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司空图“意境说”美学价值论 被引量:1
1
作者 郎江涛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100-103,共4页
中华名族历来偏重形象这一审美趣味,"意境说"就是这一审美趣味的理论体现。在"意境说"的发展过程中,唐代诗人司空图全面深刻地阐释了"意境说"的本质特征:"思与境偕""妙造自然""... 中华名族历来偏重形象这一审美趣味,"意境说"就是这一审美趣味的理论体现。在"意境说"的发展过程中,唐代诗人司空图全面深刻地阐释了"意境说"的本质特征:"思与境偕""妙造自然""味外之旨""象外之象"。自唐以后,司空图的"意境说"从宋到清都不断有人给予新的阐释,足见其影响之深远。尽管司空图"意境说"的美学价值是多方面的,但若从它自身的独特特点以及它对后人的影响来看,司空图"意境说"的美学价值主要集中体现在3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神形"美学思想、完善了中国古典诗歌接受美学思想、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审美移情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说” 本质特征 美学价值
下载PDF
论“意境说”中情与景的关系
2
作者 张超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7期52-54,共3页
"意境说"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畴,对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意境说"中情与景的关系历来被许多文论家、学者所称道,一些学者从西方二元对立的认识论角度出发,认为"意境说"重... "意境说"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畴,对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意境说"中情与景的关系历来被许多文论家、学者所称道,一些学者从西方二元对立的认识论角度出发,认为"意境说"重情,情和景是一种主从的关系,且景只是情的附属,诗歌中景的出现只是为抒情服务罢了。笔者认为情和景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而非一种主从的关系,离开任何一方也不能构成意境。所以,澄明"意境说"中情与景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说” 情与景 “天人合一”
下载PDF
“意境说”给予情境教育的理论滋养 被引量:32
3
作者 李吉林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8-71,共4页
在情境教育的探索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文化给予其深厚的理论滋养,特别是"意境说"的理论对这一研究有极大的启发。"意境说"的精髓可概括为情景交融、境界为上,蕴含着美学、心理学、创造学最古朴的原理。情境教育是给... 在情境教育的探索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文化给予其深厚的理论滋养,特别是"意境说"的理论对这一研究有极大的启发。"意境说"的精髓可概括为情景交融、境界为上,蕴含着美学、心理学、创造学最古朴的原理。情境教育是给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注重以情激情、以情育人;情境课程讲究广远的意境,宽阔的想象空间,以美为境界、以美育人,这一切与"意境说"的真、美、情、思的特点是十分契合的。"意境说"不仅为情境教学提供了理论滋养,而且进一步支撑了整个情境教育的研究和情境课程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境教学 情境教育 “意境说”
原文传递
基于“意境”说的本土油画创作与佛教思想文化的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路春娇 《科技视界》 2015年第13期182-182,共1页
艺术与宗教关系密切。佛教思想文化中的"意境"说触及了艺术本身的自律性,与艺术相通、相融。之于本土油画艺术更是如此。当代许多本土油画家们都十分重视画面里的意境,使画面富有佛理、禅意及深邃的思想精神性。
关键词 “意境 油画创作 佛教思想文化 相关性
下载PDF
吴乔诗学“意境”说发微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蓉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9期76-80,共5页
"意境"说是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范畴,很多诗论家都对"意境"说加以阐释,在吴乔的诗学思想中,也主张以"意"达"境",吴乔的"意境"说有对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的传统"意... "意境"说是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范畴,很多诗论家都对"意境"说加以阐释,在吴乔的诗学思想中,也主张以"意"达"境",吴乔的"意境"说有对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的传统"意境"说的继承和深化,更有其独特的内涵,即诗歌之"意"由"境"而生,而"境"即是"境遇",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事实或历史事件中的处境和经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乔 诗学 “意境
下载PDF
王国维“意境”说我见 被引量:1
6
作者 沈家庄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S1期129-133,共5页
