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限之限:“家族相似”是否可以终结本质之研究
1
作者 甘付钧焜 《艺术科技》 2023年第24期122-124,共3页
目的:美是什么?几千年前的柏拉图没想出来,于是说美是“难的”;随后的维特根斯坦也没想出来,于是说美是“错的”。人类文明浩浩汤汤,很难想象,从柏拉图到维特根斯坦,前者去世前还在幻想一个永不衰败的极权乐园,而后者在世时人类已经创... 目的:美是什么?几千年前的柏拉图没想出来,于是说美是“难的”;随后的维特根斯坦也没想出来,于是说美是“错的”。人类文明浩浩汤汤,很难想象,从柏拉图到维特根斯坦,前者去世前还在幻想一个永不衰败的极权乐园,而后者在世时人类已经创造出足够让地球毁灭的武器。而“美是什么”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得出答案,很可能将继续没有答案,且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也实在不必有答案。方法:一般认为,从命题图像论到“语言游戏”再到“家族相似”,维特根斯坦完成了对美之本质的否定,从而完成了对美学的消解。“美是什么”不值一问,因为“美”什么也不是,而对于什么也不是的东西,当然什么也不需要问。必须承认,这条逻辑看上去相当周延,难怪维特根斯坦自负道:“哲学问题在根本上已经最终解决了。”《逻辑哲学论》一书已有了“确定而不容置疑的真理性”。结果:文章认为“家族相似”这一概念对共相问题的解释存在有效射程的问题。“相似性”不能完全取代本质之同一,因为“相似性”本身就源自某种程度上的“同一性”,而文章也将以说明这一有效射程为中心目标。结论:美的问题依然存在。它存在是因为还没有答案,这跟问题本身是否符合“语言逻辑”无关,因为哪怕是对着虚空,人也必然发问,这是人之为人的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相似” 美的本质 维特根斯坦
下载PDF
建筑学、哲学与美学的“家族相似”——兼锥指当下建筑的文化创意、商业化与美学霸权
2
作者 潘天波 胡玉康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11年第1期17-22,共6页
建筑学与美哲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家族相似"性,抽象"时间"越来越将成为建筑师设计的一种无法替代的新材料。有鉴于此,我们既要对建筑空间感知现象的美学分析,又要有超越建筑感知现象的时间观念的哲学研究。从当下建... 建筑学与美哲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家族相似"性,抽象"时间"越来越将成为建筑师设计的一种无法替代的新材料。有鉴于此,我们既要对建筑空间感知现象的美学分析,又要有超越建筑感知现象的时间观念的哲学研究。从当下建筑商业化与美哲学化现象中,可窥见建筑在现象与观念意识领域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但面对形形色色的建筑商业化与美学霸权之现象,我们必须正视建筑文化创意、商业化与审美化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化产物。笔者拟锥指此种社会现象,以期为当下建筑艺术商业化与审美化作社会意义高度上的诊视与疗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商业化 “家族相似” 美学分析 哲学研究 文化创意 建筑学 霸权 时间观念
下载PDF
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家族相似”
3
作者 张奎志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4-209,共6页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家庭相似"(family resem blance)理论。当借用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来考察文学接受活动时,就会发现,在文学接受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家族相似"。古希腊时期的...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家庭相似"(family resem blance)理论。当借用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来考察文学接受活动时,就会发现,在文学接受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家族相似"。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已经注意到了文学接受活动中"家族相似"现象。康德的"共通感"和施莱尔马赫、狄尔泰的"共通性"就涉及"家族相似"问题;而"审美移情说"、"心理距离说"、"俄狄浦斯情结"、"同形同构说"都不同程度地隐含着"家族相似"。中国古代也有关于文学接受中"家族相似"方面的论述。文学接受中的"家族相似"可以是读者和作品中人物之间的相似性,也可以是读者(包括批评者)和作者之间的相似性。文学接受中的"家族相似"也带来了批评中的"偏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相似” 文学接受 偏袒的批评
下载PDF
文学“家族相似”特征的定位与意义——以伊格尔顿《文学事件》为中心
4
作者 王伟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28-32,共5页
伊格尔顿在《文学事件》一著中引入、重释了“家族相似”理论。他挑选出文学的虚构性、道德性、语言性、非实用性与规范性等五种家族相似特征,并强调它们均非文学的充要条件,家族相似的交叉、动态、自我解构等特色值得关注。上述重释与... 伊格尔顿在《文学事件》一著中引入、重释了“家族相似”理论。他挑选出文学的虚构性、道德性、语言性、非实用性与规范性等五种家族相似特征,并强调它们均非文学的充要条件,家族相似的交叉、动态、自我解构等特色值得关注。上述重释与定位有助于准确把握伊格尔顿文学观的“常”与“变”——与多年之前的相关论述相比,虽然其侧重点有变,但它并未为“本质”招魂,更未在根本立场上从“反本质主义”转向“本质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顿 文学 “家族相似” 《文学事件》
下载PDF
浅析关于“家族相似”的几点争论
5
作者 杨毕康 王世东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36-38,共3页
