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谈蒲松龄的“孤愤” 被引量:2
1
作者 雷群明 《蒲松龄研究》 1995年第Z1期120-132,共13页
试谈蒲松龄的“孤愤”雷群明蒲松龄的孙子蒲立德在谈到蒲松龄的忘年交朱缃对《聊斋志异》的评价时曾说:公(指蒲松龄)之名在当时,公之行著一世,公之文章播于士大夫之口,然生平意之所托,以俟百世之知焉者,尤在《志异》一书。夫《... 试谈蒲松龄的“孤愤”雷群明蒲松龄的孙子蒲立德在谈到蒲松龄的忘年交朱缃对《聊斋志异》的评价时曾说:公(指蒲松龄)之名在当时,公之行著一世,公之文章播于士大夫之口,然生平意之所托,以俟百世之知焉者,尤在《志异》一书。夫《志》以“异”名,不知者谓是虞初、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松龄 《聊斋志异》 异史氏曰 “孤愤” 科举制度 王六郎 《梦狼》 《聊斋》 性生活 知识分子
下载PDF
论《聊斋志异》“孤愤”中的“妾妇”情结
2
作者 李军均 《中文自学指导》 2004年第3期20-23,共4页
《聊斋志异》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史上的高峰之一,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究其因,一方面是《聊斋志异》本身的艺术成就辉耀于文言小说史,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创作手法,人物形象的鲜明塑造等;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聊斋... 《聊斋志异》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史上的高峰之一,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究其因,一方面是《聊斋志异》本身的艺术成就辉耀于文言小说史,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创作手法,人物形象的鲜明塑造等;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聊斋志异》思想成就的高度赞扬,此种赞扬基本上源自于《聊斋志异》的“孤愤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小说 “孤愤说” “妾妇”情结 时代背景
下载PDF
鲁迅风格:孤愤
3
作者 陈琦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7-40,共4页
关键词 鲁迅作品 鲁迅风 “孤愤” 反传统 愤激之情 诚与爱 精神胜利法 知识分子 孤独感 思想启蒙
下载PDF
鲁迅风格:孤愤
4
作者 陈仲庚 《零陵学院学报》 1995年第1期93-99,共7页
一两千多前以前的韩非,面对诸候兼并的天下大势和韩国衰败的实情,曾屡上新法以图强,但却连遭守旧势力的种种打击,他痛感新法不行强国无望,故满怀孤独之感愤激之情作《孤愤》,藉此以达明君以醒世人……。历史的演进,有时竟会惊人地相似... 一两千多前以前的韩非,面对诸候兼并的天下大势和韩国衰败的实情,曾屡上新法以图强,但却连遭守旧势力的种种打击,他痛感新法不行强国无望,故满怀孤独之感愤激之情作《孤愤》,藉此以达明君以醒世人……。历史的演进,有时竟会惊人地相似。两千多年后的鲁迅,几乎又面临着同样的处境。只是,他所面临的已不是诸候的兼并而是列强的瓜分,他所关心的也不是区区诸候小国而是整个华夏民族的命运。因此,他的愤激更深广,他的孤寂更深沉。尽管他并未以“孤愤”自况,但他笔下的字里行间却无不凝聚着“孤愤”的忠魂。我以为,“孤愤”二字便是鲁迅风格的最恰当概括,它不仅最集中地体现了鲁迅笔下的人物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作品 鲁迅风 “孤愤” 反传统 诚与爱 孤独感 社会生活 愤激之情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传统道德
下载PDF
论蒲松龄的教育思想与《聊斋志异》的教育精神 被引量:7
5
作者 于天池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95-106,共12页
关键词 《聊斋志异》 蒲松龄 教育思想 教育家 创作动机 文言小说 教育精神 “孤愤” 异史氏 劝善惩恶
下载PDF
《聊斋志异》研究史略 被引量:1
6
作者 汪龙麟 《黑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6期67-71,共5页
