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代汉语中“底”字的来源及其演变 被引量:1
1
作者 祁宏涛 《陇东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16-20,共5页
在近代汉语中,"底"字做为代词和助词较早地见于魏晋南北朝文献,到唐五代时曾得到普遍使用,直至期宋金之际还常见于诗文之中。元代以后,"底"字做为代词的用法就极为罕见了,而作为助词的用法则被"的"字所... 在近代汉语中,"底"字做为代词和助词较早地见于魏晋南北朝文献,到唐五代时曾得到普遍使用,直至期宋金之际还常见于诗文之中。元代以后,"底"字做为代词的用法就极为罕见了,而作为助词的用法则被"的"字所替代。本文试图对汉语史上有关"底"字的用法及其研究做一简单的概述,着重从语音的角度就其来源加以讨论,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词“底 助词“底 “底”字的来源及其演变
下载PDF
从仰韶文化鱼纹的时空演变看庙底沟类彩陶的来源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宏彦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9-47,2,共9页
仰韶文化半坡与庙底沟两类遗存是平行发展关系,还是前后发展关系,是学术界长期争议的重要问题之一。反映在彩陶纹样方面,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半坡类鱼纹和庙底沟类花卉纹研究上。表面看来,这是两类完全不同的纹样,二者之间不可能存在承袭... 仰韶文化半坡与庙底沟两类遗存是平行发展关系,还是前后发展关系,是学术界长期争议的重要问题之一。反映在彩陶纹样方面,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半坡类鱼纹和庙底沟类花卉纹研究上。表面看来,这是两类完全不同的纹样,二者之间不可能存在承袭关系。但实际上,鱼纹和花卉类纹样之间并没有天然的鸿沟,而是有着密切的演变关系。本文从仰韶文化鱼纹的时空演变入手,对庙底沟期彩陶的起源再做探讨,进而认为仰韶文化半坡期与庙底沟期是同一文化前后相继的两个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 鱼纹演变 沟类型 彩陶来源
下载PDF
壮族族称“撞”字的来源与演变新探 被引量:1
3
作者 覃小航 韦文安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1期42-46,共5页
壮族族称“撞”字的来源与演变新探覃小航,韦文安来源“撞”是现代壮族族称“壮”字的源头,始见于南宋时期①。绍兴二年(公元1123年),岳飞率官军至贺州,与杨再兴战而失利,“飞怒,尽诛亲随兵,责其副将王某擒再兴以赎罪。令... 壮族族称“撞”字的来源与演变新探覃小航,韦文安来源“撞”是现代壮族族称“壮”字的源头,始见于南宋时期①。绍兴二年(公元1123年),岳飞率官军至贺州,与杨再兴战而失利,“飞怒,尽诛亲随兵,责其副将王某擒再兴以赎罪。令张宪与撞军统制王经皆至,再兴屡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源演变 壮族人 族称 壮语 方块壮 形体演变 古代壮族 现代汉语 唐宋时期 《天下郡国利病书》
下载PDF
喻四来源的再探索
4
作者 寻仲臣 《齐鲁学刊》 CSSCI 1990年第3期121-126,共6页
自清代陈澧在《切韵考》中把中古喻母分为喻三等(于母)、喻四等(从母)之后,1927年曾运乾在《喻母古读考》一文中又提出“喻三古隶匣母,喻四古隶定母”的论断,这对上古声母的研究有极大影响。“喻三归匣”说已为当代多数音韵学家所接受,... 自清代陈澧在《切韵考》中把中古喻母分为喻三等(于母)、喻四等(从母)之后,1927年曾运乾在《喻母古读考》一文中又提出“喻三古隶匣母,喻四古隶定母”的论断,这对上古声母的研究有极大影响。“喻三归匣”说已为当代多数音韵学家所接受,但“喻四归定”之说却至今还存在不同的看法。陆志韦认为:“喻四归定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古音说略》)。史存直认为喻四归定说“可能有以偏概全的危险,还不足以视为定论”(《汉语语音史纲要》)。张世禄认为,“喻四与定母的关系则尚须讨论”(《音韵学入门》)。这说明关于喻四(以母)的来源问题,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曾氏提出“喻四归定”时,举了二十多个例证,尽管这还不能充分说明中古以母的来源,但他毕竟提出了以母来源的重要线索,还是有重要启发意义的。本文将沿着他提出的线索,由谐声、又读、经籍异文等不同方面进一步溯查以母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索 语音演变 再探索 谐声 音韵学 量变到质变 来源 上古声母 汉语语音史
下载PDF
北方话“浊上变去”来源试探 被引量:9
5
作者 杨耐思 《学术月刊》 1958年第2期72-77,共6页
“浊上变去”是指全浊声母(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诸母)字由上声变为去声。这一语音现象的演变,在十三、四纪的普通话(所谓古官话)里就已经彻底完成,今日的北方话各方言的语音里大致都是如此。“浊上变去”语音现象的... “浊上变去”是指全浊声母(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诸母)字由上声变为去声。这一语音现象的演变,在十三、四纪的普通话(所谓古官话)里就已经彻底完成,今日的北方话各方言的语音里大致都是如此。“浊上变去”语音现象的演变,牵涉到汉语语音历史发展的规律问题,也牵涉到汉语特有的声调的变化问题。因此探讨“浊上变去”的来源,探讨这一演变的历史形态,以及变化的原由对于汉语音韵史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上变去 全浊上声 去声 演变 方言 浊音清化 全浊声母 来源 发展规律 语音现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