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薇拉·凯瑟的文学创作主题及其渊源 被引量:1
1
作者 杜翠琴 张彬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137-140,共4页
薇拉·凯瑟在美国文学艺术领域被誉为拓荒传统的”挽歌作者”。她的文学创作主题与其早年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凯瑟的“故土情结”及对大自然的热爱成为她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而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和传统文化的沃土给了她无尽... 薇拉·凯瑟在美国文学艺术领域被誉为拓荒传统的”挽歌作者”。她的文学创作主题与其早年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凯瑟的“故土情结”及对大自然的热爱成为她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而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和传统文化的沃土给了她无尽的创作灵感 ,其作品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她对生活、社会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拉·凯瑟 文学创作主题 美国 文学艺术 “挽歌作者”
下载PDF
Aesthetic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memorial poetry and western elegy
2
作者 张丽娟 王旻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7年第8期76-81,共6页
Owing to the cultural,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differences, Chinese memorial poetry and western elegy show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death and have different ways to express it. Therefore, they have different ae... Owing to the cultural,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differences, Chinese memorial poetry and western elegy show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death and have different ways to express it. Therefore, they have different aesthetic preference to death.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emorial poetry and western elegy. It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se differences from the aspect of the content and style, ways of expression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morial poetry ELEGY DIFFERENCE cultural root
下载PDF
新时期“落伍者”人物群像分析——以《最后一个渔佬》、《沙灶遗风》、《鲁班的子孙》为例
3
作者 李梦威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99-101,共3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可谓风云变幻,在进行的热烈改革潮流中,城市与农村,工人与农民等各个阶层的人群都发生了变化。其中一群手工艺者的生活,也在这改革潮流中被打破了平静。他们的生存、工作、心理状态都发生了自身难以预料的转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可谓风云变幻,在进行的热烈改革潮流中,城市与农村,工人与农民等各个阶层的人群都发生了变化。其中一群手工艺者的生活,也在这改革潮流中被打破了平静。他们的生存、工作、心理状态都发生了自身难以预料的转变,甚至有手工艺者成为了“最后一个”掌握这门技艺的人。人生境遇的转变使得这些手工艺者失去了过去承载自己骄傲和辉煌的“乐园”,与新时期百舸争先的大势格格不入,被冠以“落伍者”的称谓,成为时代的“挽歌”。事物都有特殊性和普遍性,正如“同一样的东西”被杜波罗留波夫用于分析他的人物系列,“落伍者”群体的“同一样东西”也值得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工艺者 人生境遇 “落伍者” “挽歌” 人物群像
下载PDF
代际视阈下的《白鹿原》再解读
4
作者 钟媛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CSSCI 2018年第1期177-185,共9页
《白鹿原》试图以超脱的、整体的、深入的眼光来表现家族制度遭遇现代化的过程,在冲突、瓦解的动态中来触摸我们的民族品格与精神内涵,解读历史深处的痛惜、曲折与血泪。当陈忠实以形象的、艺术的也是史学的笔法来表现这一过程时,他对... 《白鹿原》试图以超脱的、整体的、深入的眼光来表现家族制度遭遇现代化的过程,在冲突、瓦解的动态中来触摸我们的民族品格与精神内涵,解读历史深处的痛惜、曲折与血泪。当陈忠实以形象的、艺术的也是史学的笔法来表现这一过程时,他对昔日农耕文明的眷恋之情溢于笔端。面对这种'挽歌心态'、'留恋姿态',陈忠实曾多次否认。然而,在《白鹿原》的文本表现中,这种心态却是明白无疑的。同时,他最终表现出来的这种思考与代际背景之间亦有着多重联系。本文拟将代际理论引入对《白鹿原》的分析之中,从其个人一代际经验、文本内部代际表现及作品面世时的代际背景,来分析他在取景'宗法'时的心态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挽歌心态” 代际视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