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情采”范畴的确立及演化 被引量:1
1
作者 左刚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2期88-89,共2页
通过对“情采”的灵感源泉、理论趋向的分析 ,可以使我们清晰地看出 ,《文心雕龙·情采》继承了“礼乐”观重理性的因素 ,又适应了文艺自觉、采丽竞繁的历史潮流 ,以及“情采”
关键词 “情采” 原始范畴性 灵感源泉
下载PDF
刘勰“情采”范畴释论
2
作者 石恪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69-172,共4页
刘勰《文心雕龙》中"情采"的范畴内涵表现在如下方面:"情志合一",强调文学创作之"情"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情";"联辞结采"与"贲象穷白",肯定文学创作中"辞采"... 刘勰《文心雕龙》中"情采"的范畴内涵表现在如下方面:"情志合一",强调文学创作之"情"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情";"联辞结采"与"贲象穷白",肯定文学创作中"辞采"的恰当修饰是必要的,但强调了"辞采"的最高境界乃是"贲象穷白";"情采圆融"也可称之为"情景并茂",是"情"和"采"关系的最佳融合;"自然"的诗学标准,强调文学与天然的美一样具有"自然而然"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情采”范畴 志合一 联辞结 圆融 自然
下载PDF
“情系进疆采棉工”报道始末
3
作者 孔奇志 周立新 《新闻前哨》 2002年第1期45-46,共2页
关键词 湖北日报 新闻报道 “情系进疆棉工” 新闻记者 新闻真实性
下载PDF
试论文采 被引量:2
4
作者 黄鹤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8年第1期90-92,共3页
试论文采黄鹤正如提到“神采”,人们往往会联想起红光满面、声朗气足者一样,提起“文采”,人们自然会想到华藻丽辞的文章。文采,指文章的外貌与修饰,这是通常的认识,溯其根源,要从孔子说起。“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试论文采黄鹤正如提到“神采”,人们往往会联想起红光满面、声朗气足者一样,提起“文采”,人们自然会想到华藻丽辞的文章。文采,指文章的外貌与修饰,这是通常的认识,溯其根源,要从孔子说起。“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容与形式 中国古典美学 文心雕龙 结构形态 “文” 质与文 外在形式 语言风格 “情采”
下载PDF
《文心雕龙》文艺美学体系的新开拓——读金民那《文心雕龙的美学》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凌 《泰山学院学报》 1997年第1期33-34,37,共3页
1995年夏天,我应邀出席北京《文心雕龙》国际学术讨论会.晚间翻阅会议材料,一篇署名金民那(韩国)的论文引起我的注意.这篇题为《【文心雕龙】书名所含有的文艺美学意义》的文章,指出《文心雕龙》以“情采”范畴为中心,涉及作者、作品、... 1995年夏天,我应邀出席北京《文心雕龙》国际学术讨论会.晚间翻阅会议材料,一篇署名金民那(韩国)的论文引起我的注意.这篇题为《【文心雕龙】书名所含有的文艺美学意义》的文章,指出《文心雕龙》以“情采”范畴为中心,涉及作者、作品、读者三个方面,将其他许多审美观点贯穿起来,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文艺美学体系.由于我在八十年代初,曾在两篇论文中,提出“情采”观是六朝审美意识的主潮和核心、是《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真正基石的观点,因而便油然而生知音之感,并急欲拜会论文作者.想不到,次日立在我面前的,竟是一位儒雅、清秀的年轻女土.但会期紧促,难以深谈,只好匆匆而别.近承金氏惠赠大著,才知论文不过是其专著《文心雕龙的美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版)的撮要,而专著又恰是她在台深得导师好评的博士论文.拜读之后,深感金女士对《文心雕龙》作了一种开拓性的研究,而且获得了相当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文艺美学 《文心雕龙研究》 “情采” 新开拓 理论体系 基本体系 本质论 审美理想 国际学术讨论会
下载PDF
“矫情”考
6
作者 毛志成 《当代电视》 北大核心 1996年第9期17-17,共1页
“矫情”做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往往总认为是“今”事,一经反感起来就忆“古”,认为古代(或前代)的人和文如何如何“本真”。其实,这是想当然。 《文心雕龙》的“情采”章里说:“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意思是... “矫情”做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往往总认为是“今”事,一经反感起来就忆“古”,认为古代(或前代)的人和文如何如何“本真”。其实,这是想当然。 《文心雕龙》的“情采”章里说:“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意思是即使在早年间,连“辞人”都有了矫情毛病。这个“昔”,可以追溯到何时呢?据刘勰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文化现象 意识取向 “情采” “新潮” 《诗经》 学样 道德观念 语言行为 生活行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