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荀子的“圣王”观及其对王权正当性的论述 被引量:4
1
作者 吴根友 刘军鹏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21,共10页
政治哲学的核心议题之一就是讨论政治权力的来源及其行使的正当性①问题。荀子的"圣王"观、道论、礼论、仁论、义论,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看就是讨论什么样的人配拥有最高政治权力,以何种正当的方式行使政治权力,以及最高政治权... 政治哲学的核心议题之一就是讨论政治权力的来源及其行使的正当性①问题。荀子的"圣王"观、道论、礼论、仁论、义论,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看就是讨论什么样的人配拥有最高政治权力,以何种正当的方式行使政治权力,以及最高政治权力如何合理、平和过渡等一系列政治哲学问题。荀子的王道政治不否认战争,只要战争是合乎道义,则战争就是正当的。荀子反对"禅让制",并反对种种禅让的理由,其精神实质是,他认为"禅让制"无法体现最高政治权力转移的正当性要求。从现代民主政治的理想来看,荀子政治哲学中包含有某些专制政治的思想因素。但从主流上看,荀子政治哲学肯定民意、民心是政治正当性基础的思想,与现代民主政治理想并不矛盾,而是一种可以通过重新解释而被现代民主政治思想吸收的重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政治哲学 “圣王” 王权正当性 道义论
下载PDF
《尚书》“圣王”形象“被同质化”研究——尧、舜、禹、汤、武形象考察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灿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7-90,共4页
《尚书》尧、舜、禹、汤、武等"圣王"的历史形象,几千年来一直呈严重的"被同质化"情形。其实这些"圣王"形象各有不同,实分属为"道德圣王"型、"功绩圣王"型、"革命圣王"型... 《尚书》尧、舜、禹、汤、武等"圣王"的历史形象,几千年来一直呈严重的"被同质化"情形。其实这些"圣王"形象各有不同,实分属为"道德圣王"型、"功绩圣王"型、"革命圣王"型。"被同质化"的原因在于当时的历史文化需要一种不变的"存在"来使人们获得社会稳定感和道德向心力,这就需要造成一种社会和道德"体系"来表示这种"存在"。《尚书》及其相关学术的传播是"被同质化"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圣王” “被同质化”
下载PDF
论儒家“民本”思想与电视历史剧“圣王”形象建构
3
作者 王永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0-63,共4页
"民本"思想是儒家政治理念的核心,也是电视历史剧中刻画帝王形象的美学指向。编导们通过对原有历史素材进行扩充、调整甚至反转,为原本雄豪、奸诈甚至阴险的帝王形象都增加了关怀苍生、以民为本的"圣王"内涵。这样... "民本"思想是儒家政治理念的核心,也是电视历史剧中刻画帝王形象的美学指向。编导们通过对原有历史素材进行扩充、调整甚至反转,为原本雄豪、奸诈甚至阴险的帝王形象都增加了关怀苍生、以民为本的"圣王"内涵。这样的调整,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时代价值,并且在其他历史题材电视剧主角形象身上也有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历史剧 民本思想 “圣王形象”
下载PDF
荀、墨之争与儒家“圣王”观的形成
4
作者 宋化玉 《史志学刊》 2021年第4期43-49,共7页
荀子对墨家的批评是先秦思想史上儒、墨之间的重要思想交锋,他们交锋的问题是关于礼乐制度以及统治者德性内涵的认识。荀子通过否定墨家节用爱民、不饰礼乐、义利统一的"圣王"形象,塑造了重视礼乐、符合儒家德性论的"圣... 荀子对墨家的批评是先秦思想史上儒、墨之间的重要思想交锋,他们交锋的问题是关于礼乐制度以及统治者德性内涵的认识。荀子通过否定墨家节用爱民、不饰礼乐、义利统一的"圣王"形象,塑造了重视礼乐、符合儒家德性论的"圣王"。荀子"后王"概念的产生亦与此相关。从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荀子"圣王"观念产生是对战国以来礼治派儒家忽视君王德性修养的反思,也是对儒家传统的君子德性论的一种改造。荀子的"圣王"观念奠定了儒家政治学说的一块基石,对帝制时代君臣之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墨子 “圣王” “后王” 君子
下载PDF
荀子“礼”学的旨归及内在逻辑
5
作者 石云权 谢卫平 陈灿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2-87,共6页
社会政治纷争、礼乐文明崩坏的战国亟待重构稳定和谐的世事秩序。荀子赓续前代礼学,熔于一炉,给出了自洽性设想:在“明于天人之分”的基础上,荀子将礼视为人世的达道,一方面明确以礼奉养人的自然之欲,调节求欲行为,安顿个体生命,升华道... 社会政治纷争、礼乐文明崩坏的战国亟待重构稳定和谐的世事秩序。荀子赓续前代礼学,熔于一炉,给出了自洽性设想:在“明于天人之分”的基础上,荀子将礼视为人世的达道,一方面明确以礼奉养人的自然之欲,调节求欲行为,安顿个体生命,升华道德价值;另一方面强调以礼明分等级名分,促成分工合作,推动社会秩序形成和运转,以实现他澄清世事纷乱的初衷。为达成上述两重旨归,荀子寄望于势位尊崇的“圣王”,赋予了他制定礼法、裁夺刑罚的至高权柄,但在制衡王权方面,荀子倾向道德层面的慎终劝诫与警示,并未构想出合理可行的规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于天人之分” 个体生命 社会秩序 “圣王”
下载PDF
“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属于重大学术误判 被引量:3
6
作者 张鸿 王贞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0-170,共11页
