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奇书”与“才子书”——对明末清初小说史上一种文化现象的解读 被引量:11
1
作者 谭帆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5-102,共8页
“奇书”与“才子书”是明末清初小说史上非常重要的批评术语,用以指称通俗小说中的优秀作品,是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为提升通俗小说的“文化品味”和强化通俗小说的“文人性”而作出的理论阐释与评判,可看成为相对超越于通俗小说之上的文... “奇书”与“才子书”是明末清初小说史上非常重要的批评术语,用以指称通俗小说中的优秀作品,是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为提升通俗小说的“文化品味”和强化通俗小说的“文人性”而作出的理论阐释与评判,可看成为相对超越于通俗小说之上的文人士大夫对通俗小说的一次价值认可和理论评判,对通俗小说的发展带有一定的“导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现象 通俗小说 明朝 清朝 “奇书” “才子书”
下载PDF
论毛评本《三国演义》的“奇书”“才子书”之誉
2
作者 郭素媛 孙启呈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1-83,共13页
在毛评本中,《三国演义》同时被誉为“四大奇书第一种”和“第一才子书”。以诗文领域的“奇书”“才子书”来评价通俗小说表达了当时部分文人试图突破正统与卑下、雅与俗的界限,来肯定通俗小说作家的文思才华与通俗小说作为一种独立... 在毛评本中,《三国演义》同时被誉为“四大奇书第一种”和“第一才子书”。以诗文领域的“奇书”“才子书”来评价通俗小说表达了当时部分文人试图突破正统与卑下、雅与俗的界限,来肯定通俗小说作家的文思才华与通俗小说作为一种独立文体所具有的思想内涵与文学价值。《三国演义》因为思想超拔、内容奇特故被誉为“四大奇书第一种”;毛氏“仿圣叹笔意”,在评点中概括、展现小说作者的文思才华和小说高超的艺术成就,故将其誉为“第一才子书”。毛氏的历史演义小说审美取向是在史实和虚构的平衡中追求文章之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评本《三国演义》 “奇书” “才子书”
原文传递
清代学者对“河图”“洛书”的考辨
3
作者 杨效雷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57-62,共6页
本文考述了黄宗羲、黄宗炎、毛奇龄和胡渭等清代学者对“河图”“洛书”的考辨,并在此基础上指出:(1)以“一六居下”和“戴九履一”两种图式为先秦文献所记载的“河图”“洛书”,缺乏史料依据,难以使人信服;(2)清代学者对“河图”“洛... 本文考述了黄宗羲、黄宗炎、毛奇龄和胡渭等清代学者对“河图”“洛书”的考辨,并在此基础上指出:(1)以“一六居下”和“戴九履一”两种图式为先秦文献所记载的“河图”“洛书”,缺乏史料依据,难以使人信服;(2)清代学者对“河图”“洛书”的考据成果符合辨伪通例,值得重视;(3)“一六居下”和“戴九履一”两种图式虽非无源之水,但只宜称“大衍图”“九宫图”,不必托名“河图”“洛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宗羲 黄宗炎 毛奇龄 胡渭 河图 洛书 先秦文献
下载PDF
奇书怪信
4
《读书与作文.低年级版》 2009年第3期33-33,42,共2页
从前有位在外做工的海员。年前不能如期回家,便托人捎100块钱和一封信带给家里。捎信者不怀好意,半路将信偷拆。见信笺上画了八只八哥和四只斑鸠.至于钱却一字未提。于是他便拿出50元钱给船员的妻子。
关键词 初等教育 智力游戏 “奇书怪信” 课外教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