“意境”,是我国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概念。这一概念的审美内涵,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的过程。王国维,则是这一概念内涵明确化和规范化的集大成者。他对“意境”的内涵把握及对具体作品的审美分析评价中关... “意境”,是我国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概念。这一概念的审美内涵,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的过程。王国维,则是这一概念内涵明确化和规范化的集大成者。他对“意境”的内涵把握及对具体作品的审美分析评价中关于“意境”的探究,表现出他对“意境”的认识,突破了前人,达到了一个高层次。唐代王昌龄《诗格》称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可算是最早在诗论专著中提出“意境”这个概念的。但这里的“意境”并非一个独立的专门术语,其与“物境”、“情境”相提并论,便可知王昌龄心目中的“意境”,与今天作为文学批评特定审美概念的“意境”内涵不尽相同,因为我们现在说的“意境”,实际上是包容着“物境”和“情境”的。王昌龄的“意境”说,应该是中国古代“意境”说的滥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意境 “境界” 人间词话 艺术形象 王氏 真感情 真景物 文学批评 物境
下载PDF
意境,中国土地上的凤凰木——从中西美学思想的比较看“意境”
7
作者 李元洛 《求索》 1987年第1期99-106,共8页
看,凤凰木花如朝霞一片 ——郭小川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也是当代诗歌美学中一个象生活之树一样常青的美学命题。在多年来的闭关锁国之后,我们今天要广开门户,欢迎海上来风,借鉴西方诗歌与诗歌理论的精华,这... 看,凤凰木花如朝霞一片 ——郭小川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也是当代诗歌美学中一个象生活之树一样常青的美学命题。在多年来的闭关锁国之后,我们今天要广开门户,欢迎海上来风,借鉴西方诗歌与诗歌理论的精华,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有的同志对于民族诗歌和民族诗歌理论的传统,则一概斥为“保守”和“僵化”,“意境”论也在他们的反对之列。如孙绍振同志在《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一文中就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 凤凰木 中西美学 中国土地 民族诗歌 古典美学 物境 王国维 “境界” “境”
下载PDF
论“意境”的源出及其演进
8
作者 欧阳克俭 《凯里学院学报》 1995年第1期38-43,共6页
“意境”,这一反映形象思维艺术特点之概念,源远而流长.它的源出、演进以及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
关键词 “境界” 观物取象 “意境 “立象以尽意” “境” “象” 王国维 “意” 佛学 艺术境界
下载PDF
21世纪吕天成《曲品》研究概述
9
作者 李梅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75-78,共4页
吕天成《曲品》研究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仍然保持了旺盛的势头。相比于上个世纪的研究,此时的研究更加多元化,主题集中于对批评方式和"境界说"的进一步探讨,有关其他方面的研究也丰富多彩。
关键词 吕天成 《曲品》 品评“意境说”
下载PDF
山水诗与“物色”论 被引量:6
10
作者 孙蓉蓉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4-130,共7页
形成于东晋的山水诗,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一个新的发展。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专门对山水诗作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如"随物宛转"、"与心徘徊"、"以少总多"和"江山之助"等一系列的理... 形成于东晋的山水诗,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一个新的发展。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专门对山水诗作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如"随物宛转"、"与心徘徊"、"以少总多"和"江山之助"等一系列的理论。这些理论不仅是对当时山水诗创作的总结和概括,而且它还深刻地影响到后来的山水诗创作。并且,后来的批评家们在刘勰"物色"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意境"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诗 “物色”论 盛唐山水诗 “意境
下载PDF
“道”在中国传统艺术创作和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希国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52-58,共7页
与西方不同,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创作和鉴赏中有一种倾向,写意的山水诗往往被视为最上等的诗,传神的山水画也往往被看作最上等的画、对此,如果要追溯其原因的话,我们认为就出在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范畴“道”上面.一、原“道”“道”作为... 与西方不同,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创作和鉴赏中有一种倾向,写意的山水诗往往被视为最上等的诗,传神的山水画也往往被看作最上等的画、对此,如果要追溯其原因的话,我们认为就出在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范畴“道”上面.一、原“道”“道”作为一个具体对象的名称,明确出现于西周初年的铭文中,写法为“衡”.即“行”中间夹一“首”字.其本义就是“所行道也”.(许慎《说文解字》),在此基础上又含有“始”、“大”、“本”等多方面的蕴义.“道”在中国思维的历程中,不断引申和抽象,在《左传》那里就已经被抽象为一个哲学概念,这主要体现在在此书中既出现了说明自然规律的“天之道”,也出现了说明社会规律的“人之道”,而且有明显的“天之道”与”人之道”相统一的思想倾向(关于这一问题,笔者将有专文论述).老子则更进一步把“道”由一个普通的哲学范畴抽象上升为统摄宇宙与人生的最高哲学本体,并由此创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道家学派.在老子那里,“道”一方面是天地自然的产生者和决定者.是“万物之奥”(《道德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创作 山水艺术 山水画 山水诗 中国传统文化 山水自然 新语 中国传统艺术 “意境 价值取向
下载PDF