介绍了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讨论了维特根斯坦所谓家族相似的界线和本质以及判断相似性的特征。认为维特根斯坦真正伟大的地方,正是在看似牢不可破的壁垒面前提出了新的思想,在一个个"岔路"前立起了牌子。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家族相似” “语言游戏” 相似 本质主义
下载PDF
维特根斯坦美论:从“本质”到“家族相似”
6
作者 徐应江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86-93,共8页
维特根斯坦在一则日记中曾这样写道:“科学的问题能引起我的兴趣,但是不能真正迷住我。只有观念的和美学的问题才能迷住我。”由于他在“观念问题”和“美学问题”这两个领域中的创造性的工作和卓越的成就,他不仅成了二一世纪最伟大的... 维特根斯坦在一则日记中曾这样写道:“科学的问题能引起我的兴趣,但是不能真正迷住我。只有观念的和美学的问题才能迷住我。”由于他在“观念问题”和“美学问题”这两个领域中的创造性的工作和卓越的成就,他不仅成了二一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而且成为有着巨大影响的美学家。但他并没有写过专门的美学著作,他对美学问题的许多看法也只是散见于他的两部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以及大量的笔记、谈话和讲演中。其基本思想也可以较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这种前后变化同他在哲学上所实现的转变是密切相关的。维特根斯坦作为一个哲学家在思想上发生过改宗式的大变化:他先后创立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有独创性和巨大影响的哲学,而第二种哲学又是他本人对自己早期思想体系批判的产物。这在哲学史上也许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变化从哲学上讲实质就是从关心所谓的形而上学结构或世界的本质而转向关心语言的“使用”。也就是从一种神秘的本体论立场转向彻底放弃对不变、普遍本质的追求。维特根斯坦的美学思想的发展基本上是和他的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相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家族相似” 伦理学 美学 美的本质 逻辑哲学 生命的意义 “游戏” 无意义 语言批判
下载PDF
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的澄清 被引量:31
7
作者 李红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8-42,共5页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家族相似” 语言 “时间” “数”
原文传递
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理论的批判 被引量:31
8
作者 董志强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62-68,共7页
In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L.Wittgenstein puts forward a famous theory of language game based on family resemblance in order to reject and dissolve essentialism of traditional philosophy. This theory has been un... In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L.Wittgenstein puts forward a famous theory of language game based on family resemblance in order to reject and dissolve essentialism of traditional philosophy. This theory has been universally regarded as a great breakthrough to metaphysical doctrine and an important resource of postmodern deconstructive thoughts prevailing nowadays. In reality, however, family resemblance is just a specious theory. This paper present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Wittgenstein’s text to show some inherent logic falsehoods in his theory, and the foundations of his theory——metaphysical thinking of replacing the whole with parts, the atomism standpoint of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and the language misapprehension produced by his teaching experience e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哲学思想 “家族相似”理论 本质主义 隐喻 内在逻辑 共同性 思维方式 荒谬性 相对主义
原文传递
