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孤本《津督院往来电》考述
1
作者 吉辰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42,共8页
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津督院往来电》是一份未经学界利用的甲午战争孤本史料。书中收录了直隶总督李鸿章与直隶提督叶志超的往来电报278通,内容涵盖甲午战争前夕及初期清军在朝鲜活动的整个过程,可补现有史料之不足。通过比对本书与《李... 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津督院往来电》是一份未经学界利用的甲午战争孤本史料。书中收录了直隶总督李鸿章与直隶提督叶志超的往来电报278通,内容涵盖甲午战争前夕及初期清军在朝鲜活动的整个过程,可补现有史料之不足。通过比对本书与《李鸿章全集》重合的部分,能够还原李鸿章对叶志超来电内容的改动与剪裁,进而可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李、叶二人当时的思想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津督院往来电》 静嘉堂文库 甲午战争 叶志超 李鸿章
下载PDF
“单音动词+往”里“往”的语法化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光明 储泽祥 陈青松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20,共7页
本文考察“单音动词+往”里“往”的语法化过程。“往”在汉代开始具备语法化的句法条件,唐五代时有了它的介词用法,到明清时期它的介词用法才发展成熟。“往”的“位移”语义表达的转移和“外向性”特征的消失伴随着它的语法化过程。
关键词 语法化 位移 外向性
下载PDF
“往”的语法化进程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3
3
作者 刘芳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61-164,共4页
"往"在现代汉语中有3种用法:作单用的谓语动词;作趋向动词;作介词。3种不同的用法体现了语法化的不同程度。通过历时的考察揭示"往"的语法化过程,试图解释其语法化的动因,并在与其它类义词的比较中观察词语语义的... "往"在现代汉语中有3种用法:作单用的谓语动词;作趋向动词;作介词。3种不同的用法体现了语法化的不同程度。通过历时的考察揭示"往"的语法化过程,试图解释其语法化的动因,并在与其它类义词的比较中观察词语语义的变化和所处句法环境的变化对语法化方向和等级的制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往” 语法化 进程 句法 语义
下载PDF
“往+O+VP”和“V+往+O” 被引量:5
4
作者 曾传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9年第2期60-67,共8页
“往”字短语在动词前、后分别构成A、B两种格式,两式在动词的类、“往”的宾语和“往”的标引功能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在位移事件的性质和表达方面,A、B两式也体现出某些差异或倾向:A式既可用于现实位移,也可用于虚拟位移,B式基... “往”字短语在动词前、后分别构成A、B两种格式,两式在动词的类、“往”的宾语和“往”的标引功能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在位移事件的性质和表达方面,A、B两式也体现出某些差异或倾向:A式既可用于现实位移,也可用于虚拟位移,B式基本上用于现实位移;A式倾向于自主位移,B式倾向于非自主位移;A式凸显位移过程,B式凸显位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往+O+VP” “V+往+O” 句法语义 位移事件
下载PDF
状位“往/向”差异性考察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向农 余敏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26,95,共6页
介词"往""向"语义和用法具有相似性而不易区分。本文试图将与介词密切相关的动词、宾语及其后的趋向补语作为切入点,着重分析这两个介词在动态性、位移性、方向性上存在的差异,进而从语法化的角度寻求其差异的来源... 介词"往""向"语义和用法具有相似性而不易区分。本文试图将与介词密切相关的动词、宾语及其后的趋向补语作为切入点,着重分析这两个介词在动态性、位移性、方向性上存在的差异,进而从语法化的角度寻求其差异的来源,找到有效的区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 “往” 差异性
下载PDF
介词“向”、“往”、“朝”的功能差异及解释 被引量:9
6
作者 刘培玉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32,共7页
“向”、“往”、“朝”是汉语里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一组介词,它们的功能差异体现在三个方面:介词与其宾语构成的介词短语所修饰的动词的类、介词的宾语、介词的意义。差异源于与介词相对应的动词词义的差异和各自语法化的历程。
关键词 介词 向/往/朝 功能差异
下载PDF
书面语体“V+向/往+NP”的构成机制及句法特征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王永娜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11年第3期64-69,共6页
文章认为"V+向/往+NP"是由"向/往+NP+VP"中的动词"V"经过介词引发的核心动词移位而构成的;论证了该结构表达正式语体的原因在于:经过句法移位以后大大降低了介词结构所表达方向的具体性,造成了结构所表... 文章认为"V+向/往+NP"是由"向/往+NP+VP"中的动词"V"经过介词引发的核心动词移位而构成的;论证了该结构表达正式语体的原因在于:经过句法移位以后大大降低了介词结构所表达方向的具体性,造成了结构所表达内容的泛时空化;通过对该类结构书面正式语体功能的分析,印证了"语体不同则语法也因之而异"的理论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面语体 “V+向/往+NP” 核心动词移位 泛时空化特征
