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司马迁评商鞅探微——兼论《史记》“太史公曰”的独立价值 被引量:4
1
作者 杨玲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20,共7页
司马迁在《史记》中分别为先秦法家的商鞅、韩非、李斯列传并作评价。对韩非和李斯,司马迁在批判的同时还表现出了一定的同情。而对商鞅,司马迁则是矛盾的。一方面是《史记·太史公自序》《秦本纪》和《商君列传》正传中对其历史功... 司马迁在《史记》中分别为先秦法家的商鞅、韩非、李斯列传并作评价。对韩非和李斯,司马迁在批判的同时还表现出了一定的同情。而对商鞅,司马迁则是矛盾的。一方面是《史记·太史公自序》《秦本纪》和《商君列传》正传中对其历史功绩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却是《商君列传》的"太史公日"中不能抑制的苛责和怒斥。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在于李陵事件对司马迁身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史记》"太史公曰"独立价值的体现,同时也是儒法两家思想在司马迁身上合而未融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记》 商鞅 《商君列传》 “太史公曰”
下载PDF
《史记》“太史公曰”中的设问及其互文性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春泉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1-120,159,共11页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曰"中有一定量的设问。作为元语言的"太史公曰"中的设问因其语形语义上的特殊性,相对于《史记》中更为常见的对象语言(叙事性话语)更具思辨性。此外,元语言和对象语言整体上互文见义。就结构...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曰"中有一定量的设问。作为元语言的"太史公曰"中的设问因其语形语义上的特殊性,相对于《史记》中更为常见的对象语言(叙事性话语)更具思辨性。此外,元语言和对象语言整体上互文见义。就结构形式而言,这些设问主要有单一标记型、复合标记型、并用标记型等类型,零标记型极少,复合标记型最为常见,复合标记型包括连续式和离散式两类,后者如"岂……哉"等,更易于互文见义。就语用逻辑而言,"太史公曰"中的设问也可蕴涵一定的断定,总体上有助于凸显思考问题的深度,升华史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史公曰” 设问 互文 标记
下载PDF
《史记》“太史公曰”文化渊源考论 被引量:3
3
作者 侯文华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8-18,共11页
"日"字在史传论赞中具有神圣意味,以"日"领起的言论往往预示着是权威话语。殷墟卜辞中"王日"、"王占日"、"王卜日",金文、《尚书》中"王若日"、"周公若日",《... "日"字在史传论赞中具有神圣意味,以"日"领起的言论往往预示着是权威话语。殷墟卜辞中"王日"、"王占日"、"王卜日",金文、《尚书》中"王若日"、"周公若日",《左传》"君子日",《论语》"子日"形成一脉相承的言说传统。这一传统中,"日"的各种言说形式都是具有足够话语权的权威话语。《史记》"太史公日"以"日"字作为论赞的提示语,实是对这一传统的自觉承继。受"君子日"启发,《史记》以"太史公"作为论赞主体,是司马迁在史官传统极其微弱的大一统时代条件下,对曾经拥有相当话语权力的史官传统的回归,希冀从传统中汲取话语力量和批判的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 曰” “太史公曰” 官传统
下载PDF
浅论古代文言小说对“太史公曰”论赞形式的继承 被引量:2
4
作者 董玉洪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7-18,共2页
在《史记》中,司马迁创立了“太史公曰”的论断形式,为后世文言小说创作及编选者所继承。清代蒲松龄在小说集《聊斋志异》很多作品后,都以“异史氏曰”发表自己的观点,将这种篇末自评的论赞方式固定下来,成为以后文言小说集创作的典范。
关键词 “太史公曰” “异曰” 文言小说 自评
下载PDF
《史记》中“太史公曰”史评形式初探 被引量:3
5
作者 冯万里 《绥化师专学报》 2004年第3期64-69,共6页
了解司马迁对我国史论发展的贡献 ,批判地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对于丰富和繁荣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都是有益的。本文就“太史公曰”的主要内容 ,“太史公曰”的艺术手法及“太史公曰”的产生和发... 了解司马迁对我国史论发展的贡献 ,批判地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对于丰富和繁荣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都是有益的。本文就“太史公曰”的主要内容 ,“太史公曰”的艺术手法及“太史公曰”的产生和发展三个方面作些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 司马迁 评形式 “太史公曰”
下载PDF