评维特根斯坦的反本质主义纲领——“语言游戏”说和“家族相似”论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家龙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47-53,60,共8页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first surveys Wittgenstein’s anti?essentialistic program viz.theories of “family resemblance”and “language?games”comprehensively.The second points out that Wittgenstein...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first surveys Wittgenstein’s anti?essentialistic program viz.theories of “family resemblance”and “language?games”comprehensively.The second points out that Wittgenstein’s program is false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Membership Rigidity”and of “Crossworld Extensionality”in modal set theory based on essentialism.The third is the opinions I wish to discuss with Zhang Zhilin’s anti?essentialistic program based on Wittgenstein’s theories of “family resemblance”and “language?ga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哲学家 哲学思想 反本质主义纲领 “语言游戏”说 “家族相似” 《哲学研究》
原文传递
当西方走向东方,当后现代遭遇禅宗——评邱紫华近著《禅宗精神与后现代精神的“家族相似”》
10
作者 张军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8-171,共4页
邱紫华教授的著作《禅宗精神与后现代精神的'家族相似'》,把后现代和禅宗思想视为人类一种普遍性的精神现象,以中西印三方哲学美学思想交流沟通,多有发明识见。其对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反思,对悖论思维的解读,对后现代艺术的分析... 邱紫华教授的著作《禅宗精神与后现代精神的'家族相似'》,把后现代和禅宗思想视为人类一种普遍性的精神现象,以中西印三方哲学美学思想交流沟通,多有发明识见。其对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反思,对悖论思维的解读,对后现代艺术的分析,对中国当代学术思维方式的批评,都具有高度的启发性和创见。本文认为,后现代和禅宗基于文化传统和理论品格,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对后现代和禅宗的研究,应深入到其对现代人生活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精神与后现代精神的“家族相似” 后现代 禅宗 现代艺术
原文传递
“别现代”的现实关怀与“家族相似的现代性”
11
作者 张灵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15-22,共8页
王建疆近年致力营构的“别现代”理论,虽然以美学与艺术理论为核心,却有着更为广阔深切的现实关怀。它不仅重新阐发了感性和形体在社会与美学中的意味与意义,对当代中国艺术家如何通过艺术更准确、有力地表达社会关切、时代诉求提出了... 王建疆近年致力营构的“别现代”理论,虽然以美学与艺术理论为核心,却有着更为广阔深切的现实关怀。它不仅重新阐发了感性和形体在社会与美学中的意味与意义,对当代中国艺术家如何通过艺术更准确、有力地表达社会关切、时代诉求提出了理论依据和召唤,对国际社会如何在当代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中辨认似曾相识的元素之外的中国症候的言说与表达也给出了理论上的提示与启发。另外对我们理解现实中国、人类历史和全球一体化的当今世界格局及未来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与文明形态,有关“别现代”的研讨也提供了富有新意的理论模型和思想坐标构想。但考虑到“现代性”概念蕴含的人类社会形态共性,我们或可将未来民族国家各自拥有的、实际上在发育程度和具体形态上不可避免地大有差异的“现代性”命名为“家族相似的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现代 现代性 社会形态 审美形态 “家族相似的现代性”
下载PDF
基于维特根斯坦“意义即使用”的现象解释模型
12
作者 张彧 《外文研究》 2024年第3期31-36,106,共7页
“意义即使用”是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的核心,其中“语言游戏”“生活形式”和“家族相似性”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前两者表示语言是一般性活动,而后者则代表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一哲学思想不仅开辟了日常语言的哲学路径,同时也为一... “意义即使用”是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的核心,其中“语言游戏”“生活形式”和“家族相似性”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前两者表示语言是一般性活动,而后者则代表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一哲学思想不仅开辟了日常语言的哲学路径,同时也为一些新的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剖析视角。本文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梳理解释维特根斯坦意义思想的嬗变和内涵以及这三个概念的核心,构建一个能够用于解释现实不断涌现新的社会现象的解释模型。这个解释模型的价值在于它为“意义即使用”思想和现实新现象的解读搭建了一个理解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意义即使用” “语言游戏” “家族相似性” “生活形式”
下载PDF
主客体概念日常语义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单少杰 《江海学刊》 1988年第4期74-79,共6页
