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职场治“庸”的新理念与新标准
1
作者 郭利宏 赵慧杰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11,共3页
转型发展的当下,"为官而不为"的"庸官"应被彻底淘汰出局。治"庸",应提升领导者绩效评价标准,"无为"就"无位";完善领导者行为结果认定,"无功"就"问责";严格领导者管理能力考核,"无思"就"让贤";强化领导者行为过程监督... 转型发展的当下,"为官而不为"的"庸官"应被彻底淘汰出局。治"庸",应提升领导者绩效评价标准,"无为"就"无位";完善领导者行为结果认定,"无功"就"问责";严格领导者管理能力考核,"无思"就"让贤";强化领导者行为过程监督,"无求"就"让位";注重领导者思维认知更新,"无欲"就"退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场 “庸官” 绩效评价 管理能力考核
下载PDF
当前地方政府“庸官懒政”现象及其治理 被引量:11
2
作者 韩锐 李景平 《行政与法》 2012年第6期25-29,共5页
当前,我国的"庸官懒政"现象有滋长蔓延之势,"庸官懒政"问题已经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干部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应当以庸官、懒官行为特征为切入点,依据行政学、公共管理学的相关理论,采用文献查阅、案例分析等... 当前,我国的"庸官懒政"现象有滋长蔓延之势,"庸官懒政"问题已经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干部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应当以庸官、懒官行为特征为切入点,依据行政学、公共管理学的相关理论,采用文献查阅、案例分析等规范性研究方法,从思想认识、制度体系、法律规范、文化观念四个维度深入剖析"庸官懒政"现象产生的根源,提出治理"庸官懒政"的对策及建议,即转变观念,强化意识;健全选人用人制度;完善治理"庸官懒政"的法律体系;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 “庸官懒政”现象 治理
下载PDF
转型时期我国政府少数公务员“庸懒散”现象探析
3
作者 徐琳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0-63,124,共5页
转型时期的中国,政府公务员承担着繁重的政府行政职责和任务。应该说绝大多数公务员都是恪尽职守的,为社会公共治理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在政府少数公务员中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庸懒散现象,... 转型时期的中国,政府公务员承担着繁重的政府行政职责和任务。应该说绝大多数公务员都是恪尽职守的,为社会公共治理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在政府少数公务员中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庸懒散现象,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执政能力的提高,甚至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这种现象客观上缘于公务员制度设计的不完善、国家权力关系和政府体制还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而主观原因则是由于传统官僚文化的影响、现代公共精神的匮乏和公务员职业精神的缺失。只有从完善制度设计、调整改革政府体制等硬件和构建现代行政文化、加强公务员职业精神教育等软件全方位入手,才能逐渐杜绝公务员的庸懒散现象,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进而推进我国现代化转型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务员 “庸懒撒” 公共行政
下载PDF
小议《中庸》之“诚”
4
作者 黄光顺 《云梦学刊》 2016年第6期49-52,共4页
"诚"是《中庸》的一个最高概念,是宇宙天道的本体与本源。"诚"为天道,也为人道。思诚或做到诚,是《中庸》的又一个基本内涵,指人道与天道合一。如何才能做"诚"?《中庸》强调,这是一个"自诚明"... "诚"是《中庸》的一个最高概念,是宇宙天道的本体与本源。"诚"为天道,也为人道。思诚或做到诚,是《中庸》的又一个基本内涵,指人道与天道合一。如何才能做"诚"?《中庸》强调,这是一个"自诚明"与"自明诚"的功夫,同时要做到率性向善,择善而固执之。"诚"的境界在圣人那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圣人因其至诚,所以能够完全发挥自己内在的本性,使人性的本质得到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 天道 人道
下载PDF
也谈《读书杂志·汉书杂志》“庸身”条
5
作者 刘精盛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6年第6期122-123,共2页
该文以语言的社会性为尺度,从训诂、语法、校勘等角度权衡,对王念孙《读书杂志》“庸身”条以及杨树达、吴蕴慧的解释提出了异议,阐释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训诂 校勘 《读书杂志·汉书杂志》 “庸身” 语言社会性 语法 汉语
下载PDF