下载PDF
古汉语“往+NP+VP”与“VP+往+NP”的差异 被引量:1
8
作者 马梅玉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89-92,共4页
古汉语介宾结构"往+NP"①既可以位于动词前作状语,也可以位于动词后作补语。一般来说,语法形式和语义结构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往+NP"作补语和作状语时在语义上的差异有三点:叙述者立足点不同,凸显的语义焦点不... 古汉语介宾结构"往+NP"①既可以位于动词前作状语,也可以位于动词后作补语。一般来说,语法形式和语义结构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往+NP"作补语和作状语时在语义上的差异有三点:叙述者立足点不同,凸显的语义焦点不同,NP的语义角色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汉语 “往+NP+VP” “VP+往+NP” 立足点 语义焦点 语义角色
下载PDF
近代汉语“往+NP+VP”、“V+往+NP”的语义类型及其认知分析
9
作者 马梅玉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29-32,共4页
介宾结构"往+NP"可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也可用于动词后作补语,形成"往+NP+VP"和"V+往+NP"句法格式。这两种格式都可以表示位移类事件,前者可表示现实类位移事件、半实半虚类位移事件、虚拟类位移事件;后者... 介宾结构"往+NP"可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也可用于动词后作补语,形成"往+NP+VP"和"V+往+NP"句法格式。这两种格式都可以表示位移类事件,前者可表示现实类位移事件、半实半虚类位移事件、虚拟类位移事件;后者一般只表示虚拟类位移事件。这三类事件并不是没有任何关系,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讲,虚拟类位移事件是现实类位移事件的隐喻,半实半虚类位移事件是现实类位移事件向虚拟类位移事件的过渡状态。三者均体现了意向图式中的路径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宾结构 往+NP 现实 虚拟 隐喻 路径
下载PDF
“往”的虚化进程及词类归属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小倩 《现代语文》 2018年第7期28-32,共5页
本文从词义和功能的变化两方面入手追溯古代汉语动词"往"的历时演变,分析"往"由最初的"去"义动词逐步虚化为介词的过程。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延伸讨论现代汉语"往"的词类归属问题。一方面,"... 本文从词义和功能的变化两方面入手追溯古代汉语动词"往"的历时演变,分析"往"由最初的"去"义动词逐步虚化为介词的过程。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延伸讨论现代汉语"往"的词类归属问题。一方面,"往"已成为虚词系统中相对稳固的成员,另一方面,"往"在一定环境下仍然保留动词的用法。现代汉语"往"虚化的进程并未到达终点,它仍然具有虚词和实词两重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往” 虚化 词类归属
下载PDF
前后位“往”字构式的功能差异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延波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0-67,共8页
前后位"往"字构式在语体、句式适配、焦点结构以及认知模式等方面存在功能差异:前位构式多用于典雅度较低的语体,后位构式多用于典雅度高且非互动性交际语体;前位构式的焦点结构类型比后位构式丰富,因此其句法功能比后位构式... 前后位"往"字构式在语体、句式适配、焦点结构以及认知模式等方面存在功能差异:前位构式多用于典雅度较低的语体,后位构式多用于典雅度高且非互动性交际语体;前位构式的焦点结构类型比后位构式丰富,因此其句法功能比后位构式多元;前位构式在"把"字句和"将"字句中的使用频率高,后位构式在"被"字句中使用频率高;前位构式的认知模式是"定位引导",后位构式的认知模式是"顺向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往” 前位构式 后位构式 语体 焦点结构
下载PDF
《诗·七月》“于耜,于貉,于茅”之“于”
12
作者 段茂升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98-100,共3页
《诗经·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一之日于貉”“昼尔于茅”等诗句中“于”字,古今有“於”“往”“为”“取”“在”“动词词头”等多种解释。结合诗义、诗境分析“于”字的意义和用法等,我们认为“于”是动词,训为“往... 《诗经·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一之日于貉”“昼尔于茅”等诗句中“于”字,古今有“於”“往”“为”“取”“在”“动词词头”等多种解释。结合诗义、诗境分析“于”字的意义和用法等,我们认为“于”是动词,训为“往”是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字 “往” “在” “取” “为” 动词 解释
下载PDF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13
作者 崔婷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63-68,142,共7页
