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借鉴融合与认同:“多元一体”视域下构建西北传统音乐文化新生态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马希刚 吴娅星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第8期123-126,共4页
西北地区地貌特征明显,民族特点突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也不尽相同,在这样一个多民族音乐文化共生的地区,民族音乐文化与区域音乐文化能够长久的共存与发展必然体现着相互的影响、交流与融合。从西北地... 西北地区地貌特征明显,民族特点突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也不尽相同,在这样一个多民族音乐文化共生的地区,民族音乐文化与区域音乐文化能够长久的共存与发展必然体现着相互的影响、交流与融合。从西北地区传统音乐文化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考察其生态状况;从不同民族、地域的传统文化属性把握民族音乐文化变迁的内在规律;从各民族各地区传统音乐的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发挥传统音乐潜移默化的功能和作用,有利于加强西北地区人文群体的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使西北地区传统音乐文化形成“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进而逐渐缩小不同地区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其认同相一,反映共有的民族精神,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适应于新时代西北地区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的新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一体” 西北传统音乐文化 构建新生态
下载PDF
“多元一体”理论下的民族团结教育及其实施路径探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苏德 张良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6-171,共6页
民族团结教育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与路径是安顿各民族文化的栖身之所与桥梁。依据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民族团结教育应秉持"一"与"多"、... 民族团结教育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与路径是安顿各民族文化的栖身之所与桥梁。依据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民族团结教育应秉持"一"与"多"、"自我"与"他者"、传统与现代、创新与传承、差异与共识等基本原则,进而达到"多元一体,美美与共"的和谐境界,文章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视角下,探讨了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及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理论 民族团结教育
下载PDF
解读“乡土教材”——兼论“多元一体”教材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7
3
作者 张爱琴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5-38,共4页
对乡土教材内涵、价值的全面理解是引导乡土教材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的重要前提。乡土教材是依据各级各类教育目标,由当地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社会团体、个人组织编写的、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具有鲜明地方性特征的教学信息材... 对乡土教材内涵、价值的全面理解是引导乡土教材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的重要前提。乡土教材是依据各级各类教育目标,由当地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社会团体、个人组织编写的、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具有鲜明地方性特征的教学信息材料。乡土教材的价值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服务地方社会。基于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对乡土教材的认识偏差,应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一体"教材体系,充分发挥各类教材的功能,拓展乡土教材的生存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教材 内涵 价值 “多元一体”教材体系
下载PDF
论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多元一体”构建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国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8-126,共9页
全球金融利益分配与博弈是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构建的核心,也是现行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存在治理主体和治理法制碎片化、治理体制缺乏有效的国际协调与合作、国际金融组织的权责机制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公平与不合理等弊端之根源。尽管新兴经济... 全球金融利益分配与博弈是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构建的核心,也是现行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存在治理主体和治理法制碎片化、治理体制缺乏有效的国际协调与合作、国际金融组织的权责机制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公平与不合理等弊端之根源。尽管新兴经济体为全球金融治理秩序的修复进行了一系列有益尝试,但区域性与辅助性的基本定位决定了其无法对现有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形成实质性挑战。国际社会应树立“共同发展”的全球金融治理理念,凝聚已有治理机构和治理法制的长处,沿循国际政治与法律的路径,构建“多元一体”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利益博弈 “多元一体” 全球金融治理体系
下载PDF
“重瓣花朵”与“多元一体” 被引量:5
5
作者 吴春明 《南方文物》 2013年第1期6-9,共4页
考古学文化是特定时空民族或族群共同体的物化遗存,是观察、研究史前与古代族群时空关系的最重要手段,民族史、文化史的探索是考古学研究的最重要任务之一①。在近百年中国学术史上,考古学对于新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通过史前、... 考古学文化是特定时空民族或族群共同体的物化遗存,是观察、研究史前与古代族群时空关系的最重要手段,民族史、文化史的探索是考古学研究的最重要任务之一①。在近百年中国学术史上,考古学对于新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通过史前、上古考古学文化的发现、梳理,重构中华民族起源与形成的早期历史,重构中国民族史的基础框架。从严文明先生中国史前文化的“重瓣花朵”结构的描绘,到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提出,集中体现了考古学对于中国民族史、文化史研究的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一体” 花朵 考古学文化 中国民族史 中国学术史 文化史研究 史前文化 时空关系
下载PDF
王朝中国“多元一体”与儒家的民族观——读李克建博士《儒家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有感 被引量:1
6
作者 周竞红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9-120,共2页
当代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执政党和政府为有效调节不同民族间社会关系,推动各民族团结有序地走向共同繁荣发展而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与此同时,在谋求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何应对这... 当代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执政党和政府为有效调节不同民族间社会关系,推动各民族团结有序地走向共同繁荣发展而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与此同时,在谋求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借鉴全球各国的成功经验,更需要充分了解中国自身的历史与国情,找到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社会基础和观念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民族观 当代中国 “多元一体” 博士 李克 王朝 社会关系 历史逻辑