精神分析视角下的中国丧祭礼与家庭代际结构——兼议其中的生死冲动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子潇 居飞 《哲学分析》 2023年第1期124-133,198,共11页
精神分析学说自弗洛伊德创立以来,主要基于夫妻家庭的形态来分析子女与父母之间在无意识中的爱恨生死。中国古典家庭结构则呈现出与夫妻家庭相异的三代家庭形态,展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代际互动与代际冲突模式,并由此发展出解决这一冲突... 精神分析学说自弗洛伊德创立以来,主要基于夫妻家庭的形态来分析子女与父母之间在无意识中的爱恨生死。中国古典家庭结构则呈现出与夫妻家庭相异的三代家庭形态,展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代际互动与代际冲突模式,并由此发展出解决这一冲突的独特文化方式。以精神分析视角观之,一方面,正如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代际之间除了爱与传承之外,还表现出明显的冲突与对抗;另一方面,中国家庭通过昭穆制度化解了三代之间的爱恨冲突、传递与接收的矛盾,并由此建立了一种独特的代际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死观——“死而复生”。中国的丧祭礼则可帮助我们理解这种独特的代际互动及生死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析 丧祭礼 三代家庭 死而复生
下载PDF
屈氏起源考论
7
作者 杨德春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70-77,共8页
毋康蚤死,无子嗣,《离骚》之伯庸有子嗣,则毋康与伯庸无关。"熊毋康"、"无康"当作"孟康"。句亶王与伯庸无关。句亶王的封地在"江上楚蛮之地",则句亶王的封地与屈氏无关。句亶王、鄂王、越章王... 毋康蚤死,无子嗣,《离骚》之伯庸有子嗣,则毋康与伯庸无关。"熊毋康"、"无康"当作"孟康"。句亶王与伯庸无关。句亶王的封地在"江上楚蛮之地",则句亶王的封地与屈氏无关。句亶王、鄂王、越章王中之句亶、鄂、越章非为熊渠统治区域之内之地名。所谓"客卿产生于战国而不见于春秋"之说根本不能成立。楚武王子瑕是从周受屈为客卿,瑕采食之屈地就是今山西省吉县县城正北七公里处,此为屈氏起源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氏 客卿
下载PDF
她们真是新人形象吗?
8
作者 罗宝田 《当代文坛》 1983年第8期15-18,共4页
《燕儿窝之夜》问世以后,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曾镇南同志说它“为我们活画出一群平凡而又伟大的青年劳动女性的形象。”方顺景、牛志强两同志赞誉说,它“是一支催人奋进的战歌,也是一曲嘹亮激越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颂歌”燕儿窝的姑娘们... 《燕儿窝之夜》问世以后,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曾镇南同志说它“为我们活画出一群平凡而又伟大的青年劳动女性的形象。”方顺景、牛志强两同志赞誉说,它“是一支催人奋进的战歌,也是一曲嘹亮激越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颂歌”燕儿窝的姑娘们真的称得上我们祖国的“社会主义新人”么?我还不敢轻易苟同。结论应该产生于对作品的具体分析,让我们来结识一下燕儿窝的姑娘们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姑娘 新人形象 社会主义新人 “庸常之辈” 列夫·托尔斯泰 作品 强光 理性 环境考验 社会生活
下载PDF
宋儒《中庸》学的学术渊源与思想发展 被引量:7
9
作者 朱汉民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1-28,共8页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属于《五经》体系的传记之学,主要是通论礼之本在人性情之“中和”。唐宋以后《中庸》独立出来,最后进入到《四书》体系,成为儒学的核心经典。经过理学家的不断诠释,《中庸》学成为理学心性论与修身论的重...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属于《五经》体系的传记之学,主要是通论礼之本在人性情之“中和”。唐宋以后《中庸》独立出来,最后进入到《四书》体系,成为儒学的核心经典。经过理学家的不断诠释,《中庸》学成为理学心性论与修身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宋儒的《中庸》学以“理”释“礼”和“中”,使《中庸》学既能够继承早期儒家思想,又实现对儒家传统的思想超越。《中庸》成为《四书》核心经典,体现出唐宋变革后儒学在价值信仰和哲学思辨方面的思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 中和 理学
原文传递
求放心以成中庸的英译:以“民鲜(能)久矣”为个案 被引量:2
10
作者 蔡新乐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6-93,共18页
