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习近平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
1
作者 席明星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15-18,共4页
在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危机不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被视为全球伦理的黄金律令,显露出一定的缺陷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为理论资源,在交往观、发展观以及义利观方面进一步做出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 习近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
下载PDF
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初始涵义和实践困境
2
作者 谭明冉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98,166,167,共9页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初始涵义,在于自我限定,避免强人所难,从而达到心灵上的宁静。证之以庄子对“推己及人”及“仁义”的批判和对“至仁无亲”的描述,更说明孔子追求的是“心安”,而不是利益的交换。据此可知,康德、叔本华、...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初始涵义,在于自我限定,避免强人所难,从而达到心灵上的宁静。证之以庄子对“推己及人”及“仁义”的批判和对“至仁无亲”的描述,更说明孔子追求的是“心安”,而不是利益的交换。据此可知,康德、叔本华、尼采和俞吾金等人站在近代个体意识高涨、人己对立的契约原则上批判这个命题,忽略了孔子重视“心安”、轻视功利的初衷。但是,既然该命题将人己对立起来,必然导致人们从互惠的或契约的角度理解它,这就导致它的实践困境:首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存在一个“自己当下所行”与“自己对他人的期望”之间的时间差,即我所做的,不会立即得到回报,甚至永远不会得到回报,于是一些人便不愿遵守;其次,这种功利的解析又必然与该命题所包含的感性成分发生冲突,使人们徘徊于理性与情感之间,使该命题难以得到很好的贯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心安 互惠
下载PDF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意涵、伦理困境与突围路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钱余 潘洪林 《大庆社会科学》 2023年第1期36-44,共9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基于一定条件下人类共同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与价值表达,其伦理意涵主要表现为:儒家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佛家舍己为人的慈悲之心与西方文明语境下的“理性”模式。然而,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化张力与交往压力,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基于一定条件下人类共同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与价值表达,其伦理意涵主要表现为:儒家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佛家舍己为人的慈悲之心与西方文明语境下的“理性”模式。然而,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化张力与交往压力,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认识遭遇发展困境,规范性与解释力日渐式微。结合话语情境与时代特征,将其置于现代人的生存语境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导,有助于重新焕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代社会的道德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意涵 伦理困境 突围路径
下载PDF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成为道德金规则吗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立夫 张玉姬 《武陵学刊》 2010年第4期14-16,共3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确具有道德的合理性,但我们并不能由此而断定这个命题就是一个道德的金规则,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不能确定所谓的"欲"或"不欲"到底是否具有先天的正当性。从康德的论断和孔子的哲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确具有道德的合理性,但我们并不能由此而断定这个命题就是一个道德的金规则,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不能确定所谓的"欲"或"不欲"到底是否具有先天的正当性。从康德的论断和孔子的哲学原点可以看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是其它法则的法则,它只是"仁"的一个子目而已。由于人我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公共善恶标准,人们在施其"欲"与"不欲"的时候必须确定"己"与"人"的伦理边界,这就导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德原则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道德 金规则
下载PDF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批评者的批评 被引量:1
5
作者 孙丰云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0-109,共10页
在当今技术逻辑话语主导生活各领域的现代性场景下,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也呈现出技术逻辑的思维范式,根据上述范式可以推演出该规则的五个可能的命题,以五个命题为基准点继续推演,招致的将是对该规则的现代性批评... 在当今技术逻辑话语主导生活各领域的现代性场景下,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也呈现出技术逻辑的思维范式,根据上述范式可以推演出该规则的五个可能的命题,以五个命题为基准点继续推演,招致的将是对该规则的现代性批评。据此,反证了运用单一技术逻辑推理的几何学思维范式不足以证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判断的知识完备性和实践应用上的道德正确性。然后,追溯检验了儒家伦理传统和古希腊伦理传统当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初意义,进而,证明并揭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意蕴:它不是标准化的道德规范,而是启发我们"道德地思考"的伦理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道德规范 伦理视域
下载PDF
法学视角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被引量:3
6
作者 周欣宇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9年第9期54-59,共6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提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它已被世界公认为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德金律。从法的视角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法理内涵,即尊重个体的平等观、符合人性的权利义务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提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它已被世界公认为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德金律。从法的视角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法理内涵,即尊重个体的平等观、符合人性的权利义务观和重视内省的自律观。在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文明断层线上发生的冲突愈演愈烈的国际格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成为重构世界秩序的价值标准和规则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平等 人性 自律 国际法
下载PDF
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多层思考 被引量:1
7
作者 鄢松超 《人才与现代化》 2000年第1期57-61,共5页
关键词 孔子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仁政思想
下载PDF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法文化解读
8
作者 魏顺光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106,共6页
中国古代是否存在民法思想一直是一个争议的话题。探究先秦儒家经典文献发现,先秦儒家思想中已经开始重视个体的权利观。中国古代的"人"、"己"观念在很早就已形成,"人"、"己"观念的出现推动了... 中国古代是否存在民法思想一直是一个争议的话题。探究先秦儒家经典文献发现,先秦儒家思想中已经开始重视个体的权利观。中国古代的"人"、"己"观念在很早就已形成,"人"、"己"观念的出现推动了个体观的形成,正因为有了个体观念,在民事法律活动中,就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意识。先秦时期"人"、"己"关系较为和谐的统一于儒家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中。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规则体现了对人的尊严、平等、自由等人格利益的尊重,而这些思想原则蕴育了中国古代民事权利的基本元素。同时,儒家思想中的"仁"和"义、利"思想也是先秦时期民事法律关系实践的基本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个体观” “民事权利” “义” “利”
下载PDF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成功法则》
9
作者 宫源海 《管子学刊》 CSSCI 2008年第2期89-91,共3页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孔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的儒家文化已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但被运用于政治,而且被运用于经济领域,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美国500多位百万富翁的经商管理信条,这在...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孔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的儒家文化已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但被运用于政治,而且被运用于经济领域,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美国500多位百万富翁的经商管理信条,这在《成功法则》中体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成功法则》
下载PDF
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生命伦理学蕴涵
10
作者 赵丽 《文教资料》 2009年第34期82-84,共3页
世界各大文明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基本原则,即金规则,在东西方语境中的含义是有差别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内在包含着“己所欲,施于人”,只有建立在“同欲”和合理的“欲”的基础之上,金规则才能成立。
