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合作组织的历程、课题与动力——一种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的审视
1
作者 戴慧 《阴山学刊》 2008年第3期95-98,128,共5页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出现了明显的地区化趋向,安全研究随之开始从"全球层次"向"地区层次"转移,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正值此时产生。这一理论开创性地构建了一种针对地区安全研究的新范式。上海合作组织作为冷战后亚...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出现了明显的地区化趋向,安全研究随之开始从"全球层次"向"地区层次"转移,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正值此时产生。这一理论开创性地构建了一种针对地区安全研究的新范式。上海合作组织作为冷战后亚洲地区十分典型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它的创建动因、功能结构与动力基础,从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审视,主要源自复杂的边界问题、非传统安全的威胁与挑战、大国势力的渗透与博弈以及地区规则与地区认同的建构。上海合作组织的进一步发展与功能扩展,主要取决于区域内国家间经济与防务领域的合作深度以及相互之间集体身份的建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安全复合理论 上海合作组织 历程 课题 动力
下载PDF
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视角下的南亚地区安全 被引量:2
2
作者 郭松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87-92,共6页
本文以巴里.布赞的"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南亚安全结构的多层次动力和多领域情况,由此得出未来的南亚地区安全结构可能会出现内部转变,可以通过印巴安全对话、"第二轨道"外交和域外大国协调等方式... 本文以巴里.布赞的"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南亚安全结构的多层次动力和多领域情况,由此得出未来的南亚地区安全结构可能会出现内部转变,可以通过印巴安全对话、"第二轨道"外交和域外大国协调等方式,建立以印巴和解为核心的南亚安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 地区安全 区域安全复合理论
下载PDF
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基于“传统安全”和“人的安全”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崔顺姬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16-21,共6页
巴瑞.布赞首创的"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是对传统安全研究的重大挑战。该理论通过澄清安全概念的诸多模糊之处,提出了安全的主体间性范畴,拓宽了安全研究议程,为在国际关系领域确立国际安全研究的独立地位作出了卓越贡献。不过... 巴瑞.布赞首创的"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是对传统安全研究的重大挑战。该理论通过澄清安全概念的诸多模糊之处,提出了安全的主体间性范畴,拓宽了安全研究议程,为在国际关系领域确立国际安全研究的独立地位作出了卓越贡献。不过,以布赞为代表的学者们仍然对"人的安全"概念持否定态度,这是其理论局限所在。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社会中,"人的安全"概念以及其内含的"以人为本"的安全伦理观已经对安全复合体理论的规范性局限构成了尖锐的挑战。只有应对这一挑战,安全复合体理论的全部研究议程才能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安全复合理论 间性 传统安全 人的安全
下载PDF
安全复合体理论与东亚安全区域主义(下) 被引量:2
4
作者 郑先武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3-35,51,共4页
三、东亚"安全复合体"演变前景与安全区域主义的发展 基于"安全复合体理论"的分析框架和东亚"安全复合体"结构变动(安全区域化)的多层次动力分析,东亚区域安全结构变动将可能出现三种前景:一是保持现状,... 三、东亚"安全复合体"演变前景与安全区域主义的发展 基于"安全复合体理论"的分析框架和东亚"安全复合体"结构变动(安全区域化)的多层次动力分析,东亚区域安全结构变动将可能出现三种前景:一是保持现状,即现有结构不发生实质性变化;二是内部转变,即内部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或者是因友善的合作或区域一体化出现不同的"安全机制"乃至"安全共同体",或者是因分裂、征服和其他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引发"冲突形态"的出现;三是外部转变,即因外部安全环境的变化导致东亚"安全复合体"扩大为包括南亚和南太平洋等区域的亚洲或亚太"超安全复合体".①事实上,未来的东亚区域安全结构保持现状恐怕不太可能.东亚区域如果不想因敌意和其他不安全因素的继续滋长和扩散致使危机、冲突等动乱局面的出现,那就只有一种选择,即在现有安全区域化基础上通过积极开展安全区域主义创造稳定而持久的区域安全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复合 安全区域主义 安全共同 东亚安全 实质性 理论 冲突 友善 变动 分析框架
