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宴”与“晏”
1
作者 朱文献 《语文天地》 2003年第06M期23-23,共1页
北京大学辜鸿铭教授,一次讲授《晏子春秋》,板书时将“晏”误成了“宴”。听课的学生当即有人指出。辜先生一面改正,一面自言自语:“汉字真有点讨厌。你看这‘宴’与‘晏’,只不过把‘日’的上下位置换一下。
关键词 “宴” “晏” 高中 语文 形声字 混用
下载PDF
契丹“盐池宴”、“诸弟之乱”与夷离堇任期问题 被引量:7
2
作者 任爱君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1-69,共9页
中原史料关于契丹"盐池宴"的记载,始终是学界产生困惑的疑端;但经过南、北史料系统(即《辽史》等代表的北方史料和《新五代史》等代表的中原史料)的分析与研究,可以清晰地辨别出"盐池宴"与"诸弟之乱"存... 中原史料关于契丹"盐池宴"的记载,始终是学界产生困惑的疑端;但经过南、北史料系统(即《辽史》等代表的北方史料和《新五代史》等代表的中原史料)的分析与研究,可以清晰地辨别出"盐池宴"与"诸弟之乱"存在的史料类同关系,还可发现大夷离堇职务与部落首领世选与任期问题存在的疑端,从而解决辽初史料整理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丹辽朝 盐池 诸弟之乱 大夷离堇 本部夷离堇
下载PDF
“宴酣之乐(lè)”还是“宴酣之乐(yuè)”——兼谈古诗文翻译问题
3
作者 冯雪冬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27-32,共6页
欧阳修《醉翁亭记》有:“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酣”之义为不醉不醒的半醉状态,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尽兴的状态,不是一般所认为的尽兴喝酒或畅饮义。“宴酣”就是宴饮中进入了尽兴状态,类... 欧阳修《醉翁亭记》有:“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酣”之义为不醉不醒的半醉状态,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尽兴的状态,不是一般所认为的尽兴喝酒或畅饮义。“宴酣”就是宴饮中进入了尽兴状态,类推自“酒酣”“饮酣”等,所指略同。音乐是宴饮礼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古代一般的宴饮场合,音乐往往起自“宴酣”之际。同时,音乐和政治紧密结合,士大夫宴饮中少不得“乐”,“众乐乐”方为与民同乐,恰合《醉翁亭记》之要旨。古诗文的翻译需做到:逐词对译首当其要,保证翻译的客观性;抓常用词,系联词义;文化背景中理解文意,解读文本文化内涵,切忌“好读书而不求甚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宴酣之乐”
下载PDF
以“打眊矂”与“宴红绫”为例浅探唐代与科举相关习俗
4
作者 柳絮 《黑河学刊》 2010年第5期39-40,共2页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社会通过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起源于隋朝,有着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唐代,科举制度已经发展完备,与科举制度有关的许多社会习俗也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其余响...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社会通过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起源于隋朝,有着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唐代,科举制度已经发展完备,与科举制度有关的许多社会习俗也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其余响很多绵延至今。以"打眊矂"与"宴红绫"两个与唐代科举制度紧密相关的习俗为例,对唐代科举习俗和科举文化进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 “打眊矂” “宴红绫” 习俗
下载PDF
《鸿门宴》中“翼蔽沛公”句法结构辨正
5
作者 常志伟 杨丽 《语文学刊》 2019年第3期90-92,共3页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将《鸿门宴》中“翼蔽沛公”中的“翼”注释为“像翅膀一样”或“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把其句法功能看作名词作状语表比喻。结合“翼”当时词义与句法功能来看,“翼”应为动词,即“遮蔽”“遮护”。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鸿门 翼蔽
下载PDF
从今、帛、竹书对比解《易经》"亨"字 被引量:4
6
作者 刘保贞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7-21,共5页
