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译者伦理的“四端”说阐释
1
作者 张小丽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7-32,共6页
为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与译者伦理研究相结合的可能性,以孟子“四端”说为基本的阐释框架,讨论“仁义礼智”与译者伦理建构的内在契合性。“仁义礼智”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共同构成了译者伦理的基本内涵,即:“仁”是译者伦理的依归,“... 为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与译者伦理研究相结合的可能性,以孟子“四端”说为基本的阐释框架,讨论“仁义礼智”与译者伦理建构的内在契合性。“仁义礼智”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共同构成了译者伦理的基本内涵,即:“仁”是译者伦理的依归,“义”是译者伦理的适切,“礼”是译者伦理的显形,“智”是译者伦理的评判。“仁义礼智”指向的译者伦理是一个互为解释和补充的关联系统,它们共同构成了译者实施翻译行为的伦理性要求。以“四端”说为阐释框架研究译者伦理问题是一种“返本开新”的思想传承与理念创新,可为译者伦理的思想建构提供独特的分析视角与可供借鉴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伦理 “四端”
下载PDF
孟子“四心”“四端”与“四德”的真实逻辑 被引量:7
2
作者 涂可国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4-49,共16页
两千多年来,对孟子言说的“四心”“四端”与“四德”三者逻辑关系的诠释,主要形成了两条路线:一是认为“四心”是“四德”的外用、萌芽或体现,不妨称为“四心萌芽说”;二是主张“四心”为“四德”之体,是“四德”的情感本源,不妨概括... 两千多年来,对孟子言说的“四心”“四端”与“四德”三者逻辑关系的诠释,主要形成了两条路线:一是认为“四心”是“四德”的外用、萌芽或体现,不妨称为“四心萌芽说”;二是主张“四心”为“四德”之体,是“四德”的情感本源,不妨概括为“四心本源说”。实际上,无论是总体而言还是在具体上,仁义礼智既是德性,也是德心,更是人应当履行的责任伦理(德行);“四心”并非“四德”的萌芽、体现,它不但与“四德”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更是构成“四德”的心理本源,为“四德”奠定情感根基。这是因为:一是“端”具有始基、原因的义项;二是孟子肯定了“四心”与“四德”是人的才质;三是“四心”为“四德”奠定了情感基础;四是虽然孟子承认“四心”和“四德”是内在的并凸显仁义内在的一面,但是他有时也肯定“四德”的外在性;五是最重要的,孟子明确指明过“四心”是“四德”的根源;六是把“四心”理解成为成就“四德”提供心性基础,更能彰显孟子对儒学的创造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四心” “四端” “四德”
下载PDF
从“四端”到“四海”:孟子公共性思想的进路 被引量:3
3
作者 朱承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2,共12页
公共性是人在世的本质属性之一,孟子对此多有发挥。孟子主张人具有"四端"之心,"四端"之心既描述了个体的善良本性和道德理性,也是人通向良好公共生活的基础,能为人在"四海"意义上的公共生活中构建人性前... 公共性是人在世的本质属性之一,孟子对此多有发挥。孟子主张人具有"四端"之心,"四端"之心既描述了个体的善良本性和道德理性,也是人通向良好公共生活的基础,能为人在"四海"意义上的公共生活中构建人性前提。孟子认为,在现实的公共生活中,人应该具有公共情怀和公共理性,以公共性价值作为优先原则。为政者在使用公权力的时候,要将私人利益追求服从于公共理性诉求,以民众作为公共政治的根本,将民心、民意作为公权力使用的依据和约束,以仁政的治理路径来达成王道的公共生活理想,从而实现从"四端"的个体之善到"四海"的公共之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公共性 “四端” “四海”
下载PDF
孟子“四端”与高校美术审美教育探析
4
作者 陈乃惠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2期99-102,共4页
随着高校美术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多元化、个性化因素的存在,引发了笔者对高校美术审美教育的重新思考,提出孟子"四端"教育思想对当下高校美术教育健全发展的重要性,诠释孟子"四端"的审美内涵,阐述孟子"四端&q... 随着高校美术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多元化、个性化因素的存在,引发了笔者对高校美术审美教育的重新思考,提出孟子"四端"教育思想对当下高校美术教育健全发展的重要性,诠释孟子"四端"的审美内涵,阐述孟子"四端"对高校美术审美教育的启发性、教育主旨的一致性、审美体验的合一性、教学路径的吻合性,论证孟子"四端"教育思想与高校美术审美教育的不可分割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四端” 高校美术 审美教育
下载PDF
儒家修身“四端”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5
作者 周宏宇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98-102,共5页
本文通过分析孟子修身"四端"学说的基本内涵,厘清中华民族道德精神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与创新的内在联系,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一个传统视角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 修身“四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作用