下载PDF
卡扎菲构建“阿拉伯地区安全复合体”评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韩志斌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8-63,共6页
从安全复合体理论来说,卡扎菲上台后所积极追求的泛阿拉伯主义统一运动,就是构建"阿拉伯地区安全复合体",最终目标是构建阿拉伯地区安全共同体。到21世纪,阿拉伯世界国家主权和国家身份的规范和价值观已经逐步取代了阿拉伯民... 从安全复合体理论来说,卡扎菲上台后所积极追求的泛阿拉伯主义统一运动,就是构建"阿拉伯地区安全复合体",最终目标是构建阿拉伯地区安全共同体。到21世纪,阿拉伯世界国家主权和国家身份的规范和价值观已经逐步取代了阿拉伯民族主义,这些都削弱了卡扎菲构建"阿拉伯地区安全复合体"的理论基础与所依赖的意识形态。阿拉伯民族国家构建的诸多不足、不同利益之争、外部大国的有效干预、国际体系的变迁、利比亚部族社会结构以及卡扎菲对泛阿拉伯主义态度的转变等,都是其构建"阿拉伯地区安全复合体"失败的深层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扎菲 利比亚 地区安全复合 阿拉伯国家构建
下载PDF
东北亚地区安全复合体:动力与挑战 被引量:1
6
作者 孙霞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27,共5页
地区安全研究方兴未艾,但是适用于地区安全研究的理论不多,学术界对地区安全的研究多半是以欧洲为榜样,以比较的方式切入其他地区的安全研究,以此来分析实现某一地区安全的条件和实践进程。本文以布赞和维夫的“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为... 地区安全研究方兴未艾,但是适用于地区安全研究的理论不多,学术界对地区安全的研究多半是以欧洲为榜样,以比较的方式切入其他地区的安全研究,以此来分析实现某一地区安全的条件和实践进程。本文以布赞和维夫的“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为框架,分析了东北亚地区安全复合体的安全动力和安全需求,以避免冲突形成、建立多边安全机制和形成安全共同体为实现地区安全的路线图,分析了东北亚地区大国渗透和地区内分裂并存的特点,得出结论是:东北亚缺乏直接建立安全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和共有观念,东北亚地区安全走到了历史的关键时刻,即在达成地区安全共识的基础上建立多边安全机制的时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 地区安全 安全复合 安全动力 安全挑战
下载PDF
“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视角下的上海合作组织
7
作者 李芳芳 张清敏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35-141,共7页
上海合作组织作为当今欧亚大陆上最大的新型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自成立之日起便备受国内学者的关注。本文尝试以巴瑞·布赞所提出的"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为分析框架,论述上海合作组织的形成动因,即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压... 上海合作组织作为当今欧亚大陆上最大的新型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自成立之日起便备受国内学者的关注。本文尝试以巴瑞·布赞所提出的"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为分析框架,论述上海合作组织的形成动因,即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内部动力是成员国间对自身安全需求的互动,而外部压力则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今后的上海合作组织将朝着"安全共同体"的方向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成员国之间要加强"类属身份"的认同,即在成员国之间培育一种"同类感",这对于促进成员国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合作组织 区域安全复合理论 安全动力 类属身份
下载PDF
论中国地缘政治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以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为视角
8
作者 李泓霖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7-10,共4页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国际形势和国家生存状态。本文引入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中的当代地缘政治概念,并基于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中的国家三要素构建社会稳定机制,力求以...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国际形势和国家生存状态。本文引入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中的当代地缘政治概念,并基于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中的国家三要素构建社会稳定机制,力求以一个相对现代的视角来分析中国地缘政治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政治 社会稳定 区域安全复合理论
