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如画”观伦敦大火后的重建规划及启示 被引量:1
1
作者 郑伊畅 《美与时代(城市)》 2021年第5期41-42,共2页
“如画”这个美学观念在发展中,涉及领域众多,诸如美学理论、绘画艺术、园林设计、建筑设计等。“如画”的产生受时代背景下科技水平提高和物质生产能力提高的影响,而带有人文思潮和政治意味的“如画”运动(Picturesque movement)更是... “如画”这个美学观念在发展中,涉及领域众多,诸如美学理论、绘画艺术、园林设计、建筑设计等。“如画”的产生受时代背景下科技水平提高和物质生产能力提高的影响,而带有人文思潮和政治意味的“如画”运动(Picturesque movement)更是为“如画”趋向于成熟奠定了基础。文章以“如画”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语境切入,着重论述1666年伦敦大火背景下人们对英国城区重新规划的不同看法,引申出其对我国城市建设和规划的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画” 伦敦大火 城市建设
下载PDF
“风景”的阶级编码——奥斯丁与“如画”美学 被引量:10
2
作者 何畅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6-46,共11页
细读奥斯丁小说,我们发现:奥斯丁为读者展现的"如画"美景真实地再现了盛行于18世纪的"如画"美学。一方面,奥斯丁在小说创作中巧妙运用吉尔品"如画"美学的视角来建构人物的社会身份与阶级趣味;另一方面,... 细读奥斯丁小说,我们发现:奥斯丁为读者展现的"如画"美景真实地再现了盛行于18世纪的"如画"美学。一方面,奥斯丁在小说创作中巧妙运用吉尔品"如画"美学的视角来建构人物的社会身份与阶级趣味;另一方面,奥斯丁又以小说的叙述对吉尔品的"如画"美学提出了质疑。奥斯丁与"如画"美学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理智"与"情感"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奥斯丁 威廉·吉尔品 “如画”美学
原文传递
“如画”观念对中国园林的借鉴与变异 被引量:3
3
作者 田春 《装饰》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8-99,共2页
18世纪英国对克劳德·洛兰等人的风景画所引发的风景审美意识,刺激了他们对中国园林的激赏,二者结合起来影响英国园林,进而引发出关于"如画"观念的美学探讨。中国园林的影响虽然无可置疑,但由此而生发的"如画"(... 18世纪英国对克劳德·洛兰等人的风景画所引发的风景审美意识,刺激了他们对中国园林的激赏,二者结合起来影响英国园林,进而引发出关于"如画"观念的美学探讨。中国园林的影响虽然无可置疑,但由此而生发的"如画"(picturesque)观念与中国的"如画"(画意)观念却相差甚远。后者更多地追求主体融入自然的情感价值,前者则更多地追求自然所能表现的美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画” 克劳德·洛兰 中国风 园林
原文传递
“如画”的凝视——19世纪英国旅行者笔下的美国形象 被引量:1
4
作者 何畅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8-164,共7页
本文旨在讨论19世纪英国旅行者如何通过象征"英式趣味"的"如画"美学来建构美国形象。对在前殖民地旅行的英国人来说,美国风景引起的感受颇为复杂。一方面,通过描述与英国相似的"优美"风景,他们下意识地将... 本文旨在讨论19世纪英国旅行者如何通过象征"英式趣味"的"如画"美学来建构美国形象。对在前殖民地旅行的英国人来说,美国风景引起的感受颇为复杂。一方面,通过描述与英国相似的"优美"风景,他们下意识地将"英国性"重新植入前殖民地;另一方面,当他们以"崇高"来描述相异的美国风景时,他们试图重新改造、控制前殖民地。因此,这些旅行者笔下的美国并非美国本身,而是想象中的美国。对大多数帝国旅行者来说,"如画"凝视也绝非单纯的美学凝视,它象征着殖民者对殖民地的"他者化"过程。简而言之,在19世纪的殖民语境中,"如画"美学与旅行文学共同构成了新的殖民叙事,并有效地推动了"英国性"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画”美学 优美 崇高 旅行文学 英国性
原文传递
艺术与道德——《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如画”审美 被引量:1
5
作者 修立梅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0-152,共13页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一直是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研究的重点之一,此类研究往往将唯美主义视作詹姆斯作品的重要文化背景和参照,然而,在早期代表作《一位女士的画像》中,詹姆斯对英美流行一时的"如画"审美表现出极大兴趣。女...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一直是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研究的重点之一,此类研究往往将唯美主义视作詹姆斯作品的重要文化背景和参照,然而,在早期代表作《一位女士的画像》中,詹姆斯对英美流行一时的"如画"审美表现出极大兴趣。