因对儒家宇宙论中"天"的忽视,传统《论语》的阐释纠缠于人事或俗务,有违中庸执两用中的要求。对此经和《中庸》此一类似表达的今译和英译的研究显示,这种倾向复因"心源"未能建立、天人无法互动而造成释解难通;相关... 因对儒家宇宙论中"天"的忽视,传统《论语》的阐释纠缠于人事或俗务,有违中庸执两用中的要求。对此经和《中庸》此一类似表达的今译和英译的研究显示,这种倾向复因"心源"未能建立、天人无法互动而造成释解难通;相关英译试图直接以目的语现成词语来取代经文关键词,不合夫子之教意旨,更进一步使之沦为庸常之识。依熊十力洞见,"中庸"意为"心常";参照《道德经》的"常道",启用莎士比亚的heart,并配以海德格尔的die Anwesung(在场化)的英译,则"中庸"可得新译:the-heart-ever-presencing。若儒学关键词其跨文化翻译已如此不得正解,译界面临的历史任务十分繁重:如何以儒家的方法论,来译介其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英译
原文传递
吐蕃统治敦煌基层兵制新考 被引量:13
11
作者 陆离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1-84,共14页
敦煌阿骨萨部落军队由充当作战主力之“射手”(vphongs)和负责承担“射手”的一些杂务并参与作战的“护持”(dgon)两部分组成,这一组合方式与西夏军制“抄”的情况完全相同,它们实际上都来源于吐蕃军队中的“桂”(rgod武士)、“庸”(g&#... 敦煌阿骨萨部落军队由充当作战主力之“射手”(vphongs)和负责承担“射手”的一些杂务并参与作战的“护持”(dgon)两部分组成,这一组合方式与西夏军制“抄”的情况完全相同,它们实际上都来源于吐蕃军队中的“桂”(rgod武士)、“庸”(g·yung仆役)刺度。吐蕃文“Tshar”(曹)与西夏语“抄”都有排列组合之含义,“Tshar”还有编队、列队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王朝 敦煌 基层兵制 “抄” “桂” “庸”
原文传递
西周金文“佃人”身份考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絜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0-128,共9页
西周铜器铭刻资料中习见的"佃人"一词,是指隶属于王朝或依附于贵族家族的农业人口,属于庶民阶层,而非传世文献中所记载的"甸师"、"甸人"与"田畯"之类的官师。这些"佃人",有他们自己... 西周铜器铭刻资料中习见的"佃人"一词,是指隶属于王朝或依附于贵族家族的农业人口,属于庶民阶层,而非传世文献中所记载的"甸师"、"甸人"与"田畯"之类的官师。这些"佃人",有他们自己的包括土地、生产工具和家畜在内的私产。他们在农官或私臣的带领和监督下,以耕作"公田"的劳役为形式,服务于大大小小的贵族阶层,受各级统治者的剥削。通过各方面的比较,他们的身份地位与当时的"仆庸"颇为相近,故"佃人"一词很可能就是"仆庸"的异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青铜器铭文 佃人 等级身份
原文传递
Simple analysis on the embodiment of golden mean(Zhong Yong) thoughts in tuina
13
作者 Zeng Ke Wang Jian-wei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CSCD 2017年第1期63-66,共4页
The concept of golden mean (Zhong Yong), i.e. moderation, is the highest principle of moral cultivation in Confucianism. It entails an exclusive methodology in addressing politics, philosophy and everything in the u... The concept of golden mean (Zhong Yong), i.e. moderation, is the highest principle of moral cultivation in Confucianism. It entails an exclusive methodology in addressing politics, philosophy and 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This concept has permeated into all asp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s an ancient therapy, tuin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has its characteristic theory and methods. Just like Chinese medicine, tuina has long been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concept of golden mean.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uina, it'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uina and the concept of golden mean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golden mean' idea on tuina manipulation, mechanism and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INA MASSAGE Science of Tuina (TCM) Doctrine of the Mean Confucian School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