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高士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对景德镇瓷画艺术的影响
1
作者 孙燕明 王美仝 《美术大观》 2021年第3期180-183,共4页
"士"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是历代文人墨客的至高向往和追寻。高士精神不仅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绘画、陶瓷等视觉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士"... "士"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是历代文人墨客的至高向往和追寻。高士精神不仅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绘画、陶瓷等视觉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士"文化中对于高士情操与逸致的追寻也长期反映在景德镇瓷画中,为陶瓷艺术与陶瓷文化的创作和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文化 精神 陶瓷艺术 景德镇
下载PDF
浅谈陶渊明诗歌中的隐士文化
2
作者 尹志强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8年第12期23-25,共3页
陶渊明是东晋隐士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为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深远的影响。陶渊明诗歌中的隐士文化主要有以下表现:洁身自好,远离官场;热爱自然,崇尚自由;躬耕南野,与民同乐;空怀理想,寄情桃园。本文试图通过对... 陶渊明是东晋隐士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为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深远的影响。陶渊明诗歌中的隐士文化主要有以下表现:洁身自好,远离官场;热爱自然,崇尚自由;躬耕南野,与民同乐;空怀理想,寄情桃园。本文试图通过对陶诗的分析,揭示这一文化现象的内涵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诗歌 文化
下载PDF
孤独的背影——从《北京法源寺》看近代化历程中士大夫的探索与冲突
3
作者 周蓉蓉 《黑龙江史志》 2014年第5期154-,共1页
一部戊戌变法的历史,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不同阶层对于物质、精神文明的不同探索,反映出社会变革的共性特征与中国政治制度独有的复杂面貌。历朝历代的新政大都以失败告终,其根源在于传统道德秩序的阻碍。这不是一个统治者或者几个... 一部戊戌变法的历史,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不同阶层对于物质、精神文明的不同探索,反映出社会变革的共性特征与中国政治制度独有的复杂面貌。历朝历代的新政大都以失败告终,其根源在于传统道德秩序的阻碍。这不是一个统治者或者几个"先驱"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集团"强大的文化阻力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源寺 “士”文化 传统伦理 近代化
下载PDF
论民政院校的大学精神
4
作者 张蕾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35-36,共2页
孺子牛精神是全国民政系统一贯倡导的行业精神,工匠精神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质,"士"文化精神体现了责任、道义、良知等卓越的人格品质,以孺子牛精神、"士"文化精神、工匠精神熔铸民政大学精神,彰显民政高等职业教育... 孺子牛精神是全国民政系统一贯倡导的行业精神,工匠精神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质,"士"文化精神体现了责任、道义、良知等卓越的人格品质,以孺子牛精神、"士"文化精神、工匠精神熔铸民政大学精神,彰显民政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履行民政大学使命,助推民政事业跨越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孺子牛 孺子牛精神 工匠精神 “士”文化精神 民政大学精神
下载PDF
马意象与中国古代马与人恩怨的审美阐释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立 纪芳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13-16,共4页
在古代文人“士不遇”文化模式里,马与人的恩怨,也带有士与恩主之间的主客对等性。由此派生出对于马识明主、辨忠奸能力的放大。马的神化导致画马、玉马等都可变真马。由于正统观念和宝马英雄模式的深层作用,良驹神骏也并不是逢主即... 在古代文人“士不遇”文化模式里,马与人的恩怨,也带有士与恩主之间的主客对等性。由此派生出对于马识明主、辨忠奸能力的放大。马的神化导致画马、玉马等都可变真马。由于正统观念和宝马英雄模式的深层作用,良驹神骏也并不是逢主即忠,其效忠的是真主、真英雄。人与动物意识之间的互渗,当是马意象活跃的一个重要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意象 “士不遇”文化模式 动物意识 古代文学
下载PDF
“忧患”的新闻教育——范长江、范敬宜启示录
6
作者 徐梅香 《范长江研究论丛》 2015年第1期328-339,共12页
新闻教育在中国自有传统。仅从范长江、范敬宜说起。范长江为《大公报》采写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在当时影响巨大,其后他出任人民日报社第一任社长,开创了数个中国新闻专业和新闻教育的第一;范敬宜历任诸报总编,身退后在清华大学新... 新闻教育在中国自有传统。仅从范长江、范敬宜说起。范长江为《大公报》采写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在当时影响巨大,其后他出任人民日报社第一任社长,开创了数个中国新闻专业和新闻教育的第一;范敬宜历任诸报总编,身退后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引领新闻学子成长。这两位于1949年前、后中国新闻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颇值得品评。本文将分析视角放在范长江的社会问题求索,范敬宜的中国文化气象上,探究当下中国的新闻教育的旨归和可能路径。此文非学理文章,仅以对历史和现实的梳理,以特定的真实关联完成一些思索,在新闻传统继承和新闻教育的话题上,希求以现实的提问、质疑来抛砖引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教育 行走新闻 中国气象 “士”文化精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