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吴澄论“尊德性”与“道问学” 被引量:1
1
作者 吴立群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18,共7页
“尊德性”与“道问学”是儒家道德修养的两条路线。元代理学家吴澄认为,朱熹与陆九渊在这一问题上虽有分歧,但仍有共同之处。在为学次第上,吴澄以“尊德性”为先,并认为“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基础。吴澄提出“尊德性”与“道问学”... “尊德性”与“道问学”是儒家道德修养的两条路线。元代理学家吴澄认为,朱熹与陆九渊在这一问题上虽有分歧,但仍有共同之处。在为学次第上,吴澄以“尊德性”为先,并认为“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基础。吴澄提出“尊德性”与“道问学”知行合一、内外兼修的中庸之道。他以“发见本心”为“知”,以“固守本心”为“行”,若“知而不行”则不可谓真知,视“尊德性”高于“道问学”。吴澄认为,为学应以“进德”为本,才能回到儒家“一以贯之”的轨道上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澄 尊德 进德
下载PDF
关于“尊德性”与“道问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耿静波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67-171,共5页
自朱陆"鹅湖之争"以来,关于"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争论一直未间断过,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对于此问题的争论,之所以备受关注,并成为"千古不可和之异"(王阳明语),究其原因,主要因为这次论争,既是... 自朱陆"鹅湖之争"以来,关于"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争论一直未间断过,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对于此问题的争论,之所以备受关注,并成为"千古不可和之异"(王阳明语),究其原因,主要因为这次论争,既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较为完整的方法论的理论自觉论争,也是第一次比较成熟和理性的思想和方法的论争,而对于此问题的回答又关涉到为人及为学的问题;因此,无论是从"尊德性"还是从"道问学"出发,都将面临一个二者都无法统一的悖论。有鉴于此,笔者想在探析此问题渊源的基础上,对历代学者与此争论有关的认识与看法进行客观的分析,以期找出古人在此方面的某些可借鉴性因素,从而为当今社会风气建设及为学次第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尊德 渊源 启示
下载PDF
谈陆九渊、朱熹“尊德性”与“道问学”之辩——兼论红与专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之鉴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1期6-10,共5页
朱熹集理学大成,陆九渊乃心学鼻祖,时代相同,双峰对峙,都深远地影响着尔后历史的进步。然无论是朱熹以“理”为本体,“理”派生世界,还是陆九渊以“心”为本体,“心”幻化宇宙,在哲学上说,二者都是头脚颠倒的唯心主义。所不同的,朱熹是... 朱熹集理学大成,陆九渊乃心学鼻祖,时代相同,双峰对峙,都深远地影响着尔后历史的进步。然无论是朱熹以“理”为本体,“理”派生世界,还是陆九渊以“心”为本体,“心”幻化宇宙,在哲学上说,二者都是头脚颠倒的唯心主义。所不同的,朱熹是客观唯心主义。在他看来,识“理”先得接触事物,说“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封建专制主义 陆九渊 社会发展 践履 尊德 红与专 孔子 是非观
下载PDF
“尊德性”与“道问学”——朱熹和陆九渊教育观的碰撞
4
作者 杨丽娟 《克拉玛依学刊》 2013年第2期55-60,共6页
朱熹和陆九渊虽同为我国历史上的理学大师,但两人却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理学理论。朱熹强调"尊德性而道问学",而陆九渊则更重视"尊德性"。这种理论上的异同性在二人的教育观上也有着鲜明的体现:一方面,不论是在教育本... 朱熹和陆九渊虽同为我国历史上的理学大师,但两人却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理学理论。朱熹强调"尊德性而道问学",而陆九渊则更重视"尊德性"。这种理论上的异同性在二人的教育观上也有着鲜明的体现:一方面,不论是在教育本体论、教育方法还是德育观上,两人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二人在教育理想和为学手段上又有着共通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尊德性” 学” 教育观
下载PDF
“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及其教育意蕴
5
作者 樊华强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19,26,共6页
“尊德性”与“道问学”既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尊德性”与“道问学”疏离,其整体功能被严重肢解。随着多元化、综合化、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提出了实现“尊德性”与“道问学”的有... “尊德性”与“道问学”既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尊德性”与“道问学”疏离,其整体功能被严重肢解。随着多元化、综合化、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提出了实现“尊德性”与“道问学”的有机整合,崇尚理性与追求思辨的辩证统一,重塑当代知识观念与学习方式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尊德 知识观 教育意蕴
