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技术是”:技术哲学“本体”的一种可能理解
1
作者 尚东涛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9-63,共5页
歧见纷呈的发展中的技术哲学,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但在"本体"维度无不指向"技术"。对"技术是什么"之设问作应答的"技术是……",作为经验命题仅仅限定于"现象界",谓词"什么"... 歧见纷呈的发展中的技术哲学,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但在"本体"维度无不指向"技术"。对"技术是什么"之设问作应答的"技术是……",作为经验命题仅仅限定于"现象界",谓词"什么"无法企及作为"本体"的主词之"技术"本身。只有排除谓词后的"技术是",才彰显着"技术"本身。旨在充分展示其全面内涵的"技术是"命题,经"技术是技术"达于"技术如何是技术",实现对经验命题主词作前提追问的"自行展开"的命题转换。作为主体的"现实的人",以人的"生命活动"为现实性基础,经"思"与"反思"及其交融,在"技术""是起来"的途中,推进着作为技术哲学"本体"的"技术"的思维建构,为技术哲学奠定着历史展开之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是” 技术哲学 本体
下载PDF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韧性治理及其行动框架 被引量:2
2
作者 白启鹏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43,169,共10页
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韧性治理是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重构与升华,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新方案。数字技术嵌入以优化组织韧性、农村经济发展以强化经济韧性、社会数字赋能以深化社会韧性,推动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韧性... 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韧性治理是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重构与升华,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新方案。数字技术嵌入以优化组织韧性、农村经济发展以强化经济韧性、社会数字赋能以深化社会韧性,推动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韧性治理有效实现。采用多案例研究法,对浙江建德、江西新余、江苏东台和重庆酉阳四个地区的创新做法进行了效果分析,并以此提炼出了“技术-制度-主体”的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韧性治理的行动框架。其中,数字技术是重要支撑,制度体系是重要保障,农民群众是核心主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技术赋能 乡村韧性治理 数字乡村 “技术-制度-主体”
下载PDF
“技术-组织-环境”因素联动对企业数字创新的影响——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的QCA分析
3
作者 李钧 段帅航 王振源 《科技管理研究》 2024年第11期131-140,共10页
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使用沪深A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上市企业数据,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寻技术、组织与环境3个层面7个前因条件对企业数字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企业通过多因素联动实现数字创新,存在4... 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使用沪深A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上市企业数据,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寻技术、组织与环境3个层面7个前因条件对企业数字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企业通过多因素联动实现数字创新,存在4类能够产生高水平数字创新的组态,即技术环境联动的学习转化型、技术环境联动的捕获突破型、技术环境联动的协调开拓型和技术支持的自驱求变型;(2)企业吸收能力在实现高水平数字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感知能力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外部环境对于企业的正向影响作用,环境要素中对数字创新起主要推动作用的是市场竞争程度;(3)缺失数字基础设施、高层次人才、感知能力、吸收能力这4个因素对非高水平数字创新的形成有着相对普遍的作用。因此政府应进一步优化市场竞争与政府支持的动态协同机制,构建企业良好的数字创新环境;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则应遵循系统性原则,结合自身优势和外部环境选择提升数字创新绩效的模式,并要积极培育支撑组织数字创新的动态能力,以提升企业创新效率和创新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创新 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 “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下载PDF
ChatGPT时代“技术—教育”互构的变革与挑战 被引量:4
4
作者 周恬恬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8-32,共5页
ChatGPT类产品给教育领域带来巨大冲击,引发了人们对教育活动变革的诸多思考。从技术革命和教育变革两条进路出发,基于“技术—教育”互构论的研究视角,梳理我国“技术—教育”互构的阶段性特征。系统论述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浪潮下,技... ChatGPT类产品给教育领域带来巨大冲击,引发了人们对教育活动变革的诸多思考。从技术革命和教育变革两条进路出发,基于“技术—教育”互构论的研究视角,梳理我国“技术—教育”互构的阶段性特征。系统论述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浪潮下,技术与教育互构融合的可能场景,以及技术变革给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在技术跨越发展的背景下反思当前教育活动中的两种视角:技术主义与知识主义。ChatGPT时代在“技术—教育”的互构中重新发现教育,以教育的眼光看待数字技术,在持续生成的变革过程中实现数字技术的教育化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人工智能 教育数字化 “技术—教育”互构
