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画面“挪用” 新闻失真
1
作者 曹晓明 《视听界》 2000年第3期38-38,共1页
电视的最大特点是可视性,是用生动、形象、鲜明的画面来表情达意,传播信息。电视画面作为一种语言,是对客观事物的撷取再现,必须完全以事实为依据。然而,在目前一些电视新闻的后期剪辑过程中却常常忽视了这一原则,任意“挪用”画面,使... 电视的最大特点是可视性,是用生动、形象、鲜明的画面来表情达意,传播信息。电视画面作为一种语言,是对客观事物的撷取再现,必须完全以事实为依据。然而,在目前一些电视新闻的后期剪辑过程中却常常忽视了这一原则,任意“挪用”画面,使画面语言漏洞百出,观众疑窦丛生,削弱了新闻内容的可信性,造成了新闻失真。以一个电视人的眼光观察,电视图像剪辑中画面“挪用”现象有这样几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失真 电视 可视性 节目制作 画面“挪用”
下载PDF
《逆写帝国》关键词研究——以“弃用”“挪用”和“逆写”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鲁亚萍 《武夷学院学报》 2019年第10期86-90,共5页
近年来,随着第三世界国家崛起浪潮的逐渐平息,地缘政治的重组,全球化影响的不断深入,后殖民研究似乎逐渐让位于全球化研究。但是,全球化理论所描绘的“美丽新世界”是否是西方国家新的殖民策略?在这个“后后殖民时代”,重新研究后殖民... 近年来,随着第三世界国家崛起浪潮的逐渐平息,地缘政治的重组,全球化影响的不断深入,后殖民研究似乎逐渐让位于全球化研究。但是,全球化理论所描绘的“美丽新世界”是否是西方国家新的殖民策略?在这个“后后殖民时代”,重新研究后殖民文学理论的代表作品——《逆写帝国》中的关键词“弃用”“挪用”和“逆写”,不但可以使我们识别经过“乔装打扮”的新的帝国霸权意识,也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文化现象背后的不同势力的抗衡与角逐,并有助于我们重估后殖民理论的抵制意义。正是通过“弃用”和“挪用”对西方中心话语的“逆写”,后殖民作家解构了殖民主体,建构了本土差异性,使得越来越多的被边缘化的群体正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写帝国》 “弃用” “挪用” “逆写”
下载PDF
浅析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挪用”现象 被引量:2
3
作者 牛珂 《美术教育研究》 2015年第24期27-27,共1页
20世纪80年代,摄影术、印刷术迅速发展,大众文化盛极一时,"挪用"成了常见的艺术创作手段。它不但追求新意义,而且对传统创作方法进行扬弃,曾被众多艺术家应用于后现代艺术活动中。为了进一步了解"挪用"现象,文章从&... 20世纪80年代,摄影术、印刷术迅速发展,大众文化盛极一时,"挪用"成了常见的艺术创作手段。它不但追求新意义,而且对传统创作方法进行扬弃,曾被众多艺术家应用于后现代艺术活动中。为了进一步了解"挪用"现象,文章从"挪用"的含义出发,分析了国内当代艺术中的"挪用"现象,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 “挪用”现象
下载PDF
“挪用”作为当代艺术人类学的新动力:成因、核心及启示
4
作者 陈韵 《美术大观》 2021年第12期90-98,共9页
"挪用"导致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符号并置于同一语境之中,当代艺术人类学因此获得了新动力。"挪用"作为当代艺术人类学的关键词之一,其折射出一系列重要议题—后殖民批判、跨文化交流、民族身份认同、本土知识... "挪用"导致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符号并置于同一语境之中,当代艺术人类学因此获得了新动力。"挪用"作为当代艺术人类学的关键词之一,其折射出一系列重要议题—后殖民批判、跨文化交流、民族身份认同、本土知识再建构等。我们发现,在当代的博物馆和艺术的语境中,"挪用"一方面是持续的后殖民反思路径,另一方面是当代跨文化批判的方法论。透过"挪用"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艺术与人类学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革命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挪用” 艺术人类学 全球化 后殖民反思 跨文化批判
下载PDF
“挪用”下的观念摄影 被引量:1
5
作者 周丽娜 《旅游与摄影》 2022年第16期151-153,共3页
从机械复制时代,到如今的数字时代,“挪用”手法不断被应用到不同媒介的艺术创作中,尤其是观念摄影当中。重新梳理“挪用”手法应用到观念摄影创作领域的内涵、类别及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经典案例,分析“挪用”手法如何解构与重构原作的意... 从机械复制时代,到如今的数字时代,“挪用”手法不断被应用到不同媒介的艺术创作中,尤其是观念摄影当中。重新梳理“挪用”手法应用到观念摄影创作领域的内涵、类别及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经典案例,分析“挪用”手法如何解构与重构原作的意义,如何赋予艺术创作无限循环的可能性,以及基于时代和文化坐标的观察视点,为“挪用”手法在当代观念摄影创作的坐标中寻找全新的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 摄影 “挪用” 当代艺术
原文传递
跨媒介艺术中的“挪用”现象研究
6
作者 尹一安 《大观(论坛)》 2023年第3期18-20,共3页
“挪用”是现当代艺术尤其是后现代主义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也是艺术家们研究的重要主题。“挪用”不仅是一种用来表达观念的重要的现当代艺术创作手法,更是某种观念本身,沟通了艺术与其他领域,也与艺术品先前的媒介语言、符号含义... “挪用”是现当代艺术尤其是后现代主义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也是艺术家们研究的重要主题。“挪用”不仅是一种用来表达观念的重要的现当代艺术创作手法,更是某种观念本身,沟通了艺术与其他领域,也与艺术品先前的媒介语言、符号含义等多方面都有关系。从概念的角度出发,明晰“挪用”不是“影响”“借用”“神话”,而后结合当代艺术作品,分析艺术家对“挪用”手法的具体应用,以及“挪用”这一手法引发的思考,从而展示在当代跨媒介艺术创作中“挪用”手法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媒介艺术 艺术现象 “挪用”