下载PDF
“四端”之心与人性本善--兼论以孟子为人性向善论者的理论误区
6
作者 云龙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4-160,共7页
由“四端”之心出发以言人性本善是“孟子道性善”的关键理论环节。“端”既有端始义,又有端绪义。端始义是就人之成圣成德这一历程来说的,它内涵着以“善”为“端”而进于成圣成德这一动态生命实现的观念。人性由此内在包含着一个“孳... 由“四端”之心出发以言人性本善是“孟子道性善”的关键理论环节。“端”既有端始义,又有端绪义。端始义是就人之成圣成德这一历程来说的,它内涵着以“善”为“端”而进于成圣成德这一动态生命实现的观念。人性由此内在包含着一个“孳孳为善”、善善不断地先天动态结构。向善论者多以经验论的方式来讲人性。这种抽离“善”的先天内容讲人性的方法,与告子“生之谓性”的思维模式殊途同归,其结果必然导致人性的消解。孟子在心性论这一整体论域中,本乎“性”以言“心”,立于“本”以言“生”,从而将人性之“生”与“充端”的过程理解为人性自身的复“本”运动。所以,充“端”实即复“本”,孟子的扩充善端说与人性本善论亦由此而为一内在关联的整体系统。孟子所道之“性善”实为人性本善,而非人性向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人性本善 “四端”之心 动态人性论 向善论
下载PDF
“四端四接”法在思政类短视频创作中的应用——以《岳辩越明》为例
7
作者 岳松 赵谦 《传媒》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85-87,共3页
“四端四接”法产生于思政课教学实践,哔哩哔哩网中的《岳辩越明》时评节目是该方法在思政类短视频制作中的成果并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本文在梳理《岳辩越明》视频制作中“四端四接”法应用实践的基础上,对关键指标进行分析,发现使... “四端四接”法产生于思政课教学实践,哔哩哔哩网中的《岳辩越明》时评节目是该方法在思政类短视频制作中的成果并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本文在梳理《岳辩越明》视频制作中“四端四接”法应用实践的基础上,对关键指标进行分析,发现使用该方法可有效提升思政类短视频的关注度与认可度。这一方法在思政课堂教学场景外亦有应用价值,制作的作品经过网络传播检验后可继续助力思政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接”法 思想政治教育 短视频
下载PDF
四端七情说中的道德原则先在性问题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雅 刘明山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2-46,共5页
孟子"四端"说为儒家"仁"学和"性善"说提供了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基础。朱熹对四端的发挥,以及理气、动静、发与未发等论证为道德提供了一种宇宙论、本体论和形而上的理论支撑。所以朱子尊德性和道问学并重,... 孟子"四端"说为儒家"仁"学和"性善"说提供了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基础。朱熹对四端的发挥,以及理气、动静、发与未发等论证为道德提供了一种宇宙论、本体论和形而上的理论支撑。所以朱子尊德性和道问学并重,理本却绝不贱气。号称"海东朱子"的韩国儒学大师李退溪,将朱子学中理的方面加以发展,强调理的绝对优先性,存养道德,压制情欲,形成的性理学其实更近于二程;而与其并称"理学双璧"的栗谷的性情论与朱子更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七情” 性情 韩国儒学大师李退溪 性理学 道德哲学
下载PDF
浅析杜少卿形象折射的“四端”思想
9
作者 杨静 《作家天地》 2020年第5期9-10,共2页
《儒林外史》是一部优秀的讽刺小说,成功塑造了科举制度下的传统文人群像。吴敬梓用入木三分的笔法将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圆滑卑劣刻画得淋漓尽致。儒林鱼龙混杂,但其中不乏作者欣赏赞美的正面形象,作为吴敬梓"自况&qu... 《儒林外史》是一部优秀的讽刺小说,成功塑造了科举制度下的传统文人群像。吴敬梓用入木三分的笔法将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圆滑卑劣刻画得淋漓尽致。儒林鱼龙混杂,但其中不乏作者欣赏赞美的正面形象,作为吴敬梓"自况"的杜少卿便是作者花费颇多笔墨塑造的理想人物。他对功名富贵的鄙弃与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对礼乐的恪守与对女性的尊重,乐于助人的豪情与冲淡自适的胸襟契合了孟子"四端"思想的仁义礼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端”思想 杜少卿 儒林外史
原文传递
朝鲜时期“四端七情”之辩述论
10
作者 王元琪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7-173,共7页
"四端七情"之辩是朝鲜时期学术史上的大事。朝鲜大儒李滉与奇大升、成浑与李珥先后就此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辩,从学术争鸣进而影响到朝堂政治,对朝鲜王朝中后期的学术发展影响至深。引发这一时期学术辩论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 "四端七情"之辩是朝鲜时期学术史上的大事。朝鲜大儒李滉与奇大升、成浑与李珥先后就此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辩,从学术争鸣进而影响到朝堂政治,对朝鲜王朝中后期的学术发展影响至深。引发这一时期学术辩论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外部条件的刺激,亦有学术内在理路发展的必然。论辩过程中,参辩各方对于朱子学的有关论点进行了激烈争辩,并就某些问题取得了共识,从而使得朱子学的理论体系不断得以完善,促进了其在朝鲜半岛的繁荣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时期 “四七情” 辩论
