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泽东与中国传统“大同”社会理想 被引量:1
1
作者 毕国明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08年第5期24-26,共3页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基本原理,又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大同"社会理想的精华,总结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创立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社...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基本原理,又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大同"社会理想的精华,总结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创立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中国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由于传统"大同"社会理想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也使他经历了严重的曲折,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大同”社会理想 批评继承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 中国化
下载PDF
中国“大同”社会理想的历史嬗变
2
作者 刘开法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第10期235-238,共4页
"大同"社会理想是中国人民追求未来理想社会的核心与主题,它贯穿于中国历代对于理想社会追求的全过程。从"大同"社会理想的思想渊源";大同"社会理想的整体预设与直接阐述";大同"社会理想的发... "大同"社会理想是中国人民追求未来理想社会的核心与主题,它贯穿于中国历代对于理想社会追求的全过程。从"大同"社会理想的思想渊源";大同"社会理想的整体预设与直接阐述";大同"社会理想的发展与嬗变";大同"社会理想的升华与系统总结及建构;"大同"社会理想的尘埃落地等四个历史层次勾画了中国"大同"社会理想的历史嬗变,展示了中华民族追求未来理想社会的整体风貌与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大同”社会理想 历史嬗变
下载PDF
康有为“大同”社会的形而上进路探微
3
作者 张丽娟 《新乡学院学报》 2017年第11期6-10,共5页
康有为在民族危亡和价值转型的双重困境中,走出传统儒家变易观的误区,进入"进化论"的阵营。他从"元"出发,为平等、快乐和进化找到了形而上的根据。他认为"元"生万物,并从元、天、人的创生路径,阐述了人... 康有为在民族危亡和价值转型的双重困境中,走出传统儒家变易观的误区,进入"进化论"的阵营。他从"元"出发,为平等、快乐和进化找到了形而上的根据。他认为"元"生万物,并从元、天、人的创生路径,阐述了人的物质性和精神性均来自天;主张人性是自然的,无善恶、贵贱之别,去苦求乐是人的本性,是符合人道的道德原则的。尔后,康有为以"仁"解人,以"仁"为博爱,这样就不自觉地从自然人性论过渡到了人性善论。同时,他认为社会是在"仁"的进化中向前发展的,最终通至"大同"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大同”社会 进化 至仁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同”社会基础探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关志伟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51-53,共3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必然经历一个民族化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社会理想从我国古代社会到我国近代社会的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最终奋斗目标——共产主义社会,与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必然经历一个民族化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社会理想从我国古代社会到我国近代社会的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最终奋斗目标——共产主义社会,与中国的这种"大同"社会理想有着不谋而合的契合性,这种契合性最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一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大同”社会理想
下载PDF
崇高的理想不懈的追求——论从“大同”社会理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伟光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2,155,共9页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具天赋的民族,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理想,几千年一路传承下来,直至今天习近平同志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大同”社会理想表现出中华民族崇高的理想追求和聪慧的中国精神,但...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具天赋的民族,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理想,几千年一路传承下来,直至今天习近平同志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大同”社会理想表现出中华民族崇高的理想追求和聪慧的中国精神,但以往不同历史时期“大同”社会理想的提出和论述永远无法超出那个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真诚信仰“大同”理想,并能把“大同”理想付诸实践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工人阶级政党,其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最终实现无阶级的“天下为公”的共产主义“大同”理想而砥砺奋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社会理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原文传递
古代“大同”理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6
作者 张玉梅 《济宁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70-73,共4页
从孔子之"有道"、墨子之"尚同"、老子之"小国寡民"再及至《礼运》"大同",通过对古代大同思想的梳理,发掘其可资借鉴素材,分析其负面价值,来探索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社会理想 “大同”社会 和谐社会
下载PDF
北京奥运口号与世界大同情结解析
7
作者 周治南 《学习月刊》 2007年第8期29-30,97,共3页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World,One-Dream)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委会设计的第29届奥运会主题口号,隐含“尚同”、“大同”、“趋同”之意。大同思想缘起于中国古代社会,与古希腊“黄金国”的理想遥相呼应,有着广泛的世界情结。
关键词 阶级社会 天下大同 趋同论 社会主义 思想体系 财富 人类 资本主义 圣西门 赫西奥德 “大同”社会 扁平化 北京 共同富裕
下载PDF
小康社会是怎么回事
8
作者 宋武平 《当代宁夏》 2003年第2期14-14,18,共2页
关键词 小康社会 “大同”社会 中国 人民生活水平
下载PDF
《桃花源记》产生原因试探
9
作者 侯守斌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01年第10期44-45,共2页
众所周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思想价值很高的作品。作者幻想并描绘出一个和平、宁静、幸福的桃源社会,借以表达作者自己进步的社会理想,同时也反映了人民的愿望,闪耀着可贵的人民性的思想光辉。作品所表现出的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众所周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思想价值很高的作品。作者幻想并描绘出一个和平、宁静、幸福的桃源社会,借以表达作者自己进步的社会理想,同时也反映了人民的愿望,闪耀着可贵的人民性的思想光辉。作品所表现出的对美好社会的憧憬、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国外的“乌托邦”在精神上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乌托邦 “大同”社会 思想渊源 产生原因
下载PDF
《大道之行也》教案
10
作者 吴燕芳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1年第2期118-119,共2页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背诵并默写全文。(二)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关键词 《大道之行也》 教案 “大同”社会 背诵能力 知识目标 教学目标 人类社会 能力目标
