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田哲学中的“东亚共荣圈”原理——兼与军部的“大东亚共荣圈”理论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吴玲 胡博实 《外国问题研究》 2012年第3期38-42,共5页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西田几多郎提出了面向世界的历史课题,即"世界性的世界形成主义"。西田的世界观是以东亚为视角、以日本为中心的世界观,其目的是将"八纮为宇"的"皇道精神"发挥于世界。在日本政府已经确...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西田几多郎提出了面向世界的历史课题,即"世界性的世界形成主义"。西田的世界观是以东亚为视角、以日本为中心的世界观,其目的是将"八纮为宇"的"皇道精神"发挥于世界。在日本政府已经确立"大东亚共荣圈"的亚洲战略之后,西田提出"东亚共荣圈"理念,试图从哲学的世界观、文化观角度解读并深化日本政府的"大东亚共荣圈"理论。西田的"东亚共荣圈"中包含浓厚的日本历史特殊性和日本民族优越论的倾向,与军部法西斯的"大东亚共荣圈"殊途同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共荣圈” “大东亚共荣圈” 世界性
下载PDF
大东亚会议研究——兼论“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本质
2
作者 李晓倩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CSSCI 2018年第4期70-79,137,138,共12页
在战争压力和国内社会危机日渐加重的情况下,日本召集亚洲各傀儡政权举行大东亚会议,试图促成"大东亚共荣圈"建设,挽救危局。但"共存共荣"的幌子掩盖不了日本的侵略本质,也无法改变日本最终战败的结果。
关键词 大东亚会议 “大东亚共荣圈” 侵略本质
下载PDF
侵华战争时期日本的东亚“合作”论及其本质 被引量:1
3
作者 史桂芳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9-169,共11页
19世纪中叶,日本在美国的压力下被迫放弃锁国政策,向欧美列强敞开了国门,不得不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在对待开国后与西方国家的关系问题上,日本出现了以亚洲“连带”为特征的“兴亚”论,并逐渐演化为扩张日本国权的亚洲主义。这种扩张... 19世纪中叶,日本在美国的压力下被迫放弃锁国政策,向欧美列强敞开了国门,不得不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在对待开国后与西方国家的关系问题上,日本出现了以亚洲“连带”为特征的“兴亚”论,并逐渐演化为扩张日本国权的亚洲主义。这种扩张性的亚洲主义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侵华战争时期衍生出“东亚联盟”“东亚协同体”“大东亚共荣圈”等新的东亚“合作”论。它们从地理、人种、文化和风俗等角度,阐述中日“合作”的意义,要“协同”一致,以实现“共存共荣”。侵华战争时期,东亚“合作”论从民间走向官方、从思想观念化为政府的对外政策,助力日本“建设东亚新秩序”政策,为野蛮的侵略战争披上了“文明”的外衣,是日本实行文化侵略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合作”论 东亚联盟” 东亚协同体” “大东亚共荣圈”
下载PDF
“大东亚战争”时期日本殖民主义政策面面观——《艺文》第1卷第6号读解
4
作者 刘春英 《日本学论坛》 2008年第1期35-40,共6页
1941年末,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大东亚战争",翌年3月始,又举办一系列"满洲"建国十周年的"庆典"活动,此间出版的《艺文》杂志第1卷第6号,鲜明地反映了该特殊时期"满洲"日本殖民主义政策的面面观及... 1941年末,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大东亚战争",翌年3月始,又举办一系列"满洲"建国十周年的"庆典"活动,此间出版的《艺文》杂志第1卷第6号,鲜明地反映了该特殊时期"满洲"日本殖民主义政策的面面观及殖民地民众的思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东亚战争” 《艺文》 “大东亚共荣圈”
下载PDF
20世纪前期日本的文化外交 被引量:1
5
作者 姚奇志 胡文涛 《广西社会科学》 2005年第7期181-184,共4页
明治维新后,日本希望通过开展与欧美强国的文化外交而跻身于世界文明国家之列,从而达到“脱亚入欧”的战略目标。二战期间,文化外交演变成为日本实现“大东亚共荣圈”梦想的有力工具。日本分别从理论上强化研究和诠释所谓“大东亚共荣... 明治维新后,日本希望通过开展与欧美强国的文化外交而跻身于世界文明国家之列,从而达到“脱亚入欧”的战略目标。二战期间,文化外交演变成为日本实现“大东亚共荣圈”梦想的有力工具。日本分别从理论上强化研究和诠释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文化内涵;从精神上用宗教手段神化“大东亚共荣圈”,从而达到麻痹和控制亚洲人民的目的;以教育文化“亲善”活动达到文化殖民统治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外交 “大东亚共荣圈” 日本
下载PDF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奴化教育 被引量:1
6
作者 吴洪成 方家峰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36-43,共8页
