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通“帛” 被引量:1
1
作者 乐闻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41-141,共1页
关键词 “白” “帛” 《交州记》 作者 中国 诗歌 文学研究
原文传递
缣帛档案兴衰考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彦昌 方园园 《档案时空》 2010年第3期4-6,共3页
缣帛档案是一种写在光洁细薄丝绢上的文件遗存。缣帛是帛、素、缯、缣的总称。“帛”字始见甲骨文,是一般丝织品的通称;“素”是由生丝制成的白帛,不经漂染、平实无华,也是书写所用缣帛的统称:“绢”也是生丝织成,轻薄如纱。常用... 缣帛档案是一种写在光洁细薄丝绢上的文件遗存。缣帛是帛、素、缯、缣的总称。“帛”字始见甲骨文,是一般丝织品的通称;“素”是由生丝制成的白帛,不经漂染、平实无华,也是书写所用缣帛的统称:“绢”也是生丝织成,轻薄如纱。常用于书写,特别是绘画:与“绢”类似的还有“缯”,“缣”用双丝织成,色黄。缣帛档案有着从战国到魏晋乃至宋、明、清的存在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 兴衰 丝织品 甲骨文 “帛” 书写 丝绢
下载PDF
论马王堆《帛书易传》的理论方法
3
作者 朱金发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8期40-43,共4页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产生于战国中期以后,是战国后期楚地儒家学者研究《周易》的学术著作。其中提出"观其德义"的主张,表现出鲜明的经典化倾向。这种倾向就是将《周易》的义理和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结合在一起,在阐释...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产生于战国中期以后,是战国后期楚地儒家学者研究《周易》的学术著作。其中提出"观其德义"的主张,表现出鲜明的经典化倾向。这种倾向就是将《周易》的义理和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结合在一起,在阐释《周易》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理论思想附会于《周易》卦爻辞的含义中,将其作为理论来源和载体,作为社会伦理道德的理论依据。这种倾向体现了儒家思想重视人道德心性的思想观念和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是先秦时期道德心性观念的主要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易传》 经典化 道德精神
下载PDF
出土战国简册“[鹿毛]”字考
4
作者 李晓云 刘洪涛 《中国文字研究》 2024年第1期77-80,共4页
“[鹿毛]”字战国楚简五见,当分析为从“毛”“麃”省声,是“毛”字加注声符“麃”而成的注音形声字,即“毛”字异体。湖北老河口安岗一、二号楚墓竹简中此字当分别读为“毛”和“表”,“毛”表示旗杆上的一般毛饰,“鲁帛之表”指鲁地... “[鹿毛]”字战国楚简五见,当分析为从“毛”“麃”省声,是“毛”字加注声符“麃”而成的注音形声字,即“毛”字异体。湖北老河口安岗一、二号楚墓竹简中此字当分别读为“毛”和“表”,“毛”表示旗杆上的一般毛饰,“鲁帛之表”指鲁地丝帛制成的用来装竹杖的套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毛] 安岗楚简 之表
下载PDF
《后汉书》及注校勘拾遗(五)
5
作者 曹金华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3-63,共1页
关键词 《后汉书》 校勘 《匈奴传》 “帛”
下载PDF
出土资料对解证传世文献疑难字词的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杨琳 《中国文字研究》 2019年第2期130-141,共12页
《里仁》"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中的"得"一直不可解。出土文献中"得"或作"直","直"通"置",义为弃去、去除。《滕文公上》"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 《里仁》"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中的"得"一直不可解。出土文献中"得"或作"直","直"通"置",义为弃去、去除。《滕文公上》"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中的"舍"长期争议不断。出土文献中"舍"常跟"余"字混同,"舍皆……"之"舍"应即"余"字,当解作语气词"与(欤)"。《秦策一》中的"地势形便"令注家困惑。出土文献中"形"字最早见于东汉,先秦及西汉其义一般作"刑"。《战国策》之"形"本当作"利",因"利""刑"形近,故讹作"刑"。后因形象义另造"形"字,故又改"刑"为"形"。《应帝王》"汝又何帛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之"帠"不得其解。据出土资料,"帛"乃"为"之讹误。"益"之赐予义乃其所固有,出土资料表明"益""易"为一字之分化。《维天之命》"假以溢我"应读为"嘏以益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势形便 益之本义 假以溢我
下载PDF
古印度宗教文明的帔帛服饰 被引量:3
7
作者 白文 《艺术工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7-71,共5页
一、帔帛的源起与发展“帔”,为一种披搭之物,通常覆于肩背处,与缠束或覆盖用的纱巾织物相似。“帛”则是为了凸显该织物的材质。这种衣饰是古代两河流域人们服饰的常态;从现存的古代雕刻和壁画等图像资料观察,帔帛早在孔雀和贵霜王朝... 一、帔帛的源起与发展“帔”,为一种披搭之物,通常覆于肩背处,与缠束或覆盖用的纱巾织物相似。“帛”则是为了凸显该织物的材质。这种衣饰是古代两河流域人们服饰的常态;从现存的古代雕刻和壁画等图像资料观察,帔帛早在孔雀和贵霜王朝的神像、佛像衣饰中就已使用。而且,帔帛和印度的传统服饰——纱丽有共通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服饰 古印度 宗教文明 两河流域 图像资料 “帛” 织物 古代
原文传递