下载PDF
纳西族东巴唱腔的“多元一体”化 被引量:1
7
作者 陈红玲 《民族音乐》 2012年第6期56-58,共3页
纳西族分布在我围云南、四川和西藏自治区交界的金沙江、澜沧江、雅砻江流域。一般认为纳两族主要渊源于商周时期西北河湟地带的古羌人,后南迁至现今分布的地域。纳西族居住的横断山区,背依雩域高原,俯视云贵高原,高山夹大江使该区... 纳西族分布在我围云南、四川和西藏自治区交界的金沙江、澜沧江、雅砻江流域。一般认为纳两族主要渊源于商周时期西北河湟地带的古羌人,后南迁至现今分布的地域。纳西族居住的横断山区,背依雩域高原,俯视云贵高原,高山夹大江使该区域的气候、地理、植被呈明显的垂直变化特征,复杂多变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生不息的多元文化交汇。远古至今的迁徙历史,遗留了吐蕃文化,南诏文化、西川汉文化等,促成了滇、川、藏交界地区多源与多元的各民族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一体” 纳西族 自然地理条件 唱腔 东巴 云贵高原 多元文化 西藏自治区
下载PDF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国民族史撰述 被引量:3
8
作者 赵梅春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43-49,共7页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为认识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及其特点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多元一体"理论影响下编纂的中国民族史撰述,以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为理论架构,探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为认识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及其特点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多元一体"理论影响下编纂的中国民族史撰述,以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为理论架构,探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中国民族史著作则在有关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具体叙述中,展示出各民族如何共创统一多民族国家以及中华民族如何从多元走向一体,补充、丰富了"多元一体"理论。这标志着中国民族史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 中国民族史撰述 费孝通
下载PDF
公正与和谐:政治哲学视野中的“多元一体”研究
9
作者 杨泽章 孙明明 《民族论坛》 2010年第9期29-30,共2页
"多元一体"的政治在场使公正与和谐成为讨论民族问题的重要内容,这种公正体现在族际公正、人际公正和制度公正,这种和谐体现在"多元一体"为和谐中国、和谐世界提供可能。
关键词 公正 和谐 “多元一体” 政治哲学
下载PDF
“一国两制”与“多元一体”的文化本质——“一国两制”构想的政治文化视角
10
作者 朱兆华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25-27,共3页
中国传统的“多元一体”的政治文化本质是由政治文化的民族性和阶级性所决定的。“一国两制”是当代中  国实行的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政治选择 ,它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 ,与中国传统的“多元一体”的政治文化本... 中国传统的“多元一体”的政治文化本质是由政治文化的民族性和阶级性所决定的。“一国两制”是当代中  国实行的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政治选择 ,它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 ,与中国传统的“多元一体”的政治文化本质的合理内质相互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国两制" 政治文化 文化本质 “多元一体”
下载PDF
“多元一体”与“一体多元”——中华民族研究的两个命题 被引量:12
11
作者 郭台辉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2,共12页
“一”与“多”间的哲学矛盾催生人类必然直面但无解的元问题,而作为和解之道的任何命题都因时空条件变动而改变。该元问题在民族研究领域可以表现为三种学术争端,即生成论与建构论之争、主体民族与民族平等之争、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之... “一”与“多”间的哲学矛盾催生人类必然直面但无解的元问题,而作为和解之道的任何命题都因时空条件变动而改变。该元问题在民族研究领域可以表现为三种学术争端,即生成论与建构论之争、主体民族与民族平等之争、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之争,而具体到中华民族的议题研究,也因此出现不同的理论命题与主张。其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命题遵循的逻辑路径是,地方民族从作为部分之“多”的历史事实出发,追求中华民族整体之“一”的未来理想,该命题之所以在过去数十年得以称道与践行,在于尊重中国历史与现实条件,回应中华民族在民族研究领域面对的元问题。“一体多元”新命题是基于中华民族的现实与未来追求,倒转“多元一体”命题的逻辑路径与关系次序,二者构成有效的互补性关联。新命题对民族研究领域中的元问题有新的回应,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研究的再出发,有着更强烈的时代感和明确的未来追求,不仅肯定“多元”的历史构成,还把百年追求的“一体”理想确认为既成事实,进而为“多元”的稳定夯实基础与保障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一体多元 命题
下载PDF
“多元一体”的逻辑构式: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敞显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学荣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2年第2期24-30,共7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场域中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赓续与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集体认同意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亦是实现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从历史逻辑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场域中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赓续与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集体认同意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亦是实现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从历史逻辑的视角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历史发展链条中逐步生成和敞显的,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是一个连贯的、前后相继的历史进程。就现实逻辑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关系融洽与和谐,进而提升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基础和前提,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通过“认同谱系”(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营造一种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团结氛围。在新时代场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场域 “多元一体”构式 中华民族共同体 集体认同意识