概念并不具有固定不变的涵义,考察概念的特定方式对概念的内涵具有建构性作用。在考察主客体概念的诸方式中,日常语义分析属于主客体问题的基础性研究。主客体概念的日常语义是人们在日常语言交往中所能理解和所能设想的涵义:主体是... 概念并不具有固定不变的涵义,考察概念的特定方式对概念的内涵具有建构性作用。在考察主客体概念的诸方式中,日常语义分析属于主客体问题的基础性研究。主客体概念的日常语义是人们在日常语言交往中所能理解和所能设想的涵义:主体是人,客体是人之对象。但这只是对主客体概念在不同使用语境中的意义的大致概括,具有“家族相似”的性质。这种规定可进一步展开为:主体是按照一定目的作用于世界的人,客体则是人所作用的世界。对主客体概念的日常语义解释不能完全排除语义层次相互交织的逻辑佯谬,因此,它还需向更为深刻的分析层次——“主一客结构”——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分析 主客体 概念 “家族相似” 基础性研究 语言交往 语义层次 语义解释
下载PDF
语言是生活世界的游戏——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学思想探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肖朗 《学习月刊》 2011年第4期36-37,共2页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是现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国内论述维特根斯坦,往往热衷于其“语言游戏”、“家族相似”等概念,或者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等理论,很容易用这些概念和理论遮蔽了维特根斯坦的原意,实际...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是现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国内论述维特根斯坦,往往热衷于其“语言游戏”、“家族相似”等概念,或者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等理论,很容易用这些概念和理论遮蔽了维特根斯坦的原意,实际上,维特根斯坦并没有建构什么概念和理论体系的意思,因此,我们必须对其语言学理论进行重新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语言游戏 语言学思想 生活世界 “家族相似” 语言学转向 语言学理论 现代西方
下载PDF
如何提高在校大学生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意识——评《环境美学的谱系》
15
作者 冯艳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J0028-J0028,共1页
《环境美学的谱系》一书是一部关于“环境美学”的研究著作,主要发掘环境美学的历史文化根源,呈现环境美学的跨学科图像,重点分析环境美学的谱系,揭示“家族相似”下的多样性。该书聚焦自然审美鉴赏及其模式,探讨环境审美批评的可... 《环境美学的谱系》一书是一部关于“环境美学”的研究著作,主要发掘环境美学的历史文化根源,呈现环境美学的跨学科图像,重点分析环境美学的谱系,揭示“家族相似”下的多样性。该书聚焦自然审美鉴赏及其模式,探讨环境审美批评的可能途径,从生存质量、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的角度,探索环境与人之间的深层互动关系。但我们如何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待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在校大学生又如何来提高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意识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美学 在校大学生 环境保护 教育意识 谱系 “家族相似” 研究著作 文化根源
下载PDF
文化在音乐中的复制——“文化影响音乐的机制”研究之二
16
作者 刘承华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29-33,共5页
文化在音乐中的自我复制是文化影响音乐的一个重要机制。文化作为一种模式来自人对环境的应战,而在应战中所体现出的方式会以一种经验被首选为处理新问题的方案,形成文化传承的连续性。由此而来的文化复制可分为三种类型:来自观念的复... 文化在音乐中的自我复制是文化影响音乐的一个重要机制。文化作为一种模式来自人对环境的应战,而在应战中所体现出的方式会以一种经验被首选为处理新问题的方案,形成文化传承的连续性。由此而来的文化复制可分为三种类型:来自观念的复制、来自形态的复制和来自工具的复制。由于文化复制本身是在延续性中包含着变异性,故所带来的不是单一体,而是包含着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复杂整体。因此,文化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特征,而只是一种“家族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复制/延异性/“家族相似”/音乐文化
下载PDF
中国美学转型与生活美学新范式 被引量:18
17
作者 王确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3-88,共6页
人类的美学进程的确值得反思,人们为了“美本身”而歧视“美的东西”,为了“理念”把感性贬为手段,为了“合目的性”而使审美判断力沦为连接自然概念领域和自由概念领域的媒介,这种出于在有限中获得无限的考虑自然无可厚非,但我们... 人类的美学进程的确值得反思,人们为了“美本身”而歧视“美的东西”,为了“理念”把感性贬为手段,为了“合目的性”而使审美判断力沦为连接自然概念领域和自由概念领域的媒介,这种出于在有限中获得无限的考虑自然无可厚非,但我们无法回避美学是感性学,人的感性只发生在生活的感受、体验和情感反应之中这样一个事实,美学的真正家园是现实、是生活世界、是人的身体机能与日常生活之流激情相逢的张力。生活美学的提出是对以往美学的纠偏甚至拯救。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学者就相继提出了“审美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生活美学”这些关键词,它们的所指虽不尽相同,但它们的思想主旨是一致的,用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的说法来把握它们,也许与生活美学的思想方法存在着更多的共鸣,因此我们的讨论将以“生活美学”为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美学 中国学者 美学转型 日常生活审美化 20世纪90年代初 范式 “家族相似” 自然概念
