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1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化“善管”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再论“善管”的基本框架 被引量:4
1
作者 宋世明 《行政管理改革》 CSSCI 2017年第5期13-18,共6页
"善管"是遵循"放管服"改革内在矛盾运动规律的必然要求,是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的时代需要。"放"与"管"是一对矛盾;"管"与"服"又是一对矛盾。这两对矛盾中,&qu... "善管"是遵循"放管服"改革内在矛盾运动规律的必然要求,是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的时代需要。"放"与"管"是一对矛盾;"管"与"服"又是一对矛盾。这两对矛盾中,"管"都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善管",既是宽放的充分条件,又是优服的必要条件。"善管"是科学行政、依法行政、效能行政"三位一体"的监管。判断"善管"的四个标准即政治性标准、经济性标准、效率性标准、效能性标准;以政府着力的时间段与政府能力两个维度构建了"善管"的基本框架。"善管"既是对传统管理方式的扬弃,又是政府能力的转型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管服” “善管” 基本框架
下载PDF
“宽放”“善管”与企业避税 被引量:6
2
作者 刘畅 张景华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0-40,共11页
"放"与"管"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制度要素,是否会激发纳税人形成迥异的心理机制?能否矫正企业因税负痛感而形成的避税倾向?实证研究表明:政府"宽放"与"善管"对于企业税收规避均具有矫正效应;在... "放"与"管"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制度要素,是否会激发纳税人形成迥异的心理机制?能否矫正企业因税负痛感而形成的避税倾向?实证研究表明:政府"宽放"与"善管"对于企业税收规避均具有矫正效应;在政府权力下放程度越高的地区,"善管"与"宽放"的叠加效应愈加明显;较之于"善管",随企业税负水平的提高,适度"宽放"更有利于矫正企业避税.立足放管结合,研究为进一步厘清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施力点提供了微观领域的经验证据,并为更具针对性地以"善管"促"宽放",以此提升税收遵从度提供了有益的"出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放” “善管” 企业避税
下载PDF
“善”:一种“教师教育体系”的理论阐释
3
作者 康晓伟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57-64,共8页
教师教育是一项专门的、实践的和复杂的专业教育活动,教师教育涉及教师教育活动的组成要素及其作用关系。教师教育体系包括组成要素的“体”与影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系”,两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两者的相互作用最终致力于实现教师... 教师教育是一项专门的、实践的和复杂的专业教育活动,教师教育涉及教师教育活动的组成要素及其作用关系。教师教育体系包括组成要素的“体”与影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系”,两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两者的相互作用最终致力于实现教师教育实践的合目的性。政策制定者与政策研究者关于“教师教育体系”话语表达的基本逻辑是“善”的教师需要“善”的教师教育活动,“善”的教师教育活动需要“善”的教师教育体系。教师教育体系本质上是一种从整体上认识教师教育活动运行规律、追求“善”的教师教育治理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教育体系 “善”教师教育治理方法论 教师教育活动 教师教育质量
下载PDF
儒家“善”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理路与现实路径
4
作者 刘宇文 刘佳慧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5-68,共4页
儒家“善”文化是由儒家思想中的本“善”内容和为“善”路径所构成的道德文化体系,因其与高校思政课在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密切关联,构成了儒家“善”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理路。儒家“善”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 儒家“善”文化是由儒家思想中的本“善”内容和为“善”路径所构成的道德文化体系,因其与高校思政课在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密切关联,构成了儒家“善”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理路。儒家“善”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从三方面着手:“融入内容”,即确立遴选原则、构建融入内容图谱、转换教学话语;“融入方法”,即设置议题情境、开展“第二课堂”、推介个人记录;“融入评价”,即破除“唯分数论”理念、设置教学活动评价关键指标、设立品德档案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善”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思政课 教学实践
下载PDF
《学记》“善问”思想初探
5
作者 贾雪枫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4年第3期14-25,共12页
《学记》强调“人不学不知道”“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出和阐发了很多教学方面的规律和方法。“善问”与“善待问”思想需加强研究。“善问”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对教育价值追寻的态度和行为。因为万物各有其理,必然产生怎... 《学记》强调“人不学不知道”“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出和阐发了很多教学方面的规律和方法。“善问”与“善待问”思想需加强研究。“善问”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对教育价值追寻的态度和行为。因为万物各有其理,必然产生怎样问的问题,“善问”是教学策略和方法。《学记》的“善问”策略有三条:一是先其易者,循序渐进;二是后其节目,突破难点;三是及其久也,环环相扣。“善待问”本质上属于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多的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以极其宽容的态度等待学生的学问进阶。一是过程性的关怀,即“和易以思”;二是发展性的关怀,即“举一反三”。“善待问”是关注闻道,在“善待问”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师生双边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交流状态;树立教师对学生的榜样作用,使学生能够信任和追随教师;严格要求,“师严然后道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记》 “善问” “善待问” 教学理念 教学策略