20世纪《史记》“太史公曰”述评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猛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89-91,共3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本世纪初,《史记》"太史公曰"的研究已经有了20的历史了,它是《史记》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此问题,学人陆续发表了不少的文章,或宏观把握,或微观探析,综合论述了"太史公曰"的方方面面...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本世纪初,《史记》"太史公曰"的研究已经有了20的历史了,它是《史记》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此问题,学人陆续发表了不少的文章,或宏观把握,或微观探析,综合论述了"太史公曰"的方方面面。但也有不足,如关于"太史公曰"的篇目、体例、文学性等问题,还有待作进一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记》 “太史公曰” 文学性 学术思想 体例
下载PDF
《史记》“太史公曰”中的道家观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晴 《文艺评论》 2017年第2期61-63,共3页
司马迁的主体思想倾向无疑是儒学思想,但时代社会思潮的影响、家庭的濡染,给太史公的文字留下或隐或显的道家痕迹,而李陵事件也使其在饱经风霜、惨受苦难之后常常以道家思想自我救赎。《史记》“太史公曰”作为司马迁评论历史人物和历... 司马迁的主体思想倾向无疑是儒学思想,但时代社会思潮的影响、家庭的濡染,给太史公的文字留下或隐或显的道家痕迹,而李陵事件也使其在饱经风霜、惨受苦难之后常常以道家思想自我救赎。《史记》“太史公曰”作为司马迁评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重要载体,充分体现了司马迁的思想导向和精神内涵,其中展现了作者的道家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史公曰” 道家思想 记》 事件 司马迁 儒学思想 思想倾向 社会思潮
原文传递
从司马迁的“太史公曰”话史识史德
8
作者 孔见 《中华魂》 2015年第11期62-62,共1页
司马迁在汉武帝时被任为太史令,故在《史记》中以"太史公"自称。他作《史记》时,在每篇传记的最后都加上"太史公日",进行点评,发表自己的议论。这成为古代写史的一个不成文的惯例,一种传统。如《汉书》为"赞",《后汉书》为"论"... 司马迁在汉武帝时被任为太史令,故在《史记》中以"太史公"自称。他作《史记》时,在每篇传记的最后都加上"太史公日",进行点评,发表自己的议论。这成为古代写史的一个不成文的惯例,一种传统。如《汉书》为"赞",《后汉书》为"论",《三国志》则直书"评",其他或为"述"、或为"议",等等不一,都以这种形式发表史家自己的看法。有的还在历史的叙述中加以点评式的议论,也算是夹叙夹议。这些文字,有的反映了对历史经验的探讨,对人物的褒贬,对历史事件的是非议论;其中也不乏取媚、诽谤或掩饰之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史公曰” 司马迁 记》 经验 《后汉书》 《三国志》
原文传递
近四十年来《史记》论赞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9
作者 姜晓娟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第2期36-41,共6页
学界对《史记》论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史论角度对《史记》论赞进行研究,二是从文学创作角度对《史记》论赞进行研究。此外,历代史记评点中的论赞研究以及"太史公曰"与"论赞"概念辨析是近年来《史记... 学界对《史记》论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史论角度对《史记》论赞进行研究,二是从文学创作角度对《史记》论赞进行研究。此外,历代史记评点中的论赞研究以及"太史公曰"与"论赞"概念辨析是近年来《史记》论赞研究的新方向。《史记》论赞研究方兴未艾,未来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必将以文史互通的眼光和多学科融会贯通的视角,取得新的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 论赞 “太史公曰” 研究 回顾 展望
下载PDF
司马迁“为天下笑”史评探微
10
作者 鹿习健 《华夏文化》 2017年第4期53-56,共4页
《史记》开创了“因人叙事”的纪传体撰史法,叙事逻辑清晰,人物点评精准,着重突出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太史公曰”中既有肯定的正面人物评价,也有否定的负面评价,深刻体现出中国史官治学、著史的精髓——“不为尊者讳”。
关键词 司马迁 社会历发展 “太史公曰” 叙事逻辑 人物评价 记》 负面评价
下载PDF
文学最核心问题仍然有关信仰和真理
11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4年第4期22-22,共1页
格非认为文学自古至今始终与信仰有很大的关系。你为什么活着?为何吃那么多苦?文学一直在试图解释并提供意义。文学本身就是信仰。在我看来,文学很大的功能就是和宗教引领、道德教化交叉而行,司马迁写《史记》文末必有“太史公曰”... 格非认为文学自古至今始终与信仰有很大的关系。你为什么活着?为何吃那么多苦?文学一直在试图解释并提供意义。文学本身就是信仰。在我看来,文学很大的功能就是和宗教引领、道德教化交叉而行,司马迁写《史记》文末必有“太史公曰”。从世界范围看,现代文学兴盛于西方宗教的衰落。雅斯贝斯说的“轴心时代”——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世界领域同时出现了老子、孔子、佛陀、苏格拉底这些伟人,一位英国学者解释,那时出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商业社会,需要有伟人提供新的关于生活的信仰。从中国看,儒教、道教在近代以后衰弱,文学成了很重要的填补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本 信仰 真理 “太史公曰” 世界范围 西方宗教 道德教化 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