下载PDF
冷战时期东南亚地区安全复合体:产生、演进与建构 被引量:1
9
作者 宋少军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2017年第6期108-128,共21页
研究东南亚地区安全复合体的产生、发展的演进历程,是我们把握冷战时期东南亚地区安全格局演变的关键主线,也是了解同期地区主义与区域安全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途径。安全复合体的出现为开展地区安全合作创造了条件,也是安全区域主义发... 研究东南亚地区安全复合体的产生、发展的演进历程,是我们把握冷战时期东南亚地区安全格局演变的关键主线,也是了解同期地区主义与区域安全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途径。安全复合体的出现为开展地区安全合作创造了条件,也是安全区域主义发展的起点。冷战时期东南亚地区安全复合体在构建过程中遵循了安全连续统一体的演进规律,地区安全结构经历了从冲突竞争为基调到对话合作为主旋律的显著变化。东盟国家一方面借此调解和缓和地区国家间的矛盾冲突,达到团结和整合地区安全力量的目的;另一方面试图通过推动"地区中立化"的安全机制,实现冷战两极体系下东南亚地区安全格局的平衡和稳定。从寻求"共同安全"到地区"合作安全"的最终建构,东盟把一个分裂对抗的东南亚逐步发展过渡成为一个团结互助、相互依存,愿意为了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而共同奋斗的发展中国家地区主义合作典范。同时,冷战时期培育"合作型"安全复合体的实践培养了东盟国家间的政治安全互信,增强了对地区的认同,这为冷战后东盟地区安全结构向更高一级的"安全共同体"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盟安全 地区合作 安全复合 安全区域主义
下载PDF
关于西北沙化地区农民生计现状的调查——甘肃省民勤县的POET生态复合体理论分析
10
作者 李洁 钟丹 《广东蚕业》 2016年第1期41-42,共2页
“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决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一定要实现的目标。这也不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涉及民族生存的重大问题,我们面前就是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是民勤绿洲把它们隔开了,我们决不能让民勤从地图上消失。”
关键词 民勤县 复合理论 POET 沙化地区 甘肃省 生态 民生 西北
下载PDF
论中国地缘政治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以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为视角
11
作者 李泓霖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Z期7-10,共4页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国际形势和国家生存状态。本文引入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中的当代地缘政治概念,并基于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中的国家三要素构建社会稳定机制,力求以...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国际形势和国家生存状态。本文引入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中的当代地缘政治概念,并基于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中的国家三要素构建社会稳定机制,力求以一个相对现代的视角来分析中国地缘政治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政治 社会稳定 区域安全复合理论
下载PDF
朝鲜半岛次区域安全复合体建构试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魏志江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8-55,共8页
殖民化时代结束后,特别是冷战的结束,使得地区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地区层次不仅包括国与国间的关系,还包括地区间的关系,更涉及到全球层次的关系。与全球主义和新现实主义重视全球层次不同,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人物巴里·布赞的"... 殖民化时代结束后,特别是冷战的结束,使得地区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地区层次不仅包括国与国间的关系,还包括地区间的关系,更涉及到全球层次的关系。与全球主义和新现实主义重视全球层次不同,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人物巴里·布赞的"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以地区层次作为研究国际安全的视角。本文根据"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对朝鲜半岛作为东北亚次区域的安全复合体的形成、影响其安全结构的变量以及半岛社会性建构模式的发展趋向加以论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 朝鲜半岛 东北亚次区域 安全复合 社会性建构模式
