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汉简“方”与“幡”看汉代边卒的文化学习 被引量:3
1
作者 陈晓鸣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22-124,共3页
关键词 汉简 “方” “幡” 边疆士卒 文化学习
下载PDF
新发现的新罗佛幡石刻和丝绸之路
2
作者 朴大在 《西部考古》 2013年第1期312-320,共9页
2011年5月,作为新罗古都的庆尙北道庆州市东川洞57-7号瓢岩垂直石面发现了线刻画和铭文。一般推测瓢岩刻石的铭文内容与天宝二年(743年)的新罗景德王的后妃满月夫人干子(祈子)仪式有关。瓢岩刻石是现在实际遗物中未能留下的新罗佛幡样... 2011年5月,作为新罗古都的庆尙北道庆州市东川洞57-7号瓢岩垂直石面发现了线刻画和铭文。一般推测瓢岩刻石的铭文内容与天宝二年(743年)的新罗景德王的后妃满月夫人干子(祈子)仪式有关。瓢岩刻石是现在实际遗物中未能留下的新罗佛幡样态石刻的唯一资料,亦能启发理解日本正仓院收藏的絣制幡之性质。敦煌莫高第61窟的五台山图还提供了有关吐鲁番、敦煌等丝绸之路地区的佛幡传入新罗之途径的重要资料。吐鲁番、敦煌等丝绸之路地区的佛幡文化似乎是从长安经过五台山,经由登州-黄海-唐恩浦后,通过尚州传至新罗金城(庆州)。之后新罗的佛幡再次东流,传入日本奈良正仓院留传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罗 丝绸之路 正仓院 敦煌 吐鲁番
原文传递
川南宋墓石刻的世间声色
3
作者 扬之水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0-130,共11页
歌舞游宴的传统,能文能诗的蜀伶活跃于官府私第,兼之山川地土养成的灵心慧质,更有汇聚八方的文化交融,是川南宋墓石刻的社会成因和历史背景。以整个南宋为底色,从艺文的角度来审视川南宋墓石刻,并兼及"物"的考校,可以发现与&q... 歌舞游宴的传统,能文能诗的蜀伶活跃于官府私第,兼之山川地土养成的灵心慧质,更有汇聚八方的文化交融,是川南宋墓石刻的社会成因和历史背景。以整个南宋为底色,从艺文的角度来审视川南宋墓石刻,并兼及"物"的考校,可以发现与"诗"(此中总括诗词歌赋与剧曲)相应的许多生活内容,这里有着对细节的格外用心以及随之而来的于表现内容的择取和表现形式的若干独创。虽然是墓室营建,但设计者和制作者意欲展示的依然是世间声色:快活、明朗、热闹。此外它的难得尚在于,古人言写真,即今所谓"肖像画",墓葬艺术并不在论列之内,然而掌握此项技艺的画手、刻工数量必然不少,他们与宋人笔下的写真高手当是声气相通,而成为推助肖像画发展的不可忽略的人群。川南宋墓石刻正是出自这样的创作者,今再现世间,对美术史来说,也是具有认识价值的宝贵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南宋墓 兜鞋 灯毬 扇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