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筑形态与精神符号:三线建设初期“干打垒”研究(1964—1966)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德英 朱领 《史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8-207,220,共11页
中共中央在决策三线建设时确立了“先生产、后生活”的基本原则,要求在非生产性的建设方面学习大庆精神,因陋就简,兴建“干打垒”,降低成本,将更多资金和材料投入生产领域。攀枝花工业基地是较早修筑“干打垒”的三线地区,而四川广安华... 中共中央在决策三线建设时确立了“先生产、后生活”的基本原则,要求在非生产性的建设方面学习大庆精神,因陋就简,兴建“干打垒”,降低成本,将更多资金和材料投入生产领域。攀枝花工业基地是较早修筑“干打垒”的三线地区,而四川广安华光仪器厂因在“干打垒”试验中取得成功并形成经验,被上级机关树立为典型,加以推广。初到三线地区时,建设者们对推广“干打垒”并不积极。在经历一系列政治动员和思想工作后,他们逐渐接受并参与修建“干打垒”。“干打垒”因其自身优点有效缓解了基建压力,各地因地制宜的实践则促进了“干打垒”建筑形式的多样化。推广“干打垒”的过程也是践行“干打垒”精神的过程,“干打垒”不仅是一种建筑形态,它同延安窑洞一样,演变成特定时代具有多重意义的精神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建设 “干打垒” 建筑形态 精神符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