下载PDF
韧性理论视域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善治”的创新路径
6
作者 毛春合 吴岩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51-56,共6页
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韧性治理能力是实现安置社区“善治”目标重要策略,也是全面推进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选择,韧性理论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善治”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研究发现,安置社区韧性治理成效较为显... 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韧性治理能力是实现安置社区“善治”目标重要策略,也是全面推进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选择,韧性理论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善治”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研究发现,安置社区韧性治理成效较为显著,然而,依然存在党建核心引领能力有待增强、“善治”的长效机制不甚健全、居民社会融入度不高、安置区产业发展的韧性不足等问题,据此提出创新路径:即增强党组织引领社区的治理能力、构建安置社区“善治”的长效治理机制、激发居民自治的内生动力、驱动安置区特色产业链的韧性发展,持续增强基层社会现代化治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理论 易地扶贫搬迁 安置社区 “善治”
下载PDF
文化间性视域下“善”的跨文化传播路径研究
7
作者 郑兰淼 《铜陵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83-86,共4页
文章以文化间性为理论视角,深入剖析“善”这一核心概念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多元表现与复杂机制。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中的“善”在词性、词义、哲学思想以及当代意义等方面的诠释,揭示“善”的存在为自我与他者跨越思想与情感的接触搭建了深... 文章以文化间性为理论视角,深入剖析“善”这一核心概念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多元表现与复杂机制。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中的“善”在词性、词义、哲学思想以及当代意义等方面的诠释,揭示“善”的存在为自我与他者跨越思想与情感的接触搭建了深厚的理论共情桥梁。运用共情,考察中国“善”的有效传递策略与模式,进一步提出了以共情为核心的“善”引发相互认同,以“善”为媒介开辟唤起共情的“善”的跨文化传播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间性 “善 诠释 跨文化传播 共情
下载PDF
质朴的“礼”“善”观——傩戏审美文化内涵 被引量:1
8
作者 冯晓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56-160,共5页
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美学,构建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仁、礼、天的美学文化内涵,而中国传统的“士”阶层,则是体现儒家美学文化内涵的社会主体。但中国美学文化内涵的构建,不只有文人阶层为主的社会群体,还有以农民、平民为主的社会群... 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美学,构建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仁、礼、天的美学文化内涵,而中国传统的“士”阶层,则是体现儒家美学文化内涵的社会主体。但中国美学文化内涵的构建,不只有文人阶层为主的社会群体,还有以农民、平民为主的社会群体。傩戏作为扎根于普通民众的仪式戏剧,在体现中国美学文化当中的共性元素之外,也因与农民、平民的紧密关联,体现出与其生活实践紧密相关的“礼”“善”审美观。它也许没有那么诗意、那么崇高,但却质朴、真实地体现了中国社会普通群体的为人处世、待客接物的人生审美实践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朴 “礼” “善 傩戏 审美文化内涵
下载PDF
“善治”视域下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韩诚 任一涵 《新闻论坛》 2023年第1期42-44,共3页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实现社会有效治理的重要抓手,有助于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推动基层社会走向“善治”。经过4年多的建设,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从挂牌到运营,呈现出建设高效、形态多样等特点,但也存...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实现社会有效治理的重要抓手,有助于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推动基层社会走向“善治”。经过4年多的建设,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从挂牌到运营,呈现出建设高效、形态多样等特点,但也存在融合不足、资源重合、经费有限、人才缺失等问题,应结合“善治”的合法性、责任性、参与性、有效性等要素,做好制定政策、发挥效用、制度改革、权责划分等工作,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加速发展,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治” 县级融媒体中心 社会治理 媒体融合
下载PDF
大学善治视角下学生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构建探讨
10
作者 于娜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3年第13期279-280,共2页