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如画"审美,尤其是其变化过程,体现了彼时的詹姆斯对艺术与道德关系所做的思考。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如画"审美逐步显示出内在的道德维度和潜能,艺术品位与道德关怀互为催化剂,引导她体悟"如画"特质美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和苦难,其"如画"审美实现了从"低等"到"高贵"的转变,体现出艺术与道德和谐统一、相互提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亨利·詹姆斯 《一位女士的像》 艺术 道德 “如画”
原文传递
将“如画”搁置——从李安电影《理智与情感》中的3幅画谈起 被引量:1
6
作者 裴亚莉 闪金晴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3-60,共18页
在李安导演的改编自简·奥斯丁小说的影片《理智与情感》中,一场戏的背景墙上悬挂了3幅具有明显的"如画"风格的绘画作品。这3幅作品的存在,看似平常,但有着极具意味的解读空间。本文试图说明:当18世纪"如画"趣... 在李安导演的改编自简·奥斯丁小说的影片《理智与情感》中,一场戏的背景墙上悬挂了3幅具有明显的"如画"风格的绘画作品。这3幅作品的存在,看似平常,但有着极具意味的解读空间。本文试图说明:当18世纪"如画"趣味在英国极为流行时,奥斯丁并不赞赏这样的趣味,而李安,通过将这3幅画作为道具来使用,支持了奥斯丁的审美观念。李安在电影《理智与情感》中关于风景、风景画以及"如画"风格的态度和立场,既标志着"风景"作为重要元素开始在他未来的电影创作中占据突出地位,也显示出他在当代电影史上所选择的艺术观念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画” 风景 简·奥斯丁 李安 《理智与情感》
原文传递
“文字不如绘画”:直感经验与视觉成规——论《湘行书简》《湘行散记》中的语-图关系
7
作者 刘泰然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79-192,共14页
关于图像与文字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的媒介意识贯穿于《湘行书简》和《湘行散记》两部作品的始终。对于沈从文而言,文字的遮蔽性更大于绘画,而绘画相对于他的直感经验而言,也是无力的。无论对于文字还是对于绘画,沈从文都是不得已而用之。... 关于图像与文字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的媒介意识贯穿于《湘行书简》和《湘行散记》两部作品的始终。对于沈从文而言,文字的遮蔽性更大于绘画,而绘画相对于他的直感经验而言,也是无力的。无论对于文字还是对于绘画,沈从文都是不得已而用之。但他通过文字和绘画的并置互文,古典和现代之间的平衡综合,在各种的视觉成规与表征体系的裂缝间做种种补缀的工作,尝试着传达他所感知到的完整的湘西,而实际上,那样一个湘西永远只在裂缝中隐约地闪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直感经验 视觉成规 语-图关系 “如画”意识
下载PDF
“如画的”与历史意识:罗斯金“隐喻的”历史批评 被引量:4
8
作者 陈书焕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7-53,161-162,共7页
罗斯金对"如画"美学观念的理解和肯定实际上是从关于视觉的思想史角度做出的,这就和"如画的"形式中内在蕴含的审美体验和历史意识关联并进。在罗斯金的批评理论中,"如画的"主要从审美关怀和内在情感的同... 罗斯金对"如画"美学观念的理解和肯定实际上是从关于视觉的思想史角度做出的,这就和"如画的"形式中内在蕴含的审美体验和历史意识关联并进。在罗斯金的批评理论中,"如画的"主要从审美关怀和内在情感的同情性力量两个层面展开,具体表现为"表面如画的"与审美关怀,"真正如画的"与人性关怀。以此,罗斯金推进了"如画的"与历史意识的蕴涵,以及与历史批评的隐喻式理解之间的关联论证。罗斯金对"如画的"这种视觉经验和心理联想结合的历史性尝试,实质上是对审美表现与历史理解之间内在相关性的探寻。作为一种隐喻的历史批评,该探寻向我们开放了持续深入的认知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斯金 “如画的” 历史意识 隐喻
下载PDF
18世纪“如画”的风景研究
9
作者 邓雪萍 《美术文献》 2019年第9期33-34,共2页
形成于英国18世纪晚期的“如画”,是一个美学范畴的描述性术语,普遍应用于自然景观、风景绘画与园艺设计中。“如画”风景的主要特征是不规则、粗糙度与兼容性,当时,不列颠群岛最蛮荒的地区被认为是最能体现这些特性的地方,被狂热崇拜... 形成于英国18世纪晚期的“如画”,是一个美学范畴的描述性术语,普遍应用于自然景观、风景绘画与园艺设计中。“如画”风景的主要特征是不规则、粗糙度与兼容性,当时,不列颠群岛最蛮荒的地区被认为是最能体现这些特性的地方,被狂热崇拜“如画”的游客们频频造访并详细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画” 风景 美学范畴
原文传递
浅谈宋代潇湘山水画引发愁思缘由
10