原文传递
论《金陵十三钗》电影配乐中的“挪用音乐” 被引量:2
7
作者 郝达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5-147,共3页
原创与挪用一直是电影音乐创作实践活动的两种主要手法,挪用音乐因其与欣赏者审美经验的密切关联,在具有明显意义指向性的电影音乐创作中,得到一定程度地运用。本文以陈其钢创作的《金陵十三钗》电影配乐中的"挪用音乐"为例,... 原创与挪用一直是电影音乐创作实践活动的两种主要手法,挪用音乐因其与欣赏者审美经验的密切关联,在具有明显意义指向性的电影音乐创作中,得到一定程度地运用。本文以陈其钢创作的《金陵十三钗》电影配乐中的"挪用音乐"为例,分析这类音乐素材的选择、作用与贯穿方式,旨在为非原创音乐素材运用中观众共鸣的有效调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挪用音乐” 《秦淮景》圣歌
原文传递
“挪用积数”在挪用公款罪认定中的运用
8
作者 金建文 李根福 《人民检察》 北大核心 2005年第07X期23-26,共4页
挪用公款罪的定罪量刑将数额与时间强行分离,并在强行分离的基础上注重数额,轻视时间。本文提出“挪用积数”概念,它包含了“挪用时间”与“挪用数额”的任何变化,更能揭示挪用公款罪的本质。
关键词 挪用公款罪 定罪量刑原则 犯罪认定 “挪用积数” 中国 刑法
原文传递
后制品艺术——当代艺术的一个面向
9
作者 王艺茗 《美术文献》 2021年第10期6-8,共3页
法国艺术评论家尼古拉·布里奥提出"后制品"艺术这一艺术批评概念,阐述了20世纪兴起的一种艺术现象。后制品艺术对现成品的"挪用"源自杜尚的观念,但在信息化时代,"挪用"不再局限于对艺术权威发起挑战... 法国艺术评论家尼古拉·布里奥提出"后制品"艺术这一艺术批评概念,阐述了20世纪兴起的一种艺术现象。后制品艺术对现成品的"挪用"源自杜尚的观念,但在信息化时代,"挪用"不再局限于对艺术权威发起挑战,而是使用日常物品介入生活,关注生活,引发人们对生活模式和生存状态的思考。后制品艺术运用现成的形态进行重构和重新编排,这与消费文化的滋生息息相关。消费文化浸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陷入消费欲望洪流之中的人们面临着精神的匮乏和空虚。后制品艺术在重新编排现有形态的过程中,企图重建被消费割裂开的人类关系,重建人类最真实的生命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制品 “挪用” 消费 生命体验
原文传递
SPECIAL ISSUE: ANTI-CORRUPTION STRATEGIES IN TRANSITIONAL CHINA --The Guidance Function of Cases of Misappropriation of Public Funds in Transitional ChinamWith the Reference to Criminal Trial of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of China as a Sample of Analysis
10
作者 Sun Wanhuai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1年第4期192-206,共15页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offenses of embezzlement, bribe-taking and so on, the misappropriation of public funds is not a routine charge but a result of the response of criminal law to social transition. The fact ...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offenses of embezzlement, bribe-taking and so on, the misappropriation of public funds is not a routine charge but a result of the response of criminal law to social transition. The fact that a number of difficulties have arisen in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procedures relating to this offense makes the value of case reference material significant.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of China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ublication of cases of misappropriation of public funds, which offer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real-life adjudication. Cases publicized in the last decade reflect a judicial emphasis-- they focus on the official nature of the duties performed by the subject, on understanding "for individual use" from the viewpoint of formal rationality and on a cautious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notations of "public funds." Publicizing such cases facilitates reaching the same verdict in similar cases and at the same time acts as a catalyst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heory and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crime of corruption miSappropriation of public funds social transition CASES Reference to Criminal Trial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