下载PDF
由“尊德性”与“道问学”浅析道学之辩
6
作者 王子赫 《人文天下》 2019年第14期31-34,共4页
“尊德性”与“道问学”这对学术概念,初见于《礼记》之《中庸》第二十七章,是儒家对君子的诸多要求之一。而后,经历秦汉魏晋儒学的发展变化,到宋明时期,理学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改革,“尊德性”和“道问学”在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后脱颖而... “尊德性”与“道问学”这对学术概念,初见于《礼记》之《中庸》第二十七章,是儒家对君子的诸多要求之一。而后,经历秦汉魏晋儒学的发展变化,到宋明时期,理学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改革,“尊德性”和“道问学”在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后脱颖而出,分别成为了心学和理学的哲学内核。通过梳理二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以加深对宋明理学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尊德 宋明理 传统儒 术概念 《中庸》 《礼记》
下载PDF
“尊德性”与“道问学”:《四书近指》对孟子思想的诠释
7
作者 冯峰 刘韵智 《新乡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14-17,共4页
明末清初理学家孙奇逢以“尊德性”与“道问学”相统一的学术思维注解《四书》。在《四书近指》的《孟子》部分,孙奇逢认为《孟子》一书“无处非学”,孟子的“道问学”包括性善论、修身论、仁政论和辩正论。其中,性善论即“尊德性”,是... 明末清初理学家孙奇逢以“尊德性”与“道问学”相统一的学术思维注解《四书》。在《四书近指》的《孟子》部分,孙奇逢认为《孟子》一书“无处非学”,孟子的“道问学”包括性善论、修身论、仁政论和辩正论。其中,性善论即“尊德性”,是贯穿于孟子之学的根本、核心与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奇逢 《四书近指》 尊德
下载PDF
“尊德性”与“道问学”:朱陆之辩及其历史回响
8
作者 丁为祥 《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22,114,共10页
“尊德性”与“道问学”是《中庸》所提出的一种关于“尊德”与“问学”关系的概念,以指谓君子人生修养中的不同层次与不同方面,人们似乎也从未怀疑过其相互关系。但自从理学崛起,由于讲学与求知需要的凸显,“尊德性”与“道问学”便成... “尊德性”与“道问学”是《中庸》所提出的一种关于“尊德”与“问学”关系的概念,以指谓君子人生修养中的不同层次与不同方面,人们似乎也从未怀疑过其相互关系。但自从理学崛起,由于讲学与求知需要的凸显,“尊德性”与“道问学”便成为一个重大问题,而所谓“朱陆之争”便由此而展开。在朱子包括象山弟子对这一争论的叙述中,已经形成了所谓“泛观博览”与“发明本心”式的概括。到明代,又通过罗钦顺与王阳明之不同走向,转换为两种不同的为学进路之争。而从戴震到章学诚,则又通过“博”与“约”、“专”与“精”来深化这一问题在为学中的表现。如果我们能够还原于《中庸》之本义,并从儒家超越而又内在的视角来分析这一问题,那么这一近千年的争论也许就可以理出一个较为清晰的头绪,也可以看出现代知识论追求与认识论走向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与象山 尊德 博与约 专与精 超越与内在
原文传递
“尊德性而道问学”:传统儒学知识伦理论 被引量:5
9
作者 陈万求 刘志军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5-47,共3页
中国古代知识伦理学相当发达,突出表现在对于知识与道德关系的研究和把握上。儒家对于知识与道德关系的探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尊德性而道问学"是儒家关于知识与道德关系的最为全面的阐释。总体上讲,儒家关于知识与道德关系... 中国古代知识伦理学相当发达,突出表现在对于知识与道德关系的研究和把握上。儒家对于知识与道德关系的探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尊德性而道问学"是儒家关于知识与道德关系的最为全面的阐释。总体上讲,儒家关于知识与道德关系的回答是:知识与道德是统一的。这对于我们当今处理好科学技术与道德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与 尊德 知识伦理论
下载PDF
《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本土生命教学思想初探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卯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2-56,共5页
当前我国流行的生命教学理论大多是西方的舶来品,移植照搬色彩浓厚,缺乏对本土生命教学思想的关注。《中庸》作为儒家表达性命之学的经典著作,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生命教学思想,具有本土生长性,适应本土性,实践操作性等本土教学论的典型特... 当前我国流行的生命教学理论大多是西方的舶来品,移植照搬色彩浓厚,缺乏对本土生命教学思想的关注。《中庸》作为儒家表达性命之学的经典著作,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生命教学思想,具有本土生长性,适应本土性,实践操作性等本土教学论的典型特性。《中庸》的生命教学思想精辟地表达为"尊德性而道问学",从方法和内容层面简练地展现了儒家生命教学思想的精髓。深入挖掘《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的生命教学思想,对构建我国本土特色的生命教学理论和解决当下我国生命教学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尊德 生命教