作者 郭甜甜 《戏剧之家》 2022年第29期188-190,共3页
“潇湘”摆脱了地理空间限制融入文学、绘画等艺术中,逐渐成为“潇湘”文化母题。宋代是“潇湘”文化发展的鼎盛期,“潇湘八景”山水画尤为流行。有着“潇湘”意境的诗画总是伴随着无尽的愁思,这与其中多晚景、多“平远”山水息息相关,... “潇湘”摆脱了地理空间限制融入文学、绘画等艺术中,逐渐成为“潇湘”文化母题。宋代是“潇湘”文化发展的鼎盛期,“潇湘八景”山水画尤为流行。有着“潇湘”意境的诗画总是伴随着无尽的愁思,这与其中多晚景、多“平远”山水息息相关,但归根结底来自积郁在文人心中的“潇湘”情结。本文主要从潇湘文学、“如画”意识、潇湘画面的时空艺术形式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宋代潇湘山水画引发愁思的缘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潇湘文学 “如画” 潇湘八景图 愁思
下载PDF
现代建筑自由的空间是如何开始的?——“如画式”空间引发的现代建筑空间组织思考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晓卉 《建筑与文化》 2016年第2期166-167,共2页
英国的如画式园林出现于18世纪早期,那一时期是欧洲造园艺术的三大重要时期之一,在如画式园林的发展为后期的建筑空间设计思想提供了来源,是现代建筑自由空间组织的起源。本文通过归纳,可以更好地理解"如画式"空间和现代建筑... 英国的如画式园林出现于18世纪早期,那一时期是欧洲造园艺术的三大重要时期之一,在如画式园林的发展为后期的建筑空间设计思想提供了来源,是现代建筑自由空间组织的起源。本文通过归纳,可以更好地理解"如画式"空间和现代建筑空间组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画式”空间 现代建筑 自由空间
下载PDF
罗斯金“看”法国革命:“如画的”历史表达
12
作者 陈书焕 《艺术学研究(辑刊)》 2019年第1期45-54,共10页
十九世纪风景美学的革新蕴含着新的历史意识的增长,罗斯金从风景画的“看”进入史学思想关于人性和历史的讨论,以及相关的对历史表现的新关注。在罗斯金“如画的”思想中,有着对历史理解的特定阐释及其表达。他对法国革命的“看”之理解... 十九世纪风景美学的革新蕴含着新的历史意识的增长,罗斯金从风景画的“看”进入史学思想关于人性和历史的讨论,以及相关的对历史表现的新关注。在罗斯金“如画的”思想中,有着对历史理解的特定阐释及其表达。他对法国革命的“看”之理解,可被视为基于视觉的美学关注对史学思想本身的渗透和开放。该历史表达作为一种审美批评的进路,也是和当时英国文化,尤其是艺术批评领域特定的反启蒙理想相关联的。在对法国革命当时的身体体验和后来的想象性历史经验中,“如画的”坚持一种常识的想象力和对人性柔和的触动,是当下个体运用其日常生活信念对法国革命所带来的激烈动荡的一种直接反应,内在含有对历史过去和现实关怀的积极沟通,并以此作为人的个体性持存的一种实际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斯金 “如画的”法国革命 历史意识
下载PDF
中西方传统园林造园规划探析
13
作者 王文平 《美与时代(城市)》 2021年第5期94-95,共2页
18世纪在英国出现的“如画”风格成为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当中尤为重要的一个园林景观概念,许多欧洲国家也受此影响。“如画”风格的造园手法体现出人们更加向往如同风景画一般的景色。而有别于西方的“如画”,中国在传统园林设计中更倾向... 18世纪在英国出现的“如画”风格成为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当中尤为重要的一个园林景观概念,许多欧洲国家也受此影响。“如画”风格的造园手法体现出人们更加向往如同风景画一般的景色。而有别于西方的“如画”,中国在传统园林设计中更倾向于“入画”,这也是因为不同地区在文化上存在差异性。因此以西方的“如画”去评判中国的园林是十分片面的;相比“如画”,“入画”更适合评价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画” “入画” 西方自然风景园林 中国传统园林
下载PDF
自然美如画的人文根据
14
作者 王中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5-181,共7页
当代西方自然美学对如画的批评把自然美和艺术的关系问题凸显出来,对这个问题的解答需要对自然美如画的人文根据进行探究。如画的人文根据是:人的"如画之眼"的光学机制及其"镜子式"的再现使得自然生成为美的风景图... 当代西方自然美学对如画的批评把自然美和艺术的关系问题凸显出来,对这个问题的解答需要对自然美如画的人文根据进行探究。如画的人文根据是:人的"如画之眼"的光学机制及其"镜子式"的再现使得自然生成为美的风景图像;"如画之眼"的文化哲学基础在于我们必须透过艺术的界面来欣赏自然,风景画的"赋形"使自然美必然显得如画;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社会历史实践)构建了自然美如画的审美经验。该文的探讨揭示了艺术在自然美的显现、自然审美中的基础性的赋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美 如画 “如画之眼” 文化哲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