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恋父”、“审父”与女性的个体成长——以陈染的小说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高小弘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2-96,共5页
具有“慈爱”和“禁止”双重功能的父亲文化形象,使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陷入“恋父”与“审父”的情感纠葛中,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态反映了现实中的女性依然笼罩在父权阴影中。陈染的小说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复杂的关系,父亲与成长女性之间... 具有“慈爱”和“禁止”双重功能的父亲文化形象,使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陷入“恋父”与“审父”的情感纠葛中,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态反映了现实中的女性依然笼罩在父权阴影中。陈染的小说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复杂的关系,父亲与成长女性之间既有人伦情感,又含有文化的象征内涵,因此“恋父”与“审父”同时并存。在“审父”的过程中,陈染的小说最终指明:女性要实现主体和自我的确立,就必须用理性力量破解和抗衡被父亲权威及其所代表的父权统治所宰制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恋父” “审父” 女性成长 陈染 小说
下载PDF
“恋父”与“审父”——论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的父亲文化形象 被引量:3
2
作者 高小弘 《绥化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55-58,共4页
具有"慈爱"和"禁止"双重功能的父亲文化形象,使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陷入"恋父"与"审父"的情感纠葛中,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态显然与成长男性对父亲的超越有着不同的意义。女性成长历程中纠缠着的... 具有"慈爱"和"禁止"双重功能的父亲文化形象,使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陷入"恋父"与"审父"的情感纠葛中,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态显然与成长男性对父亲的超越有着不同的意义。女性成长历程中纠缠着的父亲情结以及这一情结给女性造成的成长创伤,反映了现实历史中女性依然笼罩在父权阴影中,因此,女性要实现主体和自我的确立,就必须用理性力量破解和抗衡被父亲权威及其所代表的父权统治所宰制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恋父” “审父” 女性成长
下载PDF
加缪叙事中的“恋母仇父”模式 被引量:2
3
作者 黎杨全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87-92,共6页
法国作家加缪的小说并不多,其中最重要的只有四部,即《局外人》、《鼠疫》、《堕落》与《第一个人》。能否从总体上揭示加缪这四部小说的内在线索与深层关系?在笔者看来,这四部小说紧紧地围绕一根主线,即"恋母仇父"而展开,并... 法国作家加缪的小说并不多,其中最重要的只有四部,即《局外人》、《鼠疫》、《堕落》与《第一个人》。能否从总体上揭示加缪这四部小说的内在线索与深层关系?在笔者看来,这四部小说紧紧地围绕一根主线,即"恋母仇父"而展开,并在时间上先后承续,由此形成了一个循环的圆圈,折射出加缪一生的精神演进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缪 叙事 “恋母仇父”
下载PDF
“恋父”的“鹤姑娘”
4
作者 刘伟 《中国林业》 2012年第23期26-29,共4页
今年,这里又开始流传丹顶鹤“贝贝’恋父”的故事。前几日,好奇的我决定走进仙鹤岛,探个究竟。
关键词 杂文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恋父”的“鹤姑娘”》
原文传递
论《雷雨》的“恋母仇父”情结——兼谈曹禺创作《雷雨》的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被引量:3
5
作者 宋向红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53-56,共4页
《雷雨》中的主要人物周萍、周冲、鲁大海都有不同程度的“恋母仇父”情结。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 ,这种情感与曹禺的自身情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既有其童年记忆的留存 ,又是民族历史深远悠久的“集体无意识”的复活。
关键词 《雷雨》 曹禺 个人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 “恋母仇父”情结
下载PDF
何存中的“恋父情结”
6
作者 夏元明 《黄冈师专学报》 1997年第A01期29-30,39,共3页
熟悉何存中的读者.一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何存中的小说中极少女性形象。有的大多是男性,尤其是“父亲”,几乎成了何存中反复抒写的对象。他的小说中,即使有女性主角,那也是被男性化了的,如《桃之夭夭》里的六婆。何存中小... 熟悉何存中的读者.一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何存中的小说中极少女性形象。有的大多是男性,尤其是“父亲”,几乎成了何存中反复抒写的对象。他的小说中,即使有女性主角,那也是被男性化了的,如《桃之夭夭》里的六婆。何存中小说的遮一突出特点.足以说明他心灵深处的“恋父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存中 小说 “恋情结” 人物形象 文学特点