原文传递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与中国意义 被引量:25
18
作者 刘同舫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4-55,共12页
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应力求进入西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脉络去阅读与思考,厘清其问题逻辑,即判断其基本性质,把握其理论特质,考究其历史与逻辑的边界问题,并勘定其问题意识。但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依旧疑窦丛生,根本原因... 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应力求进入西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脉络去阅读与思考,厘清其问题逻辑,即判断其基本性质,把握其理论特质,考究其历史与逻辑的边界问题,并勘定其问题意识。但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依旧疑窦丛生,根本原因在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潮,而是一个"家族相似"。依此认识而揭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我们把握住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就与问题所在,形成自己权衡取舍的广阔视野,进而明确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之于中国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家族相似” 问题意识
原文传递
美学的困境与美的解构——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概论 被引量:3
19
作者 罗坚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2-119,共8页
路·维特根斯坦(1889—1951)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影响早已超出了哲学界,广泛地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数学、社会学、艺术、美学和宗教等领域。维特根斯坦的著述不多,生前仅出版一本两万余言的《逻辑哲学... 路·维特根斯坦(1889—1951)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影响早已超出了哲学界,广泛地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数学、社会学、艺术、美学和宗教等领域。维特根斯坦的著述不多,生前仅出版一本两万余言的《逻辑哲学论》,但这已使他蜚声哲学界,成为现代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语言游戏 早期美学思想 生活形式 分析美学 逻辑哲学 “家族相似” 审美判断 哲学问题 逻辑形式
原文传递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话语模式演进 被引量:2
20
作者 范生彪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0-103,共4页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理论的言说,话语是其存在的基本方式。但话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言说过程,话语总是与一定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历史产生意义关联,这种意义的关联形成了关于这种言说的理论范畴、价值规则和思想框架,即话语模式...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理论的言说,话语是其存在的基本方式。但话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言说过程,话语总是与一定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历史产生意义关联,这种意义的关联形成了关于这种言说的理论范畴、价值规则和思想框架,即话语模式。话语模式是支配话语的言说、决定话语意义生成的深层语法。话语模式由历史境域、文化传统和社会实践所决定。换言之,话语模式就是话语中“词”与“物”何以被组织起来并能决定“词”如何存在和“物”为何物的知识空间。本文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话语”指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思想和思维方式,以及在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过程中建构的文学理论批评的话语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总和。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话语模式”则指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话语体系在特定历史阶段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原则、立场、观念、方法、问题域、问题意识及理论阐释的审美倾向、语言风格的“家族相似”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中国马克思主义 话语模式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演进 意义生成 文学理论批评 “家族相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