下载PDF
《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章疏解 被引量:3
11
作者 韩星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3-108,115,共7页
本文在经学的视野下以思想史发展为线索,对《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章做了疏解,指出《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正式形成了儒家内部德性与学问的二元张力,延续至今。"尊德性"与"道问学"原本是... 本文在经学的视野下以思想史发展为线索,对《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章做了疏解,指出《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正式形成了儒家内部德性与学问的二元张力,延续至今。"尊德性"与"道问学"原本是统一的,可是后儒在不同时代的诠释中各有创建,也各有偏向,到南宋鹅湖之会达到了高峰,后来一分为二。宋代"尊德性"与"道问学"并重,明代以"尊德性"为主导,清代是"道问学"为主流,百多年来"尊德性"与"道问学"断裂,今日中国学界总体上是偏于"道问学"。笔者注重思想史上整合"尊德性"与"道问学"的理路,认为应该以中和之道来化解"尊德性"与"道问学"张力,寻求二者的整合,为今天一些歧异提供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哲学智慧。并提出了精英与大众结合、官方与民间结合、体制内与体制外结合来复兴中国文化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尊德 张力 整合
下载PDF
尊德性而道问学:21世纪医学教育的价值走向 被引量:1
12
作者 殷小平 苏博 +1 位作者 刘鉴汶 郭照江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2年第5期36-37,共2页
分析了高等医学教育存在着的“重授技轻育德”问题 ,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 ,论述了医学教育应坚持“尊德性而道问学”的必要性 ,并提出“尊德性而道问学”就是 2
关键词 “尊德学” 教育 21世纪 价值取向
下载PDF
朱陆修养工夫论的思想渊源及其异同——以“尊德性”与“道问学”为宗旨 被引量:2
13
作者 连凡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6-68,共13页
朱陆修养工夫论与先秦思孟学派及其继承者理学奠基人周敦颐、张载、二程之间存在渊源关系。朱熹在继承程颐理一分殊与居敬穷理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庸》《易传》《大学》《孟子》及周敦颐、张载思想的阐发,从理事并进、知行互发的立... 朱陆修养工夫论与先秦思孟学派及其继承者理学奠基人周敦颐、张载、二程之间存在渊源关系。朱熹在继承程颐理一分殊与居敬穷理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庸》《易传》《大学》《孟子》及周敦颐、张载思想的阐发,从理事并进、知行互发的立场出发,确立了尊德性与道问学并行的修养论。陆九渊远承孟子大体说,近承程颢识仁说,从心即理的立场出发,确立了以发明本心的尊德性统摄道问学的修养论。由此朱陆思想体系中修养论的来源、内涵及路径存在差异,直接导致修养方法上的易简与支离,修养内容上的践履与讲学,儒学门户上的禅学与俗学之争。其实儒释之辨在于是否承认天理,陆王心学只是将天理收归道德本心,从而将儒家道德心性之学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修养工夫论 尊德
原文传递
内在理路:从尊德性到道问学——余英时与清代学术思想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勇才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4-89,共6页
余英时反对用"反满"和"反理学"来概括清代学术思想,主张从学术思想演变的"内在理路"考察清代学术思想。同时,余英时也不赞同钱穆只关注其"续"而忽视其"变"的"续宋"说。宋... 余英时反对用"反满"和"反理学"来概括清代学术思想,主张从学术思想演变的"内在理路"考察清代学术思想。同时,余英时也不赞同钱穆只关注其"续"而忽视其"变"的"续宋"说。宋明理学与清代思想之间就其"变"的一面来说,在于成就"内圣"的途径有异:前者主"尊德性",后者主"道问学";就其"不变(续)"的一面说,则是"用"的精神在宋明与清代的绵延相续。清儒的"明道救世"理想与传统儒家的"内圣外王"、宋明儒家的"内圣外王连续体"是一脉相承的。"经世致用"观念是宋明理学和清代学术思想的共同生命所在,更是中国学术发展的生命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理路 尊德 清代术思想 余英时
下载PDF
“尊德性而道问学”——朱、陆修养工夫论的思想渊源及其比较 被引量:1
15
作者 连凡 《武陵学刊》 2017年第5期1-14,共14页
朱、陆修养工夫论与先秦思孟学派及理学奠基人周敦颐、张载、二程等之间存在渊源关系。朱熹在继承程颐理一分殊与居敬穷理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庸》《易传》《大学》《孟子》及周敦颐、张载思想的阐发,从理事并进、知行互发的立场出... 朱、陆修养工夫论与先秦思孟学派及理学奠基人周敦颐、张载、二程等之间存在渊源关系。朱熹在继承程颐理一分殊与居敬穷理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庸》《易传》《大学》《孟子》及周敦颐、张载思想的阐发,从理事并进、知行互发的立场出发,确立了尊德性与道问学并行的修养论。陆九渊远承孟子大体说,近承程颢识仁说,从心即理的立场出发,确立了以发明本心的尊德性为宗旨统摄道问学的修养论。由此朱陆思想体系中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修养论来源、内涵及地位存在差异,并直接导致朱陆易简与支离的教育方法、践履与讲学的教育内容,以及禅学与俗学的门户之争。其实儒释之辨只在于是否承认天理,陆王心学只是将天理收归道德本心,并未丧失儒家的道德本位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尊德 朱熹 陆九渊 修养工夫论
