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12篇文章
< 1 2 18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集体记忆与历史重述——左翼作家的“左翼文学”回忆 被引量:2
1
作者 李跃力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AS CSSCI 2024年第1期129-139,共11页
左翼作家对“左翼文学”的回忆蔚为大观,构成现代中国不容忽略而又意味深远的文化景观。其重构历史的强烈意图,与当下政治生态、社会现实之间的深层互动,使其足以作为实践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记忆的转向”的典型样本。左翼作家通过个人... 左翼作家对“左翼文学”的回忆蔚为大观,构成现代中国不容忽略而又意味深远的文化景观。其重构历史的强烈意图,与当下政治生态、社会现实之间的深层互动,使其足以作为实践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记忆的转向”的典型样本。左翼作家通过个人史、“左联”史和左翼文学史的叙述,完成形象重塑、身份认同、重构历史、接续传统等多种意图,充分体现话语生产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紧密关系。“左翼文学”回忆对社会框架十分依赖,呈现出明显的“集体记忆”特征,打上了社会主导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深深印记,但“个体记忆”又常常逸出“社会框架”,对集体记忆构成冲击与反抗,使得左翼作家的回忆呈现出微妙的张力。然而无论如何,左翼作家的“左翼文学”回忆都在很大程度上重构了中国现代文学史,深度影响了我们对左翼文学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文学 左翼作家 集体记忆 历史重述
下载PDF
强化集体记忆: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建构的重要维度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文菁 王延隆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45,共9页
政党形象是一种政党在执政实践中践行理念与宗旨、展示自身性质,塑造出的政党本质的外化形象。中国共产党重视政党形象,不断塑造全新的良好政党形象。集体记忆是建构政党形象的重要视角,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包含符号象征、故事文本、集... 政党形象是一种政党在执政实践中践行理念与宗旨、展示自身性质,塑造出的政党本质的外化形象。中国共产党重视政党形象,不断塑造全新的良好政党形象。集体记忆是建构政党形象的重要视角,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包含符号象征、故事文本、集体仪式和文化传承四个要素,在自身建设与执政绩效、政党记忆宣传、政党纪念仪式、新技术条件迭代与传播形态变化等方面面临潜在的风险挑战。从强化集体记忆的视角出发,建构中国共产党良好政党形象,应从符号维度加强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设计,从媒介维度优化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传播,从仪式维度实现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认同,从文化维度加强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政党形象 集体记忆
下载PDF
集体记忆的建构——基于新疆兵团军垦体育口述史的考察
3
作者 杨冠强 杨凯 王智慧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4-611,共8页
为探寻集体记忆的构建逻辑,洞察“小故事”与“大社会”之间的关联机制,遵循“故事—知识”的社会学研究传统,采用口述史访谈方法,结合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对新疆兵团军垦体育的集体记忆进行考察,进一步勾勒出集体记忆“自下而上”实现... 为探寻集体记忆的构建逻辑,洞察“小故事”与“大社会”之间的关联机制,遵循“故事—知识”的社会学研究传统,采用口述史访谈方法,结合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对新疆兵团军垦体育的集体记忆进行考察,进一步勾勒出集体记忆“自下而上”实现“小故事与大社会”联结模型。个体基于我“动”故我在,实现身体在微观层面的自我确认,并基于价值信念对身体进行规训,在交往记忆中实现个体运动经验问题化,在中观层面积聚成群体意象,通过代表国家权力的专家系统进行认定,最终完成军垦集体记忆的建构。苦行的身体,家国同构的信仰与栖居的“记忆之场”共同促成集体记忆的建构。既有研究中,经验层面存在“时空在场”维度的忽视有可能导致文化阐释框架的毁坏而引起“记忆氛围”消失。由集体记忆理论进行对话来推进理论至经验研究的演绎进程,进一步丰富集体记忆研究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军垦体育 口述史 家国同构 时空在场
下载PDF
呼市烧卖传说及其集体记忆
4
作者 李景梅 马会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9期14-17,共4页
呼市烧卖传说在弘扬内蒙古饮食文化,促进群体认同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基于“社会记忆”理论,梳理烧卖传说的故事演变,认为烧卖传说逐渐凝聚起呼市人饮食文化方面的集体记忆-“青城味道”呼市烧卖传说彰显了烧卖的文化属性,“文化烧卖... 呼市烧卖传说在弘扬内蒙古饮食文化,促进群体认同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基于“社会记忆”理论,梳理烧卖传说的故事演变,认为烧卖传说逐渐凝聚起呼市人饮食文化方面的集体记忆-“青城味道”呼市烧卖传说彰显了烧卖的文化属性,“文化烧卖”具有推动群体认同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市烧卖传说 集体记忆 群体认同