下载PDF
理解数字赋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技术—结构—制度”三维视角
5
作者 詹国彬 陈逸凡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51,共12页
数字技术赋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既是传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迭代升级,也是“放管服”改革中最为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一场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力、以政府组织结构变革为基础、以政府管理制度创新为手段、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改革运动。中... 数字技术赋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既是传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迭代升级,也是“放管服”改革中最为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一场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力、以政府组织结构变革为基础、以政府管理制度创新为手段、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改革运动。中央政府推动的“放管服”改革和数字中国战略为数字赋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苏浙沪(两省一市)政府在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过程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创新模式。引入“技术—结构—制度”三维视角,构建“技术嵌入—结构重塑—制度创新”的分析框架,有助于揭示和理解数字赋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发生机理和行动逻辑。数字赋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力地推动了以“政府为中心”的治理范式向“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范式转变,即便在全球范围内也堪称公共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典范。这场根植于中国场景的政府改革不仅对促进我国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重要价值,也为数字时代全球公共管理改革与创新贡献了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管服”改革 数字赋能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技术—结构—制度”三维视角
下载PDF
数字技术如何驱动基层环境治理现代化——以江西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5G+长效管护平台为例
6
作者 余敏江 宋梦可 《地方治理研究》 2024年第4期39-50,M0003,共13页
数字技术作为基层环境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工具,通过不断的迭代更新为促进基层环境治理的敏捷化与精准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其在基层环境治理中的应用仍然存在技术悬浮、技术搁置等形式化现象,引发了地方政府在数字技术应用上的授权... 数字技术作为基层环境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工具,通过不断的迭代更新为促进基层环境治理的敏捷化与精准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其在基层环境治理中的应用仍然存在技术悬浮、技术搁置等形式化现象,引发了地方政府在数字技术应用上的授权模糊与多元主体间“冷热不均”等问题,需要从政策制定与执行等环节对数字技术应用进行规制与约束。基于此,本研究构建“技术—制度”互动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在数字技术的工具性应用与环境政策执行之间,多元行动者参与不仅链接了数字技术与基层环境治理,还确保了环境政策执行落地见效,并在基层环境治理实践中,为数字技术应用提供了多元化解决方案。江西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5G+长效管护平台案例进一步验证了“技术—制度”互动分析框架的合理性,为数字技术驱动环境治理现代化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中国建设 数字技术 基层环境治理 “技术—制度”互动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下载PDF
“技术-制度”互动如何影响上海城市智慧化建设——基于QCA方法的路径探索
7
作者 马玲 《决策与信息》 2024年第8期54-66,共13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应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技术逐步嵌入治理体系催生出实践层面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但资源禀赋、政治关注度等区域性差异使得重复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应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技术逐步嵌入治理体系催生出实践层面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但资源禀赋、政治关注度等区域性差异使得重复建设、低效运转等情况仍然存在。通过以上海16个智慧化城市建设项目为案例,构建“技术-制度”互动分析框架,运用QCA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呈现智慧化项目中制度和技术领域内条件变量组态间的差异化匹配后发现:1.区域内财政支持能力弱、创新能力弱和社会力量强是导致城市智慧化项目建设低效的主要因素;2.基于组态间差异化匹配逻辑得出,社会驱动、政民合作、战略协同和后发动员是实现城市智慧化建设的四种实现路径。因此,城市智慧化建设,首先,深刻思考主体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制度设计和创新来激发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的活力和参与热情,实现各主体协同交流;其次,坚持因地制宜,基于城市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打破“技术黑箱”,应把技术视作实现手段开展建设;最后,围绕技术发展和制度领域间的互动关系,秉持渐进性增量变革的理念,对智慧化建设进行多方位、全周期管理,以确保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制度”互动 智慧城市 数字化转型 制度变迁 城市治理