《说文》与《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字形对比分析
8
作者 李平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8-152,共5页
《说文》与《楚系简帛文字编》都收录的字有1921,这些字可分为构件完全相同、构件部分相同和构件完全不同的字。通过对这些字构件及部首的统计分析,认为它们绝大部分是有联系的,这说明人们对很多事物的认识是一致的,同时小篆与简帛是相... 《说文》与《楚系简帛文字编》都收录的字有1921,这些字可分为构件完全相同、构件部分相同和构件完全不同的字。通过对这些字构件及部首的统计分析,认为它们绝大部分是有联系的,这说明人们对很多事物的认识是一致的,同时小篆与简帛是相互吸收影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 《楚系简文字编》 部首
原文传递
简牍帛书(连载·3)
9
作者 乔延坤 《青少年书法(少年版)》 2010年第3期38-39,共2页
前两期我们了解了一些我国古代的石刻文字。随着古代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起来,古人也需要用文字来记录思想、互通信息和抒发感情。总是用甲骨或石头来刻字无疑又是一件挺复杂的工作。我们充满智慧的先民们找到... 前两期我们了解了一些我国古代的石刻文字。随着古代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起来,古人也需要用文字来记录思想、互通信息和抒发感情。总是用甲骨或石头来刻字无疑又是一件挺复杂的工作。我们充满智慧的先民们找到了相对简便的书写载体,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简”、“牍”和“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载 简牍 石刻文字 社会生活 “帛” 古代 甲骨
原文传递
釋《楚帛書》古楚語詞“凼”——兼談南方方言“凼”的來源
10
作者 吴春亮 《汉语史学报》 2019年第1期193-201,共9页
一直以來,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極具研究價值,其中从"凵"从"水"的會意字能否釋爲"凼"仍懸而未決。文章在前賢研究基礎上,根據文字演變及諧聲規律,結合歷史文獻及現存的語言材料,認爲"凼"當屬... 一直以來,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極具研究價值,其中从"凵"从"水"的會意字能否釋爲"凼"仍懸而未決。文章在前賢研究基礎上,根據文字演變及諧聲規律,結合歷史文獻及現存的語言材料,認爲"凼"當屬古楚語詞,表小水坑義。作爲底層現象,"凼"在韻書及相關漢語典籍均不收,却一直保留在南方人的口語中。顯然,"南北異言"現象古已有之,故古楚語詞的研究不僅要結合歷史文獻材料,還需同時兼顧現今活的語言事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語
原文传递
说《贞观政要》中的“物” 被引量:2
11
作者 魏达纯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9-281,共3页
唐人吴兢编著的《贞观政要》①一书中,出现了一个用法颇有点奇怪的'物'字: (1)疏奏,太宗甚佳之,赐物百段。(卷四) (2)思廉时在洛阳,因寄物三百段,并遗其书曰:'思卿忠节之风,故有斯赠。'(卷五) (3)太宗曰'《易》云:... 唐人吴兢编著的《贞观政要》①一书中,出现了一个用法颇有点奇怪的'物'字: (1)疏奏,太宗甚佳之,赐物百段。(卷四) (2)思廉时在洛阳,因寄物三百段,并遗其书曰:'思卿忠节之风,故有斯赠。'(卷五) (3)太宗曰'《易》云:‘劳谦,君子有终,吉。’诚如卿言。'诏赐物二百段。(卷六) (4)每见一人初降,赐物五匹,袍一领。酋长悉授大官。(卷九) 其实,'物'的这种用法也不独见于此书,在其他古籍中也曾出现,例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贞观政要》 “物”字 吴兢 用法 “帛”
原文传递
因人而“艺”
12
作者 胡西林 《收藏.拍卖》 2012年第5期128-128,共1页
石鼓文七言联“帛兔可得射余日,黄马一乘游高原”作于1926年,吴昌硕去世的前一年,时年83岁。在吴昌硕的作品中,这副对联并不能代表他的最高水平,但是联语篆书的工谨和款题行书的活泼调和互补,亦庄亦谐,不乏韵味。而此联更耐人寻... 石鼓文七言联“帛兔可得射余日,黄马一乘游高原”作于1926年,吴昌硕去世的前一年,时年83岁。在吴昌硕的作品中,这副对联并不能代表他的最高水平,但是联语篆书的工谨和款题行书的活泼调和互补,亦庄亦谐,不乏韵味。而此联更耐人寻味的是吴昌硕的学问和他因人而“艺”的为艺作风。款题中“白作帛,斜作余”显然是为了避免读者误解而作的强调。在古汉语中,“白”“帛”同音,都是旁陌切,读“帛”声,但是“白”不是“帛”,把“白兔”写作“帛免”,是以音借字,意思为白兔(在湖南、湖北、四川的一些方言里,至今保留着“白”读“帛”声的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 “帛” 吴昌硕 “白” 耐人寻味 七言联 石鼓文 古汉语
原文传递
“寸锦寸金”与“锦上添花”
13
《社区》 2007年第12Z期13-13,共1页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很多成语的违字也是考证其原意的依据。但在“锦上添花”这个成语中,“锦”字明明指的是丝织物,按常规应该是从丝字旁,如同样指丝织物的“绢”“绸”等字,但“锦”字却是从“金”字旁,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古...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很多成语的违字也是考证其原意的依据。但在“锦上添花”这个成语中,“锦”字明明指的是丝织物,按常规应该是从丝字旁,如同样指丝织物的“绢”“绸”等字,但“锦”字却是从“金”字旁,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古人在造这个字的时候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其实,从中国“造字六法”来看,锦字属于会意法造字,“金”意为贵重,而“帛”是指丝织品,故“锦”字意为贵重的丝织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织物 “金” 丝织品 会意法 “帛” 成语 造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