径,充分挖掘外国文学文本中的思政元素,将文本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从而构建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文学 课程思政 教学模式 哈姆雷特
下载PDF
以《哈姆雷特》为例看德拉克罗瓦的插图创作
10
作者 许若琳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8期48-51,共4页
德拉克罗瓦作为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绘画的领军人物为世人所熟知,与安格尔所倡导的新古典主义分庭抗礼,对马奈、塞尚、高更等后世画家有深远影响,但德拉克罗瓦的插图创作长久以来却为人们所忽视。通过阅读德拉克罗瓦的日记和梳理他的作品... 德拉克罗瓦作为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绘画的领军人物为世人所熟知,与安格尔所倡导的新古典主义分庭抗礼,对马奈、塞尚、高更等后世画家有深远影响,但德拉克罗瓦的插图创作长久以来却为人们所忽视。通过阅读德拉克罗瓦的日记和梳理他的作品,可以发现正是在文学作品的影响下,才诞生了这样的德拉克罗瓦,这种从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的方法值得所有创作者学习。此外,通过分析其插图作品的选题与创作方法,所获得的经验与结论对于后来者的插图创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拉克罗瓦 哈姆雷特 插图创作 文学作品 安格尔 新古典主义 汲取营养 创作方法
下载PDF
背离与统一——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谢晓科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7-20,共4页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中两个永恒的形象,几百年来世人评论很多。堂吉诃德是一个热情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者,但他的经历恰恰证明了人文主义的缺憾;哈姆雷特以人文主义的理想为精神支柱,坚持与封建社会的罪恶势力斗争,他的战斗是...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中两个永恒的形象,几百年来世人评论很多。堂吉诃德是一个热情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者,但他的经历恰恰证明了人文主义的缺憾;哈姆雷特以人文主义的理想为精神支柱,坚持与封建社会的罪恶势力斗争,他的战斗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对人文主义的高扬。通过对这两人物形象做比较,揭示出人文主义在他们身上的背离与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 堂吉诃德 哈姆雷特
下载PDF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跨文化重写——知识分子精神气质的异域接受
12
作者 常海波 《榆林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72-75,共4页
哈姆雷特代表怀疑与分析,堂吉诃德代表信仰与理想,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表现着知识分子精神气质最基本的特性。这两个文学形象在跨出英国和西班牙向东流传过程中,在不同的地域接受语境下不断进行跨文化的重写。在德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 哈姆雷特代表怀疑与分析,堂吉诃德代表信仰与理想,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表现着知识分子精神气质最基本的特性。这两个文学形象在跨出英国和西班牙向东流传过程中,在不同的地域接受语境下不断进行跨文化的重写。在德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表现为在行动中困惑;在俄国表现为语言与行动脱节;旧中国由于巨大的忍从传统,知识分子怀疑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精神气质趋于反向重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雷特 堂吉诃德 怀疑主义 理想主义 重写
下载PDF
屠格涅夫理念中的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
13
作者 吴嘉佑 《黄山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76-78,共3页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中两个永恒的形象,几百年来世人评论很多,褒贬不一。总体来看,同情前者、嘲笑后者居多。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一反传统的看法,以辨证统一的观点分析和评价这两个形象,在不完全否定前者的同时,更多表达了对后者...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中两个永恒的形象,几百年来世人评论很多,褒贬不一。总体来看,同情前者、嘲笑后者居多。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一反传统的看法,以辨证统一的观点分析和评价这两个形象,在不完全否定前者的同时,更多表达了对后者的赞美之词,认为后者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并指出在俄国革命的前夜更需要堂吉诃德。本文结合屠格涅夫的创作来阐述他的进步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屠格涅夫 哈姆雷特 堂吉诃德 罗亭 巴扎洛夫
下载PDF
路遥研究的突破及其当代意义——评李建军《路遥的哈姆雷特与莎士比亚》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国功 高天义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1-187,共7页
批评家李建军向来以锐利的笔锋和强烈的责任感著称于当代文坛。对于当代文坛种种病象,他提出“私有形态的反文化写作”“消极写作”“虚假写作”“反真实写作”“单向度写作”等系列概念,对诸多当代作家作品进行理性的批判,以至于一度... 批评家李建军向来以锐利的笔锋和强烈的责任感著称于当代文坛。对于当代文坛种种病象,他提出“私有形态的反文化写作”“消极写作”“虚假写作”“反真实写作”“单向度写作”等系列概念,对诸多当代作家作品进行理性的批判,以至于一度因其严厉的语言和直率的批评而赢得“酷评”之名。然而,他却毫不吝啬对作家路遥的赞美,并将其视作当代文学中最近“伟大”一词,代表着“超越消极写作”、体现“大文学和中国格调”的作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建军 路遥 当代文学 哈姆雷特 酷评 单向度 真实写作 莎士比亚