下载PDF
实现“技术与工程”领域教学常态化
8
作者 刘嘉赓 《小学科学》 2024年第15期19-21,共3页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事业进入新型发展阶段,对学生传递课程知识已经不再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的重点。科学是我国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事业进入新型发展阶段,对学生传递课程知识已经不再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的重点。科学是我国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特征。“技术与工程”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分支,具有共享特定科学方法的特点,“技术与工程”领域教学也成为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总结当前小学科学课程开展“技术与工程”领域教学的价值和实施原则,并尝试从依据课程特点优化教学设计、创设学习情境、设计探究活动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希望为小学科学如何实现“技术与工程”领域教学常态化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科学 “技术与工程”领域 重要价值 实践策略
下载PDF
基于TOE框架的数字技术赋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研究
9
作者 宋慧玲 孟诗雨 《西部财会》 2024年第2期10-12,共3页
随着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从思维和技术层面广泛影响着政府治理,对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为发挥治理工具的有效性,将数字技术嵌入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模型,构建数字技... 随着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从思维和技术层面广泛影响着政府治理,对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为发挥治理工具的有效性,将数字技术嵌入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模型,构建数字技术赋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框架,解释数字技术如何为预算管理提供新的制度设计和工具支持,并结合现实困境,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注入新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政府预算绩效管理 “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
下载PDF
参与式文化生产与审美:“技术媒介”赋能下粤剧数字化研究
10
作者 解学芳 贺雪玲 《文化产业研究》 2023年第2期212-225,共14页
“技术媒介”赋能视角下,受众从被动接受创作者的审美输入转向主动参与粤剧数字化的生产与审美,但“技术媒介”场域如何作用于受众主动参与“内容生产”与“艺术审美”尚不明确。鉴于此,对受众自觉介入粤剧数字化的内容生产,即受众直接... “技术媒介”赋能视角下,受众从被动接受创作者的审美输入转向主动参与粤剧数字化的生产与审美,但“技术媒介”场域如何作用于受众主动参与“内容生产”与“艺术审美”尚不明确。鉴于此,对受众自觉介入粤剧数字化的内容生产,即受众直接参与内容生产与间接参与专业内容生产,以及受众自主参与粤剧数字化的艺术审美——受众自发涉足艺术审美的观看模式、有效反馈和网络文化社群三种新模式的表征与特点进行剖析,从而发现粤剧数字化的生产层面存在技术侵蚀粤剧艺术本真、海量创作与用户供需错配、流量红利冲击边缘传承人问题,审美层面则呈现受众屏蔽粤剧文化精髓、陷入“审美茧房”,稀释原文本等挑战。鉴于此,提出面向受众的粤剧数字化参与式生产与审美协同的传承路径,即创作主体应坚守粤剧人文精神内涵与内容创新发展原则指导数字化内容生产,审美主体要用科学审慎的态度与开放革新的思维优化粤剧数字化的内容创作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媒介”赋能 粤剧数字化 参与式文化生产 参与式文化审美
下载PDF
《阿凡达:水之道》:“技术奇观”电影的特效呈现与拓延策略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旭 谢辛 《现代电影技术》 2023年第2期37-42,49,共7页
2022年12月,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执导的第二部阿凡达系列电影作品《阿凡达:水之道》(Avatar:The Way of Water)正式上映。影片依然以其注重视效呈现的角度,对虚拟的潘多拉星球进行了更为深入和全方位的建造。本文着力探... 2022年12月,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执导的第二部阿凡达系列电影作品《阿凡达:水之道》(Avatar:The Way of Water)正式上映。影片依然以其注重视效呈现的角度,对虚拟的潘多拉星球进行了更为深入和全方位的建造。本文着力探讨该系列电影在制作过程中对动作捕捉(Motion Capture)技术与水模拟(Water Simulations)技术的深耕,明晰它们的功能性、实现性和技术性,探讨其为电影技术和视效制作所指向的“技术奇观”电影创新发展道路提供技术赋能的强大推进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作捕捉 表演捕捉 水模拟技术 “技术奇观”
下载PDF
美国智库对西方“技术联盟”的观点建议及中国应对 被引量:5
12