现阶段我国高校建设及校务管理逐渐向民主化、开放性、多元化转型。学生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作为高校教育发展及稳定的重要保障一直备受诸多学者关注,本文对大学善治视角下学生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建构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大学善治”理念进行... 现阶段我国高校建设及校务管理逐渐向民主化、开放性、多元化转型。学生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作为高校教育发展及稳定的重要保障一直备受诸多学者关注,本文对大学善治视角下学生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建构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大学善治”理念进行系统论述,为促进学生利益诉求表达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治”理念 学生利益诉求 表达机制
下载PDF
马克思“善”观念的发展历程及其当代价值
11
作者 陈冬平 《西部学刊》 2023年第3期115-118,共4页
马克思“善”观念是一种由浅入深不断发展的复合型道德准则,经历了开端时期的正义与理想的价值悬设阶段,演变时期追求平等自由的现实制度实践阶段,以及完成时期的革命与解放以致实现最高目标善的理想阶段。各阶段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 马克思“善”观念是一种由浅入深不断发展的复合型道德准则,经历了开端时期的正义与理想的价值悬设阶段,演变时期追求平等自由的现实制度实践阶段,以及完成时期的革命与解放以致实现最高目标善的理想阶段。各阶段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的,后阶段是对前阶段的继承与超越。马克思“善”观念蕴含着一种实践生产领域下面向全人类这一主体的道德范式,对当代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社会善治提供了价值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善”观念 发展历程 当代价值
下载PDF
善卷的身份辨析与“善卷让王”的意义探究
12
作者 林子豪 潘桂林 《文存阅刊》 2023年第6期190-192,共3页
《庄子》《淮南子》等多个典籍记载了“善卷让王”的故事。善卷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象征符号,既有中华德祖和道家高士的文化身份,也有九黎后人三苗首领的政治身份。“善卷让王”的举措具有重大意义:在当时,使三苗重新融入中原华夏,平息战... 《庄子》《淮南子》等多个典籍记载了“善卷让王”的故事。善卷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象征符号,既有中华德祖和道家高士的文化身份,也有九黎后人三苗首领的政治身份。“善卷让王”的举措具有重大意义:在当时,使三苗重新融入中原华夏,平息战乱,稳定时局,开启了民族文化认同与融合的发展历程。在当今,对促进民族和谐,巩固民族政策,提升民族凝聚力与文化自信也有莫大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卷让王” 民族文化认同 民族融合
下载PDF
“善治”视野下的城市管理 被引量:6
13
作者 石柏林 付小飞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2-125,共4页
从"善治"的角度,分析了现行城市管理的不合理之处。继而提出"善治"下法益的多元化,并从通过不同类型的组织化方式来保障多方利益主体的参与,以及完善决策程序等方面入手,论述了如何在"善治"的观念下改善... 从"善治"的角度,分析了现行城市管理的不合理之处。继而提出"善治"下法益的多元化,并从通过不同类型的组织化方式来保障多方利益主体的参与,以及完善决策程序等方面入手,论述了如何在"善治"的观念下改善城市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管理 “善治” 参与 合作 组织 程序
下载PDF
基于“善治”理念的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兴鹏 章钰 东晓 《社会保障研究》 CSSCI 2014年第2期15-23,共9页
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必须基于特定的理念进行顶层设计,"善治"理念强调社会公平正义,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契合了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实需要。我国基本养老保险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覆盖面过低,且存在城乡与地... 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必须基于特定的理念进行顶层设计,"善治"理念强调社会公平正义,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契合了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实需要。我国基本养老保险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覆盖面过低,且存在城乡与地区之间在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上的显著差异。从"善治"理念出发,本文提出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在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中的作用,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的全民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养老保险 覆盖面 “善治”
下载PDF
数学理解的至善追求——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被引量:4
15
作者 钟志华 朱月萍 +1 位作者 王金华 林道荣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3年第11期125-128,共4页
柏拉图对数学理解问题及数学理解的层次有过非常深入的研究,他指出,理解是从假设(较低级的形式)出发,上升到绝对原理、上升到世界的最高目的——“善”的过程,是一个从形式过渡到形式、最后停留于形式的过程,并明确地指出,这种... 柏拉图对数学理解问题及数学理解的层次有过非常深入的研究,他指出,理解是从假设(较低级的形式)出发,上升到绝对原理、上升到世界的最高目的——“善”的过程,是一个从形式过渡到形式、最后停留于形式的过程,并明确地指出,这种“善”是高于几何学推论的真正的理性。地还进一步指出,数学中的“善”是一种发自人的经验但又脱离人的经验的纯形式的理想化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理解 “善 理解问题 柏拉图 几何学 理想化
下载PDF
