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的“对话”哲学 被引量:8
1
作者 刘兮颖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1-129,共9页
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这部小说深刻体现了马丁.布伯提出的"对话"哲学思想,是其哲学观点的形象化展现。首先,在人物关系上,小说中的肯尼斯与舅舅本诺之间存在着"我-你"之间的对话关系... 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这部小说深刻体现了马丁.布伯提出的"对话"哲学思想,是其哲学观点的形象化展现。首先,在人物关系上,小说中的肯尼斯与舅舅本诺之间存在着"我-你"之间的对话关系,本诺与妻子玛蒂尔德及舅舅哈罗德、肯尼斯与情人翠姬及父亲鲁迪之间只是一种冷漠的"我-它"关系;而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之间,也体现在人与物之间,作为植物学家的本诺与假杜鹃花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从"我-你"到"我-它"的转换,从中展现了犹太知识分子在当代美国社会面临的伦理困惑和精神危机,以及传统犹太伦理道德观念在美国当代社会受到的冲击。其次,在叙事上,第二人称"你"的使用也体现出了对话性,拉近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马丁·布伯 “对话哲学 “我-你”关系 “我-它”关系 第二人称叙述
下载PDF
论马丁·布伯“对话”哲学在《拉维尔斯坦》的体现
2
作者 邓海珍 王佳英 《理论观察》 2013年第1期96-97,共2页
美国著名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辞世之作《拉维尔斯坦》体现了犹太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的"相遇"哲学即"对话"哲学的观点。小说中主人公拉维尔斯坦及小说叙述者齐克的关系、及他们... 美国著名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辞世之作《拉维尔斯坦》体现了犹太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的"相遇"哲学即"对话"哲学的观点。小说中主人公拉维尔斯坦及小说叙述者齐克的关系、及他们分别与其他人的关系都体现了马丁·布伯的二重世界的观点。本文通过阐述这两个主要人物及其他人的关系,旨在表达作者贝娄极力诉求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伦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尔·贝娄 《拉维尔斯坦》 马丁·布伯 “对话哲学
下载PDF
论《傻瓜吉姆佩尔》中的“对话”哲学
3
作者 于海珍 《南昌高专学报》 2010年第1期28-30,38,共4页
美国著名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代表作《傻瓜吉姆佩尔》深刻体现了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思想。这一哲学思想首先在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间得以展现。文中在吉姆佩尔与牧师之间存在着"我-你"之间的对话关系... 美国著名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代表作《傻瓜吉姆佩尔》深刻体现了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思想。这一哲学思想首先在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间得以展现。文中在吉姆佩尔与牧师之间存在着"我-你"之间的对话关系,吉姆佩尔与他的妻子埃尔卡,吉姆佩尔与他的学徒或其他邻居之间只是一种冷漠的"我-它"关系;这种关系展现了现代人在当代美国社会面临的伦理困惑和精神危机,以及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美国当代社会受到的冲击。其次,在叙事上,第二人称"你"的使用也体现出了对话性,拉近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效果。最后,在吉姆佩尔的游荡与梦境中,"对话"哲学得以最完美的诠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傻瓜吉姆佩尔成为"对话"哲学中的代表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傻瓜吉姆佩尔》 马丁·布伯 “对话哲学 “我-你”关系 “我-它”关系 第二人称叙述
下载PDF
消解还是融合——罗蒂与阿佩尔哲学比较
4
作者 张今杰 林艳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8期10-14,共5页
在当代西方哲学中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语言分析哲学与解释学的交流与对话构筑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罗蒂和阿佩尔基于不同的哲学传统 ,都对此作出了努力。罗蒂通过对整个西方哲学传统的批判 ,提出了消解权威、强调对话的后哲学文化。... 在当代西方哲学中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语言分析哲学与解释学的交流与对话构筑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罗蒂和阿佩尔基于不同的哲学传统 ,都对此作出了努力。罗蒂通过对整个西方哲学传统的批判 ,提出了消解权威、强调对话的后哲学文化。哲学、科学等学科都成了后哲学文化中的平等成员。哲学没有了昔日的光环而成为众多对话者中的普通一员。阿佩尔则基于对康德哲学的改造而把先验哲学、语言分析哲学、实用主义、解释学等有机结合起来 ,提出了先验语用学 ,完成了“语言学转向” ,使之成为第一哲学在当代的第三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学 语言分析哲学 “对话哲学” 先验语用学
下载PDF
消解还是融合——罗蒂与阿佩尔哲学比较
5
作者 张今杰 林艳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5-8,12,共5页
在当代西方哲学中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语言分析哲学与解释学的交流与对话构筑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罗蒂和阿佩尔基于不同的哲学传统 ,都对此作出了努力。罗蒂通过对整个西方哲学传统的批判 ,提出了消解权威、强调对话的后哲学文化。... 在当代西方哲学中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语言分析哲学与解释学的交流与对话构筑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罗蒂和阿佩尔基于不同的哲学传统 ,都对此作出了努力。罗蒂通过对整个西方哲学传统的批判 ,提出了消解权威、强调对话的后哲学文化。哲学、科学等学科都成了后哲学文化中的平等成员。哲学没有了昔日的光环而成为众多对话者中的普通一员。阿佩尔则基于对康德哲学的改造而把先验哲学、语言分析哲学、实用主义、解释学等有机结合起来 ,提出了先验语用学 ,完成了“语言学转向” ,使之成为第一哲学在当代的第三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学 语言分析哲学 “对话哲学” 先验语用学
下载PDF
分析的哲学与对话的哲学 被引量:9
6
作者 R.罗蒂 韩东晖 《世界哲学》 2003年第3期25-33,共9页
一 要想了解一位哲学教授究竟偏爱分析哲学还是大陆哲学,最容易的方法是看看他书架上的图书杂志。如果他有相当多的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的著作以及关于他们的著作,而没有戴维森和罗尔斯的书,那他也许情愿被描绘成偏爱大陆哲学的,至少... 一 要想了解一位哲学教授究竟偏爱分析哲学还是大陆哲学,最容易的方法是看看他书架上的图书杂志。如果他有相当多的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的著作以及关于他们的著作,而没有戴维森和罗尔斯的书,那他也许情愿被描绘成偏爱大陆哲学的,至少不愿意被说成是偏爱分析哲学的。如果他的书桌上堆满了写有大量标记的抽印本,都是选自《哲学杂志》、《哲学季刊》和《哲学评论》等期刊的文章,那么他便可以被当作分析哲学家的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哲学 职业市场 大陆哲学 哲学 科学 “对话哲学” 哲学教授 地理学定位 自我形象