下载PDF
集体记忆的延续:作为传播媒介和文化载体的早期电影连环画
5
作者 卢亚苏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98,共8页
电影连环画是中国电影特有的“伴生物”,它和中国电影一起建构集体记忆,是凝聚文化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哈布瓦赫提出的集体记忆相关理论,为解读早期电影连环画作为传播媒介和文化载体建构集体记忆提供了一个有效... 电影连环画是中国电影特有的“伴生物”,它和中国电影一起建构集体记忆,是凝聚文化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哈布瓦赫提出的集体记忆相关理论,为解读早期电影连环画作为传播媒介和文化载体建构集体记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思考范式。在传播框架下,早期电影连环画彰显了集体记忆的媒介功能,实现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融合。在文化框架下,早期电影连环画有效延伸了集体记忆的能动性内涵,实现了过去记忆与现在记忆的连接,形成了“共同体话语”,最终形塑了积极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连环画 集体记忆 传播媒介 文化载体
下载PDF
五四运动报道建构的集体记忆及其时代价值——以《人民日报》(1949—2024年)为中心的考察
6
作者 肖建波 乔思阳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1-55,共5页
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备受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并通过组织纪念活动来加强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五四运动纪念活动给予充分且详实的报道。对《人民... 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备受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并通过组织纪念活动来加强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五四运动纪念活动给予充分且详实的报道。对《人民日报》(1949—2024年)五四运动相关报道展开文本分析,剖析其所建构起的集体记忆,包括以“革命斗争”为标志的深层记忆、以“建设发展”为基石的典型记忆、以“理想奋斗”为动力的永恒记忆和以“青春担当”为核心的时代记忆。这些集体记忆对于继承五四精神、凝聚社会认同、树牢家国情怀和为青年设立目标方向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集体记忆 爱国主义教育 《人民日报》
下载PDF
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建构:研究热点及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7
作者 杨绘荣 安亚倩 《兵团党校学报》 2024年第1期58-70,共13页
通过使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对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建构研究领域的文献加以综合分析,可以提炼出该领域的核心研究议题主要集中于国家认同的形成过程、构建路径以及层次之辩的探讨等几个主题;而且更细化的可视化分析还预测出三个潜在的... 通过使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对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建构研究领域的文献加以综合分析,可以提炼出该领域的核心研究议题主要集中于国家认同的形成过程、构建路径以及层次之辩的探讨等几个主题;而且更细化的可视化分析还预测出三个潜在的学术热点,即国家认同的主题基础——个体认同、国家认同的道路指向——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与传播和国家认同的内在动力支撑——情感认同。此外,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还显示,该研究主题在理论架构上正处于不断发展与加固的阶段,研究领域内的学者与机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分散性,现有研究多基于实证视角阐析仪式活动在激活集体记忆及构建国家认同中的关键作用,在理论深度上和研究创新性方面仍有广阔的空间可以挖掘。总体而言,该领域的学术探索虽起步较晚,却在不断走向深化。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建构研究呼吁更多的理论创新与学理阐释,通过不断的理论突破与实证检验,为理解国家认同提供更全面而独特的学术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国家认同 CITESPACE
下载PDF
城市地标的集体记忆分析与应用——以合肥市逍遥津公园大象滑梯为例
8
作者 李峻峰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17-224,241,共9页
