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心之体“无善无恶”释义
- 1
-
-
作者
陈媛媛
-
机构
河北大学
-
出处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6期216-217,共2页
-
文摘
王阳明的四句教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易产生疑惑的,当属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关于这句话的理解一直是阳明"四句教"中最为人争讼的一大公案。文章从本体论、境界论、存在论三个角度,对首句"无善无恶"之涵义进行了多维度阐释,力求厘清阳明四句教之"无善无恶"的涵义,点明四句教正人心、教人止于至善的初衷。
-
关键词
心之体
无善无恶
本体论
境界论
存在论
-
分类号
B248.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心学的理论走向与内在紧张
被引量:5
- 2
-
-
作者
杨国荣
-
机构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教授、博士导师
-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0-18,共9页
-
文摘
王阳明早年即以如何成圣为第一等事,晚年的四句教也没有脱离这一主题。本体作为根据仅仅为成圣提供了可能,这种可能的实现以后天的工夫为其条件。相对于正统理学的本质主义立场,王阳明的心学确实展开了不同的哲学视野。然而,心学的思考一开始便呈现出二重品格:心所内含的个体性与理所表征的普遍本质、先天本体与后天的工夫如何定位,始终是一个理论的难题。从心学的历史演进看,以二重性为表现形式的内在紧张又引发了王门后学的分化。
-
关键词
王阳明
无善无恶
四句教
心体
本体与工夫
为善去恶
理论走向
心学
个体性原则
钱德洪
-
分类号
B248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明末哲学论战及其理论意义
- 3
-
-
作者
陶清
-
机构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出处
《学术界》
2003年第3期185-191,共7页
-
文摘
王门后学因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的内在矛盾而分化 ,并因此而诱发了一系列哲学论战 ;其中 ,关于“本体工夫之辩”和“性善本体与心体无善无恶之辩”的哲学论战 ,对于明末清初哲学思想的演变、尤其是以“黜虚崇实”为思想理论特征的实学思潮的兴起 ,有着涤旧布新。
-
关键词
明末
哲学论战
理论意义
王门后学
王阳明
心学思想
内在矛盾
本体工夫
“性善本体与心体无善无恶之辩”
实学思潮
-
分类号
B248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四句教”与王学分化
- 4
-
-
作者
方国根
-
机构
人民出版社哲学编辑室
-
出处
《湖湘论坛》
1998年第3期36-38,共3页
-
文摘
王阳明晚年从"致良知"的观点出发,将其学说概括为"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①在王阳明晚年(1522-1527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跟随左右的两大高足钱德洪(1496-1574年,名宽,号绪山)、王畿(1498-1583年,字汝中,号龙溪)就由于对"四句教"
-
关键词
王阳明心学
四句教
无善无恶
为善去恶
本体
致良知
王学
心体
天泉证道
分化
-
分类号
B248.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王阳明“四句教”探释
被引量:4
- 5
-
-
作者
张新民
-
机构
贵州师大历史系
-
出处
《贵州文史丛刊》
1997年第4期36-40,共5页
-
-
关键词
无善无恶
四句教
王阳明
为善去恶
本体
历史文化
心体
王龙溪
钱德洪
致良知
-
分类号
B248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论聂豹的归寂之学
被引量:1
- 6
-
-
作者
张学智
-
机构
北京大学哲学系
-
出处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96-103,共8页
-
文摘
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良知即知是知非的本体,工夫全在为善去恶,故弟子多在后天诚意上着力,遗却复归先天心体工夫。聂豹“归寂”之学,即所以纠正此种路向。
-
关键词
王阳明
归寂
本体
为善去恶
心体
致良知
物各付物
四句教
致知
道德理性
-
分类号
B2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