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本义考论——从梁启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语谈起 被引量:5
1
作者 王进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1期113-120,共8页
梁启超将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的论述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其含义已与顾氏原义有了很大差别。顾炎武的原义实质上是政治哲学问题,强调士大夫(知识分子)的理论关切的具体内容和处世行为的政治... 梁启超将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的论述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其含义已与顾氏原义有了很大差别。顾炎武的原义实质上是政治哲学问题,强调士大夫(知识分子)的理论关切的具体内容和处世行为的政治社会意义,由此反对士大夫对佛老、玄学、心学甚至理学的理论喜好和士大夫处世的自由言行。梁启超则将国家振兴之希望,寄托于士大夫之自我社会意识的觉醒和才能道德水平之提升,强调士大夫的社会担当职责。造成两者差异之原因在于梁启超的心学和现代启蒙思想背景,而顾炎武则基于中国传统经学的现实关切和理论品格。今天,思考两者的差异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顾炎武 梁启超 政治哲学
下载PDF
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看南明遗民的家国情怀 被引量:1
2
作者 陶谦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5年第4期84-89,共6页
被世人誉称"清学开山始祖"的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及音韵学家。他虽生不逢时、一生流沛,但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勤奋好学精神和毅力,不仅开创了"经世致用"的治学门径,而且运用朴实无... 被世人誉称"清学开山始祖"的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及音韵学家。他虽生不逢时、一生流沛,但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勤奋好学精神和毅力,不仅开创了"经世致用"的治学门径,而且运用朴实无华的文笔撰写了许多创世著作,在经学、史地学、音韵学、金石考古及诗文方面也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特别是当外夷入侵中原后,他与诸多有识之士擎起反清复明的大旗,以匡复故明为志,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挚友积极参与武装抗清斗争,拒与清廷合作,充分彰显出南明一代儒生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操。这一口号,也成为几百年来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炎武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南明遗民 家国情怀
下载PDF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谁说的?
3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2期19-19,共1页
关键词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顾炎武 《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 清末民初 明末清初 知识竞赛 学识渊博 日知录 肯定说
下载PDF
“天下兴亡,我的责任”——一位台湾校长在大陆的演讲
4
作者 高震东 《师道(人文)》 2004年第11期14-15,共2页
台湾有这么一所学校,三千多学生中,每年因违反校规校纪被校方开除的高达二三百人。学校没有工人,没有保卫,没有大师傅,一切必要工种都由学生自己去做。学校实行学长制,三年级学生带一年级学生。全校集合只需3分钟。学生没有寒暑假作业,... 台湾有这么一所学校,三千多学生中,每年因违反校规校纪被校方开除的高达二三百人。学校没有工人,没有保卫,没有大师傅,一切必要工种都由学生自己去做。学校实行学长制,三年级学生带一年级学生。全校集合只需3分钟。学生没有寒暑假作业,但个个都能考上大学。这就是在台享誉30年以道德教育为本的忠信高级工商学校。在台湾各大报纸招聘广告上,经常出现“只招忠信毕业生”字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兴亡 我的责任”——一位台湾校长在大陆的演讲》 高震东 随笔 文学作品
下载PDF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学设计
5
作者 孙成娟 康丙杰 《学园》 2023年第21期78-80,共3页
劳动教育课程是初中学生的必修课。通过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珍惜劳动成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是深化中学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劳动技能、帮助学生树... 劳动教育课程是初中学生的必修课。通过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珍惜劳动成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是深化中学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劳动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有效途径。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开展“发现身边‘最美劳动者’——向劳动者致敬”等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提升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教育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教学设计
原文传递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小考 被引量:4
6
作者 张锡勤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22-23,共2页
本文在考察、研究“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来龙去脉的基础上 ,提出这一至理名言“是近代维新派思想家麦孟华对清初思想家顾炎武‘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一语所作的新的概括和提炼”。
关键词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顾炎武 梁启超 麦孟华 孙中山
全文增补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释义
7
作者 王桂华 《党史天地》 1994年第3期32-32,共1页
略具文化知识的中国人,大概没有不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当祖国处于危急关头,这一名言曾经激励着无数志士仁人“执干戈以卫社稷”,其作用之巨,是不言而喻的。近读顾炎武的名著《日知录》,方知这句话的确切含义,与习惯理解的并... 略具文化知识的中国人,大概没有不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当祖国处于危急关头,这一名言曾经激励着无数志士仁人“执干戈以卫社稷”,其作用之巨,是不言而喻的。近读顾炎武的名著《日知录》,方知这句话的确切含义,与习惯理解的并不完全一致。这句话是从《日知录》的《正始》条中的一段文字隐括而来。原文为“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日知录》 顾炎武 文化知识 危急关头 浇薄世风 积微成著 社会进化 礼义廉耻 良好风气
原文传递
明末清初“九义士”评议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玉兴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01-106,共6页
明末清初之际,为清兵所掳获的明朝内地人士王以文、冯三仕、黄功、王美承、裴三生、杨福吉、王文祥、郑先甲、柳溪山等九人先后被执送沈阳或北京,为充当人质而居留中国的朝鲜质子服役。顺治二年(1645)春,清廷释放朝鲜质子归国,这九人不... 明末清初之际,为清兵所掳获的明朝内地人士王以文、冯三仕、黄功、王美承、裴三生、杨福吉、王文祥、郑先甲、柳溪山等九人先后被执送沈阳或北京,为充当人质而居留中国的朝鲜质子服役。顺治二年(1645)春,清廷释放朝鲜质子归国,这九人不屈服于清朝的统治,毅然随同质子到达朝鲜,而受到优礼。他们定居朝鲜后,不接受朝鲜官职,始终保持明朝臣民的气节,被称为“九义士”。其后世子孙继承其忠于明朝的传统,特别是仍然沿用明朝的年号,这的确是一奇迹。这些身居韩国的明朝遗民的后裔,彼此团结一心,发扬艰苦卓绝的精神,世世代代坚持不渝,为世人所钦慕,称其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义士 王以文 兴复明室 清兵入关 朱元璋 崇祯帝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朱由检 道德观念
下载PDF