抗日战争期间,日伪在沦陷区开办教育的目的是妄图从根本上永久控制中国,其主观动机可以从实施奴化教育的控制、理念及思想根源等方面进行探讨,从中能更清楚地揭示这种教育所带有的浓厚的殖民主义特征及其毒害性。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沦陷区 奴化教育 “大东亚共荣圈” 军国主义教育
下载PDF
全面抗战时期国人对“东亚新秩序”的认知与分歧
7
作者 敖凯 《抗日战争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8-66,共9页
“东亚新秩序”是全面抗战时期日本为美化其侵略战争而提出的口号,是日本殖民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口号提出后,国人之间大体形成两种态度:一种是严正驳斥;一种是基本认同。作为日本构建“东亚新秩序”的重要一环,汪伪政权的建立... “东亚新秩序”是全面抗战时期日本为美化其侵略战争而提出的口号,是日本殖民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口号提出后,国人之间大体形成两种态度:一种是严正驳斥;一种是基本认同。作为日本构建“东亚新秩序”的重要一环,汪伪政权的建立进程影响着国人对“东亚新秩序”的关注度。在“东亚新秩序”的认识上,日本是否有建设新秩序的“诚意”、建设新秩序是否会让中国亡国、是否有建设新秩序的保障条件等问题在国人之间存在分歧。通过对认同者所提理由的分析,可知日本对建设“东亚新秩序”既无诚心又无保障。因此,那些鼓吹“东亚新秩序”、粉饰日本侵华战争的言论是经不起历史检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右翼 东亚新秩序” “大东亚共荣圈” 汪伪政权 日本侵华
原文传递
日本“大陆政策”浅析
8
作者 杨现成 《消费导刊》 2008年第11期206-206,共1页
近代中日关系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材中有很多史实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比如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反割台斗争、七七事变等。这些史实看似杂乱,但细一推敲,我们不难发现,近代中日关系的主流就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或... 近代中日关系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材中有很多史实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比如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反割台斗争、七七事变等。这些史实看似杂乱,但细一推敲,我们不难发现,近代中日关系的主流就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或者说,就是日本推行其"大陆政策"的过程。日本根本国策"大陆政策"的确立和推行,决定了"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偷袭珍珠港"等战火的点燃成为历史之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关系 “大陆政策” “大东亚共荣圈”
下载PDF
日本“实力主义”对外战略理念评述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卫娣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2-107,共6页
自古以来,日本奉行"实力主义"对外战略理念,崇尚"实力",曾试图依靠"实力"来构筑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心圆秩序",建立以自身为盟主的"大东亚共荣圈"。正是由于过于崇尚"实力"... 自古以来,日本奉行"实力主义"对外战略理念,崇尚"实力",曾试图依靠"实力"来构筑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心圆秩序",建立以自身为盟主的"大东亚共荣圈"。正是由于过于崇尚"实力",将之异化为"正义"本身,导致"实力失控",使日本蜕变成一个侵略成性、扩张成瘾的军国主义国家,走上不归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实力主义” “同心圆秩序” “大东亚共荣圈”
原文传递
日本的亚洲思维及殖民台湾初期舆论对戊戌中国知识人的影响
10
作者 吴启讷 《东方学刊》 2018年第2期17-26,共10页
两个甲子之前,中国的部分政治精英推动'变法','变法'的重要背景,是发生在此前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及由此造成的中国对日割地赔款。被迫割让的是中国的岛屿省份──台湾。自割让之日开始到祖国发生戊戌变法止,台湾岛内... 两个甲子之前,中国的部分政治精英推动'变法','变法'的重要背景,是发生在此前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及由此造成的中国对日割地赔款。被迫割让的是中国的岛屿省份──台湾。自割让之日开始到祖国发生戊戌变法止,台湾岛内在政治和文化上发生了一些改变,这些改变有相当一部分与整个亚洲的变化联动,更与中国的改变密切相关。梳理甲午到戊戌的日本对华政策和对华作为,可以发现,从16世纪后期开始,日本即有意改变东亚的由中国王朝主导的国际秩序,并欲取代中国成为东亚政治的主导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提摩太 伊藤博文 甲午战争 康有为 日本对华政策 维新派 台湾日日新报 “大东亚共荣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