下载PDF
中亚地区安全态势与未来发展趋势
13
作者 马建光 张超 孙冉 《和平与发展》 CSSCI 2014年第5期65-74,119,共10页
中亚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能源储藏以及复杂的政治、社会环境,在国际政治角逐中有着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的分析视角,对中亚地区安全局势的发展进程进行了梳理,明确了中亚地区作为独立地区安全复合体的类型,... 中亚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能源储藏以及复杂的政治、社会环境,在国际政治角逐中有着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的分析视角,对中亚地区安全局势的发展进程进行了梳理,明确了中亚地区作为独立地区安全复合体的类型,讨论了其在地区间、全球层次互动中的发展,以此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地区安全态势 地区安全复合理论 阿富汗撤军
下载PDF
海湾和东南亚地区安全进程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连波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6-101,120,共16页
海湾和东南亚同为"次地区安全复合体",各自的地区环境都面临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政体多元、民族国家形成相对晚近、域外大国渗透严重等特点。冷战期间,海湾和东南亚地区国家政局动荡。冷战后,东南亚建立了以东盟为基本架构的... 海湾和东南亚同为"次地区安全复合体",各自的地区环境都面临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政体多元、民族国家形成相对晚近、域外大国渗透严重等特点。冷战期间,海湾和东南亚地区国家政局动荡。冷战后,东南亚建立了以东盟为基本架构的安全机制,并朝着构建地区安全共同体的方向迈进;海湾地区安全进程却停滞在冲突形态。本文基于对上述两个不同地区安全进程的比较,提出地区经济发展形态是导致两个地区安全进程不同的主要变量。从因果机制来看,地区经济发展形态直接造成地区国家间的联系程度和军费水平的差异,并影响地区意识形态竞争态势和域外大国渗透模式,最终导致地区安全进程沿着不同路径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进程 地区安全复合 安全共同 海湾国家 东南亚
下载PDF
塔中地区海相碳酸盐岩特大型油气田发现的关键技术 被引量:24
15
作者 王招明 于红枫 +2 位作者 吉云刚 敬兵 张海祖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8-223,共6页
塔中隆起海相碳酸盐岩成藏地质异常复杂,地面条件极其艰苦,油气勘探开发面临世界级难题挑战。经过15年艰苦攻关,发展了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古隆起及斜坡控藏控储、多成因叠合复合缝洞系统地质模型、多充注点多期次大面积复式混源... 塔中隆起海相碳酸盐岩成藏地质异常复杂,地面条件极其艰苦,油气勘探开发面临世界级难题挑战。经过15年艰苦攻关,发展了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古隆起及斜坡控藏控储、多成因叠合复合缝洞系统地质模型、多充注点多期次大面积复式混源成藏理论;创新了海相油气勘探开发配套技术:大漠区超深层碳酸盐岩地震采集处理、缝洞量化雕刻、烃类检测、高产稳产井部署、超深高温碳酸盐岩钻井完井工艺、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层大型酸压改造等配套技术。运用上述理论及技术查明了塔中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十亿吨级凝析气田,已探明中国奥陶系第一个礁滩复合体大型油气田,3×108 t油气规模基本落实,100×104 t产能初步建成;发现了塔中北坡鹰山组层间岩溶大型凝析气田,7×108 t油气规模逐步明朗,400×104 t产能建设全面启动。创新成果丰富了海相油气地质理论,推动了关键技术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海相碳酸盐岩 礁滩复合 油气成藏理论 奥陶系 塔中地区
下载PDF
安全复合体理论视阈下的北极安全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新平 胡楠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5-144,160,共20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北极地区由于各国对极地潜在资源的竞争而开始了"被安全化"的进程。这种进程所引起的北极地区安全问题可以用安全复合体理论予以解释。作者根据此种理论视角对北极周边各个地区安全复合体的情...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北极地区由于各国对极地潜在资源的竞争而开始了"被安全化"的进程。这种进程所引起的北极地区安全问题可以用安全复合体理论予以解释。作者根据此种理论视角对北极周边各个地区安全复合体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认为,未来北极安全复合体包括两个实力强大且相互对抗的"极",即美欧与俄罗斯;随着未来北极安全复合体的成型,它有可能继续保持冲突态势,也有可能向安全机制演变;北极地区安全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将由地区层次问题上升为全球层次的问题。所以,不论北极安全复合体的内部态势是友好还是敌对,北极地区都将成为全球层次安全态势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全球层次大国利益密集交汇的地方。对此,我们应给予高度的关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地区 安全复合理论 国际安全 北极安全复合 安全机制