关键词 《聊斋》 《聊斋志异》 蒲松龄 研究史 民族思想 “孤愤” 民国时期 路大荒 唐人传奇 《中国小说史略》
下载PDF
“情”在《聊斋志异》中的审美价值
7
作者 王冉冉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86-94,共9页
关键词 《聊斋志异》 “情” 文言小说 审美情感 审美价值 蒲松龄 “孤愤” 人间世界 审美效果 科举制度
下载PDF
论《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的艺术美
8
作者 李红萍 《福建电大学刊》 1997年第4期28-29,33,共3页
《聊斋志异》里有近五百篇的故事,塑造了不下百人的人物形象,这在古典小说中是较为罕见的。在这一人物画廊中,又以女性形象占大多数。由他们引发的一个个爱情故事,也是聊斋故事中最感人的。 这些女性形象,她们“虽为花妖狐魅,但多具人... 《聊斋志异》里有近五百篇的故事,塑造了不下百人的人物形象,这在古典小说中是较为罕见的。在这一人物画廊中,又以女性形象占大多数。由他们引发的一个个爱情故事,也是聊斋故事中最感人的。 这些女性形象,她们“虽为花妖狐魅,但多具人情”。在作者的笔下,她们几乎个个美得令人目眩。除了外表美,最可贵的是她们有着美丽的心灵,她们或温柔聪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 艺术美 蒲松龄 聊斋故事 人物形象 婴宁 女子形象 “孤愤”
下载PDF
“恶”的展现:论袁枚和《子不语》 被引量:8
9
作者 韩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1期79-83,共5页
袁枚特殊的家世及生平使他更多地接触到生活的阴暗面,因而其小说中亦多以“恶”为描写对象,其思想根基应归于他的怀疑主义精神。
关键词 《子不语》 “恶” 袁枚 小说家 文言小说 怀疑主义 陀思妥耶夫斯基 “孤愤” 传统道德 《聊斋志异》
下载PDF
论清初文学思想的异趋与同归(上)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洪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6-31,共6页
清承明基,虽也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之杀戮,但多数地方还是"望风而降",故江南大部分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因而较快地恢复了文学的生气,同时也就较多地承继了晚明文坛故习与... 清承明基,虽也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之杀戮,但多数地方还是"望风而降",故江南大部分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因而较快地恢复了文学的生气,同时也就较多地承继了晚明文坛故习与晚明文学思想的旧趋。然而,异族入主毕竞带来了巨大的震荡,这又使清初的文坛气象大异于晚明。"天崩地解"(黄宗羲语)的大事变,在汉族士人的心理刻下了深深的伤痕,映射到文学思想中,就形成了"孤愤兴寄"的写作趋向。这一趋向广被于文坛,坚贞的遗民与面见颜的贰臣,顽强的抗清战士与灰心灭志的隐逸,其作品、言论中都有程度不同的表现。这个时期的"孤愤兴寄"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家国不幸的强烈关注。可以说,众多的遗民诗人都是自觉地把"家忧国恨"作为吟唱的主旨。从而产生了一批题材、风格相近的作品。作为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学主潮,"孤愤兴寄"既表现为众多作家创作倾向与评价向度的一致或接近,又表现为内涵的丰富而有特色。如在美学趣味上,便存在着慷慨英雄气象与感伤衰飒气象截然相反的追求;在创作手法上,也存在着写实与兴寄共用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愤兴寄” “家忧国恨” 慷慨英雄 感伤衰飒
下载PDF
论蒲松龄的教育思想与《聊斋志异》的教育精神 被引量:7
11
作者 于天池 《蒲松龄研究》 1999年第2期6-18,共13页
一、教育家的蒲松龄无庸置疑,在中国文化史上,蒲松龄是一个文学家。又无庸置疑,同时他又是一个教育家。我们说他是一个教育家,并非仅只指他从事教育活动近四十年,干了大半辈子私塾先生,七十岁始“撤帐归来”,而是指他具有教育家... 一、教育家的蒲松龄无庸置疑,在中国文化史上,蒲松龄是一个文学家。又无庸置疑,同时他又是一个教育家。我们说他是一个教育家,并非仅只指他从事教育活动近四十年,干了大半辈子私塾先生,七十岁始“撤帐归来”,而是指他具有教育家的精神和自觉意识,具有比较系统而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蒲松龄 教育思想 教育家 创作动机 异史氏曰 文言小说 教育精神 “孤愤” 劝善惩恶
