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经》与“心猿” 被引量:6
1
作者 程毅中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8-111,共4页
《心经》是玄奘取经途中护身的法宝,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说是由一病人所授,在《独异志》里说是(?)宾国的老僧所授,到了《西游记》里则说是鸟巢禅师所授,而讲解《心经》的法师则由孙悟空兼任了。“猢狲”取代了(?)宾国的“胡僧”... 《心经》是玄奘取经途中护身的法宝,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说是由一病人所授,在《独异志》里说是(?)宾国的老僧所授,到了《西游记》里则说是鸟巢禅师所授,而讲解《心经》的法师则由孙悟空兼任了。“猢狲”取代了(?)宾国的“胡僧”,可能由音讹而来,但“心猿”却是一个“多心的和尚”,并未接受“知行合一”的心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 玄奘 “心猿” 《西游记》 佛学
原文传递
《西游记》“心猿”考
2
《新华文摘》 2009年第8期166-166,共1页
陈洪在《南开学报》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心猿”作为孙悟空的代称,频频出现在《西游记》(百回本)的文本中,直接的源头并非佛教,更不是明中后期的阳明心学。这种特色鲜明的话语现象,是全真道带来的,再具体些讲,是受到王重阳... 陈洪在《南开学报》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心猿”作为孙悟空的代称,频频出现在《西游记》(百回本)的文本中,直接的源头并非佛教,更不是明中后期的阳明心学。这种特色鲜明的话语现象,是全真道带来的,再具体些讲,是受到王重阳、马丹阳著作影响的结果。《王重阳集》、《马钰集》是《西游记》之前使用“心猿”词语最多且影响很大的两部著作。《西游记》使用“心猿”一词时,经常和“婴儿”、“姹女”及五行术语连类、并列,这恰恰是王重阳全真道内丹的常用语词;《西游记》使用“心猿”一词,大多是在韵文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心猿” 王重阳 阳明 明中后期 全真道 孙悟空 著作
原文传递
“猴头”与“猿啼”
3
作者 酥迷醴 《紫禁城》 2016年第1期42-49,共8页
虽然在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亦被称为“石猿”、“心猿”、“老猿”、“乖猿”,但渠系猴非猿,并无疑问。
关键词 《西游记》 明代小说 “心猿” 孙悟空
下载PDF
孙悟空别称之宗教性内涵初探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宏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1-119,共9页
《西游记》中孙悟空有两个宗教意味的别称"心猿"、"金公","心猿"由纯粹的宗教术语转化为文学的一种象征,经历了诗歌、戏剧、小说等阶段;"金公"成为《西游记》的象征,是受了道教内丹思想的影响... 《西游记》中孙悟空有两个宗教意味的别称"心猿"、"金公","心猿"由纯粹的宗教术语转化为文学的一种象征,经历了诗歌、戏剧、小说等阶段;"金公"成为《西游记》的象征,是受了道教内丹思想的影响,表现在:一、道教三五为一的观念;二、干支配合五行的观念。《西游记》以"心猿"、"金公"指代悟空是通过小说文本文字反复说明的。两个别称分别具有不同的内涵,统一于一个人物形象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矛盾的原因是作者并不清楚术语概念的内涵;更主要的是受到小说《西游记》之文学性的限制。这使得后世评点者在解读《西游》时,不能有效地将象征喻意整合在一起。也证明了《西游记》故事是在流传中完善起来的,可能中间受到全真教思想的影响,只是这种影响并没有改变《西游记》通俗小说的性质,使之蜕化为宗教的"辅教之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猿” “金公” 宗教别称 文学象征
下载PDF
编辑寄语
5
《新世纪图书馆》 CSSCI 2012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续上期第二届“南图阅读节”专栏中刊载几位专家的发言,本期再发表几位专家对《两游记》的精深解读,以飨溃昔。肉开人学文学院院长陈洪教授在主题论坛上论述的《〈两游记〉“伞真之源”新证三则》,从《西游已》的文本入手,通过“心... 续上期第二届“南图阅读节”专栏中刊载几位专家的发言,本期再发表几位专家对《两游记》的精深解读,以飨溃昔。肉开人学文学院院长陈洪教授在主题论坛上论述的《〈两游记〉“伞真之源”新证三则》,从《西游已》的文本入手,通过“心猿”、诗词术语,传道等三则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辑 “心猿” 文学院 专家 游记 专栏
下载PDF
学会包容也是一种成长
6
作者 闫永强 《陕西教育(教学)》 2015年第7期14-15,共2页
经典名著《西游记》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就是孙悟空形象的演变。他由一个早年脾气暴躁、“嫉恶如仇”、对忤逆己心的人和事毫不留情的“心猿”,在追随唐僧取经的历程中,逐渐成长为一个行事慎重、虚心包容、不再张口闭口“打打... 经典名著《西游记》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就是孙悟空形象的演变。他由一个早年脾气暴躁、“嫉恶如仇”、对忤逆己心的人和事毫不留情的“心猿”,在追随唐僧取经的历程中,逐渐成长为一个行事慎重、虚心包容、不再张口闭口“打打杀杀”的仙圣佛陀形象。正如书中第九十八回回目所言: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此处的“猿熟”即指孙悟空心智、才能的成熟。笔者以为,西游故事中“猿熟”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包容的心态。这种心态,佛家将其称之为“慈悲心”,儒家称之为“侧隐心”,或日“悲天悯人”的情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西游记》,就是一部人的精神与心灵的成长史,是教诲大众的“成长教科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长 包容 孙悟空形象 《西游记》 学会 经典名著 “心猿” 唐僧取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