通过与今本的对比可以看出,在马王堆帛书《周易》和战国楚竹书《周易》中,作享祀或致贡之意 的"亨"与其它意的"亨"是有严格区别的。这些其它意的"亨"应是宴饗的意思。战国楚竹书中作"鄉",正 ... 通过与今本的对比可以看出,在马王堆帛书《周易》和战国楚竹书《周易》中,作享祀或致贡之意 的"亨"与其它意的"亨"是有严格区别的。这些其它意的"亨"应是宴饗的意思。战国楚竹书中作"鄉",正 用其本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经
下载PDF
Will the Holocaust Please Hush? Social and Historical Incongruity in Savyon Liebrecht's Hayuta's Engagement Party
7
作者 Corinne E. Blackmer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7期513-520,共8页
Mendel, a survivor of Auschwitz who lives in Israel, remains silent for forty years after his traumatic experiences. However, Mendel, for no reason that his daughter Bella, also a survivor, can discern, begins to test... Mendel, a survivor of Auschwitz who lives in Israel, remains silent for forty years after his traumatic experiences. However, Mendel, for no reason that his daughter Bella, also a survivor, can discern, begins to testify to his horrific ordeals during the Holocaust at putatively inopportune times, such as religious holidays and family celebrations. When his granddaughter Hayuta plans an engagement party,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incongruities of the Holocaust 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Israeli society become apparent. Ordinary pleasures are matters of moral obloquy in the face of the unfathomable black hole of the Holocaust. While critics have charged Mendel's daughter with preoccupation with invidious social climbing and his granddaughter Hayuta with moral reprehensible compartmentalization of her historical and familial existences, Liebrecht unwittingly implies that historical trauma has very diverse and inexplicable effects on different family members: Some, like the daughter Bella, eventually wish to hear more about the experiences of her father (while feeling that his words will "'ruin" her social life), while Hayuta and Shifra his daughter-in-law react by shunning the speech of Mendel, which they experience as destroying their quotidian happi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ebrecht Savyon HOLOCAUST intergenerational PTSD traumatic testimonial Jewish history Israel remembrance
下载PDF
Ancient Ceremonial Banquet Etiquette
8
作者 Ma Lan 《Review of Global Academics》 2014年第1期109-111,共3页
Since ancient world, there are many strict rules on eating to sh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p class and low class. And in China there are also many rules to show that.
关键词 CULTURE ETIQUETTE ancient China
下载PDF
Ancient Ceremonial Banquet Etiquette
9
作者 Ma Lan 《Review of Global Academics》 2014年第6期449-450,共2页
Since ancient world, there are many strict rules on eating to sh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p class and low class, And in China there are also many rules to show that.