关键词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金规则 生命伦理学
下载PDF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法律解读
11
作者 赵天宝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8年第7期98-102,共5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体现了良法之美,而且蕴含了国际法原则。全面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大力弘扬这条优良传统,对于构建和谐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良法 国际法
下载PDF
《论语》对构建当代人格权理论的意义——基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考
12
作者 魏顺光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8期81-85,89,共6页
"以人文本"的价值理念必然要体现在我国即将制订的民法典之中。人格权是民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民法典中体现人格权的重要性是当前民法界的热点问题。通过探究《论语》一书,会发现,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已经开始关注人类自... "以人文本"的价值理念必然要体现在我国即将制订的民法典之中。人格权是民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民法典中体现人格权的重要性是当前民法界的热点问题。通过探究《论语》一书,会发现,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已经开始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孔子的"人文精神"在《论语》中得到彰显。民法中的人格理论通过"仁"得以表现,而孔子的"仁"又通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中庸之道"得到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权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仁” 中庸之道 “忠恕之道”
下载PDF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准则的历史局限性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树森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3期7-12,共6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几千年来一直被当作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肯定和继承。我国伦理学界过去仅从"阶级本质"和"欺骗性质"两方面分析它的历史局限性是不够的。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一道德准则的历史局限性:从哲学角度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几千年来一直被当作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肯定和继承。我国伦理学界过去仅从"阶级本质"和"欺骗性质"两方面分析它的历史局限性是不够的。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一道德准则的历史局限性:从哲学角度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在个人道德行为准则上的一种表现;从社会学角度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抹杀了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不利于调整当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从伦理学角度看,它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是相违背的。因此,我们不能把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评价过高,而应该更多地提倡"人所不欲,勿施于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道德传统 “人所不欲
下载PDF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官德民风和文明建设
14
作者 云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93-96,共4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官德民风和文明建设云松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所通过的决议,明确把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列入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我们不妨把领导者的职业道德称作“官德”,而把由民众的社会公德等所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官德民风和文明建设云松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所通过的决议,明确把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列入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我们不妨把领导者的职业道德称作“官德”,而把由民众的社会公德等所促成的社会风气称作“民风”。显然,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领导者 平民百姓 官德 精神文明建设 孔夫子 “欲” 和文明 思想道德建设
下载PDF
己善与他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隐性逻辑——一种潜意识的道德评价双重标准的批判 被引量:2
15
作者 段方乐 《德州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72-74,79,共4页
在道德评价语境中,抽象的人性善恶的解释往往不能令人信服。如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的解释中就需要从道德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的关联着手予以深入分析--评价主体评价他人的行为,还是评价主体评价自己的行为。实际上,... 在道德评价语境中,抽象的人性善恶的解释往往不能令人信服。如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的解释中就需要从道德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的关联着手予以深入分析--评价主体评价他人的行为,还是评价主体评价自己的行为。实际上,同样一种道德行为,之所以自己评价自己和自己评价他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根本源于评价主体潜意识里设定的一个人性前提的双重标准:己善与他恶,而且,这种标准在道德评价和道德实践中的负面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善与他恶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道德评价 双重标准
下载PDF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限定条件
16
作者 魏亚萍 《文教资料》 2018年第18期117-118,共2页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其中"恕道"思想在今天也被看作为人处世的金科玉律。"恕道"思想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直为人们所推崇。认为其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都有极高的教化价值,认为其是为人处...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其中"恕道"思想在今天也被看作为人处世的金科玉律。"恕道"思想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直为人们所推崇。认为其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都有极高的教化价值,认为其是为人处世、构建和谐社会的准则。这一准则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成立的,它应该在共同的社会地位、共同的道德标准、共同的精神追求下才有可能发挥应有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价值 限定条件
下载PDF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价值重审
17
作者 张桂芳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69-70,共2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意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施加给他人",它是儒家思想体系中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观点。但是,从价值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人际交往中也存在一定片面性。
关键词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人际交往 价值 片面性
下载PDF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超越性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柳青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34-39,共6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集中体现了推己及人的超越性价值,包括精神对物质的超越、理想对现实的超越、恒久对当下的超越以及整体对局部的超越。它不仅是人类生存智慧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破解当前人类发展共同困境的理性思考,更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集中体现了推己及人的超越性价值,包括精神对物质的超越、理想对现实的超越、恒久对当下的超越以及整体对局部的超越。它不仅是人类生存智慧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破解当前人类发展共同困境的理性思考,更是构建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支撑。通过寻求"你"和"我"之间的"我们",能够建立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构建中西方文化共通的话语体系和价值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代化语境下的新阐释,也为沟通文化隔阂、承担全人类的共同责任提供了新的方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质是积极的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虽然道德自觉在当下有现实局限,但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仍然具有巨大的超越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生存智慧 发展困境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今释
19
作者 郝孚逸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4期44-44,共1页
关键词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准确运用 孔子 消费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正确理解 完善和规范 “打落水狗” 不正当竞争
下载PDF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略谈教师个性与规范管理
20
作者 陈伟 《好日子》 2019年第13期52-52,共1页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现象 建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