"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属于重大学术误判。主要涉及"春秋以前无私学"之论的学术方法失误,即深受"圣王"史观误导、沿袭儒者的曲解、误读古代史籍、不恰当使用"私学"一词;"官学衰而私学兴&qu... "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属于重大学术误判。主要涉及"春秋以前无私学"之论的学术方法失误,即深受"圣王"史观误导、沿袭儒者的曲解、误读古代史籍、不恰当使用"私学"一词;"官学衰而私学兴"论证方式的宏观把握失误,即忽视私学与人类社会相始终、早期文明都有私学与官学并存的现象、官学没有能力垄断学识和教育、官学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私学;春秋以前具备推动私学发展的历史条件,即王权衰微及诸侯异政、王室典籍扩散、士庶阶层扩充、民间著述传播;否定"华夏早期国家千余年无私学"的理据,如族群及地域文化差异显著、家教家学广泛存在和国学颇似家塾宗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学 官学 国学 儒者 “圣王”史观
下载PDF
“卡里斯玛”崇拜与中国古代“德治
7
作者 朱贻庭 《伦理学研究》 2002年第1期67-70,112,共5页
“谁”来实行“德治”、“谁”才能实行“德治”?围绕着这一问题,文章从韦伯的统治结构“三类型”说切入,论述了儒家的“卡里斯玛”崇拜及其与“德治”思想的关系。认为中国古代“德治”是以“卡里斯玛”崇拜为特征的“德治”,即“圣王... “谁”来实行“德治”、“谁”才能实行“德治”?围绕着这一问题,文章从韦伯的统治结构“三类型”说切入,论述了儒家的“卡里斯玛”崇拜及其与“德治”思想的关系。认为中国古代“德治”是以“卡里斯玛”崇拜为特征的“德治”,即“圣王”-“德治”。儒家寄希望于“卡里斯玛”式“圣王”来实现“民本”-“德治”-“邦宁”的“德治”理想。然而,这在“传统型”的君主制政体下是不可能真正和全面实现的。文章还分析了儒家“德治”思想的历史影响,指出除了给君主以“卡里斯玛”光环和一定程度上对君主有规范作用,唯有“德治”思想体系中的“德教”产生了实在的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里斯玛”崇拜 “圣王”一“德治” 君主制政体与儒家“德治”
下载PDF
荀子伦理思想的生态之维及现实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宋文慧 《武陵学刊》 2015年第6期20-24,共5页
理解荀子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必须从其思想的整体视域出发。作为荀子伦理思想的重要命题,"天人之分""以义制利"与"圣王之制"分别从形上之思、道德规约与法制规训等不同层面展现了荀子对生态问题的独到见... 理解荀子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必须从其思想的整体视域出发。作为荀子伦理思想的重要命题,"天人之分""以义制利"与"圣王之制"分别从形上之思、道德规约与法制规训等不同层面展现了荀子对生态问题的独到见解。"天人之分"突破了传统"天人合一"论混沌超越的思维模式,其理论旨归是人对自然理性认知基础上的天人和谐;"以义制利"则意在以礼义节制人的求利之欲,从而使欲不穷于物,物亦不屈于欲;而"圣王之制"则试图以法制的强制力保障自然万物"不夭其生,不绝其长",它集中体现了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主义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伦理思想 生态之维 “天人之分” “以义制利” “圣王之制”
下载PDF
“政治儒学”抑或“政治的儒学”——论儒学在当代的政治姿态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子飞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1-57,共7页
"儒学在现代"(而非"现代儒学")所面临的最重大问题是如何处理儒学与政治的关系,或者说如何处理新时期内圣与外王的关系。"非政治的儒学"与"政治儒学"代表了两种极端解决思路:"非政治的儒... "儒学在现代"(而非"现代儒学")所面临的最重大问题是如何处理儒学与政治的关系,或者说如何处理新时期内圣与外王的关系。"非政治的儒学"与"政治儒学"代表了两种极端解决思路:"非政治的儒学"虽然坚守住了儒家"内圣(曲)通外王"的整全视野,但却违背了政治生活的本性(即外王事业无法完全化约为内圣功夫);而"政治儒学"却将内圣外王对列并举,虽然看到了政治生活的本性,但却丢失了儒家的整全视野。基于前两者的经验,可以提出一种介于"非政治的儒学"与"政治儒学"之间的"政治的儒学"观念,即通过把"内圣外王"理解为一种"言辞上的乌托邦",既要保存儒家的整全视野,又要尊重政治生活的本性,以此作为一种儒学在当代的合理政治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儒学 非政治的儒学 政治的儒学 内圣外王 言辞上的乌托邦
下载PDF
论孔子的“和谐社会”观
10
作者 张维新 《传承》 2009年第10期70-71,共2页
孔子"和谐社会"的图景是"大同",前提条件是仁爱,关键是中庸,治理之道是"圣王之治"。扬弃孔子的"和谐社会"观有利于为构建我国当今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关键词 和谐 正义 中庸 “圣王之治”
下载PDF
“圣”“王”之间:“圣权”与“王权”的张力——基于《尚书》及“天命靡常”的分析
11
作者 程修平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91-100,共10页
《尚书》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相对完善的“圣王”系统。“圣权”“王权”及背后的势力总是互相角力此消彼长,争夺主导地位的斗争从未停歇。“武乙射天”是“王权”挑战“圣权”的失败案例,“文王敬天”是借“圣权”谋“王权”的成功... 《尚书》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相对完善的“圣王”系统。“圣权”“王权”及背后的势力总是互相角力此消彼长,争夺主导地位的斗争从未停歇。“武乙射天”是“王权”挑战“圣权”的失败案例,“文王敬天”是借“圣权”谋“王权”的成功案例,“纣王反巫”是“王权”极度膨胀的历史悲剧。商周交替之时,“天命靡常”成为被“王权”刻意引导的社会思潮,此时“圣权”“器满则盈”,“王权”则悄然滋长,“敬天保民”和“德”意识渗透,为构建“理性”新世界做好了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内圣外王 圣王 圣权 王权 “圣王一体”
