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基层”对医疗费用的影响研究:基于上海市的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高鹏 范君晖 《经济研究参考》 2019年第5期120-127,共8页
“强基层”是新医改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研究的重点问题,也是实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路径之一。本文使用面板数据,分析对比了上海市“强基层”战略的实施程度对医疗费用的影响,并从提升“强基层”战略的实施力度、优化医疗资... “强基层”是新医改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研究的重点问题,也是实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路径之一。本文使用面板数据,分析对比了上海市“强基层”战略的实施程度对医疗费用的影响,并从提升“强基层”战略的实施力度、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切实降低医疗费用等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强基层”战略的实施能够减缓上海地区个人医疗费用支出的增长比率,但难以控制人均卫生费用的大幅上涨。建议从构造上海地区新型就诊秩序入手,实现行政区域基层医疗机构对普通诊疗的“全兜底”模式,借助医保杠杆作用,实现“患者—医院”的双约束,采用行政区域基层医疗服务的“差异互补化”模式等手段,切实降低患者医疗费用支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基层” 医疗费用 影响 实证分析
下载PDF
“强基层”改革下的社区卫生服务供给优化路径探讨 被引量:9
2
作者 姚敏 徐义海 +1 位作者 饶志翔 朱若凯 《中国卫生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4-69,共6页
"强基层"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也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基层"改革以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已取得长足快速发展,但服务供给质量与效率仍需提升,且在服务项目、人事制度建设... "强基层"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也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基层"改革以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已取得长足快速发展,但服务供给质量与效率仍需提升,且在服务项目、人事制度建设、政策财政支持、社区区域间协同等层面也有待完善。有鉴于此,"强基层"改革需进一步优化改革路径,从"量"与"质"两层面并行推进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供给体系建设,推动建立中国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 卫生服务供给 “强基层”改革
原文传递
财政卫生支出:提升健康与降低费用——兼论企业医保降费 被引量:32
3
作者 郑喜洋 申曙光 《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21,共17页
2009年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下简称"新医改")启动以来,财政卫生支出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财政对供方的投入重点由公立医院转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强基层");二是财政补贴重点从医疗卫生机构转向医疗保障(&qu... 2009年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下简称"新医改")启动以来,财政卫生支出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财政对供方的投入重点由公立医院转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强基层");二是财政补贴重点从医疗卫生机构转向医疗保障("补需方")。那么,新医改以来财政支出对提升健康水平、降低医疗费用的作用如何?本文利用2009—2016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对此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财政卫生支出显著促进了居民的医疗服务利用,"强基层"和"补需方"均显著改善了居民健康。这表明财政卫生支出是必要的,还可以降低当前较高的企业医保缴费负担。(2)财政卫生支出对医疗费用、个人医疗负担的影响尚不确定,"强基层"降低了医疗费用,减轻了医疗负担,"补需方"则相反。本文的主要建议是政府应当坚持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同时加强医保的科学控费机制建设,并特别为降低企业医保缴费腾出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卫生支出 “强基层” “补需方” 医疗费用 企业医保降费
原文传递
An improved ground motion intensity measure for super high-rise buildings 被引量:10
4
作者 LU Xiao YE LiePing +2 位作者 LU XinZheng LI MengKe MA XiaoWei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6期1525-1533,共9页
Ground motion intensity measure (IM)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A reasonable and efficient IM can make the prediction of the structural seismic responses more accurate. Therefore, a more... Ground motion intensity measure (IM)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A reasonable and efficient IM can make the prediction of the structural seismic responses more accurate. Therefore, a more reasonable IM for super high-rise buildings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is IM takes into account the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 that higher-order vibration mode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super high-rise buildings, as well as the advantages of some existing IMs. The key parameter of the proposed IM is calibrated using a series of time-history analyses. The collapse simulations of two super high-rise buildings are used to discuss the suitability of the proposed IM and some other existing IM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oposed IM yields a smaller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for the critical collapse status than other existing IMs and performs well in reflecting the contribution of higher-order vibration modes to the structural response. Hence, the proposed IM is more applicable to seismic design for super high-rise buildings than other I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 motion intensity measure super high-rise building time-history analysis collapse analysi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