现代汉语中介词“往”表示向某一处所移动时,其表示的方向也可以标引最终的目的地或终点。“往”标引位移终点的位移事件主要有内向或表面附着位移两个特点,有具体动态运动的表达效果。“往”编码终点信息位于动词前,与动词后补语形式... 现代汉语中介词“往”表示向某一处所移动时,其表示的方向也可以标引最终的目的地或终点。“往”标引位移终点的位移事件主要有内向或表面附着位移两个特点,有具体动态运动的表达效果。“往”编码终点信息位于动词前,与动词后补语形式编码终点信息的差异点在时体特征上。“往”标引位移终点的位移事件表达非终结性特征,整个位移事件表达持续性或缓慢语义,具有过程描写功能。而补语形式编码终点信息表达的是事件终结,较难表达持续性。另外,与副词性成分共现的特点说明了“往”凸显说话人的主观判断,与主观意愿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往” 位移终点 “动作-结果”序列 终结 持续性
下载PDF
构式“往死里X”的结构层级和形成机制
14
作者 聂彦平 《现代语文》 2019年第4期149-153,共5页
基于构式语法,在考察现代汉语中“往死里X”结构的使用情况的基础上,认为该结构为蕴含高程度量的半实体性构式,“往”“死”“里”是常项,变量“X”主要是动词和形容词。由于构件“死”的指称性较强,“往死里V”构式隐喻承继“往N里V”... 基于构式语法,在考察现代汉语中“往死里X”结构的使用情况的基础上,认为该结构为蕴含高程度量的半实体性构式,“往”“死”“里”是常项,变量“X”主要是动词和形容词。由于构件“死”的指称性较强,“往死里V”构式隐喻承继“往N里V”构式。随着变量“V”的聚合特征逐渐泛化,“A”不断涌入,常项“死”概念语义日益磨损,变量和常项双向互动下,构式“往死里X”演变为一个高程度量构式,具有一定的能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往死里V 往死里A 构式 高程度量 承继
下载PDF
介词“往”语法化的过程及词汇化
15
作者 吴梦婧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8-21,共4页
本文考察了"动词+往"中"往"的语法化过程。在先秦时期,"往"是用作动词。到了汉代,"往"出现了语法化趋势,并逐步具备了语法化的句法条件。唐五代时期,"往"开始了语法化进程,有了用作... 本文考察了"动词+往"中"往"的语法化过程。在先秦时期,"往"是用作动词。到了汉代,"往"出现了语法化趋势,并逐步具备了语法化的句法条件。唐五代时期,"往"开始了语法化进程,有了用作介词的用例。元明清时期,"往"的用法出现新的发展,它作介词的用法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往"语法意义发生了变化,并出现了不同用法在同一阶段并存的过渡阶段。本文将基于"往"历时变化的语言事实,分析其语法化的条件和词汇化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化 语法化条件 词汇化
下载PDF
关于“去”的“去往”义的判断标准和产生年代
16
作者 林智 《古汉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4-34,126,共12页
“去”有“离开”义(称“去_(1)”)和“去往”义(称“去_(2)”),目前学界对表示“去往”义的不及物用法(称“去_(2a)”)的产生年代及判断标准还存在争议,本文检验了“去_(2a)”产生于两汉的各项标准。首先,西汉说“去+VO”结构中“VO”... “去”有“离开”义(称“去_(1)”)和“去往”义(称“去_(2)”),目前学界对表示“去往”义的不及物用法(称“去_(2a)”)的产生年代及判断标准还存在争议,本文检验了“去_(2a)”产生于两汉的各项标准。首先,西汉说“去+VO”结构中“VO”未必是“去”的目的、不能证明“去_(1)”的语义发生改变。其次,基于先秦以来“往”可与“去_(1)”相通,并考虑到语料的可信度、异文等相关因素,考证目前学界所举东汉三国“去_(2a)”的例证都不能成立。最后提出“去_(2a)”产生于西晋,并给出晋代佛经中“去”的语义判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 “往” 离开 同经异译
原文传递
关于甲骨文中的“往”是否用作祭名的考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玉金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5-40,103,共7页
甲骨文中的"往"作"■"等形,从止、王声,是一个形声字,本义是往来的往。甲骨文中的"往"没有用作祭名、训为禳除的用法。
关键词 甲骨文 祭名
原文传递
《诗经》“于V”之“于”非词头说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年高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7-32,共6页
《诗经》"于V式"的"于",实有毛传所说"往"义,以"往"可释《诗经》中所有同类结构,"于"放在动词前面有时可表示"要去做……"的语义,而把此种"于"字定为动词词头,... 《诗经》"于V式"的"于",实有毛传所说"往"义,以"往"可释《诗经》中所有同类结构,"于"放在动词前面有时可表示"要去做……"的语义,而把此种"于"字定为动词词头,则是有违事实的误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词头
原文传递
也谈汉语时间表达的空间隐喻系统——“来/往”“前/后”“上/下”的协调 被引量:4
19
作者 魏义祯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4-112,共9页
人们是通过世界的变化来把握时间的。汉语中很多时间表达都是基于“世界的变化是河流”的隐喻。在这个隐喻系统中.“来/往”等位移动词、“前/后”“上/下”等方位词都可以较好地协调起来。本文在前人基础上重新构拟了汉语时间表达的空... 人们是通过世界的变化来把握时间的。汉语中很多时间表达都是基于“世界的变化是河流”的隐喻。在这个隐喻系统中.“来/往”等位移动词、“前/后”“上/下”等方位词都可以较好地协调起来。本文在前人基础上重新构拟了汉语时间表达的空间隐喻系统,并对有关的引申现象进行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空间隐喻 来/往 前/后 上/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