下载PDF
由“帝王授时说”探索我国古代音乐与政治的关系
12
作者 钟向阳 《艺术科技》 2017年第11期185-186,213,共3页
仔细研究我国历史上存在的"帝王授时说"现象,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帝王授时"这个过程中,音乐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将由"帝王授时说"现象谈起,论述我国古代音乐与政治的关系... 仔细研究我国历史上存在的"帝王授时说"现象,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帝王授时"这个过程中,音乐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将由"帝王授时说"现象谈起,论述我国古代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何谓"帝王授时说";二是"帝王授时说"与相关祭祀音乐;三是"帝王授时说"带给我们关于古代音乐与政治关系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思想史 天文历法 祭祀音乐 “乐与政通” “圣王作乐”
下载PDF
中国知识论传统是“历史缺乏”而非“现实忽略”——对陆建猷教授批评之回应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永超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0-26,共7页
知识论为研究知识之理的学问,其重点研究的是知识的性质、起源与限度等问题;而中国传统思想的理论指归不在"知识探究"而在"内圣外王"之道,使得偏重于逻辑意识、名理探析的名家以及后期墨学反而成为绝响。知识论注... 知识论为研究知识之理的学问,其重点研究的是知识的性质、起源与限度等问题;而中国传统思想的理论指归不在"知识探究"而在"内圣外王"之道,使得偏重于逻辑意识、名理探析的名家以及后期墨学反而成为绝响。知识论注重语言说理论证,而中国传统学问在论述方式上则"重行轻知"、"得意忘言"。就思维方式上讲,中国传统思想更注重内向型直觉思维,这与探究知识的主客体分立的认知型思维是不同的。正是由于以上三种原因,导致中国知识论无从建立,也从未形成传统。至于有学者认为不应当用西方哲学术语匡范中国哲学研究,此观点可谓美善兼具,但不可行。因为,目前哲学领域之所用术语、理论、问题方法多是在中西对比语境下提出的,抛开西方哲学,纯粹中国哲学之研究暂无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论 内圣外王 直觉
原文传递
An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Confucius’Benevolence
14
作者 景怀斌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2年第3期31-45,共15页
The discussion of the conceptual system of the Chinese is, to a large extent, inseparable from Confucian thought, and its analysis should start from Confucius himself. He developed the idea of shiming (时命), or the... The discussion of the conceptual system of the Chinese is, to a large extent, inseparable from Confucian thought, and its analysis should start from Confucius himself. He developed the idea of shiming (时命), or the mandate of the times, after the idea of deming (德命), or the mandate of virtue, encountered repeated setbacks. Shiming challenged the idea that "Heaven is aligned with the virtuous," and coping with this challenge required an ultimate worldview of a more original nature. Confucius formed his ultimate world view of "benevolence" (ren ~)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is internal and external psychological framework and his reflections and realizations. Gripped by this idea, he cultivated inward virtue and adhered to the Way while outwardly practicing benevolence, with the goal of becoming "a sage within and a king without." The balancing of the interior and the exterior was the key to enjoying a rich and meaningful li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NEVOLENCE a sage within and a king without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