下载PDF
从论才三章看孟子的性善论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景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7-123,共7页
孟子所谓人性之善,不仅是一种理论的可能性和逻辑的必然性,而且具有存在性的先天内容。《告子上》第六、七、八章,这里称为孟子"论才三章"。其中所言之"才",是在"与人相近"的好恶之情上呈现人的"良... 孟子所谓人性之善,不仅是一种理论的可能性和逻辑的必然性,而且具有存在性的先天内容。《告子上》第六、七、八章,这里称为孟子"论才三章"。其中所言之"才",是在"与人相近"的好恶之情上呈现人的"良心"或"仁义之心"。良心以"好恶"迎拒事物,必缘境而显现为当下性的种种"端"。孟子举四端为例说明此"端"的逻辑内涵,但所谓"端",却并不局限于"四端"。人心诸"端"既非某种预设性的现成天赋道德情感,亦非某种由积习而成的经验性情感。"端"是人心作为"能、知"共属一体的原初存在方式,在具体境域中的一种当场性和缘构性的必然情态表现。它表明,人心不仅在理性上具有对仁义诸道德规定之"同然",而且在情感实存上内在真实地拥有这仁义,具有实现善之先天的才具。故孟子所谓性善,是一种具有存在必然性的本善,而非仅具某种可能性的向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才三章 良心 良能 良知 人性本善
下载PDF
朱熹理学世界中的性情论 被引量:3
12
作者 马育良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30-37,共8页
朱熹注《中庸》时,追求义理上的贯通,发明“中和新说”,明确指出“中和”乃兼言性情,“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朱子在贯释孟子“四端”、“四德”说时,也依循... 朱熹注《中庸》时,追求义理上的贯通,发明“中和新说”,明确指出“中和”乃兼言性情,“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朱子在贯释孟子“四端”、“四德”说时,也依循伊川的思路,作出了性情论的理解。朱熹的性情论说解,是针对佛禅的“反情”、“恶情”说,李翱等人的“灭情”说而提出的重情的主张;而其“心统性情”论中的“心”,则为一种“有限心”,须“持敬”、“格物致知”,才可达于“理”,这也同佛禅之“心”及受佛禅影响之“心即理”说划清了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中和新说” “四皆情” “心统性情” 性情论
下载PDF
浅论“赵氏孤儿”故事的文学真实
13
作者 陈杰英 《成功》 2018年第13期54-55,共2页
“赵氏孤儿”故事原形主要集中于《史记?赵世家》等,通过对比《左传》探究其历史真相,是对儒家“四端”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即是发掘故事所呈现的文学真实。
关键词 史记 赵氏孤儿 左传 文学真实 儒家“四端”
下载PDF
直接翻译概念下《孟子·公孙丑上》英译本比较研究
14
作者 马媛媛 《海外英语》 2020年第13期14-15,共2页
该文基于关联翻译理论中直接翻译的概念,就《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研究刘殿爵和赵彦春英译本所呈现的不同风格,进而通过文本分析探讨译本再现孟子性善论和仁政论的前提即“四端”及其扩充的内涵和传达儒学精神的效果。
关键词 直接翻译 “四端” 英译 比较研究
下载PDF
继电器触点接触测试浅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之 赵瑞乐 《机电元件》 2010年第3期36-37,50,共3页
本文介绍了ICT测试;继电器触点接触电阻的组成;检测条件对继电器触点接触电阻的影响;继电器生产商对触点接触电阻的检测方法与判断标准。
关键词 ICT测试 “四法”测试 检测负载 触点接触电阻
下载PDF
论孟子的道德情感主义 被引量:12
16
作者 邵显侠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8-85,共8页
孟子的道德哲学实质上是一种道德情感主义学说。这一学说以其"四端"之情为基础,主张任何美德规范和体现美德的行为规范最终源自人类天生的不由自主的情感。他的规范伦理学实际上是一种情感主义规范美德伦理学,他所提出的评价... 孟子的道德哲学实质上是一种道德情感主义学说。这一学说以其"四端"之情为基础,主张任何美德规范和体现美德的行为规范最终源自人类天生的不由自主的情感。他的规范伦理学实际上是一种情感主义规范美德伦理学,他所提出的评价性概念,如"仁"、"人"、"君子"和"不仁"、"非人"("禽兽")、"小人"等,实质上是针对道德主体的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美德规范(人性的应然之规定)。在孟子看来,美德与行为规范并非源自对外部世界的经验或理性的认知,而是源自人类天生的情感,因此,最有效的道德教育手段不是灌输关于外部世界(包括社会)的经验知识或理性知识,而是"反求诸己",培养和发展道德主体内心原本就有的"四端"之情,只要保有它们并加以体验扩充,就能"知性"、"知天","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的道德情感主义充分反映了儒家哲学的根本特点,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道德情感主义 美德伦理学 “四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