作者 黄亚茜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0-86,103,共8页
[研究目的]拜登政府将联盟体系作为科技竞争的重要战略工具,积极拉拢盟友在新兴技术领域组建“技术联盟”,背后的遏华意图呼之欲出。分析把握美国智库围绕西方“技术联盟”的主要观点和政策建议,既能为研判西方“技术联盟”的发展走向... [研究目的]拜登政府将联盟体系作为科技竞争的重要战略工具,积极拉拢盟友在新兴技术领域组建“技术联盟”,背后的遏华意图呼之欲出。分析把握美国智库围绕西方“技术联盟”的主要观点和政策建议,既能为研判西方“技术联盟”的发展走向提供依据,也能为中国应对当前及未来技术领域可能的“对华统一战线”提供重要启示。[研究方法]选取美国6所主流智库的12份代表性研究报告进行文本分析,挖掘美国智库关于西方“技术联盟”的主要认知及所提出的政策建议。[研究结论]研究表明,美国智库普遍认为西方“技术联盟”应当以民主国家联盟为基础,以通信与网络技术、半导体与微电子、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关键新兴技术为对象,对内推进成员国科技政策深度协同,对外建立更加严苛的技术壁垒,以集体优势确保西方在全球技术竞争中的领导权。面对美国主导的新一轮对华技术围堵,中国应当从瓦解外部和充实内在两方面同时着力,在着眼于自身科技研发的同时加强国际科技合作,通过塑造内外环境为西方“技术联盟”的可能攻势提供最大缓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智库 主流智库 西方“技术联盟” 科技竞争 国际科技合作 中美关系
下载PDF
面向5G时代的大众传播新样态构想——基于“技术—社会”互构视角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权 方晓恬 《全球传媒学刊》 2023年第2期162-177,共16页
大众传播在5G时代将呈现何种新样态?既有研究贡献了兼具前瞻性与想象力的观点,但也面临说服力不足的挑战。为此,本研究尝试从技术与社会之间协同演化的关系入手,在媒介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大历史”脉络中探寻答案。文章构建了... 大众传播在5G时代将呈现何种新样态?既有研究贡献了兼具前瞻性与想象力的观点,但也面临说服力不足的挑战。为此,本研究尝试从技术与社会之间协同演化的关系入手,在媒介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大历史”脉络中探寻答案。文章构建了技术—社会—传播(TSC)分析框架,依据此框架对从语言、文字诞生至今的大众传播演化史进行系统回顾。在此基础上,聚焦社会主体之间传—受关系结构和媒介技术应用两个核心要素,谨慎推测5G时代的大众传播将呈现一种复合样态,可以简化表示为两者的“叠乘”:(沉浸式+场景化)×(多中心“一对多”分众传播+圈层化“多对多”交互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G 大众传播 “技术—社会”互构 复合样态
下载PDF
数字革命周期下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机制和路径 被引量:1
14
作者 钞小静 王灿 王宸威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97,共11页
新质生产力是数字革命下生产力现代化转型和跃升的最新体现。在新一轮数字革命的关键时点探讨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机制和路径,要顺应数字革命迭代演变的规律,构建“技术—产业—生态”的新分析范式。数字革命会经历技术导入、融入渗透以及... 新质生产力是数字革命下生产力现代化转型和跃升的最新体现。在新一轮数字革命的关键时点探讨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机制和路径,要顺应数字革命迭代演变的规律,构建“技术—产业—生态”的新分析范式。数字革命会经历技术导入、融入渗透以及生态构建三个时期,首先以颠覆式数字创新形成技术创新簇群,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注入新动能;其次以新兴数字产业和传统产业深度互动,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支撑;最后以算网协同的基础设施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生态平台。在数字革命不同时期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一是要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二是要转变产业政策导向,实现从“选择性”向“功能性”转型;三是要加快国家治理体系的数字化变革,形成多元协同的数字治理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数字革命 技术生命周期 “技术—产业—生态”分析范式
下载PDF
可视化视角下“技术决定论”知识图谱分析
15
作者 王智慧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8期154-156,共3页
“技术决定论”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是一种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背景直接相关的理论思潮。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30余年,我国学术界关于“技术决定论”的研究逐步深入和广泛。文章从CNKI数据库中的北大核心和CSSCI期刊中选择马克... “技术决定论”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是一种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背景直接相关的理论思潮。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30余年,我国学术界关于“技术决定论”的研究逐步深入和广泛。文章从CNKI数据库中的北大核心和CSSCI期刊中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的154篇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软件CiteSpace绘制文献关键词的共现知识图谱和聚类知识图谱并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客观反映“技术决定论”研究的整体情况并为后续相关研究的深入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化 “技术决定论” CITESPACE 马克思 唯物史观
下载PDF
关于“技术是什么”的对话 被引量:61
16
作者 陈红兵 陈昌曙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6-19,共4页