中国古典音乐的美学特征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志成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45-48,共4页
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哲学深厚积淀中的传统音乐艺术绚丽多彩博大精深 ,各种音乐形式与体裁既有着各自的艺术特性 ,也有着共同的美学特征。概括起来可归纳为以下几个典型特征 ,即观物取象 ,立象尽意的“意象”说、审美意识上的“中和”观... 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哲学深厚积淀中的传统音乐艺术绚丽多彩博大精深 ,各种音乐形式与体裁既有着各自的艺术特性 ,也有着共同的美学特征。概括起来可归纳为以下几个典型特征 ,即观物取象 ,立象尽意的“意象”说、审美意识上的“中和”观、音乐整体上的“气韵生动”说和最高审美境界追求上的“意境”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音乐 “意象” “中和”观 “气韵生动” “意境
下载PDF
序《〈周易〉与中国文学》
13
作者 陈伯海 蒋哲伦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2-2,共1页
世秀、志明同志是我们大学时代的同窗好友,分手近四十年,而时有通信往来,情交不坠。一个月前,我们于上海赴新疆途中,乘兰州转机的间隙,特地寻访到他们家,那种老友重逢、惊喜交加的场景,实在令人难忘。所以,当他们随后寄来即将付梓的一... 世秀、志明同志是我们大学时代的同窗好友,分手近四十年,而时有通信往来,情交不坠。一个月前,我们于上海赴新疆途中,乘兰州转机的间隙,特地寻访到他们家,那种老友重逢、惊喜交加的场景,实在令人难忘。所以,当他们随后寄来即将付梓的一叠书稿,坚嘱我们写篇序留作纪念时,也就不好一如惯例地加以推却,尽管我们对《周易》一窍不通。 记忆里,世秀读书时即已才锋颖露,志明则更为老成敦厚,两人在当时都被目为前程远大的青年学子。57年一场政治风波,世秀为替尊敬的师长许杰老教授辩护,从此历经坎坷,志明也受累不少。直到“文革”动乱结束,尘埃落定,他们的生活才逐渐安顿下来,得有机会重操旧业,却早已过了“不惑”之年,逼近“知天命”的时限了。但他们并不气馁,下决心从头做起,十数年如一日,孜孜矻矻,坚持不懈,挥洒汗水在教学与科研的园地上,终于结出硕果。两年前,他俩合撰专著《古今文论探胜》问世,时隔不久,又有了这本新作。在为他们的业绩惊讶、庆幸之余,其艰辛耕耘、奋力拼搏的情状,当亦可以想见。用世秀自己的话来说:“人家忙于买房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周易》思维 教学与科研 尘埃落定 重操旧业 青年学子 《易》 “意境 文心雕龙 贫瘠的土壤
下载PDF
康德“意象”说与王国维“意境”说之比较
14
作者 周波 《中国比较文学》 1997年第4期26-36,共11页
关键词 王国维 “意境 审美意象 形象显现 “意象” 康德美学 第二自然 审美静观 审美主体 美的艺术
原文传递
生命之思──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之精神 被引量:1
15
作者 蒋永文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8-34,共7页
生命之思──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之精神蒋永文研究一个民族的审美理论,必须解读其中所独有的概念、范畴和命题。因为,任何一个民族思想理论体系的独特性都是来源并体现于其概念、范畴和命题的独特性之上的。本文试图依据审美人类学的... 生命之思──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之精神蒋永文研究一个民族的审美理论,必须解读其中所独有的概念、范畴和命题。因为,任何一个民族思想理论体系的独特性都是来源并体现于其概念、范畴和命题的独特性之上的。本文试图依据审美人类学的观点,通过对中国古代审美理论中的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体验论 中国古代 “妙悟” 士大夫文人 审美理论 《五灯会元》 宇宙生命 禅宗 精神家园 “意境
下载PDF
诗歌意象的构建与传意作用
16
作者 关山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4期73-77,共5页
诗歌意象的构建与传意作用关山中国文学基本上是表现主义的文学。中国近代以前的元、明、请诸代虽也不乏小说、戏曲佳作,但自有文字记录以来的文学看,诗歌和散文却一直处于正宗地位。散文作为一种应用为主的文学体裁姑置不论,就诗歌... 诗歌意象的构建与传意作用关山中国文学基本上是表现主义的文学。中国近代以前的元、明、请诸代虽也不乏小说、戏曲佳作,但自有文字记录以来的文学看,诗歌和散文却一直处于正宗地位。散文作为一种应用为主的文学体裁姑置不论,就诗歌的很少叙事诗来看,也极为明显地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意象 “意象” 诗歌创作 传意 “象” 中国诗歌 中国古代 “意” “意境 美学意味
下载PDF
什么叫“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17
《语文世界(上旬刊)》 1998年第5期29-29,共1页
关键词 大象无形 希声 大音 美学特征 无为而无不为 “意境 审美观照 中国美学 现实范围 境界
下载PDF
Imagination as a Means of Accounting for the Alternation Between Imprisonment and Freedom in James Welch's Novel: The Heart Song of Charging Elk
18
作者 Oncioiu Anamaria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6年第4期296-301,共6页