下载PDF
论《聊斋志异》“异史氏曰”思想和艺术上的缺陷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尧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88-195,共8页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异史氏曰 思想和艺术 蒲松龄 《聊斋》 社会意义 客观意义 “孤愤” 教育价值 封建社会
下载PDF
苦闷不平:《聊斋》创作心态谈之二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振武 《蒲松龄研究》 1997年第3期16-22,共7页
苦闷不平:《聊斋》创作心态谈之二朱振武蒲松龄长孙蒲立德在《书〈聊斋志异〉朱刻卷后》中谈到:公(蒲松龄)之名在当时,公之行著一世,公之文章播于士大夫之口,然生平意之所托,以俟百世之知焉者,尤在《志异》一书。夫“志”以“... 苦闷不平:《聊斋》创作心态谈之二朱振武蒲松龄长孙蒲立德在《书〈聊斋志异〉朱刻卷后》中谈到:公(蒲松龄)之名在当时,公之行著一世,公之文章播于士大夫之口,然生平意之所托,以俟百世之知焉者,尤在《志异》一书。夫“志”以“异”名,不知者谓是虞初、干宝之撰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松龄 《聊斋》 创作心态 发愤著书 创作动机 “孤愤” 三个第一 创作动因 《水浒传》 小说
下载PDF
论聊斋“俚曲”的幽默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永祥 《蒲松龄研究》 1997年第4期28-38,共11页
论聊斋“俚曲”的幽默李永祥幽默,是蒲松龄创作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聊斋志异》诚然是一部寄托“孤愤”之书,论者已多有评述,然而却似乎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作者的“孤愤”是以幽默的形式表现的。青林黑塞,谈鬼说狐,作者以幽默的精... 论聊斋“俚曲”的幽默李永祥幽默,是蒲松龄创作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聊斋志异》诚然是一部寄托“孤愤”之书,论者已多有评述,然而却似乎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作者的“孤愤”是以幽默的形式表现的。青林黑塞,谈鬼说狐,作者以幽默的精神,去观照社会、窥视人生、寄托情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蒲松龄 聊斋俚曲 《墙头记》 幽默特色 《禳妒咒》 “孤愤” 契诃夫 人物语言 喜剧性
下载PDF
蒲松龄的人生遭遇漫议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家庚 《蒲松龄研究》 1999年第3期5-8,16,共5页
关键词 蒲松龄 《聊斋志异》 艺术作品 悖论 “孤愤” 司马迁 人生体验 《天问》 民间文学艺术 中华民族精神
下载PDF
蒲松龄“史传情结”初探
16
作者 王双宁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7期131-132,共2页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不单是源于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借鉴,还有"雅爱搜神"和"放失旧闻"的原由,是作者个人无法割舍的兴趣爱好。作者通过广泛搜集狐鬼花妖和民间故事,借笔墨以展天性,并孜孜不倦地创作《聊斋志异》借...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不单是源于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借鉴,还有"雅爱搜神"和"放失旧闻"的原由,是作者个人无法割舍的兴趣爱好。作者通过广泛搜集狐鬼花妖和民间故事,借笔墨以展天性,并孜孜不倦地创作《聊斋志异》借以抒发自己情感,既是作者"雅爱搜神"的兴趣爱好,也是借鉴史家放失旧闻的传统。不论是借以抒发"孤愤"之情,还是"雅爱搜神"与"放失旧闻"的兴趣爱好,都明确地表现出作者浓厚的史传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松龄 “雅爱搜神” “孤愤” 史传情结
