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宋玉的“悲秋”到曹雪芹的“秋艳”——《芙蓉女儿诔》研读札记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上生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82-87,共6页
曹雪芹在为贾宝玉拟作《芙蓉女儿诔》时,取法宋玉《九辩》的“悲秋”艺术,通过虚拟的水、木芙蓉合体手法和芙蓉女儿形象进行“秋艳”创造,突出独立人格和反叛风骨,并融入作者“梦之秋”整体构思,显示出曹雪芹秋怀意象的创新特色。
关键词 《红楼梦》 曹雪芹 《芙蓉女儿诔》 宋玉 “悲秋” 《九辩》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秋”意识 被引量:3
2
作者 唐永泽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72-76,共5页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这一“悲秋”文学主题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最终形成特具中国传统...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这一“悲秋”文学主题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最终形成特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悲秋”文学意识。“悲秋”文学意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同时也可窥见中国传统士人悲剧性命运之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悲秋”意识 嬗变 精神联系 传统士人悲剧性命运
下载PDF
怀秋独悲此,平生何谓平——略论庾信对宋玉“悲秋”情结的继承和发展 被引量:1
3
作者 艾初玲 《船山学刊》 2006年第3期115-117,共3页
庾信滞留北朝后,在文学创作上有一种很深的“悲秋”情结,由于内容表达的需要和语境的不同,“悲秋”大致呈现出三种隐喻意义:乡关愁思、国势倾颓和年老体衰。庾信的“悲秋”是对宋玉的继承与拓展,他不仅直接化用宋玉的语辞,而且更深得其... 庾信滞留北朝后,在文学创作上有一种很深的“悲秋”情结,由于内容表达的需要和语境的不同,“悲秋”大致呈现出三种隐喻意义:乡关愁思、国势倾颓和年老体衰。庾信的“悲秋”是对宋玉的继承与拓展,他不仅直接化用宋玉的语辞,而且更深得其“悲”、“怨”的情感精髓,将感伤文学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秋” 继承和发展 宋玉 庾信 情结 文学创作 内容表达 隐喻意义 感伤文学 “怨”
下载PDF
浅析宋词中的“伤春”与“悲秋”
4
作者 程水龙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95-96,共2页
宋代的文人命运因受到悲剧时代的制约,他们的心态也普遍具有忧伤的色彩。“伤春”的词作大多出自多情、失意的女性之手,主要表现词人感情世界中的“柔性”一面,也体现出词为艳科的特色。“悲秋”词作中,一般都凝注了比较宽广的人生感慨... 宋代的文人命运因受到悲剧时代的制约,他们的心态也普遍具有忧伤的色彩。“伤春”的词作大多出自多情、失意的女性之手,主要表现词人感情世界中的“柔性”一面,也体现出词为艳科的特色。“悲秋”词作中,一般都凝注了比较宽广的人生感慨。这与那个时代造成他们“病态”的心理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词 “伤春” “悲秋” 文学评论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悲秋”现象探源 被引量:1
5
作者 林瑜娜 《成才之路》 2020年第26期46-47,共2页
“悲秋”题材的作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数量甚多,它借秋景写悲愁,以悲情染秋景,达到物我两接、情景交融,艺术水准甚高。文章从“悲秋”题材古典诗词的特点入手,从特定物象对人的影响和特定时局下发泄情感的特有方式两大方面进行分析、探... “悲秋”题材的作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数量甚多,它借秋景写悲愁,以悲情染秋景,达到物我两接、情景交融,艺术水准甚高。文章从“悲秋”题材古典诗词的特点入手,从特定物象对人的影响和特定时局下发泄情感的特有方式两大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悲秋”现象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词 “悲秋”题材 意象特征 触景生情 借物达意 情感载体
下载PDF
基于图式理论的中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研究——以“悲秋”词为例
6
作者 彭艳翎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13期96-97,共2页
文章阐述了图式理论的基本内涵,并分析了图式理论对于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作用,认为应通过寻找诗歌的"范式",来促进诠释诗歌知识点的结构化。在文章后半部,将图式理论引用到教学中,从意象的选择、作者情感的特征、作品的审美... 文章阐述了图式理论的基本内涵,并分析了图式理论对于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作用,认为应通过寻找诗歌的"范式",来促进诠释诗歌知识点的结构化。在文章后半部,将图式理论引用到教学中,从意象的选择、作者情感的特征、作品的审美特征三方面阐述了对几首"悲秋"词的教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式理论 古典诗歌教学 “悲秋”
下载PDF
企业忧“过冬”,管理莫“悲秋”
7
作者 张华强 《经济管理文摘》 2008年第24期23-23,共1页
与前几年每年都有一个管理热点不同.近来管理咨询领域的人士都颇有被“冷冻”之感。
关键词 管理咨询 “悲秋” 企业
下载PDF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统编本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浅探——以探究中国古诗文中“悲秋”的文学现象为例