与城市地标相关的集体记忆具有多样性和历时性。在合肥市逍遥津公园更新过程中,针对大象滑梯这一重要的城市地标,采用非介入的方式收集网络评论信息,并对网络文本中与大象滑梯及周边环境相关的集体记忆信息进行了结构性解析,进而厘清了... 与城市地标相关的集体记忆具有多样性和历时性。在合肥市逍遥津公园更新过程中,针对大象滑梯这一重要的城市地标,采用非介入的方式收集网络评论信息,并对网络文本中与大象滑梯及周边环境相关的集体记忆信息进行了结构性解析,进而厘清了更新实践中与该地标有关的重要历史信息,并提出更新策略、付诸更新实践,以期为集体记忆在城市更新活动中的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标 集体记忆 网络文本 大象滑梯
下载PDF
集体记忆建构:青少年学生公共关怀的兴发路径及其优化
9
作者 蒋红斌 《教育文化论坛》 2024年第6期78-88,共11页
个体成员对所属共同体的公共关怀是共同体存续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学生的公共关怀状况,直接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命运。学校是培养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主阵地,理应承担起培育青少年学... 个体成员对所属共同体的公共关怀是共同体存续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学生的公共关怀状况,直接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命运。学校是培养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主阵地,理应承担起培育青少年学生公共关怀的重任。公共关怀是一种兼具公共性、实践性、关系性和向善性的态度和行为。就此而言,集体记忆的建构是不容忽视的公共关怀促发因素,它赋予个体成员特定的身份,为个体成员提供践行公共关怀的体验情境与实践机会,从而实现共同体的凝聚和团结。这为学校教育兴发青少年学生的公共关怀提供了新思路。时下,集体记忆异构,模糊的叙事文本框架、随意化的叙事主体和繁芜的叙事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解构了公共关怀的生发基础,强烈冲击着学校对学生公共关怀的培育。对此,学校教育需要从把关叙事文本框架的内容与基调、消除叙事主体的随意性、规范叙事方式等方面采取措施,更好地实现集体记忆建构对青少年学生公共关怀的兴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学生 集体记忆 建构框架 公共关怀 兴发路径
下载PDF
意涵、功能与数媒融合:古城胡同集体记忆的书写
10
作者 董世斌 黄锐 《新闻世界》 2024年第3期40-44,共5页
古城胡同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城市建筑空间,沉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认知构建的指向符号和记忆构建的象征空间两个维度,它还承载着人们的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在唤起对古城胡同的保护和凝聚历史文化认同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时... 古城胡同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城市建筑空间,沉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认知构建的指向符号和记忆构建的象征空间两个维度,它还承载着人们的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在唤起对古城胡同的保护和凝聚历史文化认同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时代的发展对古城胡同集体记忆延续提出新挑战,本研究认为应该借助数字媒介实现对古城胡同的数字再造,并通过多种数字转型方案实现对古城胡同集体记忆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城胡同 集体记忆 数字传播
下载PDF
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从张彤云油画作品《祖国》看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情感建构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洋 周家聪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第3期118-119,共2页
文章以张彤云的油画名作《祖国》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心理学"集体记忆"的概念范畴入手,探讨了集体记忆对艺术创作,特别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影响,思考这样一个事关艺术作品成败的核心问题:一件艺术作品打动人灵魂的因素是什么,感... 文章以张彤云的油画名作《祖国》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心理学"集体记忆"的概念范畴入手,探讨了集体记忆对艺术创作,特别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影响,思考这样一个事关艺术作品成败的核心问题:一件艺术作品打动人灵魂的因素是什么,感召力来自何处?或者说,情感与记忆、感性与理性,是如何在一幅主题性绘画作品中凝结与呈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国 张彤云 集体记忆 个体记忆
下载PDF
记忆的建构与接受--对集体记忆生成之路径的思考
12
作者 王宗峰 卢春霓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5-70,共6页