讨论了界定技术的困难和必要性 ,技术与物的关系 ,机器是不是技术 ,“技术物体” ,人工化 ,技术的功能特征、过程特征和结构特征。
关键词 技术 机器 技术恐惧 本质 功能 “技术物体” 人工化
下载PDF
“技术启迪智慧”项目对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影响——以江西省吉安县为例 被引量:8
17
作者 崔向平 常咏梅 +2 位作者 杨彦军 邬晓梅 肖志君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1-96,共6页
为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有效性,中央电化教育馆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北京办事处在英国电讯公司资助下启动的"技术启迪智慧"项目实施已有三年。为准确了解项目实施的成效及其对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产生的影响,笔者对该项目在对江西... 为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有效性,中央电化教育馆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北京办事处在英国电讯公司资助下启动的"技术启迪智慧"项目实施已有三年。为准确了解项目实施的成效及其对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产生的影响,笔者对该项目在对江西省吉安县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通过听取项目学校汇报、考察项目设备使用情况、座谈与访谈、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及信息技术能力测试等方法,笔者了解到该项目的实施对江西省吉安县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且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项目模式和值得推广的成功经验:项目配备的基于移动上网设备的ICT中心使项目学校师生普遍受益;城乡互动的网络学习社区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专家培训和城乡校际协作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应用ICT中心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和城乡两地协作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通过项目辐射影响,推动了全县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启迪智慧”项目 教育信息化 影响 成功经验
下载PDF
数字时代中心化治理何以应对电诈去中心化风险
18
作者 赵芸 彭宗超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18,共14页
电诈犯罪已成为数字时代社会安全治理领域亟待重点关注的新型风险之一。以“技术-组织”关系、风险治理为理论基础构建电诈治理双重转型的分析框架,聚焦A省个案研究发现:数字时代电诈犯罪的转型已经形成了去中心化组织结构和众包犯罪模... 电诈犯罪已成为数字时代社会安全治理领域亟待重点关注的新型风险之一。以“技术-组织”关系、风险治理为理论基础构建电诈治理双重转型的分析框架,聚焦A省个案研究发现:数字时代电诈犯罪的转型已经形成了去中心化组织结构和众包犯罪模式,其危害与后果已经演化为一簇去中心化的风险综合体。与之相应,电诈治理通过组建任务型组织、建立技术平台等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治理效能,但仍然基本延续了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中心化治理模式。面对问题侧与治理侧双重转型持续推进的治理情境,中心化治理如何动态适应去中心化风险,成为数字时代社会安全治理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技术-组织”关系 去中心化风险 中心化治理 电诈犯罪
下载PDF
论“技术人工物”的三重性 被引量:17
19
作者 阴训法 陈凡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28-31,共4页
技术是人类创建人工自然的中介手段和过程,"技术人工物"是在技术过程和劳动过程中生成的。它具有三重属性:物理结构性,社会功能性,技术过程性。技术人工物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它的三重属性来源于人类的存在方式,即人... 技术是人类创建人工自然的中介手段和过程,"技术人工物"是在技术过程和劳动过程中生成的。它具有三重属性:物理结构性,社会功能性,技术过程性。技术人工物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它的三重属性来源于人类的存在方式,即人以改变自然创建人工自然的方式生存,而每一个具体的"技术人工物"的产生,又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技术人工物” 物理结构 社会功能 技术过程
下载PDF
机器人如何影响劳动力市场雇佣关系:“技术—技能”重塑机制的解释 被引量:12
20
作者 余玲铮 张沛康 魏下海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0-107,178,共9页
利用国际机器人联盟和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系统考察机器人浪潮如何影响劳动力市场雇佣关系,研究发现,在机器人冲击下,劳动力市场雇佣合同显著趋于短期化,在考虑内生性等稳健检验下,结论依然成立。其机制在于,机器人渗透生产环节,在... 利用国际机器人联盟和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系统考察机器人浪潮如何影响劳动力市场雇佣关系,研究发现,在机器人冲击下,劳动力市场雇佣合同显著趋于短期化,在考虑内生性等稳健检验下,结论依然成立。其机制在于,机器人渗透生产环节,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传统的“技术—技能”匹配和粘性,劳动者基于企业的传统特定技能被削弱,雇主倾向于与雇员签订短期合同。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机器人浪潮中,那些能够实现“人机互动”的技能者,有望获取稳定的长期雇佣合同,而常规型技能者的雇佣合同则趋于短期化。本文研究结论确认了技术变革会影响雇佣合同缔结的事实,这一发现不仅对劳动力市场宏观政策的制定有重要启发意义,而且能为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雇佣合同 劳动力市场 “技术—技能”重塑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