下载PDF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比较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婧 王飞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4期119-121,共3页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皆为西方文学史上典型的人物形象,在世界文坛上享有不菲的声誉。这两个人物形象之所以能够流传广泛,有其共同的原因,二者都代表了知识分子的典型人格,代表了其所在民族的性格,是其性格的悲剧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 堂吉诃德 哈姆雷特 共通性
下载PDF
救赎与沉沦:《哈姆雷特》中“珍珠”的基督教阐释
16
作者 李东军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87-94,共8页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创作于伊丽莎白时代末期,当时的英国新教经历了与罗马天主教分庭抗礼、天主教复辟以及宗教和解之后站稳了脚跟。该剧体现出莎士比亚受到了英国宗教改革的影响,表现出由早期人文主义向基督教思想的回归倾向。文章...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创作于伊丽莎白时代末期,当时的英国新教经历了与罗马天主教分庭抗礼、天主教复辟以及宗教和解之后站稳了脚跟。该剧体现出莎士比亚受到了英国宗教改革的影响,表现出由早期人文主义向基督教思想的回归倾向。文章通过对《哈姆雷特》剧本中“亡魂显灵”“珍珠与圣餐礼”“沉默与献祭”等意象的重构,将复仇悲剧主题阐释为宗教意义上的“大团圆”,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死”是主动“献祭”行为,为所有“犯罪”的丹麦人赎罪,使“脱节了”的社会恢复应有的道德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 珍珠 救赎 基督教
下载PDF
映射条件对隐喻翻译的影响——《哈姆雷特》隐喻翻译认知研究
17
作者 陈洁 《外语教育研究》 2023年第3期73-80,共8页
认知翻译假说认为,映射条件对译文是否保留源语隐喻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哈姆雷特》6种汉译本的研究发现,影响隐喻翻译的因素涉及诸多方面。虽然映射条件可能制约翻译方式,但隐喻翻译更多地受到源语隐喻在目标语中规约程度的影响。其... 认知翻译假说认为,映射条件对译文是否保留源语隐喻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哈姆雷特》6种汉译本的研究发现,影响隐喻翻译的因素涉及诸多方面。虽然映射条件可能制约翻译方式,但隐喻翻译更多地受到源语隐喻在目标语中规约程度的影响。其他影响隐喻翻译的因素还包括原文隐喻的集中度及复杂性、隐喻在原文语言中的明示程度、源语隐喻的可理解性等。在不同映射条件下,隐喻的文化差异不仅妨碍读者理解,对译者理解亦构成挑战。译者理解是决定隐喻翻译方式及译文质量的前提,认知翻译研究应更多地从译者理解的角度发掘翻译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翻译假说 映射条件 隐喻翻译 哈姆雷特
下载PDF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分析与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千茹 《社科纵横》 2014年第3期153-155,共3页
通过分别对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性格进行分析,发现了堂吉诃德性格的冲突性和二重性;哈姆雷特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综合比较得出两者以对理想的坚定为共同点,而以堂吉诃德的怪诞不经、鲁莽冲撞与哈姆雷特的郁郁寡欢、步步延宕为不同... 通过分别对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性格进行分析,发现了堂吉诃德性格的冲突性和二重性;哈姆雷特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综合比较得出两者以对理想的坚定为共同点,而以堂吉诃德的怪诞不经、鲁莽冲撞与哈姆雷特的郁郁寡欢、步步延宕为不同点。从两个不同的人物身上看到了人文主义思想对不同国家,不同作家的不同影响和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堂吉诃德 哈姆雷特 性格分析
下载PDF
屠格涅夫对俄国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艺术发现 上 被引量:3
19
作者 钱理群 《荆州师专学报》 1992年第6期54-58,共5页
一请注意以下的时间表:1855年,屠格涅夫开始写作《罗亭》;1856年开始构思《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一文,同年,发表《罗亭》,并着手《贵族之家》的写作;1857年,开始论文《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撰写,继续创作《贵族之家》;1859年,《贵族... 一请注意以下的时间表:1855年,屠格涅夫开始写作《罗亭》;1856年开始构思《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一文,同年,发表《罗亭》,并着手《贵族之家》的写作;1857年,开始论文《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撰写,继续创作《贵族之家》;1859年,《贵族之家》发表,并开始创作《前夜》;1860年,屠格涅夫在彼得堡为文学基金会募捐的第一次公开朗读会上作题为《哈姆雷特与堂吉河德》的讲演,并将该文在《现代人》1860年第1期上发表,《俄罗斯导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屠格涅夫 俄国 文学影响 《罗亭》 堂吉柯德 哈姆雷特 小说 罗亭形象
全文增补中
略论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人类学意义
20
作者 张瑀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2期59-62,共4页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是塞万提斯与莎士比亚笔下创造出的两个生动形象,他们一个是毫不利己的南国游侠,一个是处处思索的北方王子。堂吉诃德处处勇往直前,遇事知难而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实干家;哈姆雷特处处小心谨慎,遇事思前想后,是一个...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是塞万提斯与莎士比亚笔下创造出的两个生动形象,他们一个是毫不利己的南国游侠,一个是处处思索的北方王子。堂吉诃德处处勇往直前,遇事知难而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实干家;哈姆雷特处处小心谨慎,遇事思前想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思考者。从他们的身上,人们似乎可以看到人类自己的影子,认识他们有助于人类了解自己,而了解自己又无疑有助于通过促进个人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这就是我们讨论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人类学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堂吉诃德 哈姆雷特 人类学 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