下载PDF
“父与子”的变奏
7
作者 胡谱忠 《电影评介》 2003年第7期48-49,共2页
F“父与子”是艺术作品中常见的母题。父子间的自然代谢过程令人感叹,生命的生长与衰朽中蕴藏了人性无尽的欣慰与哀伤。在家庭的框架里,父与子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关系:由子辈的青春期叛逆挑起的父子间的“战争”,是人世间所有社会矛盾中... F“父与子”是艺术作品中常见的母题。父子间的自然代谢过程令人感叹,生命的生长与衰朽中蕴藏了人性无尽的欣慰与哀伤。在家庭的框架里,父与子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关系:由子辈的青春期叛逆挑起的父子间的“战争”,是人世间所有社会矛盾中最奇特的一种。它以生命意志为原动力,其生成甚至激化难以遏止,但因为家庭血缘的社会规定,这样的战争常常陷入既发又收、欲罢不能的尴尬境地。而如屠格涅夫的小说《父与子》一样,其中折射出的社会权力更替也常成为文艺作品潜在的意义象征结构。“俄狄浦斯情结”是“父与子”题材艺术作品的重要原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子》 俄狄浦斯情结 艺术作品 屠格涅夫 生命意志 象征结构 代谢过程 文艺作品 “恋父”情结
下载PDF
再探陈染“女性私人化写作”中的“父亲”情结
8
作者 李宝华 《绥化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102-103,共2页
陈染是20世纪90年代"女性私人化写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于"父亲"情结的书写。在她的文本中,"恋父"情结与"弑父"情结以悖论的形式同时呈现;她的作品既有独... 陈染是20世纪90年代"女性私人化写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于"父亲"情结的书写。在她的文本中,"恋父"情结与"弑父"情结以悖论的形式同时呈现;她的作品既有独特的个人体验,又充满了丰富的潜意识,对男性社会文化给予了颠覆,成为90年代女性写作的路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私人化写作 “恋父”情结 “弑父”情结 潜意识
下载PDF
一曲美国南部文明的挽歌——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 被引量:5
9
作者 聂庆娟 范杰 《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81-83,共3页
在行将灭亡的南部种植园奴隶制与蓬勃发展的北方工业文明发生激烈碰撞的年代里,没落的南方贵族小姐艾米丽垂死挣扎,为挽住大势已去的南部文明与锐不可挡的北方工业文明作殊死抗争,并由此上演了一幕感人肺腑的文明已逝的悲剧。福克纳正... 在行将灭亡的南部种植园奴隶制与蓬勃发展的北方工业文明发生激烈碰撞的年代里,没落的南方贵族小姐艾米丽垂死挣扎,为挽住大势已去的南部文明与锐不可挡的北方工业文明作殊死抗争,并由此上演了一幕感人肺腑的文明已逝的悲剧。福克纳正是借助爱米丽,表达了对消逝文明的哀思,对南方文明的思念和缅怀,由此为南方文明献上了一曲悲怆的挽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米丽 南部文明 工业文明 “恋情结”
下载PDF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论老子“道美”思想的母性特质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经武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32-34,共3页
老子的“道美”思想具备强烈的母性特质,这体现在其推崇阴柔蕴藉之美的思想内容里,其饱含母性生育特征的论述行文中,其极富“恋母憎父”意味的观念主张上。
关键词 母性特质 母性生育特征 “恋母憎父”意味 老子 “道美”思想
下载PDF
《色·戒》:被压抑的性与“受虐”的身体 被引量:1
11
作者 葛修振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106-107,共2页
2007年下半年上映的电影《色.戒》,因其包含了李安、张爱玲、30年代旧上海、郑苹如刺杀丁默村案以及性与政治的暧昧关系等一系列敏感要素,甫一问世,便牵动各方的神经,成为社会和学界的关注焦点。本文着意于电影文本的内部结构与人物设置... 2007年下半年上映的电影《色.戒》,因其包含了李安、张爱玲、30年代旧上海、郑苹如刺杀丁默村案以及性与政治的暧昧关系等一系列敏感要素,甫一问世,便牵动各方的神经,成为社会和学界的关注焦点。本文着意于电影文本的内部结构与人物设置,以精神分析的方法深入剖析故事主人公——王佳芝,从受压抑的性的角度探讨电影悲剧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压抑的性 “恋情结” “受虐”意识 “晕轮效应”
下载PDF
《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中的恋父情结解析
12
作者 高冬雁 《品牌》 2014年第8期101-101,共1页
多丽丝莱辛的作品大多是从女性主义角度进行解析。她的长篇科幻小说《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也多是从女性主义或者是生态主义进行解读。本文试从弗洛伊德心理学角度分析小说女主人公玛拉和弟弟丹恩的姐弟关系,得出玛拉潜意识里有明显的&qu... 多丽丝莱辛的作品大多是从女性主义角度进行解析。她的长篇科幻小说《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也多是从女性主义或者是生态主义进行解读。本文试从弗洛伊德心理学角度分析小说女主人公玛拉和弟弟丹恩的姐弟关系,得出玛拉潜意识里有明显的"恋父情结",在这种情结得不到实现的时候便会在现实中寻找替代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 “恋情结” 姐弟
原文传递
女儿为什么和父亲特别亲近
13
作者 马志国 《家庭教育》 2004年第09A期20-20,共1页
关键词 “恋情结” 形成原因 家庭教育 亲子关系 教育对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