8
作者 陈晓茹 《高考》 2023年第36期150-152,共3页
当前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认知偏颇化、教学方法单一化、教学目的功利化等问题。在课标修订和教材更换的双重改革背景下,通过学习任务群教学模式的展开,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任务”展开教学,从依托教材文本,设定任务主题、... 当前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认知偏颇化、教学方法单一化、教学目的功利化等问题。在课标修订和教材更换的双重改革背景下,通过学习任务群教学模式的展开,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任务”展开教学,从依托教材文本,设定任务主题、创设真实情境,设置有效问题、提供必要资源,拓展群文阅读、鼓励追根溯源,链接实际生活等方面展开古诗文学习,对于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任务群 高中语文 古诗教学 “悲秋”
原文传递
三招走出“悲秋”情绪
9
作者 金台养生园 《女性天地》 2018年第10期58-58,共1页
“悲秋”是一种常见的情绪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季的肃杀、悲凉之气总让一代代文入墨客在这个季节抒发悲欢离合。悲秋也由此而来。而描写或感悟秋景的文学艺术作品确实对后人有一定的影响。像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秋声赋》,就是由... “悲秋”是一种常见的情绪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季的肃杀、悲凉之气总让一代代文入墨客在这个季节抒发悲欢离合。悲秋也由此而来。而描写或感悟秋景的文学艺术作品确实对后人有一定的影响。像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秋声赋》,就是由秋声起兴,极力描写渲染了秋风的萧瑟和万物的凋零,并且联系人生,发出了世事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秋” 情绪 文学艺术作品 《秋声赋》 欧阳修 文学家 描写 悲凉
原文传递
多管齐下甩掉“悲秋”情绪
10
作者 霍寿喜 《经济视野》 2015年第20期90-91,共2页
有一句名言:“对待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的确,一阵秋风起,落叶阳处飘,秋风似乎真的有些无情。而深秋时节,红衰翠减,植物凋零,“枯藤,老树,乌鸦”,更容易让人触景生情,忧愁缠心。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身临草... 有一句名言:“对待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的确,一阵秋风起,落叶阳处飘,秋风似乎真的有些无情。而深秋时节,红衰翠减,植物凋零,“枯藤,老树,乌鸦”,更容易让人触景生情,忧愁缠心。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身临草枯叶落的秋天,心中常有凄凉、苦闷、垂暮之感,这就是通常人们说的“悲秋一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秋” 情绪 触景生情 中老年人 无情 苦闷
下载PDF
承平自悼 悯时伤怀——论宋祁的悲秋赋作
11
作者 党亚杰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10-17,共8页
宋祁的《岁云秋赋》和《卧庐悲秋赋》,是远承宋玉《九辩》悼时嗟生悲秋模式的赋作,体现出宋祁的自怜情结。他的自怜情结,与他在承平之世的彷徨心境、先苦后甘的生活经历以及官阶不得晋升的现实状态都有关系。以宋玉《九辩》为代表的悼... 宋祁的《岁云秋赋》和《卧庐悲秋赋》,是远承宋玉《九辩》悼时嗟生悲秋模式的赋作,体现出宋祁的自怜情结。他的自怜情结,与他在承平之世的彷徨心境、先苦后甘的生活经历以及官阶不得晋升的现实状态都有关系。以宋玉《九辩》为代表的悼时嗟生,以欧阳修《秋声赋》为代表的超然顿悟和以刘禹锡《秋声赋》为代表的执着追求,是中国古典文学悲秋主题下的三种悲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祁 《岁云秋赋》 《卧庐悲秋赋》 自怜情结 悲秋模式
下载PDF
中国文化视野下的蟋蟀 被引量:2
12
作者 沈祖春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4-106,共3页
关键词 中国文化 蟋蟀 文化视野 传统心理 中国文人 “悲秋” 固定模式 悲剧意识
下载PDF
苏轼作品中的时间意识
13
作者 徐宇春 姚明今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6年第3期172-175,共4页
苏轼对时间的思考由来已久,他长期以来一直陷于人生有限与宇宙永恒的矛盾中,在贬谪黄州时期,站在历史与哲理的高度之上,他最终实现了对人生有限性的超越“。夜雨对眠”意象贯穿于苏轼诗歌创作的一生,是其生命意识的集中外化,表现了苏轼... 苏轼对时间的思考由来已久,他长期以来一直陷于人生有限与宇宙永恒的矛盾中,在贬谪黄州时期,站在历史与哲理的高度之上,他最终实现了对人生有限性的超越“。夜雨对眠”意象贯穿于苏轼诗歌创作的一生,是其生命意识的集中外化,表现了苏轼在时光流逝而亲情故园无法回归的矛盾中的精神寄托,自然的人伦亲情是其抵御人生虚无感的精神依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意识 生命意识 有限与永恒 “夜雨对眠” “悲秋”
下载PDF
由一首当代诗歌看中国文学中的“伤时”母题
14
作者 来华强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0-131,共2页