下载PDF
“之”字的多元解读
11
作者 秋祥文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08年第6期82-82,共1页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其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对于文章开篇的“大道之行也”一句中的“之”字,我们八年级语文备课组的老师在一次讨论时有了不同的看法,大致观点如下:
关键词 “之”字 多元解读 《大道之行也》 “大同”社会 儒家理想 备课组 八年级 文章
下载PDF
Being Chinese in Lived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s:A Discourse Analysis of Chinese Undergraduates’Perceptions of Chinese Culture 被引量:1
12
作者 Yuanyuan HE Lin XIAO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21年第2期219-240,264,共23页
The current study investigates a group of Chinese undergraduates’perceptions of Chinese culture.It examines the discourses that the students drew on to assign meaning to Chinese culture and how the students used thes... The current study investigates a group of Chinese undergraduates’perceptions of Chinese culture.It examines the discourses that the students drew on to assign meaning to Chinese culture and how the students used these discourses in constructing their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A qualita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collecting written self-reflective reports on critical intercultural incidents from 39 Chinese undergraduates at a university in Beijing.Questions designed to evoke reports from the students had them describe incidents in their past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s that made them acutely aware of themselves“being Chinese”and specify aspects of Chinese culture that they felt such awareness could be attributed to.A discourse analysis reveals the multiplicity and contextuality of the students’notions of Chinese culture.The findings raise important considerations for contemporary Chinese undergraduates’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ir much debated“identity cri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Chinese undergraduat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ocial constructionism discourse
下载PDF
儒家“和谐”思想的现代诠释 被引量:5
13
作者 汤一介 《理论参考》 2007年第2期22-23,共2页
儒家经典《礼记》有一篇文章叫《礼运》,里面有一段是孔子讲的关于“大同社会”的话,所谓“大同”社会就是儒家和谐完美的理想社会。这个“大同社会”大概有四个要点:第一,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天下为公的社会。也就是说这个社会它是... 儒家经典《礼记》有一篇文章叫《礼运》,里面有一段是孔子讲的关于“大同社会”的话,所谓“大同”社会就是儒家和谐完美的理想社会。这个“大同社会”大概有四个要点:第一,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天下为公的社会。也就是说这个社会它是为大众的,不是为个人的,这是它的一个要点;第二,和谐社会应该能把有道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让他们来为社会服务,使得这个社会能够很讲信用,人们都能和睦相处;第三,各种人都能够有他的适当位置来为社会贡献他们的力量,比如说孤寡老人或者是有残疾的人也都能够得到很好的供养。让他们能够很好地生活,这样就可以保证社会每个分子都能够对社会做出贡献;第四,和谐社会是诚信的社会,是没有欺诈的,也没有偷盗的,是一个夜不闭户的美好社会。孔子把这种社会就叫“大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经典 “和谐” 现代诠释 “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 和谐社会 社会服务 《礼运》
原文传递
Exploring Researcher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EFL Teachers in China 被引量:4
14
作者 龙娜娜 黄景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SCIE 2017年第4期371-391,470,共22页
Based on the narratives of four Chinese university EFL teachers' research experiences, this study reports on the dynamic construction of their researcher identities and the crucial socioinstitutional and individual f... Based on the narratives of four Chinese university EFL teachers' research experiences, this study reports on the dynamic construction of their researcher identities and the crucial socioinstitutional and individual factors that have afforded and constrained researcher identity construction. The results presented different trajectories of researcher identity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EFL teachers' three stages of research experiences (beginning, stagnation/ development, and struggle stages) in their professional lives. Academic learning contexts such as Master's and PhD programs were shown to be replete with factors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er identity, while the institutional context and the broad social context in China were exposed to be greatly constraining. Motivation, publications,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and networking with researchers were four important individual factors that impacted the EFL teachers' researcher identity construction,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Chinese EFL teachers raise awareness of their researcher identities, make continuous critical reflections, and exercise agency to seek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while governments and institutions should reform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and promotion systems to support EFL teachers' research eng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earcher identity teacher identity university EFL teachers narratives socio-institutional contex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