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情教”新解 被引量:8
1
作者 傅承洲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0-43,共4页
冯梦龙提出的“情教”就是一种以情为教义的宗教,他完全套用了佛教的术语与形式,他对情的理解也带有宗教意味,以情立教,冯梦龙将情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关键词 冯梦龙 “情教” 人性
下载PDF
浅论冯梦龙“情教”观——以《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为例
2
作者 陈若仪 《文教资料》 2019年第15期7-8,41,共3页
在作品中,冯梦龙的“情教”观作为方法论,其实现的必要手段是引起读者的共情。在《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他以因果报应观的认知为主导达到表层共情,以人物行为的情感缘由达到深层共情,最终起到教化作用。通过对文中王三巧、蒋兴哥行为与... 在作品中,冯梦龙的“情教”观作为方法论,其实现的必要手段是引起读者的共情。在《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他以因果报应观的认知为主导达到表层共情,以人物行为的情感缘由达到深层共情,最终起到教化作用。通过对文中王三巧、蒋兴哥行为与命运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冯梦龙的“情教”内容是围绕情不断波动、具有弹性的道德,是情化之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梦龙 “情教”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下载PDF
从“情教”论看杜十娘跳江
3
作者 邓煦婷 《神州》 2019年第27期2-2,共1页
从冯梦龙“情教”论来看,杜十娘之死可能是一个至情之人对情之真的维护。作者借杜十娘之死来有力地抨击薄情社会、表达对至情的歌颂,继而起到教化世人的作用。
关键词 杜十娘 “情教”
下载PDF
“情教”观念谱系下中国早期电影抒情意旨的现代转型(1921—1937)——以《空谷兰》及其有声片重摄史实为中心的考证
4
作者 朱婧雯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3-101,共9页
抒情是中国早期电影创作的艺术手法之一,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体系中的“情教”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启发中国早期电影创作中的“抒情”意旨。本文基于电影《空谷兰》及其有声片重摄为中心的史实脉络,再现中国早期电影创作者及文人围绕“... 抒情是中国早期电影创作的艺术手法之一,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体系中的“情教”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启发中国早期电影创作中的“抒情”意旨。本文基于电影《空谷兰》及其有声片重摄为中心的史实脉络,再现中国早期电影创作者及文人围绕“空谷兰”价值的认知分歧,考证中国早期电影作为传统“情教”观念的实践场域,从“劝善勉德”到“颠覆父权制框限”“性别意识延展”和“超越果报论通俗认知”的现代“情教”意旨转型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教” 观念谱系 “空谷兰” 意旨 现代转型
原文传递
对外汉语教学中真实情景的创设 被引量:2
5
作者 方艳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45-146,共2页
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创设真实情景,既不同于学生课外用汉语进行的日常交际,也不同于课堂组织的模拟情景,而是建立在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为获取信息而进行的交际活动。建立信息差是创设真实情景的主要方法。在具体教学中可采用个人关联... 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创设真实情景,既不同于学生课外用汉语进行的日常交际,也不同于课堂组织的模拟情景,而是建立在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为获取信息而进行的交际活动。建立信息差是创设真实情景的主要方法。在具体教学中可采用个人关联法和看图说话的方式灵活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汉语 课堂 真实 信息差
下载PDF
寓教于“情”——评电影《我的母亲赵一曼》的叙事视角
6
作者 李恒田 《黑龙江史志》 2009年第5X期88-89,共2页
本文首先对电影《我的母亲赵一曼》的叙事视角的特殊方式——多重内聚焦方式进行了解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种特殊叙事视角带来的电影的对话性:儿子和母亲的想像性对话实际上是今天和历史的对话,观众是在对话中,而不是在独语引导下理解... 本文首先对电影《我的母亲赵一曼》的叙事视角的特殊方式——多重内聚焦方式进行了解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种特殊叙事视角带来的电影的对话性:儿子和母亲的想像性对话实际上是今天和历史的对话,观众是在对话中,而不是在独语引导下理解烈士和历史的;最后,文章分析了电影这种特殊叙事视角产生的文化土壤和所蕴涵的当下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的母亲赵一曼》 视角 多重内聚焦 “情
下载PDF
政治课教学新方式的四点探求
7
作者 巩艳君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138-139,共2页
探求政治课的教学方式重要的一条就是研究课堂学习动机和内驱力的产生。政治学科的教学要侧重在认知、情感的需要及学习评价形式多样性方面对教学新方式进行新的探索。
关键词 政治课 学新方式 学习需求 “情
下载PDF
论明人对苏轼形象的重构及原因——以冯梦龙所辑轶事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宋春光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7-122,共6页
就冯梦龙所辑《古今谭概》《情史》中所涉苏轼轶事的可信度而言,存在可信度较高、信否参半和可信度较低等情况。这虽不是冯梦龙有意为之,但从中却可以窥见冯梦龙对苏轼的关注点,并由此可知在冯梦龙的辑录下,苏轼形象具有娱乐化、世俗化... 就冯梦龙所辑《古今谭概》《情史》中所涉苏轼轶事的可信度而言,存在可信度较高、信否参半和可信度较低等情况。这虽不是冯梦龙有意为之,但从中却可以窥见冯梦龙对苏轼的关注点,并由此可知在冯梦龙的辑录下,苏轼形象具有娱乐化、世俗化、多情化的特质。而明代畏谈喜笑的社会风尚、士人地位的一落千丈、"何必认真"的民众心理、冯梦龙个人的情感经历及其"适俗导愚"的"情教"思想则是导致苏轼形象在冯梦龙的辑录下呈现出上述特质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梦龙 苏轼轶事 苏轼形象 明代社会 “情教”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