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归来者”诗与“朦胧诗”抒情主体的差异 |
丛鑫
|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1
|
|
2
|
他审意识与自审意识——“归来者”诗与“朦胧诗”情感内涵比较论 |
丛鑫
|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
3
|
论“归来者”诗与“朦胧诗”抒情方式的差异 |
丛鑫
|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
0 |
|
4
|
批判意识与反思意识——“归来者”诗与“朦胧诗”价值取向比较论 |
丛鑫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0 |
|
5
|
“归来者”诗与“朦胧诗”抒情主体的差异 |
丛鑫
|
《淄博师专学报》
|
2008 |
0 |
|
6
|
“归来”诗群与穆旦、昌耀等人的诗 |
王光明
|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8
|
|
7
|
“口语”何以为诗——“归来者”的诗学隐忧与“口语化”写作的可能 |
杨洋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8
|
“归来”作家的苦难叙事与自我认同 |
胡军
|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7 |
2
|
|
9
|
“归来”时分话苍茫——“归来”的诗人创作简论 |
李志元
|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6 |
1
|
|
10
|
“归来的诗人”与重整的诗体 |
子张
李玉珍
|
《泰山学院学报》
|
1999 |
0 |
|
11
|
20世纪80年代初作家的文化心态——以《重放的鲜花》与“归来的歌”为例 |
巫晓燕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0 |
|
12
|
尴尬和矛盾的写作——新时期之初“归来”作家创作问题分析 |
宋文坛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
0 |
|
13
|
论“归来”诗人邵燕祥的精神世界 |
李文钢
|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11 |
0 |
|
14
|
关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中国式“归来” |
黄丹
|
《新闻研究导刊》
|
2015 |
3
|
|
15
|
新时期“归来”诗歌的创作母题与抒情人格 |
钟友循
|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4 |
1
|
|
16
|
艾青“归来”之后对个体命运及价值的思考 |
黎思彤
|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
2013 |
0 |
|
17
|
论“归来”诗歌的意识构成 |
佘向军
张小成
|
《怀化师专学报》
|
1999 |
0 |
|
18
|
岁月烟尘 沧桑痕印:新时期“归来”诗歌中抒情主体的人格状况 |
钟友循
|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
1995 |
0 |
|
19
|
“新时期”文学中的继承权话语分析 |
陈建新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8 |
3
|
|
20
|
“氧化”与“新生”——论《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的隐喻叙事 |
甘传永
|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