当代诗人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其深刻卓绝之处,就在于它揭示了中国人“集体无意识”中的“伤时原型”,又一次表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伤时”母题。不少学者指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存在着一个“悲秋”传统。但是,“悲秋”的外延小,... 当代诗人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其深刻卓绝之处,就在于它揭示了中国人“集体无意识”中的“伤时原型”,又一次表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伤时”母题。不少学者指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存在着一个“悲秋”传统。但是,“悲秋”的外延小,而“伤时”的外延大;“悲秋”是现象,“伤时”是本质。因此,对中国文学史上的“悲秋”传统,应准确地名之为“伤时”传统。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这一大无奈中,不能“伤时”,也就不能“惜时”;必有“伤时”之痛,方有“惜时”之心,方能“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这正是中国文学传统中“伤时”母题的积极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伤时”母题 “悲秋”传统
下载PDF
古代秋士笔下的“秋味”
15
作者 潘明 《语文天地》 2013年第11期17-18,共2页
“悲秋”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古人通过对柳、黄叶、菊花等秋天自然景物的描写,或传达对人生愁绪的感怀,或传达对死亡幻灭的感慨,或抒发对逝者如斯的叹息,融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特有的“悲秋”文学。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学 古代 “悲秋” 中国文学史 自然景物 愁绪 幻灭
下载PDF
再读《天净沙·秋思》
16
作者 路长伟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1年第1期39-40,共2页
“伤春悲秋”,是我国古典文学中表现得最繁多最丰富的情感,而文人们似乎更偏爱“悲秋”这种情绪。自宋玉在《九辩》中发出“悲者,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之嗟叹起,悲秋情绪便缓缓地在文人的意识中沉淀下来,悲秋形象便... “伤春悲秋”,是我国古典文学中表现得最繁多最丰富的情感,而文人们似乎更偏爱“悲秋”这种情绪。自宋玉在《九辩》中发出“悲者,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之嗟叹起,悲秋情绪便缓缓地在文人的意识中沉淀下来,悲秋形象便渐渐地在文人的作品里定格起来,萦绕盘旋,挥之不去。“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柳宗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秋” 秋思 古典文学 《九辩》 人的意识 柳宗元 情绪 文人
下载PDF
今又重阳
17
作者 海金华 《天风》 2009年第11期46-47,共2页
秋天是美丽的,这是我的理解。但国人却对秋普遍地怀有一种“悲”的意识,所以有“伤春悲秋”的说法。难怪德国的汉学家顾彬在他的论著《中国文人的自然观》一书中把这一主题解说为中国人的自然意识(自我意识的一种呈现形式,是人内心... 秋天是美丽的,这是我的理解。但国人却对秋普遍地怀有一种“悲”的意识,所以有“伤春悲秋”的说法。难怪德国的汉学家顾彬在他的论著《中国文人的自然观》一书中把这一主题解说为中国人的自然意识(自我意识的一种呈现形式,是人内心世界的“自然感受”)的出现,首先表现为“悲秋”意识的出现,具体的标志是对时间(昼夜时间)的自我意识。当然,他是从文学史的角度去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意识 重阳 “悲秋” 自然意识 中国文人 内心世界 中国人 自然观
下载PDF
秋音乐 音乐意象中的秋
18
作者 邓朗然 《视听前线》 2016年第9期109-110,共2页
秋天,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一种秋天萧瑟的画面,在传统文学当中比比皆是。甚至秋天成了一种情感的表达,悲凉、沧桑、伤感等等,都能够用“悲秋”两个字表达出来。
关键词 音乐意象 传统文学 “悲秋” 秋天 悲凉 伤感
下载PDF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19
作者 车培培 王信伟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08年第10期118-118,共1页
自古以来,“悲秋”就是文人咏叹不竭的主题,或萧杀,或凋残,或衰败。唐人刘禹锡句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二首》)近人王国维写诗说:“苦觉秋风欺病骨,不堪宵梦续尘劳。”(《静庵诗稿·尘劳》
关键词 《故都的秋》 郁达夫 赏析 “悲秋” 刘禹锡 王国维 诗说
下载PDF
大自然中的秋韵
20
作者 七七 黄念全 +1 位作者 福建老邱 冰雪之梦 《旅游世界》 2016年第10期74-82,2,共9页
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欢“悲秋”。战国时期,颜值巨高的花美男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大唐帝国的“国民诗人”杜甫也有“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样的诗句。虽然这些文艺青年们悲秋的情思不断,但也抵挡不了秋韵... 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欢“悲秋”。战国时期,颜值巨高的花美男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大唐帝国的“国民诗人”杜甫也有“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样的诗句。虽然这些文艺青年们悲秋的情思不断,但也抵挡不了秋韵、秋色的美妙。古人不也说过:“完美之中秋为最”、“我言秋日胜春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自然 “悲秋” 战国时期 唐帝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