下载PDF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辩证统一关系探讨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慧卿 李亚军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9年第10期146-152,共7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再次肯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构建格局,并把统一的多民族的基本国情上升为国家发展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再次肯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构建格局,并把统一的多民族的基本国情上升为国家发展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联系观、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质量互变规律等基本原理和方法立场,结合我国新时代多民族国家治理的现实状况,具体分析“多元一体”的辩证关系,可以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坚定地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不断发展完善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为改善民族关系、做好民族工作和处理民族问题提供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一体” 联系观 对立统一 质量互变 民族关系
下载PDF
“多元一体”格局题中应有之义 被引量:6
14
作者 和少英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1998年第4期1-2,共2页
关键词 “多元一体” 各少数民族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文化冲突 少数民族地区 格局 中华民族大家庭 民族问题研究 非主流文化 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下载PDF
“多元一体”视角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顺林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12-21,共10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重要的治国理政思想,是我国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多元一体”理论的提出,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民族结构特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支撑。“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重要的治国理政思想,是我国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多元一体”理论的提出,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民族结构特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支撑。“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打牢“五个认同”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国民族政策是以“多元一体”理论为重要依据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其实质是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解决民族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得到发展,民族问题得以解决,就会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基于此,深刻了解和认识“多元一体”理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元一体” 五个认同 民族政策
下载PDF
“多元一体” 一个关于中华文明特征的根本认识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辉 《中国文化遗产》 2012年第4期47-51,共5页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历史为目的,但有关中华文明的研究却不是从"探源工程"才开始的,而是中国学术界近百年来的一项大任务,大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考古学的产生,也主要和解答这个问题有关。十九...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历史为目的,但有关中华文明的研究却不是从"探源工程"才开始的,而是中国学术界近百年来的一项大任务,大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考古学的产生,也主要和解答这个问题有关。十九世纪末叶,满清政治腐败,国家积贫积弱,沦陷谷底,民族危亡,命悬一线。中国的命运、中国的未来何在,成为摆在人们面前严肃且无非回避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 中国学术界 十九世纪末 早期发展 文明起源 文明探源 政治腐败
下载PDF
浅谈初中生生活德育“多元一体”的生态格局 被引量:1
17
作者 米岚 《文教资料》 2016年第6期142-143,共2页
生活世界本质上是一个多元复杂的生态网络,家庭、学校、社会、同龄人、网络等德育生态资源,都对初中生的道德成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其自身的道德作为也使其道德自律差异化。本文立足于初中生的生活世界,剖析初中生生活德育"多元... 生活世界本质上是一个多元复杂的生态网络,家庭、学校、社会、同龄人、网络等德育生态资源,都对初中生的道德成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其自身的道德作为也使其道德自律差异化。本文立足于初中生的生活世界,剖析初中生生活德育"多元一体"的生态格局,阐述初中生差异有为的"个人善"和协同共生的"社会善"的道德成长机理,从而为"去德育诟病"提供些许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德育 “多元一体” 生态格局 初中生
下载PDF
论司马迁朴素的“多元一体”民族观建构
18
作者 赵子璇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2期39-44,共6页
自1988年费孝通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并提出“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特征这一议题后,“多元一体”的说法被中国社会各界讨论和逐步认同。司马迁在编撰《史记》的《匈奴列传》《大宛列传》等民族列传时也较为明显地体现... 自1988年费孝通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并提出“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特征这一议题后,“多元一体”的说法被中国社会各界讨论和逐步认同。司马迁在编撰《史记》的《匈奴列传》《大宛列传》等民族列传时也较为明显地体现出他朴素的“多元一体”民族观:在“中国”概念下,强调各民族“同宗同源”,更强调了“大一统”的内在合理性;同时,他尊重各民族之间的内在差异性,从“情”“礼”观念、国土战争观念与展现多样文化等方面表现各民族的“多元”,这充分体现出太史公先进的民族观与世界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司马迁 “多元一体” 民族观
下载PDF
“桃花源与武陵蛮”文化解读之六 “多元一体”民族文化的丰碑:都江堰和桃花源文化
19
作者 彭伊立 覃武陵 《民族论坛》 2006年第8期46-48,共3页
关键词 “多元一体” 民族文化 都江堰 源文化 桃花 稳产高产 赞美
下载PDF
试论初中生活德育“多元一体”的生态格局
20
作者 米岚 《天津教育》 2016年第2期101-103,共3页
当前,德育普遍困境的根源在于脱离学生的生活和实际,不从学生的思想和道德需要出发,而是简单地以“知性德育”(道德灌输和道德说教)和“任务德育”(从教师自身立场出发,机械地完成教育任务)来涵盖和取代真正的德育,德育变成了“一... 当前,德育普遍困境的根源在于脱离学生的生活和实际,不从学生的思想和道德需要出发,而是简单地以“知性德育”(道德灌输和道德说教)和“任务德育”(从教师自身立场出发,机械地完成教育任务)来涵盖和取代真正的德育,德育变成了“一袋子美德”(科尔伯格语)和“美德洞”(杜威语),变成了“首而无位”的教育“老大难”问题.引入生态学的视角,对于“去德育诟病”具有特别的方法论意义,“生态学的考察方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它克服了从个体出发的、孤立的思考方法,认识到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是某个整体中的一个部分”.(萨克塞《生态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德育 “多元一体” 生态学 初中 教育任务 道德需要 道德说教 道德灌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