关于大学生民族忧患意识的培养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怡 《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 1999年第3期29-29,共1页
忧患意识,是一个民族深刻认识社会危机、深切关注民族危亡,以危机感为基础,以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为特征的爱国主义情感的体现。忧患意识可以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他们自觉关注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刻苦学习、开拓进取... 忧患意识,是一个民族深刻认识社会危机、深切关注民族危亡,以危机感为基础,以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为特征的爱国主义情感的体现。忧患意识可以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他们自觉关注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刻苦学习、开拓进取。因此,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仅重视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和教育是不够的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四大发明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让我们感到骄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忧患意识 当代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 民族自豪感 社会变革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中国知识分子 水资源 国情教育
下载PDF
吴地文化模式初探
10
作者 林闽钢 《江南论坛》 1997年第7期43-44,共2页
吴地一般是指长江下游、太湖之滨的宁、嘉、湖、杭、苏一带。吴地文化是广义的吴文化,取地域史志概念,它包括吴国以前和吴国以后发展延续至今的吴地区域性文化,即大吴文化。苏州是吴国以后形成的吴文化中心,位居吴地中心区域,习惯上把... 吴地一般是指长江下游、太湖之滨的宁、嘉、湖、杭、苏一带。吴地文化是广义的吴文化,取地域史志概念,它包括吴国以前和吴国以后发展延续至今的吴地区域性文化,即大吴文化。苏州是吴国以后形成的吴文化中心,位居吴地中心区域,习惯上把苏州历史文化称为吴中文化,是吴地文化的精华代表。 探研吴地文化模式,就是力图从社会学的研究角度出发,考察吴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进而把握吴地文化体系的内在一致性及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地文化 大吴文化 海洋文化 形成和发展 “断发文身” 农耕文化 太湖 内在一致性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中原文化
下载PDF
儒学与21世纪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
11
作者 于语和 《理论与现代化》 1998年第12期33-34,共2页
任何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回应环境的挑战中所特有的精神信念和价值选择。它是一个民族存在、发展所依赖的精神支柱、动力,也是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生活态度。民族精神是由民族文化凝聚而成的,文化是民族精神... 任何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回应环境的挑战中所特有的精神信念和价值选择。它是一个民族存在、发展所依赖的精神支柱、动力,也是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生活态度。民族精神是由民族文化凝聚而成的,文化是民族精神得以形成的前提和条件,而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集中的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而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核心地位,为其主体内容。那么中国传统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受儒学长期影响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呢?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用《周易大传》的两句话将之概括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即天体运行,永无已时。君子法天,故应努力不止;地势平顺,赞育万物,君子法地,故应兼容并包。“自强不息”,就是永远奋斗,回应自然与社会的挑战,表现了中华民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拼搏抗争,不向恶劣环境低头的精神。“厚德载物”,就是包容万物,以和为贵,以忍为高,表现了中华民族具有宽广的胸怀和容忍的精神。中华民族正是具备了这两种精神,才生生不息,努力向上,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虽屡遭挫折,历经磨难,但始终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而终使自己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 21世纪 儒学 厚德载物 国主义 《周易大传》 改革创新 价值选择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下载PDF
杨时展教授遗著《1949—1992年中国会计制度的演进》读后感言
12
作者 余绪缨 《财会通讯(上)》 1998年第7期49-49,共1页
杨时展教授是我国会计学界的一代宗师,他的突出地位,具体表现在:他既是一位学贯中西、卓然有成的大学问家,同时又是一位震聋发聩、站在时代前列的大思想家!士林楷模,当之无愧! 哲人虽逝。
关键词 中国会计制度 杨时展 演进 1992年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知识分子 站在时代前列 读后 中国史学传统 极左思潮
下载PDF
谈大学生的自我修养
13
作者 高丽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1998年第4期59-59,共1页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大学生的成长也是这样:一方面,大学生作为特定的社会群体,为众人所瞩目,家庭、社会、学校都给予了极大的希望.尤其是在...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大学生的成长也是这样:一方面,大学生作为特定的社会群体,为众人所瞩目,家庭、社会、学校都给予了极大的希望.尤其是在“科教兴国”的今天,党和政府从政治、经济等诸方面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这些都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大学生是我们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预备队,他们的素质如何,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中华民族能否迅速崛起的大问题.良好的外因还得通过内因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的成长 社会主义现代化 自我修养 发展变化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高级专门人才 社会群体 自知之明 邓小平理论 唯物辩证
下载PDF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涵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义 《兰州学刊》 CSSCI 1996年第3期30-33,共4页
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大力弘扬我们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浩若烟海.大致地来... 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大力弘扬我们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浩若烟海.大致地来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可以粗略地概括、梳理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热爱祖国,不屈不挠反对外敌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我们中国人感受最深,最引以自豪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就深深地眷恋、热爱和卫护着养育自己的祖国母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基本内涵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道德境界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人伦关系 道德传统 理想人格 维护祖国统一 现实意义