My paper analyzes the issue of the alternation between two complementary concepts which can be analyzed in the novel The Heart Song of Charging Elk: imprisonment and freedom.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goal, I have use... My paper analyzes the issue of the alternation between two complementary concepts which can be analyzed in the novel The Heart Song of Charging Elk: imprisonment and freedom.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goal, I have used several critical theories of authors such as: Michel Foucault, Carl Jung, and Pierre Bourdieu. The analysis is concerned with exploring the alternation between the themes of freedom and imprisonment and the way in which these issues influence the evolution of the main character. I argue that the two themes are in a relation of interdependency and they can be interpreted as opposites from a rational point of view. The rational point of view, although valuable, is, however, incomplete without the exploration of the emotional and subjective factor. This factor can account for the "unreasonable" events from a broader perspective: that of the imagination. As Michel Foucault argues, power exists only in action. Power is also a rather elusive concept. In the same way, the perception of reality can be represented more accurately from a subjective point of view. More exactly, reality is constructed with every thought, emotion, and action of the individual. To sum up, I argue that, from a sociological point of view, the main character is striving to assimilate his personality in a new and hostile cultural environment. On the other hand, from a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he is confronting his inner shadow, as Carl Jung defines the hidden part of the personality. This has a result of the emergence of a genuine sense of self. As the critic Pierre Bourdieu argues, there are a set of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taste which define the social belonging of an individual. In the analyzed novel the character manages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and to overcome the obstacles that he finds on his 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AGINATION FREEDOM IMPRISONMENT evolution SPIRITUALITY culture religion
下载PDF
意象系统论 被引量:22
19
作者 黄霖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7期73-77,63,共6页
艺术创作是一个心物交互作用的过程,其最后的表现形态在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往往被称为“意象”、“意境”、“兴象”、“境外之象”以及“兴趣”、“神韵”、“境界”等等。这些概念名目各异,内涵混沌,但精神相通,且贯串中国文论的始... 艺术创作是一个心物交互作用的过程,其最后的表现形态在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往往被称为“意象”、“意境”、“兴象”、“境外之象”以及“兴趣”、“神韵”、“境界”等等。这些概念名目各异,内涵混沌,但精神相通,且贯串中国文论的始终,形成了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理论系统,且名之曰“意象系统”。 一、意象系统的历史生成 在这一文论系统中,最早出现的是“意象”一词,见于刘勰《文心雕龙》的《神思》:“窥意象而运斤”,刘勰在这里使用“意象”一词,显然是为了突出这是“意”中之“象”,而这“意象”的形成本身就是“神与物游”、心物契合的结果,是一种有“意”之“象”。在本篇最后他又小结道:“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意思是,创作构思时,凭一连串的意象所贯通,而这又赖情感的变化所酿成;在心物交互作用而产生意象的过程中,其象貌取自外物,而又与内心的情意相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论 意象系统 “象” 审美意象 王国维 “意境 “境界” 兴象 交互作用 “意”
原文传递
“六书”与中国传统美学
20
作者 岳山岳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8-64,共7页
“六书”造字规律实为传统理论思维模式滥觞和原型 :在传统美学中 ,“美”的造字及会意思维 ,本身便包含着以味为美的原始审美观基本特征 ,并沿此合乎逻辑地发展出以和为美的思想 ;“美与善同意”乃造字上同源、思维方式同构之故 ;“诗... “六书”造字规律实为传统理论思维模式滥觞和原型 :在传统美学中 ,“美”的造字及会意思维 ,本身便包含着以味为美的原始审美观基本特征 ,并沿此合乎逻辑地发展出以和为美的思想 ;“美与善同意”乃造字上同源、思维方式同构之故 ;“诗言志”按形声思维理解 ,不过是“诗”的误读或讹传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得益于形象思维 ;“道”及“意境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书” 中国 传统美学 传统思维模式 “会意”思维 “诗言志” “天人合一”“道” “意境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