自20世纪早期以来,“记忆”已然成为历史书写的关键性词语。而“集体记忆”强调对过去的建构性,这种建构实则是建构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双向互动。于建构者而言,出于对特定时期社会发展的考虑,以官方和民间组织等方式对过往进行有选择... 自20世纪早期以来,“记忆”已然成为历史书写的关键性词语。而“集体记忆”强调对过去的建构性,这种建构实则是建构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双向互动。于建构者而言,出于对特定时期社会发展的考虑,以官方和民间组织等方式对过往进行有选择的记忆,集体记忆作为建构的结果呈现在话语体系中,被当下社会群体所接收。在接受理论的投射之下,集体记忆不是建构者的单向刻写,接受主体以“隐在读者”及“召唤结构”等形式参与着记忆的书写与建构。在建构与接受的双向路径中,接受者与建构者自豪感与归属感不断上升,从而指向了集体记忆理论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建构主义 接受美学
下载PDF
基于集体记忆的历史文化街区再生性策略研究——以青岛里院为例
13
作者 李之吉 赵张泽群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9期202-204,共3页
里院作为青岛德据时期形成的特殊居住建筑,不仅是青岛历史的组成部分,也是青岛近现代之后城市风貌的集中体现。但随着后期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位于老城区的里院建筑群已经无法满足居民对现代生活的需求,建筑也历经风雨逐渐老旧。因此,... 里院作为青岛德据时期形成的特殊居住建筑,不仅是青岛历史的组成部分,也是青岛近现代之后城市风貌的集中体现。但随着后期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位于老城区的里院建筑群已经无法满足居民对现代生活的需求,建筑也历经风雨逐渐老旧。因此,文章将对里院建筑进行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基于其所蕴含的过去生活的集体记忆与历史价值,抽取其中的记忆元素与建筑元素,对于其未来的改造提供相对的思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历史街区 再生建筑 青岛里院
下载PDF
进退需有度:基于集体记忆的里弄更新路径辨析与发展建议
14
作者 翟宇琦 张洁 《住宅科技》 2024年第6期1-7,共7页
里弄建筑作为上海历史中心城区的重要基底,承载着沪上黄金岁月的历史记忆,是上海的城市名片;但同时其物质实体日渐衰退,成为城市发展之痛。在当前城市更新背景下,形成身份认同的集体记忆成为里弄更新的关键。文章通过梳理集体记忆的演... 里弄建筑作为上海历史中心城区的重要基底,承载着沪上黄金岁月的历史记忆,是上海的城市名片;但同时其物质实体日渐衰退,成为城市发展之痛。在当前城市更新背景下,形成身份认同的集体记忆成为里弄更新的关键。文章通过梳理集体记忆的演进过程,辨析不同集体记忆变化方向中里弄改造案例的设计思路与手法,探讨集体记忆对于里弄改造方式的影响,试图探索当下城市环境中不同发展方向的里弄更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里弄 集体记忆 更新方式
下载PDF
城市更新中的空间转化与集体记忆重塑——以佛山岭南天地为例
15
作者 吴悦芳 甘梓莹 《城市建筑》 2024年第9期101-105,111,共6页
文章以佛山岭南天地为研究对象,采取历史文本分析、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分析佛山岭南新天地的空间转化与功能重构,理解城市更新背景下地方集体记忆的变化和重塑。研究发现,城市更新过程中,生活空间转向历史文化空间、历史... 文章以佛山岭南天地为研究对象,采取历史文本分析、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分析佛山岭南新天地的空间转化与功能重构,理解城市更新背景下地方集体记忆的变化和重塑。研究发现,城市更新过程中,生活空间转向历史文化空间、历史文化空间与商业空间交融、邻里空间转向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空间转化的三种主要形式。空间重构过程推动了地方集体记忆的动态流变,基于日常生活空间的集体记忆延续、非惯常环境下的集体记忆重塑、城市再造过程中新的集体记忆的生成,分别从三个层面反映了原住居民、游客和城市新市民对于城市改造区域的感知和认同。研究将为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和城市文化营造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空间转化 功能重组 集体记忆 佛山
下载PDF
唤醒群众最大公约数的集体记忆——“我和我的祖国”衍生的媒介事件分析
16
作者 吴倩 《声屏世界》 2020年第12期75-75,共1页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呈现了很多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的媒体活动,形成一个特殊的"媒介事件"。文章探讨了媒体从事件中发掘唤醒群众最大公约数的集体记忆的方式。
关键词 “我和我的祖国”集体记忆 媒介事件
下载PDF
集体记忆视角下的工业设施元素价值利用与设计
17
作者 乔治 石宇翔 薛艳敏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02-215,239,共15页