下载PDF
王阳明“龙场悟道”今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新建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65-69,共5页
近五百年前,中国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在贵州龙场悟道,由此开出了影响甚远的致良知教和知行合一学说。龙场悟道的意义在于:在人类文明以多元轴心方式积淀成史的特定时候,于东亚地区将几大主流思想融汇于强调入世关怀的“儒”,并从政治文... 近五百年前,中国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在贵州龙场悟道,由此开出了影响甚远的致良知教和知行合一学说。龙场悟道的意义在于:在人类文明以多元轴心方式积淀成史的特定时候,于东亚地区将几大主流思想融汇于强调入世关怀的“儒”,并从政治文化边缘的角度为僵化停滞的历史注入了新的内在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场悟道 王阳明 致良知 圣人 本体 万物一体 政治边缘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文化边缘 天人合
下载PDF
论《荒原》的美学思想 被引量:6
16
作者 胡铁生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7-31,共5页
本世纪20年代《荒原》的发表,开创了英语诗歌的新纪元,使英诗从旧的美学信条中解脱出来,为探寻新的艺术规律树起一块丰碑。诗歌同任何一种文学形式一样,无处不在体现着诗人对美的追求,而《荒原》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正是诗人兼评论... 本世纪20年代《荒原》的发表,开创了英语诗歌的新纪元,使英诗从旧的美学信条中解脱出来,为探寻新的艺术规律树起一块丰碑。诗歌同任何一种文学形式一样,无处不在体现着诗人对美的追求,而《荒原》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正是诗人兼评论家T.S.艾略特对现代诗歌美学孜孜不倦追求的结果。 英美诗歌史中,不乏优秀的诗人,且不论十五世纪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就近代来讲,雪莱、拜伦、惠特曼等一大批诗坛巨人,均有不朽的诗作。艾略特则以其特有的方式,打破了传统诗歌的美学追求,在现代诗歌的美学思想上继往开来,为现代诗歌创作创出了一条新路。 《荒原》的美学思想,首先表现在诗人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上。鲁迅指出:“就诗论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原》 艾略特 美学思想 审美价值 诗歌创作 荒原人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现代人 象征手法 审美理想
下载PDF
论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精神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小平 《兵团党校学报》 1995年第4期9-11,共3页
1945年8月,中华民族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对这场五十年前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弱国战胜一个帝国主义强国的战争,对其胜利的原因已有过多种分析。在此,笔者从民族精神的角度去研究。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理... 1945年8月,中华民族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对这场五十年前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弱国战胜一个帝国主义强国的战争,对其胜利的原因已有过多种分析。在此,笔者从民族精神的角度去研究。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先生曾经说过:“屈服一个将军的意志,使他放弃抵抗,这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中华民族精神 日本帝国主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侵略者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人格精神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侨回忆录》 蒋介石
下载PDF
中华民族古代爱国主义内涵探微
18
作者 董丽辉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42-44,共3页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思想行为和情感,表现为对祖国和人民深挚的眷恋,为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 爱国主义既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思想行为和情感,表现为对祖国和人民深挚的眷恋,为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 爱国主义既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在民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思想 中华民族意识 民族爱国主义 华夏族 秦汉时期 封建王朝 历史发展过程 献身精神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下载PDF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建议 被引量:1
19
作者 魏文华 陈景温 李同印 《社会科学论坛》 1996年第4期42-42,共1页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党全社会关注的大问题。如何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我们认为应抓好以下几点: 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与物质文明建设是相互促进的。我国正...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党全社会关注的大问题。如何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我们认为应抓好以下几点: 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与物质文明建设是相互促进的。我国正处在一个特殊的转轨时期,经济领域的变迁,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心理以巨大的影响。各方面物质利益等关系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几点建议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社会心理 两个文明建设 物质文明建设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转轨时期 理论学习 河北衡水
下载PDF
爱国主义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初探
20
作者 魏顺福 卢明兰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1996年第4期17-18,25,共3页
爱国主义是民族团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最崇高的感情,是动员和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住.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在上下延绵五千年的历史... 爱国主义是民族团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最崇高的感情,是动员和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住.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在上下延绵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了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今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一方面激发着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为振兴中华奋斗拼搏,另一方面为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教育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教育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爱国主义精神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历史教育 当代爱国主义 历史继承性 华民族 民族团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