原文传递
The Dialogue Between Cinema and Philosophy: Hannah Arendt by Margarethe Von Trotta
7
作者 Alessio Tommasoli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6年第4期400-410,共11页
Hannah Arendt, the new film by the German director Margarethe Von Trotta, does not seem just like another trying to represent philosophy through the classic cinematic storytelling. It builds instead a perfect dialogue... Hannah Arendt, the new film by the German director Margarethe Von Trotta, does not seem just like another trying to represent philosophy through the classic cinematic storytelling. It builds instead a perfect dialogue between these two practices that never encroach each other: There is not any doctrine that prevents cinema's freedom to create images and any philosophy claim that forces cinema to find in images an alternative way of expression. Von Trotta leaves any biopic form and stages a harmonic building where cinema fulfills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y fulfills cinema. In this way she gets an outright practical exhibition of a theory, the "banality of evil". We want to comprehend the reasons of this perfect building analyzing this film, its characters with their acts, all the images their montage, and editing, everything that supports the Arendt's philosophical notion. We work on the film with the philosophical categories created by Gilles Deleuze to study the history of cinema in two essays, Image-mouvement and Image-time. In this way we can unfold how Margarethe Von Trotta represents a theory through images, without any word as intermedi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nah Arendt PHILOSOPHY Margarethe Von Trotta Gilles Deleuze film aesthethics CINEMA
下载PDF
The Philosophy of a Dialogue and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the Identities and Alterities
8
作者 Slavica Srbinovska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1期8-15,共8页
The main subject of the research is in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contemporary theories of subject and cultural identity. It represents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problems of globalization and boundaries from the perspec... The main subject of the research is in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contemporary theories of subject and cultural identity. It represents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problems of globalization and bounda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esent historical position. It interprets contemporary reflections of the cultural, especially literary boundaries. The research is also a kind of analyze which i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the identity through the images of the others. The main subject of the interpretation is the problems of the others as a measure of our personality, our past, and our future. Who we were and who we are now? In this research, narrativity is understood as a constitutive impulse of many different spheres such as narrative literature and film, and as an influential element of the religious and philosophical texts. The main goal of the study is to present the deployment of the senses that are conducted to our origin. It means investigation of our understanding of where we come from and how can we find ourselves in the contemporary culture, first of all, how can we constitute the identity if we use the meanings that come from the past and make our identification in the pres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ENTITY narrativity GLOBALIZATION HYBRIDITY memory
下载PDF
文化的比较与比较文化 被引量:2
9
作者 滕守尧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1期71-76,共6页
文化的比较与比较文化滕守尧“文化比较”与“比较文化”属于两种不同的概念,前者指一种比较的活动,后者指比较之后形成的“来自所比较者而又不同于所比较者”的文化,这种“比较文化”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它来自两种或多种文化之... 文化的比较与比较文化滕守尧“文化比较”与“比较文化”属于两种不同的概念,前者指一种比较的活动,后者指比较之后形成的“来自所比较者而又不同于所比较者”的文化,这种“比较文化”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它来自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的交融和由交融导致的突变。突变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化 海德格尔 异文化 文化比较 “对话哲学” 中国戏剧 文化侵略 人文精神 语言 文化背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