目的构建集体记忆视角下工业设施元素利用与设计方法,探索基于集体记忆的工业设施保护再利用设计路径,阐释文化遗产价值,完成文化遗产的记忆元素识别提取,将记忆元素植入到工业设施的再利用中,营造工业文化遗产过去生活场景,最终重塑工... 目的构建集体记忆视角下工业设施元素利用与设计方法,探索基于集体记忆的工业设施保护再利用设计路径,阐释文化遗产价值,完成文化遗产的记忆元素识别提取,将记忆元素植入到工业设施的再利用中,营造工业文化遗产过去生活场景,最终重塑工业集体文化记忆。方法通过调查分析相关基础资料,形成对文化遗产的记忆认知,进行记忆元素的提取转化,将记忆元素与工业设施的情景联系结合,从物质性与非物质性记忆元素两个角度对工业设施保护再利用进行设计研究。结果通过集体记忆视角构建了工业设施元素利用与设计方法,建立了地方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完成了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凸显、凝聚传承,实现了集体记忆的重塑和延续。结论工业设施保护再利用研究是以集体记忆重塑为目的,用集体记忆引导工业设施再利用设计,完成记忆元素对工业设施的设计植入,达成文化遗产的形态重构、功能植入,优化厂区布局,焕发厂区活力,最终构建地方认同、完成记忆重塑,为工业设施保护再利用研究提供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设施 集体记忆 记忆元素 元素转化 地方认同
下载PDF
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建构——以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邵兰慧 孙卫华 《海河传媒》 2024年第1期17-20,共4页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要充分挖掘与创新使之永葆活力焕发新生机。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通过拟人化的叙事策略、符号化的视觉凸显、仪式化的媒介展演建构起新型“记忆之场”,通过情感的转让与符号的连接,成功实现集...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要充分挖掘与创新使之永葆活力焕发新生机。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通过拟人化的叙事策略、符号化的视觉凸显、仪式化的媒介展演建构起新型“记忆之场”,通过情感的转让与符号的连接,成功实现集体记忆的唤醒与共建,国家与民族共识的聚合与巩固。它对个体创作者在全新的技术语境下,何以通过媒介实践书写集体记忆、凝聚社会和文化共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逃出大英博物馆》 仪式
下载PDF
红色旅游体验、集体记忆、国家认同形成机制研究--基于网络UGC数据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钱莉莉 郑春晖 +1 位作者 王金伟 郭俊成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95,共16页
在国家政策导向及红色旅游快速发展背景下,文章针对红色旅游精神体验、传承集体记忆、促进国家认同等社会效益研究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以国内九大典型红色旅游地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对网络UGC数据进行编码分析,使用Gephi软件进行编码节点分... 在国家政策导向及红色旅游快速发展背景下,文章针对红色旅游精神体验、传承集体记忆、促进国家认同等社会效益研究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以国内九大典型红色旅游地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对网络UGC数据进行编码分析,使用Gephi软件进行编码节点分析与可视化,以揭示红色旅游国家认同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红色旅游体验包含瞻仰圣地、纪念先辈、学习历史与知识、感受红色革命文化;集体记忆包含认知记忆、情感记忆、反思启示,兼具记忆的个体性与社会性;认同具有多尺度性,存在从地方认同到国家认同的地理跃迁。研究建构了“红色旅游体验-集体记忆-地方认同-国家认同”这一理论模型,明确了三种不同类型红色旅游地游客建构国家认同的路径差异,揭示了国家认同形成的多途径性。本研究对于指导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升红色旅游社会效益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旅游 旅游体验 集体记忆 国家认同 网络UGC
下载PDF
“个体”与“集体”:记忆诗学轴心范式及其问题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廖宇婷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219-226,共8页
“记忆诗学”在“无处不在”的“记忆”的框定下,极易陷入“符号过载”或“过度扩张”的风险之中,给人一种一切关于记忆的理论皆可称为记忆诗学的错觉,且“集体记忆”“社会记忆”“文化记忆”等范式之间的内涵与外延纷繁复杂,又致使记... “记忆诗学”在“无处不在”的“记忆”的框定下,极易陷入“符号过载”或“过度扩张”的风险之中,给人一种一切关于记忆的理论皆可称为记忆诗学的错觉,且“集体记忆”“社会记忆”“文化记忆”等范式之间的内涵与外延纷繁复杂,又致使记忆诗学研究易于陷入含混不清的境地。缘于此,文章以“记忆诗学”的轴心范式——“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为坐标轴,在辨析“记忆诗学”理论内涵和轴心范式的同时,审慎对待集体记忆理论的“现在中心论”和“二元对立”等问题,以“集体意识”和“超二元论”来补葺集体记忆的阙漏,试图廓清“记忆诗学”的“迷雾”,使得“记忆诗学”轴心范式及其问题性更为明晰,也为“记忆诗学”理论的“践行”提供学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记忆 集体记忆 记忆诗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