下载PDF
道问学与尊德性折衷于孔子之道--论孙奇逢解决朱陆五百年聚讼的理路
16
作者 程志华 王珏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27,共12页
自从“鹅湖之辩”后,“道问学”与“尊德性”之争便一直延续下来。对于这长达五百年之“聚讼”,孙奇逢解决的理路是,既承认二者之别,又阐释二者之同,最终超越出“门户”之争,将二者“折衷”于“孔子之道”。“孔子之道”虽为“本于天”... 自从“鹅湖之辩”后,“道问学”与“尊德性”之争便一直延续下来。对于这长达五百年之“聚讼”,孙奇逢解决的理路是,既承认二者之别,又阐释二者之同,最终超越出“门户”之争,将二者“折衷”于“孔子之道”。“孔子之道”虽为“本于天”的“天理”,但它不离人伦日用,故“体贴天理”只需“操功于日用食息间”。实际上,这种解决“门户”聚讼的理路可具有普适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奇逢 尊德 折衷 孔子之
下载PDF
从“道问学”与“尊德性”之辩看理学对自然科学的态度
17
作者 陈荣庆 何良凤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3期14-18,共5页
无论是“道问学”还是“尊德性”,都只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注重客观事物的伦理意旨,因为儒学的本质是修身为本的为政之学,其主旨是不可能重视自然科学研究的,所以儒学的盛行尤其是理学在明代的一统天下,严重影响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关键词 尊德 自然科研究
下载PDF
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及其思想史意义
18
作者 贾未舟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9-80,81-83,共5页
《中庸》中的"尊德性而道问学"是中国哲学"为学之方"的经典表述,以后的朱陆之辩在语言学上实际上是出于对"而"字解读的不同。从义理上看,则是自孟子、荀子以来在认识论上"先验论"和"经验... 《中庸》中的"尊德性而道问学"是中国哲学"为学之方"的经典表述,以后的朱陆之辩在语言学上实际上是出于对"而"字解读的不同。从义理上看,则是自孟子、荀子以来在认识论上"先验论"和"经验论"的分野,也和自张载以来知识论上的"德性之知"和"见闻之知"相关,这种为学工夫论之争也是以朱熹和陆九渊为代表的哲学本体论分歧在方法论上的反映。但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本质上讲是一致的,不是本末之争而是孰先孰后孰重孰轻之争。关键在于二者所理解的知识仍是"道德知识",最终都仍是落在修身成圣这一目标上,这也和中国哲学德性至上的大传统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尊德 之方 知识 认识 思想史
下载PDF
以“尊德性而道问学”论认识活动中的认知与评价
19
作者 吴立群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31-34,共4页
传统知识论把认知活动与评价活动割裂开来,然而,认识活动总是包含着认知活动与评价活动这两个方面。儒家之"知"既包括客体事实更包涵价值事实。在儒家传统中,尊德与重知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认识活动中的认知和评价的有机... 传统知识论把认知活动与评价活动割裂开来,然而,认识活动总是包含着认知活动与评价活动这两个方面。儒家之"知"既包括客体事实更包涵价值事实。在儒家传统中,尊德与重知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认识活动中的认知和评价的有机统一可以用儒家"尊德性而道问学"一语来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评价 尊德
下载PDF
“尊德性与道问学:纪念朱陆鹅湖之会84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20
作者 苏敏 《管子学刊》 CSSCI 2015年第3期124-128,共5页
“尊德性与道问学:纪念朱陆鹅湖之会84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7月21日至22日在江西省上饶师范学院召开,此次会议由江西省2011朱子文化协同创新中心、中共上饶市委宣传部、中国书院学会及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联合举办。来自海... “尊德性与道问学:纪念朱陆鹅湖之会84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7月21日至22日在江西省上饶师范学院召开,此次会议由江西省2011朱子文化协同创新中心、中共上饶市委宣传部、中国书院学会及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联合举办。来自海内外1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朱陆之学与书院文化两大主题开展相关学术交流。学者们尝试打破陈规,扩宽视野,交叉融合,拓广中国哲学乃至传统文化研究新领域。此次会议除采取传统的论文发表与讨论外,还创新性地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就朱陆之学与书院文化进行了两场次学术会讲辩论,使学术研讨更加活跃、论题更加集中。现将会议内容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湖之会 朱子 尊德 上饶师范 书院教育 传统文化研究 中国书院 术交流 白鹿洞书院讲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