原文传递
转变中的东亚地区秩序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学玉 王永洁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2-58,共7页
与国际安全的结构性变化相一致,地区化是当前东亚地区安全的基本特征。在东亚地区安全复合体中,安全秩序正在经历着从地区体系到地区社会的缓慢转变,即从典型的无政府状态演变为一个东亚各国将地区安全界定为国家安全的保障、意识到并... 与国际安全的结构性变化相一致,地区化是当前东亚地区安全的基本特征。在东亚地区安全复合体中,安全秩序正在经历着从地区体系到地区社会的缓慢转变,即从典型的无政府状态演变为一个东亚各国将地区安全界定为国家安全的保障、意识到并通过地区规范来管理相互间的利益冲突和规制互动关系的东亚社会。从长远来看,安全共同体是东亚地区的理想秩序,但它的实现有赖于地区社会的发展和培育。为此,必须通过地区作为一个整体的建设把安全和经济与社会间的联系结合起来,推动既为了安全、也为了福利目的的地区制度建设。安全制度化和地区一体化是稳定与和平的东亚地区秩序的两个支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地区秩序 EAST ASIA 地区安全 地区社会 经济与社会 结构性变化 地区 安全共同 安全复合 状态演变 制度建设 利益冲突 理想秩序 基本特征 互动关系 国家安全 国际安全 东亚社会 东亚各国 地区
下载PDF
中美关系与地区秩序 被引量:2
18
作者 陶文钊 《和平与发展》 CSSCI 2016年第1期8-14,共7页
当前的亚洲基本上是两种秩序的复合体:一种是冷战遗留下来的以美国为主导的轴-辐结构;另一种是在亚洲一体化过程中所自然产生、中国努力加以推动的结构。这两种秩序的并存和相互作用将是一个长期的现象。中美两国的博弈主要体现于此:... 当前的亚洲基本上是两种秩序的复合体:一种是冷战遗留下来的以美国为主导的轴-辐结构;另一种是在亚洲一体化过程中所自然产生、中国努力加以推动的结构。这两种秩序的并存和相互作用将是一个长期的现象。中美两国的博弈主要体现于此:美国主要是通过维护现存秩序,尤其是亚洲秩序来维护美国的主导地位和利益;中国的利益体现在对现存秩序的补充、改革和完善上。亚洲秩序主要取决于中美两国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关系 化过程 地区经济 伙伴关系 安全 复合 两国关系 布什政府 地区 中韩关系
下载PDF
萨赫勒地区安全治理困境探源
19
作者 张春 杨琦 《国际关系研究》 2024年第1期87-111,M0005,M0006,共27页
利比亚战争结束以来,萨赫勒地区安全态势持续恶化,地区安全治理陷入长期性和结构性困境,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地区安全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从冲突陷阱到贫困陷阱,从气候陷阱再到治理陷阱,使该地区演变为典型的安全复合体;二是随着地... 利比亚战争结束以来,萨赫勒地区安全态势持续恶化,地区安全治理陷入长期性和结构性困境,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地区安全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从冲突陷阱到贫困陷阱,从气候陷阱再到治理陷阱,使该地区演变为典型的安全复合体;二是随着地区不稳定因素的升级和扩散,各类治理行为体的纷纷涌入事实上造成了“安全拥堵”,非但没有缓解地区安全局势,反而制造了更大麻烦。萨赫勒地区安全治理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自主治理和外部安全援助均严重忽视发展—安全—治理关联,其“治标不治本”的方法难以从根源上解决地区安全挑战。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优先、发展与安全统筹的成功经验,可为萨赫勒地区摆脱安全治理困境、迈向可持续稳定与和平提供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安全复合 萨赫勒五国集团 安全陷阱 安全拥堵 中国式现代化
原文传递
试析冷战后的东盟安全机制
20
作者 刘相骏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04年第7期53-59,共7页
以往东盟安全机制的研究缺少理论 ,本文希望能有所突破。文章引入了安全复合体的概念 ,在它的基础之上定义区域安全机制。然后论述了有东盟特色的安全机制的内容 ,以系统论的方法 ,将其分为内部安全机制和外部安全机制以及二者之间的相... 以往东盟安全机制的研究缺少理论 ,本文希望能有所突破。文章引入了安全复合体的概念 ,在它的基础之上定义区域安全机制。然后论述了有东盟特色的安全机制的内容 ,以系统论的方法 ,将其分为内部安全机制和外部安全机制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三部分加以阐述。文章最主要的部分是对冷战后东盟安全机制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并对每一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区域安全机制的主要内容加以详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 东盟 区域安全复合 区域安全机制 亚太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