下载PDF
《聊斋志异》中的奇侠世界 被引量:2
17
作者 关兀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5年第1期30-34,共5页
《聊斋志异》是一部“孤愤”之书.作者痛恨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官虎吏狼,恶人横行,往往把惩治封建官吏、富豪恶霸、为民伸冤的希望寄托在义烈侠士身上,因此塑造出众多的社会不公平的对抗者——侠,让侠来张扬人间的正气,激励美善.与所有的... 《聊斋志异》是一部“孤愤”之书.作者痛恨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官虎吏狼,恶人横行,往往把惩治封建官吏、富豪恶霸、为民伸冤的希望寄托在义烈侠士身上,因此塑造出众多的社会不公平的对抗者——侠,让侠来张扬人间的正气,激励美善.与所有的中国侠义小说相比,《聊斋志异》中的侠的品类最为丰富,不仅有智勇双全的人间侠士,而且驰情入幻,在精魅狐怪身上也浸染上了侠性侠情,赋于这些精魅狐鬼仙怪以强烈的正义感.这些花妖狐鬼重义重情,侠风烈烈,以惩恶扶善为己任,驰骋人间,行侠仗义.他们中有路见不平走出坟墓“手握白刃”救助被权贵所掠女子的鬼侠聂政(《聂政》),有用妙法巧治害人恶妇的仙侠马介甫(《马介甫》),有用仙术使瑞云脱身妓院,与心上人结成夫妻的仙侠和生(《瑞云》);有救人危难、无私奉献、忠于爱情的美丽狐侠红玉(《红玉》);这些狐鬼仙侠的出现,使古代文学侠的行列中出现了新面孔,增加了新的成员.除上述狐鬼仙侠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纫针 唐传奇 社会不公平 恶势力 “孤愤” 文学侠 法术 侠义小说 蒲松龄
下载PDF
“异史氏曰”漫评──《聊斋论稿》之一章 被引量:2
18
作者 许天琪 《蒲松龄研究》 1995年第1期56-70,共15页
“异史氏曰”漫评──《聊斋论稿》之一章许天琪蒲松龄所著之《聊斋志异》,凡四百九十一篇(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之“会校会注会评”本,下同),其中篇未缀以:“异史氏曰”评语的,计一百九十五篇,约占全书篇目的百分之四十。各则... “异史氏曰”漫评──《聊斋论稿》之一章许天琪蒲松龄所著之《聊斋志异》,凡四百九十一篇(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之“会校会注会评”本,下同),其中篇未缀以:“异史氏曰”评语的,计一百九十五篇,约占全书篇目的百分之四十。各则“异史氏曰”长短不一,有的寥寥数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史氏曰 《聊斋志异》 蒲松龄 科举制度 聊斋故事 创作意图 “孤愤” 封建礼教 复仇主义 漫评
下载PDF
论聊斋小说中的“仙人还俗”现象 被引量:1
19
作者 吕扬 《蒲松龄研究》 1996年第1期64-71,共8页
论聊斋小说中的“仙人还俗”现象吕扬(一)聊斋小说中的仙人还俗现象一般是指各类仙女涉趣人世寻求人间婚姻欢乐特别是情爱的那一部分内容,在以搜奇志怪为思维定势的蒲松龄笔下,这类作品在聊斋小说中占有很大比重,从而构成了聊斋爱... 论聊斋小说中的“仙人还俗”现象吕扬(一)聊斋小说中的仙人还俗现象一般是指各类仙女涉趣人世寻求人间婚姻欢乐特别是情爱的那一部分内容,在以搜奇志怪为思维定势的蒲松龄笔下,这类作品在聊斋小说中占有很大比重,从而构成了聊斋爱情小说的主调,铸就了聊斋小说美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松龄 爱情小说 道教文化 男子 仙女 “孤愤” 《聊斋志异》 社会意义 仙人 时代主题
下载PDF
《聊斋志异》与《世说新语》 被引量:1
20
作者 子衿 《蒲松龄研究》 1996年第3期17-25,共9页
《聊斋志异》与《世说新语》子衿《世说新语》面世以来已有1400多年,对后代影响极大。政治家们可以之为鉴,获治国用人之道,学者们可从中获得人生、历史、美学诸多学问,小市民也可从中得许多谈话的内容和兴趣、获人生启迪。可以... 《聊斋志异》与《世说新语》子衿《世说新语》面世以来已有1400多年,对后代影响极大。政治家们可以之为鉴,获治国用人之道,学者们可从中获得人生、历史、美学诸多学问,小市民也可从中得许多谈话的内容和兴趣、获人生启迪。可以说中外皆然。以文学这一领域来说,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聊斋》 《世说新语》 蒲松龄 刘义庆 《文心雕龙》 《诗经》 文学语言 知识分子 “孤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