关键词 CULTURE ETIQUETTE ancient China
下载PDF
唐代文献中“燕乐”“讌乐”“宴乐”语义异同辨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曾美月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8-45,共8页
在今人普遍的认识中,唐代“燕乐”已成为唐代宫廷具有多种成分的歌舞伎乐的总称。今人对唐代“燕乐”语义的认识,也经常是用“燕乐”一词来指称或囊括“燕乐”、“讌乐”、“宴乐”中的某一概念,但是在理解上又各有侧重,并非相同,因此... 在今人普遍的认识中,唐代“燕乐”已成为唐代宫廷具有多种成分的歌舞伎乐的总称。今人对唐代“燕乐”语义的认识,也经常是用“燕乐”一词来指称或囊括“燕乐”、“讌乐”、“宴乐”中的某一概念,但是在理解上又各有侧重,并非相同,因此在概念的理解上形成了多种、甚至多重歧义。笔者发现,在记录唐代史实的文献(本文以“唐代文献”作表述)中,“燕乐”、“讌乐”、“宴乐”三词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音乐文献 “燕乐” “讌乐” “宴乐” 语义辨析 用法
原文传递
论初唐休沐宴赏诗以隐逸为雅言的现象 被引量:11
11
作者 查正贤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6-45,共10页
初唐文人在休沐游赏于山庄或侍从帝后游宴时所作的酬唱应制诗歌中 ,往往以“隐逸”来颂美人物 ,赞扬这些士人能兼吏隐于一身 ,形成了可以称之为以“隐逸”为雅言的写作程式。这些诗歌上承晋宋山水文化传统 ,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士林的隐... 初唐文人在休沐游赏于山庄或侍从帝后游宴时所作的酬唱应制诗歌中 ,往往以“隐逸”来颂美人物 ,赞扬这些士人能兼吏隐于一身 ,形成了可以称之为以“隐逸”为雅言的写作程式。这些诗歌上承晋宋山水文化传统 ,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士林的隐逸意识与风尚 ,承担起为初唐士人建立“丘壑夔龙 ,衣冠巢许”这一理想人格的任务 ,是唐代隐逸风尚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沐赏诗” 初唐时期 诗歌创作 文学研究 隐逸风尚 雅言 人格理想
原文传递
《蒙古直理吉氏家传》所见晏氏家族记忆与民族认同
12
作者 刘晓 《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4,M0004,共12页
《蒙古直理吉氏家传》为明初郑真所撰,因常见版本译名多遭改译,长期未受学界重视。《家传》作者根据家族成员提供的素材,对该家族在有元一代的传承有较详尽的叙述,但对家族所出克烈直理吉氏的早期历史,因家族记忆已无法还原,只能参考《... 《蒙古直理吉氏家传》为明初郑真所撰,因常见版本译名多遭改译,长期未受学界重视。《家传》作者根据家族成员提供的素材,对该家族在有元一代的传承有较详尽的叙述,但对家族所出克烈直理吉氏的早期历史,因家族记忆已无法还原,只能参考《通鉴续编》等历史文献进行重构,由此产生了不少讹误。尽管如此,《家传》所载直理吉氏家族史,为中国历史上纷繁复杂的民族交融提供了一份宝贵鲜活的资料,值得我们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 克烈 直理吉氏 晏氏
原文传递
蔡公□宴戈考
13
作者 王长丰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4-68,共5页
本文针对新近发现的错金铭文"蔡公□宴之戈"铜戈,系联了目前所见的蔡公系铜器铭文,探讨了蔡公□的家族谱系。
关键词 蔡国 蔡公□
原文传递
汉代“宴饮乐舞”墓室壁画与古罗马“乐师与哭灵者”石棺画比较研究
14
作者 王诗晓 《中国美术研究》 2022年第4期20-27,共8页
在东西方墓葬绘画中,音乐图像是普遍存在的墓葬图像。东方音乐墓葬图像以汉代“宴饮乐舞”墓室壁画为代表,西方音乐墓葬图像以古罗马“乐师与哭灵者”石棺画为代表。在打通东西方文化知识结构基础上,横向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可以发现汉... 在东西方墓葬绘画中,音乐图像是普遍存在的墓葬图像。东方音乐墓葬图像以汉代“宴饮乐舞”墓室壁画为代表,西方音乐墓葬图像以古罗马“乐师与哭灵者”石棺画为代表。在打通东西方文化知识结构基础上,横向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可以发现汉代“宴饮乐舞”所蕴含的礼仪内容更加世俗化而古罗马“乐师与哭灵者”所蕴含的仪式内容更具神话性。从图像本体来看,两种图像欣赏者视角的不同,汉代“宴饮乐舞”壁画创作更加关注“内向”信仰空间的营造,具有“彼岸”象征职能;古罗马“乐师与哭灵者”石棺画更关注“外向”公共性与开放性空间的建构,具有了“现实”的公共职能。在这样两种异质性图像创作逻辑的指导下,汉代“宴饮乐舞”墓室壁画常常以“缺席”的墓主人来“隐喻”死者灵魂继续“生活”在彼岸世界;而古罗马“乐师与哭灵者”石棺画则直接通过墓主浮雕像的形式“转喻”灵魂的持续“在场”,这也能直观地反映出两种墓葬信仰体系之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宴饮乐舞”墓室壁画 古罗马“乐师与哭灵者”石棺画 礼仪内容图像比较 墓主位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