追求“善的生存”——德育本质再探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志毅 张鹏程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2-117,共6页
借助于对以往德育本质"规范说"与"生活说"的反思,可以得出结论:学校德育的本质意味着教育学生追求"善的生存"方式。学生能否实现"善的生存"则取决于其正确价值观的生成与发展。由此,学校德育... 借助于对以往德育本质"规范说"与"生活说"的反思,可以得出结论:学校德育的本质意味着教育学生追求"善的生存"方式。学生能否实现"善的生存"则取决于其正确价值观的生成与发展。由此,学校德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其核心是学生发展型价值观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本质 规范说 生活说 “善的生存”说
下载PDF
农民理性及其合作行为问题的研究述评——兼论农民“善分不善合” 被引量:31
17
作者 胡敏华 《财贸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6-52,共7页
农民组织化就是农户通过各种组织形式实现联合和合作的过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现实有效途径。然而,在国内,农民"善分不善合"的命题却长期困扰着人们。显然,研究农民组织化问题必须有赖于对... 农民组织化就是农户通过各种组织形式实现联合和合作的过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现实有效途径。然而,在国内,农民"善分不善合"的命题却长期困扰着人们。显然,研究农民组织化问题必须有赖于对农民理性及其合作行为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与判断,为此,有必要对相关的基础性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本文认为,理性农民合作行为是其合作意愿与合作能力统一的结果,政府的有效参与是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现实选择;同时,本文也对农民"善分不善合"观点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理性假设 合作行为 农民组织化 “善分不合”
下载PDF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模式变迁与有效治理——从“礼治”到“善治” 被引量:14
18
作者 漆彦忠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7-56,共10页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具有独特性,长期以来存在"乡规民约治理模式""政、教、礼、法互嵌模式""行政治理模式"等历史治理模式。"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为新时代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思维,实...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具有独特性,长期以来存在"乡规民约治理模式""政、教、礼、法互嵌模式""行政治理模式"等历史治理模式。"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为新时代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思维,实现了民族地区行政治理从"力治""柔治"等单主体治理到"共治"的多主体治理的跨越式转变。"共治"体系的核心思想是人民本位、以人为本的治理,最终目标是实现"善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升人民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谋求"共治"体系下的有效治理,实化"共治"中的"自治"、强化"一核多元"原则、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细化地方性法规是其必然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社会治理 “共建共治共享” 有效治理 “善治”
下载PDF
“善治”:一种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景——“治理”范式下的现实挑战与未来设计 被引量:7
19
作者 黄晓军 靳永翥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1-45,共5页
"善治"就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即在于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新颖关系的一种最佳状态。依据俞可平教授关于"善治"的10条标准,社会治理要达到"善治"... "善治"就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即在于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新颖关系的一种最佳状态。依据俞可平教授关于"善治"的10条标准,社会治理要达到"善治"的境界任重而道远,国际社会也证实了这一点;但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景去追求。为了社会和谐与善治的目标,政府应当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回应公民需求解决合法性问题,通过与民间更多合作而形成以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均衡治理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成效 “善治” 衡量标准 愿景
下载PDF
中国传统译论基本理念的嬗变与衍化——马建忠“善译”理论之现代诠释 被引量:23
20
作者 王洪涛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9-94,共6页
本文立足于现代译学精神,以现代语言学和西方文论为参照框架,对马建忠的“善译”理论进行现代意义上的诠释和理论形态上的转化,指出“善译”理论以现代语言学理念切入翻译研究,开创中国译论的语言学研究模式,同时通过标举读者反应意识... 本文立足于现代译学精神,以现代语言学和西方文论为参照框架,对马建忠的“善译”理论进行现代意义上的诠释和理论形态上的转化,指出“善译”理论以现代语言学理念切入翻译研究,开创中国译论的语言学研究模式,同时通过标举读者反应意识开中国翻译研究读者中心论范式之先河。文章认为,马建忠的“善译”理论标志着中国传统译论的基本理念发生了嬗变和衍化,它不仅是中国传统译论向现代译论转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衔接点,而且为中西译论之间的相互阐发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译”理论 中国传统译论 语言学模式 读者中心论范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